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家的話太要命,秦穆公的一世英名,就毀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上

春秋時期的秦穆公,是一個值得一提的君主。

他在位期間重用人才,為秦國開疆闢土,連同他本人的諸多事蹟,都成為了後世之人傳頌不衰的話題。話說,當時虞國剛剛為晉國所滅,其中,有一個叫百里奚的奴隸,被晉獻公當作禮物送給秦國。不想,在押解途中,百里奚趁機逃跑,最後,竟被楚國人拿獲。

照常理,一場仗打下來,奴隸成千上萬,跑了區區一個不足掛齒。但是,秦穆公卻從別人那裡聽說,這個叫百里奚的人可不是一般人,很有一些經天緯地之才。

於是,他便想著從楚國手裡把百里奚弄回來。

史學家的話太要命,秦穆公的一世英名,就毀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上

若是直接花重金向楚國買回這麼一個無名小輩,那麼,楚國人勢必會有一些想法。想你們秦國地處偏遠窮苦之地,平時連國君都是省吃儉用的,現在怎麼會捨得為了一個奴隸花這麼多錢?往後,只要楚國人稍加打聽,很容易就知道秦國的真實目的。

為了防止事洩,秦穆公反其道而行之,輕描淡寫地對楚國君主說:“此人是我們國家的陪嫁奴隸,現在跑到你們國家實在是不好意思,我們願意出五張羊皮來把他贖回。”而楚王,想一個奴隸還能換回五張羊皮,這樣的好事哪裡去找,想也沒想就同意了。

那時的百里奚,已是七十多的老人,但是,對於有真本事的人來說,年齡從來就不是問題。姜太公不也是七十多歲時才出山,最後,助武王奠定了周室八百餘年的基業嗎?秦穆公將百里奚贖回後,以國君之尊,親手為他解除了他身上的監禁之物,並虛心向他討教強國之道。

百里奚忙說:“自己不過是一個沒了祖國之人,哪有什麼臉面在這裡跟您縱談天下之事。”而秦穆公卻安慰他:“虞國的君主就是因為不重用你才亡的國,所以,虞國的滅亡與你無關。”

史學家的話太要命,秦穆公的一世英名,就毀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上

在秦穆公的一再堅持之下,百里奚終於開口,並且,一說就停不下來。

君臣二人一連暢談了幾宿,尚不知疲倦,而秦穆公,經過這次談話收穫頗豐。他深知,自己之前的五張羊皮花的是真值,而百里奚也真是一個萬中無一的人才,最後,乾脆把秦國的國政交由他打理。秦穆公以一國之主,對區區一奴隸抱有如此信任,在那種看出身論成分的封建年代,是十分難得的。

早年間,秦國人在今甘肅一代起家,那個地方窮鄉僻壤,無人口也無資源,要想進一步發展非常困難。於是,往後幾代的秦國人,為了給自己爭取到足夠的生存空間,一直在向東邊擴張。在某次東進的戰役中,秦穆公派出了秦國最善戰的三位將領,去討伐鄭國。

本以為這次戰役,秦軍精兵強將盡出,勢在必得,不想戰爭結果是秦軍大敗,不僅損失了無數精銳不說,連三位大將也被俘虜了。按照一般君主的做法,完全可以藉著其被俘之名,把戰敗之責全部推到那三位將領身上,可是,秦穆公沒有這麼做。

在三位將領垂頭喪氣回到秦國之時,他們本已做好了接受懲處的準備,不想,秦穆公卻親自走到郊外去迎接他們。並且,向他們說:“我正是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奚、蹇叔的百般勸阻,才讓你們受到了這種侮辱。你們沒有罪,希望今後再接再厲發奮圖強將來一雪前恥,千萬不要因為這次失敗有了懈怠之心。”

史學家的話太要命,秦穆公的一世英名,就毀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上

這次雖然秦軍大敗,但是,秦穆公不僅沒將三位將軍革職問罪,反而對其更加重用。而三人也因此更為發奮,在後來真的為秦國扳回了這一局。

有次,晉國發生內亂,這對晉國周邊的秦國,可是個好機會。但是,秦穆公卻沒有趁亂去佔晉國的便宜,反而助當時的晉國公子夷吾繼位,使其成為了後來的晉惠公。但是,沒料到晉惠公竟是一個言而無信之人。在繼位之後,完全不記得自己說過要將河西地區的幾個城送給秦國的話。

然而,秦穆公胸懷廣闊,當有人提議說要給晉國一點教訓時,秦穆公沒有同意。幾年之後,晉國鬧旱災,這時,晉國人已完全不記得自己與秦國人的那點過往,居然還厚著臉皮向秦國借糧。而秦穆公也沒多說什麼,想著秦晉兩國乃是鄰居,低頭不見抬頭見,沒必要計較這麼多。於是,很痛快地就借了。

等到幾年之後,秦國缺糧,轉而想找晉國借糧。這次,晉國人再次展現了自己無恥的一面,不但不給糧,反而趁機出兵攻打秦國。好在秦國人雖然缺糧,但是,人心不散,在秦國人拼死抵擋之下,晉軍大敗。然而,就這樣一位賢明的君主,死後卻遭來了不少非議之詞。

史學家的話太要命,秦穆公的一世英名,就毀在了司馬遷的一句話上

那麼,這又是為何?

原來,這都是司馬遷在《史記》裡,寫到秦穆公這段時多說了幾句。說:“秦穆公死時,埋葬他的人找了許多活人為其殉葬,其中就有幾個是秦國的良臣。”而這,就讓秦穆公的完美履歷留下了一點黑印。

但是,我們都知道,歷史都有一定的侷限。在秦穆公生活的那個時代,讓活人為死人殉葬,是一件不算特別罕見的事。況且,這也不一定是秦穆公生前的要求,也有可能是繼位者的意思。所以,我們將這一筆帳算到秦穆公身上是不太公平的。

總之,秦穆公是一代賢明之君,即使真有什麼不得當的地方,那跟他所創立的這些功業相比,也是瑕不掩瑜的。

【《史記·卷五·秦本紀第五》、《左傳·文公三年》、《大秦名相百里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