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從公元7世紀開始,世界的目光就聚焦於一個開放、富饒、包容的東方國度:唐王朝。其形象代表:京城長安,繁榮與包容並蓄,胸襟之大超乎今人的想象。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1.經濟繁榮、文化昌明,成就了長安這一國際大都市

毫不誇張地說,長安城乃當時世界第一國際大都市:佔地面積87平方公里,比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君士坦丁堡,還要大整整7倍;人口達到100萬,是羅馬的20倍。長安城內有兩個商市,一個叫東市,一個叫西市——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朋友,肯定對東市、西市的熱鬧繁華印象頗深。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現在人說買東西,“東西”最初指代唐長安城兩大集市“東市”和“西市”。

“東市”和“西市”是唐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也是當時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還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

① 經濟的繁榮

公元843年,6月27日夜間,長安發生了一場火災。一位來長安研習佛法的日本僧人:圓仁,將這場火災記錄在他的遊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裡:

夜三更,東市失火。燒東市曹門以西二十四行,四千四百餘家。官私財物、金銀絹藥,總燒盡。

寥寥35個漢字,信息量卻著實驚人。曹門以西只是東市的一個小局部,就聚集了二十四行,四千四百餘家商戶。而東市一共有多少行呢?史書記載:

“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

如此推算,東市的商鋪總數實在驚人。

與東市相比,西市集中了大量外國客商,比東市繁榮得多。那麼,東市和西市在整個長安城中佔據多大比例呢?東西市各佔地一平方公里,加起來也就是整個長安城的1/40。井字形的街道格局,將東西市劃分成九個商業區,萬商雲集,百業興盛,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商業、貿易、娛樂中心。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長安街頭,外國人多得是。西市的一派異域情調,正是長安的主調。從東西亞小國和大食(阿拉伯)遠道而來的胡商摩肩接踵,爭相融入唐代商業大潮中。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續玄怪錄》記杜子春事,老者約子春於西市波斯邸:

明日午時,候子於西市波斯邸。

《南部新書》雲:

西市胡人貴蚌珠而賤蛇珠,蛇珠者蛇所吐爾,唯胡人辨之。

都說西市有波斯邸和胡商,能辨識珠寶。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除各種珠寶商店外,胡商飯店、酒肆眾多,最吸引人的是"胡姬酒肆",裡邊的服務員是美豔的中亞和西亞姑娘。

李白當年就曾在西市流連忘返,有以旁觀者的眼光寫就的《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更醉意盎然地寫下:

"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笑春風,舞羅衣,君今不醉將安歸。"——《前有一樽酒行》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② 文化的空前發展和繁榮

唐代不光經濟繁榮,文化更是昌盛。唐詩在唐代達到鼎盛,進而成為世界文化的名片,始於斯、成於斯;記載了人間百態的唐傳奇,更是開啟了中國小說的先河。

究其原因,主要是唐代思想解放、經濟繁榮、政治開明: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不搞"文字獄",文人膽子都比較大,文章體裁寬廣。另外,唐代和周邊國家進行充分的經濟文化交流,對西域及外來的戲曲、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藝術形式的吸納,也給文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薰陶。

中國繪畫在唐以前以線條為主,自吳道玄開始,以印度凹凸法滲入人物畫中;後來王維受天竺深淺法影響,自創水墨暈染。自此,中國畫人物、山水樹石,都別開生面。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王維《江干雪霽圖》局部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王維《雪溪圖》(複製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建築自中印交通,佛教傳入東土以後,受印度影響。從大同、龍門石窟雕刻上的宮室構造,與印度壁畫建築相類。西亞風建築始於唐。

唐代女子的衣飾,就歷經幾度發展變化,從寬袍大袖演變為低胸、緊身的波斯服飾。貞觀之初,"胡著漢帽,漢著胡帽"。

元稹詩嘆道:

"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羶滿鹹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新唐書.五行志》:

元和末,婦人為圓鬟椎髻,不設鬢飾,不施朱粉,惟以烏膏注唇,狀似悲啼者。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在唐代的流行風向標中,婦女赭面,吃麻餅,喝三勒漿、龍膏酒,必定榜上有名。

因此,向達老先生所著《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對此有精闢的總結:"李唐一代之歷史,上汲漢、魏、六朝之餘波,下啟兩宋文明之新運。而其取精用宏,於繼襲舊文物而外,並時採擷外來之菁英。"

2.海納百川、包容並蓄,成就了唐王朝的深厚底蘊和博大胸襟

唐代共接受過三萬多名留學生,僅日本留學生就先後來過一萬多名。這些留學生對大唐文化非常推崇,學成歸國後,將唐文化帶往世界各地進行傳播,這也是日本的京都、奈良建築風格模擬唐代建築的原因。

① 對外來文明的包容

不少留學生還參與科舉考試,進士及第,獲得了在中國做官的資格。而唐代的極度繁榮、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也吸引他們中的不少人,留在中國做官。甚至還有一位叫"阿羅喊"的波斯人在唐朝做官,後被派往東羅馬帝國做大使。足見唐王朝對外國留學生無絲毫偏見和區別對待。

長安到底有多少外來人口,據不完全統計:唐京兆府戶口,在天寶初僅三十餘萬戶,貞觀時當不及此。而長安一隅突厥流民乃近萬家。

《通鑑.德宗紀》:

當時胡客留長安久者或四十餘年,皆有妻子,買田宅,舉質取利。有田宅者鴻臚停給,凡得四千人,此輩俱留不歸。

而唐一代對於漢女和異族通婚,也完全不予干涉,只是規定不得將漢女帶回藩國而已。胡人們久居長安,樂不思蜀,娶妻生子,數代而後,華化愈甚,蓋可稱之為中國人矣。

長安向世界敞開自己,世界也就把長安當做了舞臺。這兩者之間,最關鍵的因素是主人的心態。

唐代的長安自信,但不自負,它對異域民眾帶來的文明虔誠崇拜。因為它很明白,"不是自己 '寬容'了別的文明,而是自己離不開別的文明,離開了,就會索然無味、僵硬萎縮。"因此,它學會了由衷的學習和欣賞。一切外來文明也很快敏感地察覺到了主人的態度,因此滿懷歡喜地以長安為家,落地生根。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因此,餘秋雨說: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態。

② 對各種宗教和意識形態的包容

唐代沒有獨有的"國家哲學"。或者說,唐代的國家哲學便是:處處追求萬象更新、反對盲從古代經典的思想風尚。

唐代是中國難得的儒、道、佛並舉的朝代。在唐代,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信仰。中國佛教史上有名的慧琳,是疏勒國人(相當於今新疆喀什);唐代的士大夫和知識分子有的是儒士,比如杜甫,有的人卻受道教的影響很大,比如仙風道骨的李白。

在這個問題上,唐代的帝王可謂開了一個好頭。他們大多願意悉心傾聽,有的甚至謙虛請教。玄奘西遊取經回國之後,唐太宗就曾多次對玄奘悉心請教,甚至拽著他的衣襟說:"朕共師相逢晚,不得廣興佛事。"這種學生般的態度,出之於一代雄主,並不容易。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除了儒、道、佛,長安也給新傳入的西域宗教騰出了空間,哪怕是流亡的教派,長安也極盡寬容,敞開懷抱。唐太宗還對曾被歐洲教廷判為異教徒,流亡到中國的聶斯脫利派教會下發詔書,其內容令人振聾發聵,展現了令人折服的文化氣度。他說:

道無常名,聖無常體,隨方設教,密濟群生。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詳其教旨,玄妙無為;觀其元宗,生成立要。詞無繁說,理有忘筌,濟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於京義寧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二十一人。

在唐代,自上而下,人們不追求 "主流意識形態"和"傳統精神偶像",只有在"道無常名,聖無常體"的認知指引下,對多元精神財富的重視。

餘秋雨在《仰望長安》中動情道:

一座城市真正的氣度,不在於接待了多少大國顯貴,而在於收納了多少飄零智者。一座城市的真正高貴,不在於集中了多少生死對手,而在於讓這些對手不再成為對手,甚至成了朋友。

一座偉大的城市,應該擁有很多"精神孤島",不管它們來自何處,也不管它們在別的地方有什麼遭遇。

3.相互滲透、共同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


值得說明的是,唐代的開放與包容不僅反映在商業、文化、藝術、意識形態上,更反映在文明的方方面面。

單從地理學上來說,唐代的地圖學已非常發達。最著名的地理總圖《海內華夷圖》,由唐憲宗時的宰相賈耽繪就,除有圖外,還附有相應的說明文字。比例是:"以一寸折成百里",相當於1:150萬。

賈耽自己曾說過,此圖:

"別章甫左袏,莫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紝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鹹在目。"

堪稱一幅亞洲地圖。

從一千多年前長安東市的一把火,看唐王朝的繁榮、包容與胸襟

唐代在數學、物理、化學、地理、醫學、天文、農學、制瓷、造紙、印刷、紡織、冶金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可謂碩果累累,極大地豐富了人類文化的寶庫,推動了整個世界文明的進程。

但她毫不吝嗇和驕傲,在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科學各領域都展開廣泛的中外交流,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而他國的科學技術成果,也反過來豐富和促進了唐代的文明。

結束語

撫今追昔,盛唐氣象讓人心懷激盪,感慨萬千。

在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雄奇瑰麗的燦爛文明由衷自豪的同時,我想,大唐長安的這種精神、胸襟和氣度,對於今天的城市、乃至國家文明的發展,文化生態的培育,何嘗不是一種示範和借鑑呢?


——————————————

參考文獻:

《續玄怪錄》

《南部新書》

《新唐書.五行志》

《通鑑.德宗紀》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餘秋雨.《仰望長安》

王顏.《唐代科技與世界文明——兼論唐代科技的世界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