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李渊酒后乱性才创立了大唐王朝吗?

五分音


唐朝是由李渊一手创立的,可是大家多是知道李世民,认为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立了汗马功劳。也觉得打从一开始李渊的起兵就是因为李世民。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当时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本来计划已经决定好了,而李渊不知道情况,李世民想要如实告诉他,又害怕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李世民暗地里与裴寂商量这件事,裴寂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李渊就跟裴寂饮酒,李渊喝酒正开心,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



由此可见,李渊起兵纯属不知道,是他儿子一手策划的,这当然不足为信。因为李渊不是傻子,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儿子干的事情。李渊肯定是很清楚李世民在干什么,只是碍于自己是隋朝的官员,不太好直接起兵,只能以这个名头来骗骗大家。这就跟陈桥兵变一样,这赵匡胤黄袍加身肯定是知情的,大家只是顺水推舟把他抬上皇位。要是他怎么没有这个想法,别人也不会这样做。


李渊的起兵不是偶然,是他在观察局势后做出的决定,喝酒乱性只是个幌子罢了。李渊在官场纵横捭阖几十年,政治谋略肯定不逊,他这样做只是为自己开脱罢了,也反映了李世民的精明能干,毕竟这是李世民当朝时著的。


历史百家争鸣


多少有点影,不过有很大出入。

李渊当时做晋阳留守,他手下有一个好朋友叫裴寂,负责管理隋炀帝在太原营建的晋阳宫。

当时李世民知道隋朝气数已尽,他就开始和晋阳县令刘文静一起准备起事。他们准备的差不多了,李渊还不知道呢。于是李世民找到裴寂,让裴寂帮忙鼓动李渊造反。于是,裴寂就偷偷找了一些晋阳宫的宫女来给李渊宠幸。

有一天李渊和裴寂喝酒,喝得晕晕乎乎的,裴寂就告诉他李世民准备造反了。李渊大惊。裴寂说:“我给你找的那些宫女,就是李世民让我做的。这件事一旦被举报是死罪。”然后李世民就亲自进来说明情况,李渊一开始不允,还想把李世民送官,可最后还是答应了,他说:“我那么爱你,怎么肯加害你呢?反就反吧。”于是起兵。

起兵以后,裴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晋阳宫里的全部500宫女全都献给了李渊,李渊也就顺坡下驴的都笑纳了。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李渊坚守自盗,奸淫宫女,跟酒后乱性没有关系。他完全是知情的,而且也没把隋朝的国法放在眼里。他身为隋炀帝的亲表哥,原本就喜欢胡作非为,大不了瞒着皇帝就行了。

李世民反叛,李渊被动参与,和奸淫宫女的事也关系不大。后人写小说,把“喝酒”和“幸宫女”两事联系在一起,说是“酒后乱性”从而被裹挟,完全是为了增加戏剧性。



名利不如闲86380201


题主所问的问题,应该是裴寂和李世民设计让李渊反隋事件,不过,关于这个故事的真伪,现在是存在争议的。

这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唐国公李渊和杨广不止是臣子和皇帝的关系,论血缘,他们还是表兄弟,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亲姐妹。


不过,李渊作为封疆大吏,肯定也受到了杨广的猜忌。当时李渊驻太原,而杨广在太原设有行宫——晋阳宫,并安排裴寂负责管理此宫。当然,裴寂还负责监视李渊。

然而,让杨广万万没想到的是,裴寂最后跟李渊混在了一起,还成了铁哥们。 看到隋末乱世,天下有变,裴寂便想怂恿李渊反隋。

李渊虽然有“贼心”,但一时犹犹豫豫,下不了决断。于是,裴寂便联合李世民,一起给李渊设下了“圈套”,逼迫李渊就范。


有一天夜里,裴寂请李渊喝酒,地点选在了杨广的晋阳宫中。席间,二人开怀畅饮,不一会李渊就喝高了。

这时,裴寂招呼两位美女上来,陪李渊喝酒。李渊喝得烂醉,在美女陪伴下,就误闯进杨广的寝宫,在龙床上过了夜。

第二天一早,当李渊终于看清了这两位美女的相貌时,悔之晚矣:原来,这二位正是杨广的宠妃——张妃、尹妃。 眼看木已成舟,李渊只能拉着脸找到裴寂,怒斥他给自己设局。然而裴寂不慌不忙,给他分析了天下大势,并说:明公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李渊自思已经犯下了滔天大罪,平时他也没少受杨广猜忌,于是干脆就起兵反隋了。这才有了日后的大唐王朝。

不过,这个故事虽然精彩,但漏洞颇多,很像野史,这时因为:

第一、李渊不可能糊里糊涂的在皇帝的行宫里喝酒;

第二,杨广在晋阳的宠妃,李渊不可能压根就不认识;

第三,裴寂以这种方法逼李渊造反,就不怕李渊日后灭他的族吗?


深夜聊斋


“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这句话用来形容李世民是最贴切不过了。而大唐王朝的建立,自然也不是因为李渊酒后乱性,幸了隋炀帝的宫女,才被迫造反的。实际上,整件事的幕后主谋,都是太宗李世民。而李渊也是不甘屈居人下之人,这才顺势而为,建立了大唐王朝。

整件事的始末,按照两唐书的记载,是这个样子的。

隋朝末年,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无度,终致民不聊生,义军突起。风云变幻之际,李世民觉得正是成就霸业之机,只是呢,苦于没有机会劝谏其父李渊起兵。

到了大业十三年,即617年,隋炀帝任李渊为太原留守,负责护卫晋阳宫。当时,刘文静任晋阳县令,而裴寂任晋阳宫监。刘文静与裴寂因为长期留守晋阳,所以,过往甚密。

李渊到太原后,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有大志,便有意结交,并认识了李世民。刘文静见过李世民之后,曾对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夸赞李世民可比汉高祖刘邦和魏武帝曹操。

刘文静因为和瓦岗李密是姻亲,受李密造反牵连,被捕入狱。李世民有意反隋,觉得刘文静有智谋,就想借机拉拢刘文静,到狱中探望,并跟刘文静共议反隋大计。

刘文静跟李世民说,他在晋阳当了数年县令,知道哪些人是豪杰之士。他可以助李世民聚集十万之众,而李渊所率之兵也有几万,如果能合兵一处,乘虚攻入关中,则可号令天下,帝业可成。

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刘文静就告诉李世民,李渊向来与裴寂交好,常常一起在晋阳宫内饮酒。两人常常是“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

根据两唐书记载,裴寂此时早已经拿晋阳宫女招待过李渊了。而且,裴寂还拿宫女招待过其他达官贵戚。所以,李渊有把柄,这个裴寂也是有把柄的。只是呢,大家一起得利,达成默契,瞒着隋炀帝而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文静算准了裴寂可以劝动李渊。他这才告诉李世民,可以结交裴寂,让裴寂来劝李渊。

刘邦当年重任韩信,得了《汉中对》,一统了天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了《隆中对》,终使天下三分,蜀得其一。而李世民狱中探望刘文静,得了《狱中对》,才有了一代盛世大唐王朝的开端。

只是呢,刘文静善战有才,但不会玩,这有点类似刘伯温,就不太讨李渊欢心。再加上刘文静过于善“权谋”,且跟李世民交好,被李渊猜忌,最后被李渊所杀。这导致刘文静在历史上,远远没有韩信、诸葛亮和刘伯温的地位高,名声响。

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谋划,为了结交裴寂,先找到了与裴寂有交往的龙山令高斌廉。李世民给了高斌廉几百万钱,让高斌廉约裴寂一起“博戏”。李世民故意让高斌廉将钱输给裴寂,而裴寂每次都赢很多钱,“大喜,每日从太宗游”。鱼上钩了,李世民就告诉了裴寂自己的计划。裴寂自然是欣然应允。李世民送礼都能送出花样来,能不成大事么。

事情到这里就好办了,裴寂约李渊在晋阳宫内饮宴,而且,又叫来了宫女陪侍李渊。等酒喝到酣畅之时,裴寂就将李世民的计划告诉了李渊,并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之所以说李渊并非酒后乱性才被迫起兵,正是从这里来的。实际上,李渊早就乱了晋阳宫闱了,而李世民也是知道的。两唐书对于此事的记载是一致的,只是《新唐书》中说是:“(裴)寂尝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尝”,不就是曾经的意思,裴寂和李渊干这事,应该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渊自然是借坡下驴:“我儿(李世民)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这才促成了李渊晋阳起兵。李渊起兵后,裴寂就将整个晋阳宫献给了李渊,其中包括宫女五百人、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李渊发大财了。

了解了晋阳起兵这段历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玄武门之变”了。

晋阳起兵,李世民就是主要的谋划者,而且已经实力非凡了。而李渊也不傻,他也因此担心李世民会夺位。所以,李渊才故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借以平衡李世民的势力。同时,李渊对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也是听之任之。李渊觉得,只有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太子位,才能确保他的帝位稳固。

只是呢,李渊太小看了李世民。李世民能够促成晋阳起兵,对于帝位那更是志在必得。李建成在被立为太子之时,已经是必死无疑了,除非他才能比李世民高。此时唯一的悬念就是,李建成会死在李渊之前,还是之后了。

而李建成死在李渊之前,这完全是李渊走错了一步。李渊在挑起两子之争时,也要同时有自己的势力去打压双方,让两方保持势力的相对平衡,谁都吃不掉谁。这种情况下,李渊应该可以在帝位上得以天年。

而在李渊死后,李世民必然会争夺皇位,除去李建成,继承大统。只是让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竟然提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此时的李渊,也就只能无奈的接受升任太上皇的命运,从此隐居深宫,以宫女为伴了。


奕天读历史


如果酒后乱性就能建立一个王朝的话,那么酒鬼无疑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有出息的一类人了。

李渊酒后乱性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业十二年(公元612)的时候,李渊被隋炀帝封为太原留守,成为掌管晋阳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李渊有一个好朋友名叫裴寂,这时也被派往晋阳为官,不过裴寂的官职是晋阳宫监,也就是为隋炀帝管理晋阳行宫的大总管。由于二人原本就交情不错,因此裴寂就经常在晋阳宫中招待李渊,有时候喝大了就拿为隋炀帝准备的宫女开了心。所以,自古动皇帝的女人,那是十恶不赦的重罪,而裴寂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其实也看到了隋朝气数已尽,如果处在太平盛世,借他十个胆也不敢。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李渊动了皇帝的女人,因此不得已才举起反隋大旗,最终建立唐朝。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并不是,酒后乱性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李渊早的欲谋。

隋炀帝后期,流传一句“李将代杨”的谶语,为此许多李姓人无辜被杀,虽然隋炀帝还没有怀疑到表哥李渊头上,但是已经表现出了厌恶他的神情。这时,有人建议李渊干一番大事业,但是李渊觉得时机尚未成熟,于是连连摇头拒绝。因此李渊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生怕隋炀帝突然拿自己开刀。后来,正好赶上太原地区局势不稳,一是有一个名叫历山飞的农民组织在晋阳与长安之间发生了暴动,二是突厥人已经对隋朝虎视眈眈,于是隋炀帝派李渊为太原留守,目的就是平叛和抵御突厥,李渊如释重负,马上溜之大吉。这也为后来的晋阳起兵埋下了伏笔。


李渊到了晋阳后,马上将历山飞消灭,但是在与突厥人交战的时候却一败涂地。如此一来,正好给了隋炀帝治罪的理由,所以李渊不得不为自己前途和命运考虑,因为身为大丈夫,如果死在隋炀帝之手实在心有不甘。从另一方面讲,李渊出生于政治世家,对时局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看来,隋朝灭亡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李渊才准备反隋。同时身边的好友及儿子李世民也在极立劝李渊早做打算,李世民自不用说,因为他是李渊的儿子,而两个好友当然都有各自的打算。

李渊的两个好友一位叫刘文静,别一个就是让他酒后乱性的裴寂。刘文静有一个亲戚,就是大名鼎鼎的瓦岗寨首领李密,正是因为李密的谋反,所以刘文静受到了牵连,原本好好的晋阳县令被一撸到底,而且虽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所以刘文静劝李渊起兵,其实是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想做开国功臣。而裴寂劝李渊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怕因晋阳宫失职被追究责任,二也是想当开国功臣。所以说,所有人都对隋朝失去了信心,同时又各有各自的利益考虑,因此才有共谋大事的壮举。


李渊下定决心后,于是开始联络天下豪强,为起兵积极做着准备。不过,后来隋炀帝并没有因对突厥人作战的失利而降罪李渊,原因可能是隋炀帝已经感觉自己到了众叛亲离境地,很想将这位表哥当做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但是李渊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状态了,所以只能起兵了。李渊起兵后,马上夺取了防备空虚的长安,拥立的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当李渊听到隋炀帝死在扬州的消息后,马上废了幼主,自己建立唐朝,即皇帝位。


公元618年,李渊开始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六年后统计大业基本完成,由此一个崭新的王朝步入正轨。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一、李渊的家世

李渊可以说是出生非常的高贵,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他们的祖先是老子,就连飞将军李广也是他们的祖先,但是这都是皇室家族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硬生生的把自己往名人之后上靠,这就跟所有皇帝出生时有什么扯淡的说法比如:房子周围金光闪闪,一条真龙飞入家中孩子降生了。都是皇帝自己在哪里瞎掰。

在《新唐书》中还记载了“三乳奇谈”书中称李渊”体有三乳”这估计也不可信,但是李渊跟杨广有一个共同的姥爷这个可是真的,也就是杨广是他的表兄或者表弟。

二、李渊的仕途

李渊跟杨广虽然说时亲戚但是当官还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的争,虽然已经当官但是管太小了,李渊在扶风当太守的时候得到了几匹骏马非常的开心,但是李渊的妻子却对他说皇帝偏爱骏马跟飞鹰,如果你不把此马献给皇上恐怕要受责备,但是李渊也对此马喜欢的紧,就没有给杨广,没过多久杨广知道后就责备了李渊,之后李渊就寻找天下良马献给杨广,深得杨广的喜欢,李渊从次步步高升。李渊成了杨广的大将军。李渊在杨广征高丽,跟杨玄感叛乱时立功成为了杨广的心腹大臣。就这样一只酣睡的老虎一直在杨广身边潜伏。李渊的功劳越大信服他的人也就越多杨广看在了眼里。李渊也知道这并不是好事,自己又不能造反,就在家里学起了萧何,从一个洁身自好的小老头变成了一个酗酒、好色、贪污的昏官,但是杨广却笑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杨广放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渊心智之全,智慧之深。就这样李渊重新被杨广委以重任,去各地平叛,最后让他留守太原。当时的太原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可见杨广多么信任李渊。

三、李渊起义

在《旧唐书.夏侯端》中说“金玉床摇动,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全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切忌诸李,强者先诛”这一句话让杨广对李渊再度猜疑,但是此时的李渊已经兵强马壮,前可进攻,后可防守,而且他的儿子每一个都已经历练了出来,再加上当时群雄并起正是发起兵变的时候就这样李渊反了自己的亲戚。


音乐笔记


不是如此,唐渊的造反是必然的,我说历史总是围绕着集团利益和自身利益,以及当时的背景说的,可能那个酒后乱性有一定电影的影响,我就从我刚才分析的三个方面来谈谈:

1.集团利益:李渊是属于当时关陇集团的子弟,我一直都觉得隋唐就是关陇集团的内部的一场权利交接,李渊反叛对关陇集团的好处不然而喻,或者说李渊肯定会被关陇集团推上反叛的道路,为什么这么说,隋炀帝也是关陇集团的子弟,但是他上位看到了集团对他皇权的威胁,他害怕,所以大肆削弱集团利益,那么集团内部的人对他肯定没好感,而隋炀帝后面一系列疯狂的举动,让这个集团内部的人对他这个皇帝彻底失望,所以另外选一个,那这个人必然是他们自己内部的子弟,前面是杨玄感,后面是李渊。李渊的反叛是肯定的。

2.自身利益:李渊是一个特别有城府的人,他的反叛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等一切都到了最好的状态,他才顺势而为,必然马到功成,对李渊而言有没有什么所谓的酒后乱性,如果时机不成熟对他自己是不利的,那么他可能也不会出兵反叛,不管历史上有没有那件事情,对于李渊而言,都没有影响,而且当时有一个舆论是直接指向李渊的,但是李渊却好运多次逃过了隋炀帝的毒手,但是,隋炀帝在之后对他越来越不信任,多次想杀了他,李渊心中的反叛之心可想而知,所以再自身利益这一块,李渊也是会反叛的。

3.当时背景:对于李渊而言,当时群雄并起,隋炀帝自顾不暇,加之自暴自弃,李渊在太原按兵不动,观察形式,如果李渊这个风流人物都不上场,那么他绝对会被当时的各个诸侯攻陷,所以反叛并不会因为一场酒后乱性的闹场而仓促促成,况且李渊当时反叛,有条不紊,连连告捷,除了集团的支持,必然少不了他自己的提前布局。


小轲爱历史


隋朝到了第二个皇帝,隋炀帝的时候,社会矛盾开始尖锐,因此各地爆发很多起义,李渊就趁机在太原起兵,并趁关内空虚,一举攻入长安,最终取代隋朝建立了唐朝。

李渊原本和隋炀帝是表亲的关系,是隋朝世袭的贵族且官居高位,而隋炀帝杨广对他也比较器重,让他镇守晋阳这个重镇,可以说是身份显赫,衣食无忧。那么为何李渊要反隋呢?

正史记载的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当时李渊驻兵在太原,而太原当时也修建了一座宫殿,叫晋阳宫,李渊担任晋阳宫的宫监,副宫监由裴寂担任。那时候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年少气盛,看到隋朝早已失去民心,就建议李渊起兵,但李渊不敢下决断,犹豫不决,李世民担心错过良机,于是非常着急。而裴寂是李世民的心腹,因此给李世民献出一计。

晚上,裴寂就用好酒好菜招待了李渊,李渊心情大好,喝醉后不省人事,裴寂就命人把李渊抬进晋阳宫。天一亮,李渊酒醒得也差不多了,觉得不对劲,猛然坐起,发现身边还躺着两个隋炀帝的妃子,而自己躺的正是隋炀帝的龙床。

李渊知道这绝对是裴寂做的“好事”,于是打算拿裴寂问罪。裴寂给李渊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局势,便说现在正是起兵的时机,况且就算不起兵,和皇帝的妃子有染,也难逃一死,并告知李渊,李世民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李渊得知李世民竟然有如此野心,被吓了一跳,不过已经是在同一条船上了,李渊也只能同意。

我认为这种说法就存在很大问题,在那个时代起兵造反是谋逆大罪,是要诛九族的,怎么可能因为渴了点酒,睡了两个晋阳宫的妃子就起兵造反了呢,这也太儿戏了。

况且,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里面都说是李世民“首谋之人”,通过联合刘文静和裴寂两个人,共同设谋,最后逼得李渊不得不反,说的李渊好像是酒囊饭袋,我很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事实表明,李世民很可能在贞观年间对相关“实录”的修纂工作进行了干预,从而篡改了某些重大的历史事实。而后来编修的“国史”,以及承用国史的两部《唐书》,包括宋代的《资治通鉴》皆因袭而不改,致使晋阳起兵和唐朝创立史的部分真相从此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

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李世民真的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吗?

事实上李渊胸怀大志且城府极深。隋炀帝即位后,因社会上流传着“李氏当为天子” 的谶谣,导致他对李姓高官多所猜忌,但李渊通过“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表示自己胸无大志,躲过了一劫。

后来隋炀帝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又大兴土木,修宫殿,凿运河,修驰道,耗费了大量国力军力,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百姓不堪忍受这种压迫,纷纷揭竿而起, 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到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这个时候全国的政治格局已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农民起义军已基本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力量,隋朝的官僚地主也纷纷打起反隋的旗帜割据一方。太原乃“天下精兵处”,隋自建国以来,对晋阳城军需物资的储备一直十分重视,经多年的积蓄,城中已是“府库盈积”,“太原粮饷可支十年”。所以,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私窃甚喜”,他对次子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父子还广结豪杰之士,网罗各种人才。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接待人伦,不限贵贱,一面相遇,十数年不忘”。

在关东群雄互相厮杀无暇西顾之时,李渊也在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他在等待着时机的成熟,而这个时机很快就送到了李渊的面前。

正当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李建成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时,617年(大业十三年)二月,李渊治下驻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据马邑而自称天子,国号定杨。三月,刘武周攻破楼烦郡,进占汾阳宫,并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提李渊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势下,李渊对李世民说:“事急矣,可举事。”其周围的心腹裴寂、许世绪、武士眜等也纷纷劝李渊起兵,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于是,李渊借口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旬日之内募集到数千人。随后,李渊派人往河东召回其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兵买马,怀疑李渊“有异志”,便密谋骗李渊父子到晋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炀帝邀功请赏。不料,这一密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获悉,告知了李渊。五月十五日,李渊、李世民先发制人,指使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结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借此将二人囚禁。五月十七日,恰巧数万突厥军队进攻晋阳,李渊立刻名正言顺地命人将两人推出斩首。同时,李渊又设下空城计,“开诸城门”,吓退了突厥的军队。

再后来,李渊听从刘文静等人的建议,制定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一举攻入长安,最终取代隋朝建立了唐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