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1910年10月,滿洲里突現首例肺鼠疫患者,由於許多人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加上人傳人的傳播方式,很大程度上導致肺鼠疫迅速擴散。到12月,僅吉林、黑龍江兩省,死亡人數達39679人,佔兩省人口的1.2%,哈爾濱一帶是重災區。而且疫情情況仍在惡化,隨時有向南方擴散的可能。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隔離後的哈爾濱傅家甸。

鑑於清政府沒有防疫的專門機構,日俄照會清政府,以保護僑民為由要求獨攬防疫工作,這無疑是在挑戰主權。於是經外務部施肇基推薦,清政府任命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伍連德博士為全權總醫官,全面主持防疫工作。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中國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伍連德博士

他首先確認此次傳染病是通過飛沫傳染的,並命名為“肺鼠疫”。然後向各地民眾、行政長官普及防疫知識、重要場所設卡檢查、隔離疫區、火化感染屍體、設立分級醫院等等,最後在4月底,成功將死亡6萬多人的肺鼠疫撲滅。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伍連德在通過顯微鏡進行切片檢驗,最終確認為鼠疫。

1911年4月中國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會議—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上,伍連德博士作為大會主席,公佈了他許多在防疫中的成果。比如今天人們還在使用的口罩(人們稱為“伍氏口罩”。即雙層紗布囊口罩,即用兩層紗布,內置一塊吸水藥棉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清政府發行的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紀念章。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伍氏口罩”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傅家甸第一區防疫執行處的役員都佩戴了“伍氏口罩”。

影像集《哈爾濱傅家甸防疫撮影》記錄了1910年12月至1911年3月間在哈爾濱發生的特大瘟疫實況及防疫隊進行實地治療工作的場景,這是早期中國紀實報道攝影書籍的珍貴實物。此本應為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年刊印。(文字介紹參考:1910-1911年東北大鼠疫紀實照片)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疫情一開始清政府給病死的人提供棺材,但後面由於死亡人數過多,人們便隨意將屍體拋棄,造成大面積傳染。伍連德認為必須火化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圖為準備火化的棺材。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伍連德履職後,在傅蘭甸採用分級、分區管理,也設置了許多消毒所。後來伍連德模式被推廣到東北各地。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當時比較有效的方式是隔離。圖中前車為病人,後車為隔離者。隔離讓疫情得到了很大控制。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醫生們正在檢驗解剖老鼠。

鼠疫撲滅後,清政府任命伍為外務部首席醫學官。後伍多次參與國際活動,挽回了許多中國主權。

1960年1月21日,伍連德在馬來亞的檳榔嶼逝世,享年82歲。

晚清的“鍾南山”:半年撲滅死亡6萬餘人的肺鼠疫

伍連德博士。

他在1959年出版的自傳《鼠疫鬥士》一書序言中寫道:“我曾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建立,直到國民黨統治崩潰,往事在我腦海裡記憶猶新。新中國政府的成立,使這個偉大的國家永遠幸福繁榮……”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網站公開部分諾貝爾獲獎候選人,其中1901—1951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只有伍連德一位中國人。


圖片:互聯網、影像集《哈爾濱傅家甸防疫撮影》Views of Harbin.Fuchiatien.taken during the plague epidemic.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11年(來自書格)

部分文字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小潘縱史原創,您的鼓勵是我前進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