为什么有人说《史记》备受推崇?你怎么看?

小侠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绝非溢美之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开创了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这个无需多说,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百度。

最感震撼的是它的文学艺术性。《史记》叙事艺术独特,结构纵横交错,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其章法、句式、用词别出心裁,新异多变,对后世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等,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么说您是不是还是没有感觉?那就来一段原文品味一下吧。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怎么样,英雄末路的形象是不是跃然纸上?

史书还是要读点的,不然怎么知道来处?


颍水萧萧


中国知识分子,提起《史记》都不陌生,赞叹有加。

之所以备受后世推崇,原因总括有三:


一、作品价值。

1史学价值:《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元年之间,总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书中内容包罗万象,详细记录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2文学价值:作品文采超凡,文理通顺,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在如实总结历史的同时,也真实的展示了司马公自身深厚的文化素养与非凡的写作水平。

3开创先河:《史记》能够位列二十四史之首,说明了当时及后世对这本书的认同与肯定。

  • 第一部中华文明时空大跨度巨著——跨越时空,详细记录!

  • 第一部不同于往昔的纪传体巨著——前无来者,仅此一部!
  • 第一部身残志坚之下完成的巨著——因为难能,方显可贵!


二、作者魅力

1文化典型:少小则饱读史书,发愤学习;青壮则出仕为官,忠君爱国;遇不平则敢于坚持真理,仗义直言。

2身残志坚:蒙受冤屈是为真理发声;惨遭酷刑却成就光辉人生。虽然蒙受了极大的屈辱,虽然受到重大的身心摧残,却仍以强大的精神信念作为支持,在当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这部宏篇巨著。

3人格魅力:司马公无论是文化素养,还是人品德行,都已经有机的融合于一身。所谓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已经形成特有的人格气质与魅力。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投射到作者生活、学习、为官、著书等种种活动当中,表现为令后人所佩服的闪光之处!


三、文明传承

1文明传承:世界文明发展至今,其他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先后衰落。只有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自以来就重视对历史做有文字的记载与传承,因此后世能够继承文明,学习文明,使用文明,改进文明,宏扬文明。而司马公所著《史记》,正是这对于中华文明历史的完整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证据

2文化延续:前面提到,《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司马公不便采用了新的纪传体的书写方式,而且文笔超凡,文理通顺,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更是后世文化界学习、借鉴、参考的优秀作品。

3后世典范:

  • 历朝历代都把《史记》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文献。

  • 古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知识分子,为了掌握知识、开拓视野、提升自身文化修为。都会学习史记作为必修科目。
  • 司马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非凡成就,已经形成中国知识分子心目中崇敬与学习的榜样,也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典范。
  • 鲁迅先生曾评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品的价值与被后世的推崇,从中可见一斑。


一家之言,共同交流。


书香居


首先,《史记》在历史的写法上是开宗立派的。《史记》之前的历史没有这么写的。无论是《左传》、《战国策》、或是《国语》、或是战国各国的史书,大多都是按时间顺序记事,即是我们常说的编年体。也有按国家分类记事的,比如《国语》,这是国别体。

《史记》之前,历史从来只记事,从来没有写过人。《史记》开创了历史的写法,它记载了有生命的人。写人的一生,纪传体。司马迁依据史料想象历史人物的语言、想象他们的动作(读《鸿门宴》,感觉这老兄写剧本也是个好刷子)……历史在他笔下有了生命!《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有生命的史书。它开创了以人为中心记录历史的先河。它之后的《二十三史》及《清史稿》延续了这种历史写法。

其次,它从我国先民的根儿写起,它给中国的先民史排了顺序并凿实。先秦史书、金文、甲骨文……和《史记》同时的或更早的史书,没有《史记》的格局。《史记》格局之大大过泰山北斗!我们是炎黄子孙,自《史记》始。

其三,司马迁是怎么写的《史记》啊?受宫刑、忍屈辱。这部书是他的命啊,是他的一腔血!一个人用命写的书会写坏吗?

真想拿着酒,到陕西韩城。在他墓前陪他喝喝酒,聊聊天。问问他:尧在位98年,他活了多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说的那些话,是不是你编的?


试手黑刀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载明确的纪传体通史,它通过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8篇书表,完整的记录了,从炎黄时代直至汉武帝时期的全部历史,为后代进行中化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历史依据。



《史记》这个著作,是历经了司马迁父子二人两代的心血,共同创立完成的,它所记载的内容全部是司马迁父子二人,多年游历之后的结果。



当时的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的时候,他已经是学有小成了,当时他的父亲只是他游历山河,以此来搜寻奇闻古迹,搜寻天下可以用的资料。司马迁遍访天下,最重要的历史古迹,著名的战场,前人的殿宇楼阁,一一进行拜访考究,最终形成了庞大的资料文献集。

在创作《史记》的同时,司马迁以一个严谨的史学家的态度,进行《史记》的创作,在完全不受政治因素,及个人因素的干扰之下,进行本朝及前朝的历史记录,通过资料的整理,完整的将每个历史人物所经历的历史事件,详细地记载下来,通过真实生动的记录描述,还原当时历史人物所经历的场景,身处的困境及心理变化,给后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我们在这个时代,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的历史人物所遭受的困觉,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大胖子爸爸


《史记》备受国人推崇,这是毫无疑问的。要想全面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非《史记》莫属。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史书典籍中,《史记》可称巅峰之作。国人推崇《史记》这本历史巨著,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是“全”。《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计130卷,分12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政绩;30世家,记述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的事迹;70列传,记述著名历史人物的活动;10表,排列各个朝代的大事;8书,为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方面的专史。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还没有一部比《史记》更全更细的。

第二是“真”。首先是司马迁的写作态很真诚,能够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历史事件和每一个历史人物,没有任何的戏说。其次是记述的人和事大都比较真实,有据可查,多为以前历史典籍中有确实的记载。再就是描述的历史场景逼真可信,符合历史及事物的发展逻辑。读《史记》,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可信,是一部难得的正史。

第三是“活”。《史记》无论是记事还是写人,描述得都非常生动鲜活,看后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记不忘。如《史记》中再现了历史上众多的忠臣良将,描绘了他们的人生遭际和情感世界,既有深厚的历史感,又呈现出鲜明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廉蔺交好,共辅赵国;《李将军列传》写汉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保国卫边;《屈原列传》写屈原身陷逆境而心怀楚国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第四是“简”。《史记》共用526500多字,记述了上起传说中的轩辕氏,下至汉武帝,纵贯三皇五帝至秦皇汉武的全部历史全程,可谓包罗万象,融会贯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繁简得当。特别是文笔之简练,在历史典籍中是首屈一指,无人能比。《史记》不愧为是一部“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名著。

第五是“美”。《史记》的语言、意境、场景、记人、叙事、文彩之美,是历代记史写文的典范。有人讲,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代表汉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当之无愧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所以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万年中医百岁人


大家好,我是蜀汉成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看看各位大家对史记的评价是如何之高,中国历史两部经典,史记和资治通鉴,一部以文学手法写作,一部以政治手法写作,要想了解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朝代兴亡,必读之书,而史记首当其冲。

在说,通过阅读史记可以熟悉了解我国的史学文化,对当代我们的生活都是受益无限,而且《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的见识,而且通过那些人物的活动,生动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作者同情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损害的人鸣不平的战斗热情。因此,两千多年来,《史记》不仅是历史家学习的典范,而且也成为文学家学习的典范。

《史记》全面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取材广泛,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深刻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综合前代的各种史书,成一家之言,纵向以十二本纪和十表为代表,叙写了西汉中期以前的各个历史时代,横向以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为代表,统摄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领域和行业,形成纵横交错的舒适结构。

所以我感觉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熟读史记。





蜀漢成都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传记著作。西汉司马迁撰。

历来受到众多读者追捧,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就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先生为大家详解,《史记》究竟有哪些值得捧读深思之处。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高门村)人。西汉史学家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幼年耕读于故里。十九岁时家徙茂陵,到京师长安。二十岁时游大江南北,考察风俗,“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二十八岁,入仕为郎中。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春正月为郎中将,奉使西南夷设郡置吏。元封三年(前 108)继父职,任太史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获得了有利的修史条件。

天汉三年(前 98),为李陵降匈奴事辩解而下狱,惨遭腐刑,蒙受了极大的屈辱,痛不欲生。但每当轻生之念萌生,司马迁耳边就回响起父亲临终时的遗教,以及自己发愿完成一代大典的决心;同时眼前浮现了一幅幅古人发愤著述的画面。自古以来,权贵富人生时显赫,死而名灭,多到不可胜记,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毅力、崇高品格而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才能名垂后世。这就是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一唱三叹、反复申说的“发愤著书”说。


用户5365964419


鲁迅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史记是史学文学的高峰。

我们从史学文学的两个视角来看它为什么备受推崇。

一、史学

开创了纪传体的写法,影响后面正史的写法,可见史记的创作不受前人的牵制,可谓继往开来,创立了中国正史体裁。太史公亲历各地搜集史料,并加以甄别,去伪存真,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可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二、文学

1.史记最受推崇的还是因它的文学成就。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写史模式,如《项羽本纪》还可以当做描写人物的叙事散文来读,它不像后面那些正史,按年代编排事件,不涉及人物内心和细节刻画,因此项羽在《史记》里显得比较丰满,他在列传里还塑造了一系列经典人物,这些人物都具鲜明的个性,如李广、灌夫。

2.太史公一生遭逢不幸,对他笔下那些失败得人物寄予深刻同情,那些失败人物显得异常动人,因此《张丞相列传》不如《淮阴侯列传》《李将军列传》。

3.也只有太史公在史书里不吝刻画那些底层人物,像《货殖列传》里的这些被班固视为“罪已不容于诛”的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成为倾倒天下大众的英雄。

《史记》中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






茶马古道研究


大家好,我是雅趣邢军。接着今日头条的问答版,聊聊 听 史记 读 史记 的个人看法。原创手打,欢迎评论,指教。

史记故事,最早我看小人书,后来听学校老师讲,初中高中大学。自己也努力钻研文言文看原著。后开听王立群老师精彩深入分析,我更加喜欢这部书,喜欢这个作者是

史记

这部伟大著作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首部把历史和文学完美结合的顶峰之作。前无古人,可以说后无来者。配的上历代名家对它的所有赞美。

二十四史和各种史书,不乏大文人大学者编著的。班家兄妹修 汉书 欧阳修编的 新唐书 司马光 编写 资治通鉴,这些都是水平相当之高,他们都是以司马迁为导师,为灯塔。很多史书,真假我就不讨论了,但是记载的完全就是流水账一般,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毫无趣味。

史记的记载史料的选材,验证非常有工匠实录精神,语言精美凝炼,就是无韵之离骚

实录精神,素为后人称道。《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史记》的实录,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司马迁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据《汉书.司马迁传》所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司马迁还参考了皇室所藏文献,如《曹相国世家》之战功报捷,《樊哙列传》之斩首,俘虏人数,皆得之于皇室档案。《史记》的材料,还有得之于调查受访者,如“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游侠列传》)。司马迁的几次出游,更为取材提供了实地调查的机会,如“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春申君列传》)。在文献不足,信息不通的古代社会,司马迁能如此勉励而为,殊非易事。而且司马迁对由上述渠道获取的材料,态度更是审慎的。如,司马迁对传说中的黄帝,尤其慎重。他参酌诸书,实地调查,采访长老,撰成《皇帝纪》,措辞犹留有余地。其撰写《三代世表》《孔子世家》等,态度亦大抵如此。《史记》的实录,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但史识而外,倘无史胆,也是不能做到“善恶必书”的。司马迁著史,意在以古鉴今。他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因此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实录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在《史记》中并存。

52万字听着很多,但是整个中华大地上2000多年的经历,需要何等凝炼的笔法!司马迁家族传承,是记录历史的官,有机会听闻一些国家包括皇帝等要员,把握帝国重要走向的大事,甚至亲身经历,现场见证一些事。也能有机会翻阅一些帝国的某些文档,书籍,这些,作者都详细记载。你说详细吧,他又很精炼,他写100个字,拍今天的电视剧能搞出20集。

那么作者出生前,往前上千年,2000年的事,他寻游天下,到处打听,研究,查资料,访遗迹。好在那时候破坏陵寝遗迹的人还没有,盗墓也只挑值钱的拿。留下石碑,工程遗迹,司马迁仔细考证,推测出最符合情理的可能,加以记载,并一一注明,告诉大家他推测的史料和根据。

为了精炼而生动的记载历史人物,准确刻画他们形象和心理思维,包括记载惊心动魄的大事,司马迁造出很多成语。没错,不是引用,是造出成语。

破釜沉舟——史记•项羽本纪

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

还有 约法三章 指鹿为马 高屋建瓴 背水一战 暗度陈仓 韦编三绝。。。。。。随便一说都是几百条成语,来自司马迁。

再谈谈史家之绝唱

能翻的到记录的历史,大家知道,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原因就不分析。当朝统治者,和他的爸爸,爷爷,他们这个家族的人,一些影响他们光辉形象的事,你说不记载吧,这个事影响很大,不记载不是个事。如果如实记载,轻则丟官丢命,重则连累全家。而且你记载这事,人家会烧掉,命令其他人重新书写。所以,大家熟悉的 曲笔 ,就这样诞生了。用一些尽量美化的语言,描写当朝统治者,适当歪曲一下历史真相是历代史学家没有办法的事。

《史记》的批判锋芒,首先在于并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高祖本纪》既写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也写他好酒贪色,奸诈圆滑的市井无赖嘴脸,更写他背信弃义,冷酷自私的本质。《孝武本纪》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司马迁对汉武帝是肯定的。但《平准书》《酷吏列传》相表里,却把武帝的多欲政治与酷吏政治的因果联系叙写得淋漓尽致。武帝好神仙,至死不悟。《史记》不仅一一实录,还往往语含饥刺。如《封禅书》不言封禅,只揭短处,还说“后有君子,得以览焉”,这样地不避上圣,确是非常大胆的。

《史记》还揭露和鞭挞了封建集权社会上层人物之间以利相合的人际关系和他们冷酷自私,荒淫暴虐的品质特征。如《萧相国世家》载,刘邦初定天下,论功行封。萧何封侯,功臣不服。可见其臣僚关系的不和。而后刘邦又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不惜杀死自己的开国功臣,不可不谓居心叵测。

司马迁是伟大史学家加文学家。我想,他一定也是个考古学家,文物学家。他如果在今天,也一定是无产阶级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人民的名义,记载,控诉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独裁专政。

比较无聊的宋书。

这个也是流水账。

这才是百读不厌的史记。


雅趣邢军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通过早年的大量走访调查、长期研究史料后,经过甄别筛选再塑造并历经十数年的时间完成的著作。司马迁的《史记》,叙事严谨,忠于史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是一种难得的幸运,但中国只有一部史记,是一种令人深思乃至悲哀的事,这是一种自由的风气,在汉武帝以后就没有了,中央集权以后所有的文化产品是向着一个必须按照某一个标准出来,后来的,二十四史里面的二十三史,大部分都是公修的,即使私家撰述的也非常强烈,带有主撰者的官修的意思,都是为帝王服务。

而司马迁是要用个人所看到的史料,把整个的中国人是怎么一类中国的人所代表的那种人性复杂是怎么回事写出来。回答完毕,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