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變化,在玉器本身無處不在,只有注意它每一個細節的變化,你才會在鑑定中百密而無一疏,才不會錯判、誤判每一件玉器。

1, 形變的主要變化是“地彎”現象,我們還稱為“地障”。這種現象比較少見,但卻是鑑定古玉的很好證據。在實踐中,我總結認為:地彎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玉器必須鈣化或半鈣化,也就是分子結構發生變化;

二是坑內環境必須潮溼,密閉(也就是無氧狀態);

三是必須有外力作用。
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很難形成地彎。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2, 有地彎現象的玉器必須要有鈣化現象產生,否則有可能是臆造品. 一般出現地彎現象的玉器主要為片狀玉器,圓雕件幾乎不可能出現此種情況。在這裡我還把“氧化突起”和“玉裂”、土蝕、土咬等玉器形態發生變化的現象,也歸在形變一節中,主要因為它們都是在玉器外觀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玉器在質變過程中,氧化突起是高出玉表,形成的類似橘皮紋的現象。玉裂是玉器在質變過程中,玉器內、外部產生應力反應,由於不同點的應力大小不一,所以容易在玉表產生裂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玉九裂”。土蝕、土咬現象則是玉器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後,受到一些含酸或鹼以及微生物的破壞造成的。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明玉碗。也出現綹裂

氧化突起(橘皮紋)的最大特徵是:基於玉器表面為水平基礎,高出平面一些突起而形成。側光觀察時最清楚,用手摸上去幾乎感覺不出來。而用酸腐蝕出來的類似橘皮紋,突起基於玉器表面以下,用手摸上去感覺很明顯。這是真、偽古玉的又一最大區別。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橘皮紋的特徵

橘皮紋的產生會伴隨鈣化一起出現,在沒有鈣化的玉器表面很難看出橘皮紋。所以有橘皮紋產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沒有橘皮紋的玉器不一定不是老玉。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一些石器、綠松石等硬度相對低的東西上。

自然的縫裂大都傾斜於玉表,垂直玉表的現象很少見,基本上出現在片狀的玉器上。縫裂嚴重的,會出現幾毫米甚至幾釐米的縫隙,即使這樣,玉器一般不會從裂縫處完全斷開。這是偽古玉無法做到的重要特徵。

有的裂縫會明顯高出玉表面,形成交錯的現象,用手摸上去會有擋手的感覺。這充分說明:裂縫是在後天形成的。如果是老玉新工或是玉裂後再加工成的玉器,不會出現此現象。同時,裂縫中都會伴隨沁色產生,沁色從外及裡,由深漸淺,過渡自然,變化豐富。偽古玉即使做上裂縫和沁色,沁色也是單一無變化、無過渡。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漢劍飾有黑色棺木或衣物沁,又有土沁。沁色伴隨綹裂侵入。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漢代雙龍配。沁色隨綹裂深入肌理

裂縫的裂口處,會出現玉質乾枯發黃或是輕微鈣化現象。這是因為玉器的質變現象往往從最薄弱的地方開始變化,這種現象是年代久遠才會形成的,所以

這是偽古玉無法仿造的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玉器的邊緣,鑽孔或是砣工與玉表形成的稜角上。偽古玉絕不會有此類現象產生。這一點,也是鑑定玉器的一個細節,在鑑定古玉中非常重要。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明代筆舔的變化說明綹裂的特徵。

有的細小的裂縫,在盤玩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慢慢的不見了。筆者認為這是由於玉質分子結構由質變後的狀態還原回到最初狀態,分子結構變的排列有序、安固穩定。

土咬和土蝕的現象,你會發現玉表會留下大小不一且不規則的孔洞,孔洞的口徑一般都是外小裡大,並且孔洞內會有結晶狀現象。

有土咬或土蝕現象的,放大鏡下觀察加工的工藝痕跡會在土咬或土蝕的下面。

通常有土咬土蝕的部位,還會有沁色和輕微鈣化現象發生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土蝕土咬現象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古玉的玉裂,橘皮紋,土咬,土蝕是怎麼形成的

有類似藏品的對照圖片,就可以辨別


“海浪說古玉”本著傳播、傳承古玉文化的宗旨,以提高古玉愛好者的鑑賞鑑定能力,促進玉文化的健康發展為目的,部分內容摘自互聯網與各文獻,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