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军台岭

军台岭,巍然耸立在铜川市王益街道办事处高坪村东南侧,距离市区十余里,雄距四周群山之巅,海拔1340米,东西狭窄,约1000米,南北较长,约8000米。其地形险峻,山势陡峭,四面低洼,三面临沟,易守难攻。其中东西面悬崖绝壁无路可退,西南侧坡势陡峭,行者立足难稳。仅西北面缓坡下行,山梁上有通往北市区的公路(俗称同—上路,即大同桥—上店村)。

军台岭

探秘军台岭

由于军台岭易守难攻地势险峻,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之从古同官县驻址所在地的高坪村(北魏太武帝设立同官县,到北周武帝建帝四年迁出,即446年——575年)129年扎住施政,也是通往富平、关中、陕北等地的必经之地。历史上的军台岭就不断有军队驻守,修筑碉堡工事,才得‘军台’之名。

据民国“同官县志”卷十七军警志——保安……4防御工事记载“……康熙五十九年添设塘兵一名于县东南军台岭”“……自明季寇乱,人民设防自卫,修建堡寨,故全县旧堡寨七一九座……二十年及三十年,县境第一、第二西线碉楼,先后奉令完成一百二十四座”。

清代的塘兵,相当于驿站设有军事情报的接递人员。在中华民国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军台岭是当时军事战点的重要防御工事之一。国民党守军为国民军暂二旅762团1营、2营(少一个连)和迫击炮排约500余人扎守,守军军台岭的山势筑城了3个碉堡群(编号为1、2、3号阵地),共有大小碉堡39个。其主峰一号阵地周围修成丈余高的峭壁,凡易接近之处都挖有丈余的深壕,阵地与阵地,地堡与地堡之间,均以网状交通壕贯通,其防御前沿设有屋顶形铁丝网一道,并埋有800余颗地雷。

探秘军台岭

探秘军台岭

在1948年11月19日——23日被西北野战军4纵12旅和1纵独1旅(2师)奉命攻打铜川军台岭国民党守军,用炮击毁整个碉堡群。

从以上资料来看,这是记载清朝(1720年)向军台岭派驻塘兵和明朝就有修筑堡寨的最早记录。但军台岭又是军事要地,铜川县城最高控制点和交通咽喉,山顶上修筑的碉堡是否列入县志所云数字之内,碉堡建设最早是哪个朝代,驻军如何?都暂未找到相关更多的资料来佐证。

在1948年11月23日,军台岭第二次解放战斗结束后,高坪村村民王西京在此山坡上放牛羊途中,捡到一个未炸的“手榴弹”(俗称大铁蛋、炮弹),回村的路上,摔了几次都未炸,回到村庄后,向众人献说玩耍,用猛力使劲掷地而爆,当时就发生了本村村民王丟、赵山水连同王西京本人炸死的悲剧。

在六十年年代初,高坪村村民还在军台岭1号阵地(主峰碉堡)前和老石头鳖窝前开荒种地,刨出了战争后遗留在土地中的子弹、子弹头、子弹壳、军工刀、刺刀、军用铁铲、军用钢壳帽、手榴弹铁壳等锈迹斑斑的战争遗物,但当时没有收集保存的意识,从而使这些战争遗留物又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探秘军台岭

王益有关部门及爱心人士多方筹资,于2016年在军台岭的西南侧,基本上仿照了原军台岭的形状,新修建了“军台岭战斗纪念碑”,“战斗纪念碑广场”“碉堡”等纪念建筑,积极挖掘了军台岭的红色文化,以百年战争时期的军台岭战役为基础,打造了3A红色旅游景点,打出了红色传统基因的军台岭名片,引来了省内好多单位和爱国人士群众,单位党组织及党、团、妇、工等群体前来祭奠光荣献身的革命烈士,参观旧军台岭的旧碉堡遗址,该地方现已成为红色传统教育基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