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廟:曾經的漢恆侯的安息地,如今成為避暑的好地方

俗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春雨的來臨,宣告了一年的開始。雨,墜落到地面,浸潤進土壤,為萌發的嫩芽帶來清泉,也鬆動了土壤,最終融入江河。早春時節,碼頭的江水顯得那麼平靜,沒有一絲波瀾,看不見湍流。江邊的石塊,佈滿碧綠的青苔,浸泡在水裡,隨意舞姿。

張飛廟:曾經的漢恆侯的安息地,如今成為避暑的好地方

在長江邊的碼頭上,流傳著一個傳說:“頭在雲陽,腳踏高陽,身在閬中,手指鹿陽。”是指五馬分屍的張飛。因人陷害,頭顱掉入長江,偶然間,被行船的水手打撈上岸,因知曉其驍勇善戰、忠肝義膽、熱情待人的氣節,被人崇拜。於是,在雲陽碼頭建造廟宇,命名為張飛廟,廟牆上刻著“江上清風”四個大字。廟前廣場上張飛畫像手持長槍,置於胸前,鬍鬚佈滿臉頰和下顎,魁梧的身材,套著黑色的盔甲,從碼頭上看去,顯得威風凜凜。忽然,我想起西楚霸王——項羽,不僅外形相像,性格也相似。隨後,我聽見了空氣中傳來,咚、咚、咚的聲響,轉頭一看,聲音源於廟裡的鐘。一個人,手握著懸空的木棒,敲擊鐘,路人說是用鐘聲紀念張飛。我朝碼頭的江水望去,竟發現水面出現陣陣波紋。

張飛廟:曾經的漢恆侯的安息地,如今成為避暑的好地方

張飛廟地形地貌比較奇特,它是靠著山座頭面向長江,山水園林與廟祠建築渾然一體,相互襯托。張飛廟外有黃桷樹做成梯道讓山間的建築與長江岸上的碼頭相連。石橋在山間架起像一條長虹一樣掛上天上,橋下有一條小溪從山裡流出。、在小溪的旁邊有一座茅屋,讓人想到在三顧茅廬中孔明先生的茅廬,張飛為了讓孔明先生起床見劉備,就放了一把火把孔明先生的茅廬給燒了,在這裡修建這個茅廬應該有一種紀念的意味了,嗎,整張飛廟的外部環境顯得十分清幽,像是了陶潛所向往的桃花源。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這裡的環境與這位三國猛將_的性格截然相反。在張飛廟的內部由結義樓、書畫廊、正殿、助風閣、望雲軒、杜鵑亭、聽濤亭等古建築構成,佈局比較嚴謹,靜靠在山體上,依次錯落在山間上建築雄渾大氣,和張飛的性格相同,同時與山間的園林向映襯,有著讓人曲徑通幽處的遐想。因此張飛廟有著“巴蜀勝景”美稱。

張飛廟:曾經的漢恆侯的安息地,如今成為避暑的好地方

對於張飛廟裡有書畫廊大家感到好奇,因為大家從小看《三國演義》的緣故,認為張飛只是一位勇猛的戰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據《三國志集解》記載,張飛不僅會寫詩,還會畫畫。也是一位不錯的書法家。據說在三國時的宕渠縣,有一個八蒙山,山下有一石,石上題有:“漢將張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立馬勒石。”兩行隸書大字。這段題字說的就是那次張飛以少勝多,把名將張郃打得大敗而逃的事情。據說當時張飛非常高興,得意之際,便以石代紙寫下了這段文字。今陝西岐山縣博物館就收藏有一幅張飛“立馬銘”手書碑石原拓,字體、大小均與史載吻合。碑刻共22個文字,用筆豐滿遒勁,氣勢剛健凝重,充分顯示了他的個性和風格,不失為一篇難得的書法作品。

張飛廟:曾經的漢恆侯的安息地,如今成為避暑的好地方

而現在的張飛廟已經不再原址,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三峽工程的建設,原來的張飛廟作為庫區唯一一個遠距離整體搬遷的文物單位,在2002年10月開始閉館拆遷。逆著長江行走了30多公里,從雲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搬遷至盤石鎮龍安村。2003年7月19日“搬舊如舊”的新張飛廟正式開館。“張飛”的搬遷經費及規格都堪稱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

張飛廟:曾經的漢恆侯的安息地,如今成為避暑的好地方

我站在磐石城上,看著城下的雲陽縣城,看著碼頭佇立的張飛,在這塊小地,經歷風雨,滄桑突變。碼頭的河灘下深埋著烈士遺骨,面對滾滾長江,我忽然聽到了縴夫的號子聲及歷史的回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