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1910年10月,满洲里突现首例肺鼠疫患者,由于许多人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加上人传人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导致肺鼠疫迅速扩散。到12月,仅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人数达39679人,占两省人口的1.2%,哈尔滨一带是重灾区。而且疫情情况仍在恶化,随时有向南方扩散的可能。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隔离后的哈尔滨傅家甸。

鉴于清政府没有防疫的专门机构,日俄照会清政府,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这无疑是在挑战主权。于是经外务部施肇基推荐,清政府任命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为全权总医官,全面主持防疫工作。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伍连德博士

他首先确认此次传染病是通过飞沫传染的,并命名为“肺鼠疫”。然后向各地民众、行政长官普及防疫知识、重要场所设卡检查、隔离疫区、火化感染尸体、设立分级医院等等,最后在4月底,成功将死亡6万多人的肺鼠疫扑灭。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伍连德在通过显微镜进行切片检验,最终确认为鼠疫。

1911年4月中国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连德博士作为大会主席,公布了他许多在防疫中的成果。比如今天人们还在使用的口罩(人们称为“伍氏口罩”。即双层纱布囊口罩,即用两层纱布,内置一块吸水药棉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清政府发行的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纪念章。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伍氏口罩”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傅家甸第一区防疫执行处的役员都佩戴了“伍氏口罩”。

影像集《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撮影》记录了1910年12月至1911年3月间在哈尔滨发生的特大瘟疫实况及防疫队进行实地治疗工作的场景,这是早期中国纪实报道摄影书籍的珍贵实物。此本应为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年刊印。(文字介绍参考:1910-1911年东北大鼠疫纪实照片)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疫情一开始清政府给病死的人提供棺材,但后面由于死亡人数过多,人们便随意将尸体抛弃,造成大面积传染。伍连德认为必须火化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图为准备火化的棺材。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伍连德履职后,在傅兰甸采用分级、分区管理,也设置了许多消毒所。后来伍连德模式被推广到东北各地。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当时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隔离。图中前车为病人,后车为隔离者。隔离让疫情得到了很大控制。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医生们正在检验解剖老鼠。

鼠疫扑灭后,清政府任命伍为外务部首席医学官。后伍多次参与国际活动,挽回了许多中国主权。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2岁。

晚清的“钟南山”:半年扑灭死亡6万余人的肺鼠疫

伍连德博士。

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传《鼠疫斗士》一书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网站公开部分诺贝尔获奖候选人,其中1901—1951年度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只有伍连德一位中国人。


图片:互联网、影像集《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撮影》Views of Harbin.Fuchiatien.taken during the plague epidemic.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11年(来自书格)

部分文字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小潘纵史原创,您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