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的時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來躲避炮彈有用嗎?

isly_0925


隨著各國軍事科技的不斷髮展,相繼出現了許多大功率、遠程、高射擊精度的自動武器。面對如此強大的現代武器,傳統的散兵坑能否抵擋子彈的射擊,保護藏在散兵坑裡的士兵呢?

首先讓我們瞭解散兵坑是什麼。散兵坑是保護單個士兵的圓形防護工事。對於輕武器射擊、彈片射擊、飛機掃射轟炸、坦克滾轉等,散兵坑可以為人員提供一定的防護。散兵坑根據其挖掘深度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

所以說到這裡散兵坑當然是有用的了,在任何戰場上都是如此。

在戰場上如果你沒有時間準備,應該想方設法找任何可以被覆蓋的地方,比如自然坑體,0.61——1米寬的彈坑。如果沒有隱蔽射擊的陣地,可以採用側臥或者用工具在敵我之間堆土。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利用這項技術迅速形成一個淺、長、體的壕溝,進一步發展成一個46釐米深的坑,前面的擋土牆至少有25釐米高,為你提供了更好的保護,防止直射武器。

雖然戰鬥掩體應該提供最大的保護,但首要考慮的是火力和有效的武器使用。武器系統應部署在地形保護區,同時保持與敵人交戰的能力。始終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可用地形,以及如何修改地形以提供最佳火力區,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武器系統的能力。

當讓散兵坑的抗衝擊能力取決於它們各自的土壤成分。

如果土壤疏鬆,防彈效果必須打折扣。如果土壤較厚,防彈效果一定更好。一個原因是,這取決於子彈的穿透力和拔出力。如果目前的小口徑步槍能保持100米的距離,那麼散兵坑士兵的安全係數將大大提高,子彈是不長眼睛的,戰場上沒有那麼多參數。

我們不應該討論軍事防禦如何提高士兵的安全,而應該意識到戰爭的危險。讓我們攜起手來,呼籲全世界的和平。沒有戰爭,我們就不需要討論這些問題。


LongTime常錟


首先要說明的是,不僅二戰,就是以如今的戰爭環境來說,再來個三四五六戰,散兵坑來躲避炮彈都是有用的。美國大兵現如今充當世界警察,打架的時候還會延續使用散兵坑。

士兵主動挖成的“散兵坑”就是一種單純的士兵掩體,為了實現士兵在其中觀察、射擊、掩蔽,其散兵坑上並沒有任何遮擋物。而且在戰爭中散兵坑可以有效的防護敵軍的輕重火力、炮彈彈片、飛機的轟炸以及炮彈爆炸之後的衝擊波。可以給單兵作戰的士兵提供有效的防護。

其實在現代戰爭中,士兵主動挖掘散兵坑的情況非常常見,據瞭解,美軍在世界各大戰場上都會選擇利用“散兵坑”給士兵提供有效的防護。所以總體來講,像戰場上出現的散兵坑都是差不多直徑1-2米的大坑,待在裡面還是相對安全的,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

不僅是士兵主動挖的散兵坑,其實彈坑也是散兵坑的一種。據曾經參加過戰爭的士兵回憶說,很多情況都是利用彈坑來進行進攻和防守的。據瞭解,在戰爭中使用同一門火炮,相同批次的炮彈,裝定在同一射擊參數內,同一個炮手使用的同一種射擊方式,連續會打出多發炮彈,對於發射的炮彈的著彈點就很難出現兩發炮彈落在同一個落點的現象,而是分佈在一定範圍以內的,在力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射彈散佈”。當然,如果這些火炮同時射擊,在這樣交叉的火力中,即便是再深的彈坑也很有可能被再次擊中,但是如果是相對較深的彈坑,躲在其中還是能免於被炮彈衝擊波擊中的可能,畢竟炮彈落在同一個彈坑內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據瞭解,真正參加過戰爭的士兵,並不會在一個彈坑內待很久,因為彈坑是炮彈擊中地面之後遺留下來的,在炮彈爆炸之後總會遺落一些炮彈的火藥。

這樣就很容易被之後戰鬥中爆發出來的火花引燃,以至於偶爾會在戰場中出現士兵被火藥灼傷的事情發生。所以在戰爭中士兵也同樣會主動挖一些坑出來,這樣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坑,分別就是“彈坑”和“散兵坑”。據調查之後顯示,有一種“彈坑理論”,認為炮彈受到溫度、風力、後坐力以及精度的影響,在概率上很難出現同一個彈坑被兩發炮彈集中的可能,除非實在是太背了。

最後要說的是既然上了戰場,就沒有絕對安全的地方,散兵彈坑只能相對降低傷亡的概率,並不能絕對保障戰士的危險,所以,我們共同祝願世界和平,華夏再無戰事。


只有兩把刷子


“新兵怕炮,老兵怕槍”。根據老兵講述,在戰場上一般死亡的,大多數都是剛上戰場的新兵蛋子,而其之所以會死,主要是因為不會躲避炮彈,當敵人的炮彈打過來時,新兵只會怕的亂叫亂跑或是一動不動,即便是機靈的新兵也只是在他們喊趴下的時候,就地臥倒而已。然而,這種方法並不能避免被攜帶強大殺傷力的武器染指。所以,多數時候,當敵人的炮彈轟炸幾次後,大多數新兵都會成為一具屍體,只有少數新兵會存活下來。但老兵由於戰鬥經驗豐富,一般都不會陣亡。其主要是因為,當敵人的炮彈轟過來時,他們會知道躲到哪裡去。炮彈只會對一片區域簡單轟炸的情況下,躲到散兵坑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因此,散兵坑被人們稱為是戰場上最安全的地方!

其實炮彈炸裂的時候傷人並不是像我們平時想象的那樣把人炸成肉醬,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這麼“榮幸”地被炮彈直接命中的,而是炮彈的戰鬥部的觸發或近炸引信(不少高射炮炮彈都有無線電近炸引信)被激發點火,引發戰鬥部的爆炸,通過爆炸產生的飛濺的碎片來傷人,達到消滅和削弱敵方有生力量的目的,而飛濺的碎片都是朝天上飛的,就好象我們把石頭扔水裡飛濺的水花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一樣,從沒聽說過幾塊飛濺的破片能像穿甲彈一樣深深鑽入地下,所以說這個時候你跳在散兵坑裡會躲過飛濺而起的破片,儘管未必能免受傷害,但事實上生存幾率會比站在地面上高70%上。

雖然我沒有經歷過戰爭,也沒有上過戰場但是我感覺挖散兵坑十分有用,他可以在對方炮彈洗地時極大地減少士兵的傷亡。但是如果離得太近就算沒被彈片炸到也會被衝擊波震死或者震傷。


神都醉仙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火炮的殺傷效率遠遠超過了步槍和機槍。根據戰後的一些數據統計,二戰中有60%左右的士兵傷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可以說火炮是二戰時期的“頭號殺手”。為了躲避炮彈的襲擊,二戰時期的士兵都會在戰場上挖散兵坑。散兵坑屬於一種簡易的工事,一般散兵坑能夠容納一到兩名士兵,士兵們躲在散兵坑中射擊,同時也依靠著散兵坑躲避炮彈和子彈的攻擊。

散兵坑對防止炮彈的攻擊有很強的作用,炮彈殺傷士兵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爆炸產生的強大沖擊波,這種衝擊波能夠震碎士兵的內臟,將士兵的身體撕裂。即使士兵沒有位於爆炸的中心方位,也仍然無法躲過沖擊波的攻擊。不過沖擊波都是橫向擴散,如果士兵躲藏在散兵坑裡面,就能夠依靠著散兵坑抵消掉大部分衝擊波的威力。

第二種方式是爆炸產生的碎片,炮彈碎片是火炮最主要的殺傷方式,炮彈在爆炸的時候會釋放出來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的形態各異,比子彈的殺傷力更強。因為炮彈碎片的殺傷範圍極大,殺傷的威力也比較大,只要士兵位於炮彈碎片的攻擊範圍內,基本上都會被炮彈的碎片擊中。而士兵躲在散兵坑裡面,則能夠有效地躲避炮彈碎片的攻擊,即使士兵被一些威力巨大的炮彈碎片擊中,炮彈碎片在穿透泥土後威力也已經大打折扣。。

第三種方式是爆炸產生的巨響,因為爆炸的聲音比較大,在爆炸中心的人即使沒有被衝擊波和彈片擊中,也會被爆炸產生的巨響震死。因為散兵坑沒有隔音的能力,如果炮彈落在散兵坑附近,散兵坑內的人仍然會受到炮彈爆炸產生的巨響的傷害。總的來看,散兵坑能夠防禦住炮彈爆炸的大部分傷害,有效地保障士兵的生命,因此士兵在作戰的時候挖散兵坑,肯定有躲避炮彈的作用。


軍武小咖


爬坑裡總比爬平地上更有安全感。但是,有用沒用,就看開炮的是誰了。


如果,你遇到的是土豪美蘇。

(硫磺島戰役)一天打38550發炮彈,都是127mm+口徑的艦炮。一發127的炮彈下去,坦克都能打碎。如果是406mm艦炮這樣的大管子,一發炮彈1225 kg,別說散兵坑,就是戰壕也給你打碎了。面對美軍每平方公里1200噸炸藥的火力覆蓋,日軍為了活命,都鑽到地下坑道去了。

二戰,時,蘇聯師級和軍級以上配屬的122mm和152mm榴彈炮,80mm以下的跟不要錢一樣。德軍也不差,每個戰役都是幾千門火炮對轟。柏林戰役更是達到了巔峰:42000門(火炮和追擊炮)對陣10400門。

蘇聯還有變態的喀秋莎火箭彈,柏林戰役用了1531門。每個喀秋莎一次齊射可發射16枚132毫米口徑的火箭彈。單枚殺傷半徑在30米左右,在10秒鐘內,可以製造16個直徑60米的殺傷圓。為了對付堅固的火力點,喀秋莎還有310毫米火箭彈。

此時,散兵坑用來打伏擊還行。但是,用來防禦炮火攻擊就很不現實了。

而且,二戰時已經有了空爆彈。

找個坑趴下去更安全,是因為炮彈除了炸點幾米直徑的彈坑殺傷外,主要就是“濺射”傷害。趴下去,可以讓你少受炮彈衝擊波傷害。但是,如果是空爆彈,趴進坑裡也沒啥用了。

空爆彈使用無線電引信,可以在落地之前爆炸,實現真正的片殺傷,讓躲在散兵坑的士兵面臨滅頂之災。

1944年底,美軍榴彈炮就是用空爆彈襲擊德軍。美軍評估,這次炮擊威力提高了7倍。連巴頓將軍都對這種炮彈給出很高評價,認為其將改變未來作戰方式。

不過,有個坑,總比爬在平地上好多了。起碼,自己心裡會覺得更安全。而且,有時候由於阻擊命令給的時間太緊迫,真沒時間挖戰壕,搞防彈洞。有些地形條件也不適合挖洞,所以,就只能靠散兵坑了,散兵坑連起來,就是簡易戰壕了。沒有散兵坑,敵軍炮彈炸出來的彈坑,也能用。

(簡易戰壕)

(專業的永固戰壕)

上圖是專業的戰壕平面圖,很少有直線坑道,就是為了預防炮彈落入坑道後產生的衝擊波。而且,戰壕都要配防炮洞,敵人打炮的時候,全部要進洞防炮,只留一個觀察哨就行了。

就是鋼筋混凝土的防炮洞,面對155mm榴彈炮的時候,也是有點心虛的。對於406艦炮,一般的鋼筋防炮洞也沒轍。除了山洞坑道,真沒有太好的防禦措施。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不光是二戰啊,現代也有用啊

上邊這個圖是英國25磅榴彈炮(87.6mm)高爆彈的殺傷圖,那個百分比是在這個區域內人員的死亡率。雖然圖中沒有顯示散兵坑人員的傷亡率,但至少可以看到炮彈衝擊波和破片都是斜上方散的。只要臥倒或者蹲在散兵坑裡,就能很大程度的減少爆炸衝擊和破片帶來的傷害。

假設說戰力情況下死亡率是100%,那麼趴下則降低到了1/3,如果是站在塹壕中(開火姿勢)則降低到了1/15-1/50,如果是蹲在塹壕中則降到了1/25-1/100。


所以,挖散兵坑無論是降低直射傷害還是破片傷害,都是個非常行之有效、且簡單的方法


瘋狗的輕武


在國內或者國外的各種戰爭片之中,觀眾經常可以看到遭到一方陣地遭到猛烈的轟炸,士兵們躲在炮彈爆炸之後留下的彈坑裡,最後在四處爆炸的火光裡倖存下來的情景。那麼,炮彈留下來的大坑是不是戰場最安全的地方呢?其實熒屏之後的人物能夠躲在炮彈坑裡倖存的奧秘,多半是因為——他是主角。彈坑本身是否安全很難說的。



彈坑本身也許並不安全。在大量的炮彈從天而降時,落點的分佈其實是在整個一片區域裡的,或許準確地打擊到指定位置,或許偏離一段距離,炮彈是否爆炸也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換句話說,這是個玄學屬性,是不確定的——與戰場的環境和炮彈的種類有關。主要士兵們會有一種感覺,炮彈落過的地方不會再有炮彈落下,因此是安全的。如果有深深的壕溝和堅固的堡壘的話,還是乖乖待在裡面吧。而到了現代,各種精確制導武器滿天飛的時代,躲彈坑就非常的不明智了。在北方聯盟聯合美軍攻打塔利班的時候,美軍炸彈一落地,無知的塔利班們也覺得,落下了炸彈的地方不會再落下另外一發,然後就爭先恐後的鑽到彈坑裡。然後,下一發炸彈就不偏不倚的砸進堆滿了塔利班的彈坑裡,把一群無腦的狂熱分子一鍋燴了。


如果是野外的平地,彈坑就相對要安全了。彈坑會使得這個位置比較低矮,可以躲避一部分破片和爆炸氣浪的傷害。比如在二戰的北非戰場,一旦步兵進攻不順利,那麼他們要麼暴露在沙漠上被射殺,要麼冒著嚴寒挖一晚上的戰壕,不然到天一亮密集的炮彈和子彈就會呼嘯而至。在沒有時間去挖屬於自己的散兵坑的時候,彈坑還是可以“將就著用”的。


歷史總結論


這個屬於基本的戰術常識了,即便在現在戰爭當中,在許多情況下,面對炮擊時直接臥倒或者進入工事之內,都是非常理想的方式,像散兵坑直接就減少了士兵站立在外面所能接受的受彈面積,主要原因就在彈片現在的殺傷屬於四散式,從爆炸點為基礎向四周散開,以前的炮彈採用的多為觸發式引信,往往只有在擊中地面之後才會爆炸,很難在空中爆炸。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有限殺傷方式,呆在散兵坑之內,往往就傷不到人了,如果對比一下,站立時,一發122榴彈打對人員的殺傷面積可能800平方米,如果臥倒在散兵坑內,那麼就只有幾十平方米。

即便現代戰爭當中技術提高了,可以實現空炸引信,效果也不是怎麼想象那麼高,呆在戰壕裡依然有一定的良好效果,這種方式沒有過時了,依然是各國軍隊當中最基本的戰術動作了。


麥田軍事觀察


當然有用,即使一戰那樣拉鋸戰,戰壕或者散兵坑是最有效的防護手段,曹縣拉鋸戰,我軍的坑道也是對抗美軍炮擊的主要手段。盟軍與德軍阿拉等戰役中,由於是緯度偏北,是凍土,挖坑那是相當的困難。但是老美一樣是拼命的挖坑


江蘇賈貴


我覺得應該有用吧!至少可以隱藏自己!

躲在低窪處,流彈碎片不容易飛濺到身上造成傷害,而且可以很好的隱藏自己的人位置,讓敵人不容易鎖定自己,從而減少對自己的傷害!

這個應該也是相對的,如果流彈掉進挖的坑裡,那就沒有用了!只能說增大了安全係數[捂臉][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