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人,真的能一眼看穿别人吗?

希朴羊


很多人对学心理学的都有误解。不能和你们谈话,否则我想什么,你都会知道了。把学心理学的说的像神仙一样。

其实,学心理学的也是普通的人,也许他们在长时间的接触后,利用专业知识,可能能够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在特定情景下,你这样反应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但也不会你想什么都知道。

作为心理咨询师,是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来访者的言语,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问话,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帮助来访者帮助自己,就是所谓的求助者自助。这是非常消耗心理能量的工作。

所以,不用担心,也不会学心理的一眼就看穿一个人。


生涯规划师陈媛


说可以一眼看透对方的人,不是神棍,就是棍神,当年的"中国大巫" @柯云路 就有这个本事。@柯云路 大师是朱清时的老前辈,朱清时今天闹腾的很欢,但是他不过是重走柯大师的老路。柯云路当年红火的时候,名震华夏,有弟子无数。这个人就自诩可以看透别人的心思,叫做"他心通"。这种神通不但可以看透别人的一切,还可以看透别人的前世,你轮回转世十几代之前干什么的,他都知道。要是你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就不用做什么心理医生了,可以直接开个大师授功班,大把大便的搂银子了。一眼就看透别人,那已经是特异功能,属于超自然范畴,不是科学所能够达到。

医生在开处方之前,还会详细的咨询患者的情况,有没有过往病史,有没有药物不良反应,最近身体状况怎么样,血压如何,是不是胸闷气喘,说不定还会让你去拍一个X光,或者抽血化验,综合考察你的身体情况,最后才会给你开诊断书。什么一坐下来手一搭就知道你患了什么病,就是名中医也不敢这样吹嘘。看病讲究的就是收集资料,越详细越好,越详细才能更好的判断病情,否则就容易误诊。

心理学也是这样。心理学的医生不是神,他们面对来咨询的顾客,也需要察言观色,先大致了解一下对方的主要精神面貌,然后慢慢的通过谈话技巧,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去体察患者的痛苦,了解他们的需求。而患者是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秘密都给你透露的,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而心理医生就是要让他们放松下来,逐步赢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坦诚自己的内心想法。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


怀疑探索者


当然不能,不但不能,没有人能。

首先,题主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一定问题,学心理学专业的是不是“都”能一眼看透别人,这肯定了是有人可以做到一眼看透别人,但不确定是不是全部,因此提问。然而科学表明,目前还没有人可以一眼看透其他人,和学不学心理学无关。能一眼看透别人的,除了x光还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心理学的定义,它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并来解释、预测、影响人的行为。敲黑板,划重点,请注意,是科学,还是通过研究的。学心理学能帮助人更好的理解他人,是理解。学心理学有利于我们看透一些现象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和他人有更合理和客观的认识。

当然,心理学有一些小技巧通过个人气质,微表情,催眠暗示,甚至常见的利用思维误区的巴纳姆效应让你觉得一个局外人对你十分了解,产生神奇的错觉,没错,是错觉。心理学对人的判断是基于长期观察和科学统计基础之上的,并且有常模依据,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心理学目前仍没有被广泛了解和认知,以至于很多人说出自己是学心理的,随后就有人说那你说说我现在想啥呢?我要是知道你现在想啥,我直接去天桥摆摊给人算命稳赚不赔的。

学心理学的人,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会助己助人,但不是神神叨叨的算命的,也不是人形透视仪。


七录书童


对于这种双方完全是扯淡。如果学习心理学的人真的能一眼看出别人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多人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是几乎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除非你对人性研究的非常透彻,又或者是你本身就有这方面的特殊能力,这好像暮光之城里面的男主人公爱德华一样,在变成吸血鬼之后有阅读别人脑子在想什么的能力。如果一定要说学习过心理学的人跟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点的话,那么可以说学习过心理学个人可能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以及事情的处理上会与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学习过心理学的人可能会在讨论一个问题的看法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并且他们在话语当中会更加闪现出人性的光辉。不过,这并不代表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人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人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突然间对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开了,这也是学习心理学的一种方式之一,而且这种人比那些只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人有更多深刻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书本知识里面永远都没有办法直观告诉你的体验。也就是说光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如果人生当中没有一些深刻经历的感触的话,也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心理学家,又或者是从事心理学相关专业的人士。因此,请不要再觉得但凡是学习心理学的人都是神人,也许他们还没有你懂得人性呢。


Miss张小豆


我是悄然微笑,喜欢心理学,读过不少心理学作品和著作。

就我目前的水平来说,无法一眼看透一个人。我相信所有的心理学专家也一样。

如果说学心理学的人有什么比别人更厉害的话,那就是一般会比较有同理心,能够理解他人,会换位思考,观察力比较敏锐,并善于从他人的行为得出某些心理学的结论。

如果一个学心理学专业的都能一眼看透别人,心理咨询师就不需要病人提供信息,而直接将“解药”呈给病人了。

可是心理咨询师是怎么工作的呢?他们的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做“树洞”,听病人倾诉,并在适当的时机给出一些建议。能够打开病人的心,是心理咨询师的一大本领。一个人只有在被理解的情况下,才愿意敞开心扉。

如果一个病人不配合,再强的心理咨询师也无可奈何。有一部电影《心灵捕手》,描绘这个方面比较详细。有空可以搜来看一下。

不谦虚的说,很多心理咨询师本人的病并不比病人的病轻,因为长期接受吐槽,长期面对别人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和方法疏导,也是一种自虐。


悄然微笑读书


正如其他答主所说,“具备心理知识”并不等价于“能够一眼看穿别人”。

不过,学习心理学确实能帮助人们对他人的表情、情绪、行为等更加敏锐(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同理心就可以让我们更能对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这种敏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人。

另外,心理学也有大量基于实证与临床经验的关于“人格”的研究,包括“不同的人格特质通常会有哪些表现”,这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一个人在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倾向”。

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些判断人格的小技巧。

1. 总说别人好的人,往往自己也是个好人

对他人做出更多积极评价的人,自身人格中的积极面也更突出。简单来说就是,总是说别人好的人,往往自己也是个好人。而认为别人是冷漠、善妒、焦虑、虚伪、贪婪的人,他本身人格的黑暗面也更突出。

2. 走路步幅大的人更外向,步幅小的人情绪更稳定

走路方式也能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有研究发现,走路姿态更随意、肢体活动范围更广的人,个性更为外向;而步幅更小、频率更慢的人,通常是情绪更稳定的人。

3. 一个人的言谈也是人格的反映

外向性高的人,说话声音较大,会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补充表达。他们不会对谈话感到无聊,甚至可能有些话痨

开放性高的人很容易就和不那么熟悉的人谈到自己较为私人的东西,比如愿望、未来的计划等等,他们也对新鲜事物持开放的态度,愿意谈论多样的话题。

宜人性高的人在谈话中总是显得很享受,他们会频频点头或微笑,表现出对话题很感兴趣的样子。

责任心高的人喜欢在谈话中展现自己的聪明,同时也会和对方保持眼神交流。

情绪不够稳定的人,总是在谈话中试图寻求对方的肯定。他们可能会显得有些紧张,也容易感到尴尬,有时甚至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

4. 脸宽的人更具领袖气质

心理学研究发现,面部较宽的人常被认为更有领袖气质和野心,且个性上更坚毅、独断,比如马云和前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图自网络)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单凭这些结论去判断一个人。

无论你试图了解谁,这个了解的过程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你与对方长时间的相处、相互熟悉,才能逐步了解的(即便对你非常熟悉的人,也很难说你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一眼看穿对方的心思)。对于学心理学的人来说亦是如此,根据经验和知识做出的判断只能作为参考,如果想要更了解一个人,只有通过与他深入接触才能做到。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3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帮每个人学会幸福生活。 关注KnowYourself 微信公众号,可预约国内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Reference

Funder, D.C. (1995). On the accuracy ofpersonality judgment: A realistic approach.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4),652-670.

Lebowitz, S. (2016). 9 things people canfigure out about your personality just by looking at you. Business Insider.

Thoresen, J.C., Vuong, Q.C., & Atkinson, A.P. (2012). First impressions: Gait cues drive reliable traitjudgements. Cognition, 124(3), 261-271.

Wood, D., Harm, P.D., Vazire, S. (2010).Perceiver effects as projective tests: What your perceptions of others say about you. Management Department Faculty Publications, 175-190.


知我心理学


在我看来,能不能看透别人和学不学心理学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每一个人都会有心理活动,也都有各自的心理认知水平。学习心理专业的人肯定会对人的心理有更深的认知,但不代表他们可以一眼看透别人,没有经过一定的交流和了解,谁都是瞎猜的。

看透别人基于这样一些条件:

一、对目标对象有一定的了解。了解是判断的基础,如果你对一个人什么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他最起码的一些信息,那么是不可能看透一个人的。

二、有起码的联想和逻辑推断能力。当你没法获得足够信息时,你要根据别人周围的事物、环境和发生的一些事件去做推断和联想,没这个基本能力就谈不上看透别人。

三、你生活的经验是你看透别人的最大障碍。有人生活经验多,有人比较少,你观察、揣摩、判断别人80%是要靠你自己的主观经验来进行的,因此,所谓看透别人,就是你利用自己经验去碰实际情况的运气,不过大家都生活在一个很相似的社会里,你的判断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的。

四、看透别人靠得是对已有条件的逻辑推断。你只有在掌握了一定量的信息后才会对他人做出自己的判断,否则你根本不会对一个人下结论,因为这和你没什么联系。人是不是关心与自己无关的事物的。

看透别人是不是都有这个一个心理过程呢?学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对人性和人本能的了解更多,在判断时也知道哪些因素最关键,因此学过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更容易看透别人。但这和你说的一眼就看透别人不一样,你觉得呢?


心灵空间师


一般地说,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心理学是侧重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类有高度发达的大脑,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人脑的结构和机能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发现。

大量的研究还发现,正常人的半球功能有分工:左半球通常控制言语过程,如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而有半球通常控制如空间、音乐、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心理现象作为脑的机能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脑的神经活动为物质基础。脑的神经活动是生理的、生化的过程,而心理活动则是在这些过程中发现的对现实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

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人的心理现象比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更为复杂,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它们之间的关系也纷繁复杂。但是心理现象又是人们所洞悉的,具有规律可循的,并且是能够正确认识的。一般可将心理现象分为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学习心理学,只能认识人的心理现象和一般的心理规律,而不是真正就能看穿某一个具体的人。

所以,简言之,认为学心理学的人能一眼看穿别人,这是一种误解。


许兴华数学


很多人都可能会有这种误解,认为学什么专业的人就一定很擅长和精通与那个专业相关的东西。常见的误解例如学英语专业的人肯定个个都能翻译各种各样的文件、学艺术的以后一定是走艺术的这条路、学数学的以后只能当老师等等。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当中,很多人虽然是学习某一专业出身的,但是其并不一定就擅长那一专业的技能,反而在毕业后从事与此大相径庭的工作。因此,学心理学的人不一定就真正了解心理学,而且心理学的研究方面有很多,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几大类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还包括一些被单独提取出来研究的、属于心理学研究分支类型的科目,如爱情心理学、音乐心理学、色彩心理学、金融心理学等等。

与其说学心理学的人能够一眼看穿别人,还不如说这样的人对有一个体的人体各个部位的情绪反应有着非常强大的总结能力。就像美剧《别对我说谎》里面的主人公一样,花了毕生的时间去研究个体是否存在说谎的情况,并总结了大部分人在说谎时会出现的一些现象,从而帮助他在不同案件中抓获疑犯。其实这些能够一眼看穿人的人在各个行业都会存在,那些常说自己“眼光不会差”的人就是基于自己与他人交往经验的累积、对某一类人进行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一眼看穿别人的人会通过他人的言语、行为和面部表情来判断他人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表现。


希朴羊


会心理学的人能一眼看穿别人是个很大的误会。

首先,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心理学大多都以科研为主,很多人都是擅长做心理学实验的人,而真正要看穿别人的心理学人,大多是有多年咨询经验心理咨询师带佬。

换句话说,所谓的一眼看穿别人,其实就是常言道的“阅人无数”,而阅人无数的基础上再懂得一些心理学的理论,会更深入一些,也更有说服力。其次,心理学专业有诸多理论,每个心理学人都有一定的理论倾向,比如我就比较偏向机能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而不同的理论看人的方法和结论都可能大相径庭。比如一个信奉经典精神分析的人,看到一个人经常咬指甲,咬了很多年,好了,这个人是口唇期功能固着,性格是挥霍,不拘小节等等,咬指甲是神经症;但是如果换个理论,比如行为主义,看到这个人首先就会想,是什么强化了这个人咬指甲的行为,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退他的不恰当行为;或者换成人本主义,这个人并没有病,他只是有自己的特殊需求,自己自我实现受到了阻碍造成的,应该对他无条件积极关注,让他自我接纳…当然我举的例子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大概都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适合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比如恐惧症,而一个有人本主义倾向的人来看他一眼,那大概率是看不准的,治疗和咨询也会不顺畅,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心理学人大多都不只信奉一种理论,因此看一个人也是从多种理论入手的,换句话说,我有这么多理论,每种理论都思考一下,看看哪个说得通,说得通哪个我就信哪个(心理学上叫自证性偏差),至于准不准,那就说不准了。

所以要一眼看穿一个人在我的理解中,实际上就是以理论为基础,不断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人(阅人无数),然后看自己的观点对还是不对,慢慢的就会自成体系,看人也就越来越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