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學不好,家長的“語言能量”,你用對了嗎?

你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學好嗎?如果連父母都不相信,孩子還真有可能學不好。

最近看到一個故事。

有一位王子,長得十分英俊,但卻是一個駝子,這使他非常的自卑。有一天,老國王請了全國最好的雕刻家,刻了一座王子的雕像。 

雕刻家刻出的雕像沒有駝背,背是直挺挺的。國王將雕像豎立在王子的門前。 

當王子回來在宮門前看到這座雕像時,心中產生了一種震撼。

幾個月之後,百姓們都說:“王子的駝背不像以往那麼嚴重了。”王子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內心不斷受到激勵。 

終於有一天,奇蹟出現了,當王子站立時,背變得直挺挺的,與雕像一模一樣。真的成為了老國王期待的樣子。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奇蹟呢?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給出了答案。


孩子總是學不好,家長的“語言能量”,你用對了嗎?


一 什麼是“語言能量”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隨機選擇了兩組老鼠做實驗。

他告訴負責第一組老鼠的學生,老鼠是經過異常嚴格的方式擇優篩選出來的,因此這組老鼠在實驗中應該會表現得很棒。

告訴負責第二組老鼠的學生,這組老鼠極其普通,可能由於遺傳基因問題,他們在實驗迷宮裡十之八九找不到路。

果不其然,兩組老鼠的實驗結果同羅森塔爾有意編造的說法一致,第二組中有幾隻老鼠在迷宮的起點線上一動也不敢動。

相信自己的老鼠超級聰明的學生,會關懷備至地對待這些小動物;

反之,覺得自己的老鼠天生蠢笨的學生,會對它們放任不管,不願多加干涉。

羅森塔爾通過這個研究發現語言是具有能量的,這些“語言能量”通過耳朵進入大腦,進入思維,從而能對人的行為產生指引。

就像故事中的王子一樣,從不相信自己的背能變直,到相信自己的背可以變直,周遭的人一直用語言心理暗示他,結果他真的就變好了。

在孩子的學習中,周遭的“語言能量”一直在無影無形的影響著孩子。

孩子總是學不好,家長的“語言能量”,你用對了嗎?


二 父母“語言能量”對孩子的影響

小區裡有兩個同班上學的孩子,小東很喜歡寫作業,每天放學後第一件事一定是寫作業;而小其非常討厭寫作業,放了學恨不得馬上回家看電視,根本不願意碰作業本。

有次經過他們身邊時,聽到小東勸小其:“好好寫作業才是正事。”

小其回道:“不,我寧願去玩。”

小東奇怪地問:“你怎麼那麼討厭作業呢?”

小其嫌棄地說:“我媽總因為作業的事罵我,不是說我粗心,就是說我的作業寫得一團亂,上次還因為我作業錯太多差點撕了我的作業本。我才懶得寫呢!”

“為什麼啊?”小東驚訝極了,“我媽媽倒是不會這樣,她總是鼓勵我,有時候還會給我做個示範,還經常因為我寫得好而表揚我呢!得到媽媽的表揚以後,我就覺得寫作業一定沒問題。”

小其羨慕的說:“如果我媽媽能這樣就好了!”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九月寒。父母的“語言能量”對孩子能產生正面效果和負面效果。

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曾斷言:發生在成功人士身上的奇蹟,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創造的。

那麼,父母如何說得好,說得妙,用“語言能量”幫助孩子呢?

孩子總是學不好,家長的“語言能量”,你用對了嗎?


三 父母如何運用“語言能量”幫助孩子學習?

1. 相信孩子一定能學好

卡爾威特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中說:我教育孩子的一個前提就是“你一定能做好”。

人是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對孩子正向的鼓勵與暗示,會讓孩子產生積極的動力,反之,對孩子負向的詛咒和暗示,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動機。

如果父母自己都說孩子學不好,那大概率孩子真會學不好、不想學。

“羅森塔爾效應”認為:孩子的成就同周遭大人們對她的期待,以及他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有直接關係。

你想孩子學習好,首先得相信孩子能學好,當孩子發現父母信任他時,孩子也會有所改變,會想要變好來回應父母的期待。

2. 孩子學不好時,先表揚再批評

有個孩子考試沒有考好,父親將他叫到一旁,指著他的鼻子說:“你這次考試怎麼考得那麼差,肯定是平時沒有用功。如果你下次再考得這樣,我就打斷你的腿!”

媽媽則選擇了不同的方法,她對孩子說:”你最近學習態度比以前要好了,每天回家能認真的完成作業,為什麼這次考試沒考好呢?

是不是考試的時候緊張了?考試老是考不好可不行,你要繼續努力,爭取把成績提上上來。”哪種效果更好,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父親的“忠言”不僅不會讓孩子努力學習,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而媽媽的話,不僅能夠將忠言落在實處,更會激勵孩子的上進心。

教育家簡.尼爾森說: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先要贏得孩子的心。

父母在批評時先進行表揚,造成一種良好的氛圍,先贏得孩子的心,然後再婉轉的提出批評。這樣比直接批評效果更好。

人人愛聽奉承話,沒有人不因受到誇獎而心情舒暢的,孩子也一樣。


孩子總是學不好,家長的“語言能量”,你用對了嗎?


3. 孩子不想學時,少施壓

經常聽到有家長這樣對孩子說:

“今天你不寫完這篇作業,就不準...”

“作業明天要交,寫不完,看你明天怎麼向老師交代!”

“只要你好好讀書,我和你爸再辛苦也值得。”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要不是為了你,我就不會放棄自己的理想。”

當孩子退縮不想學時,是不容易被說服的,要靠他自己領悟。

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中說:當人們遇上與自身信念牴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完全摧毀原信念,否則會忽略或反駁它們,原信念反而更加強化。

即便父母所有的話都有道理,咄咄逼人的態度也把孩子越推越遠,原本不想做的,現在更不想做。

會談話的父母,不會強加任何觀點到孩子身上,因為他們很清楚施壓是沒有用的,必須想辦法讓孩子認可,調動他們自己的積極性。

卡爾.威特說:上帝賜予我一位如此優秀的父親是我的幸運,因為,父親從來不強迫我,還循循善誘地培養我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使我在任何時候都能主動學習。

當孩子不想學時,父母對孩子溫和的循循善誘比施壓強迫管用。


孩子總是學不好,家長的“語言能量”,你用對了嗎?


總結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寫道:“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是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父母要想孩子學得好,先要自己相信孩子能學好,不要常常把學習想象成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在無形中宣揚這種痛苦,以至於孩子也認為學習是痛苦的。

相信孩子能學好,換種方式,和善地使用“語言能量”鼓勵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主動學習。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更能鼓舞孩子學習的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