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的正解是什麼?

山居月小


似乎專家和領導很喜歡對教師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一句話,通常老師對這句話嗤之以鼻,認為說出這個觀點的人肯定沒在教育第一線幹過,僅僅是坐在辦公室裡喝著茶就琢磨出了這一句話,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這一句話為何讓老師那麼痛恨呢?

原因在於很多特殊學生在老師的屢次教育之下沒有任何改變,這樣的學生似乎不具備“變好”的條件,任你老師費勁九牛二虎之力也無力迴天,教師辛苦付出沒有半點回報不說,還有人站著指責老師不會教,這樣的論調讓老師如何服氣?如何不痛恨呢?孔子弟子三千,也僅有七十二聖賢,誰敢說孔子是不會教的老師?

現在這句話就好比一道聖旨,凌駕於老師的頭上,不僅是專家和領導,甚至是普通的大眾都會用這一句話來衡量老師的好與差。

那麼這一句話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我認為應該辯證地來看這一句話。這句話重點在於如何界定那個“好”字,不同的界定應該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如果簡單地以學習成績來界定這個“好”字,那麼這句話肯定不對

在很多人眼裡,一個學生好與不好主要是以成績來衡量的。因此在他們眼中老師必須把學生的成績教好,否則就是老師不會教。可是,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學習天賦,如果學生努力了但還是沒取得好成績,那麼我們應該原諒孩子的天賦,體諒孩子的拼搏,鼓勵孩子的堅持,然後理解老師的辛苦與無奈,這個老師比任何人都希望這個孩子能取得好成績,只是現實卻是很無奈。這時候不應該有人站出來指責老師不會教,畢竟沒有參與其中,有何資格來評價老師會不會教呢?



第二、如果以學生的進步來界定這個“好”字,這一句話還是有道理的

學習成績不是評價一個學生的唯一標準,人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因此對一個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多維度的。比如說某個學生以前經常遲到,經過老師的一番教育後他把每天遲到變成了一週只遲到2次,這就是學生的進步,因此這樣的學生是“能教好的”,而老師也是“會教”的老師。

因此,辯證地看待“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好”可以有很多種表現,老師的教法可以隨之應變,這樣的老師一定能教出更多的好學生。



你同意我的觀點嗎?歡迎留言說出你的看法。


許多分教育課堂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的正解是什麼?

這句話是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的名言。陳先生畢業致力於幼兒教育和幼兒師範教育的研究。是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大學教授。被稱為中國現代幼兒教育之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

在理解這句話時,請大家一定要注意他的身份。任何人發表言論不可能脫離他的專業背景。作為兒童心理學家,他研究對象是常態兒童,而非變態(例如智力低下)兒童。作為教育家,他研究對象是學前教育階段的兒童,而不是小學、中學、大學的學生。

所以,陳先生髮表這種觀點,是針對學前教育階段智力正常的兒童。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真理多走出一步,往往會變成謬誤。任何真理性的認識都有它的適用範圍。

正確理解陳先生的觀點,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

第一、強調教學法的重要性。同一門課程,同樣的教材,有的老師教學效果好,學生成績提高快,而有的老師教學效果不好,學生成績下降。這可能是教學方法不同導致的。教學方法本身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好的方法事半功倍,不好的方法事倍功半。所以,作為一個老師,不能一味埋怨學生素質差,而應該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第二、客觀看待學生的學習準備性。

學習準備性是教育心理學的概念。是指學生在學習某項內容之前,在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準備程度。

因為學前教育階段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習慣、品格為主。知識性教學比較少。所以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要求不高。

而小學、中學、大學則不同。知識是從簡單到複雜,從初級到高級的序列,構成完整的知識鏈條。就像蓋樓房一樣,是一層一層累起來的。如果低級階段的基礎沒有打好,高級階段的教學根本沒法完成。

例如,如果小學算數水平差,初中解方程就很難完成。初中不會解方程,高中階段的內容根本無法學習。

從學生的能力水平來看,學生完成每門課程的學習都需要以一定的能力作為基礎。學習數學和理科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習語文和藝術需要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體育課成績突出需要以良好的運動能力做基礎。

而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對某門課程的興趣更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所謂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針對學前教育階段的常態兒童或許成立。針對大中小學和非常態兒童則不一定成立。

第三、正確界定學好和教好的標準。

漢語語言的豐富性,讓人們對概念理解往往容易產生歧義。那麼,問題來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學生學好的標準是什麼?是否是每個學生都達到同樣的水準呢?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會教的標準又是什麼?

很顯然,因為學生差異顯著,所有學生都達到同樣的標準,是不現實的。使學生在原有水平基礎上儘可能得到提高,才是教學的目標。

所以,對於學生來說,只要他盡最大努力,提高了水平。哪怕仍然水平比較低,仍然屬於學好之列。只要他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無可指責。

而對於老師來說,所謂教好,就是讓絕大多數學生提高水平。幾個知識能力基礎差的學生學不好,可能是學生因素造成的。而全班絕大多數學生學不好,只能質疑老師的水平有問題。

第四、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法。

陳先生說這句話的本意是強調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並不曾料想某些專家誤解,被眾多一線教師抨擊。

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個性化教育。針對每個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採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目前,在課外輔導市場,一對一教學之所以廣受歡迎,原因就在於此。

一個學生學習程度差,可能受先天因素制約,但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可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射鵰英雄傳裡面的郭靖跟江南七怪學不好,跟馬鈺和洪七公卻能學好,就是很好的證明。

所以,作為一線教師,在批評陳先生言論同時,不妨思考一下在教學改革逐步深化的今天,該如何改進自己的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師範大學教育學老師為您解讀教育觀點,歡迎大家批評指教 。


陶遠明


我認為這句話應該分成兩部分來理解: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說的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閃光點,有的時候我們不能以學生的成績來區分學生的好壞,教育也不僅僅是為了提升孩子的成績。孩子的成績不好,你可以教他做人,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特長,你可以叫他發揚長處。生而為人,絕不是一無是處的,所以只要找準方向,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並不是否定了老師的教學技能,並不是說老師不會教書,無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畢竟文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可能在這個學生擅長的一面,這個老師真的不會教。我就有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學生,他的音樂成績非常的好,擅長長笛鋼琴等等。在這方面,我就真的教不好他。

引用韓愈先生在師說中的一句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到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初中輔導老師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曾經是許多管理者批評教師的經典語言,現在若還有人在公開場合以此來要求教師,只怕早有人衝上去幾板磚,拍得你頭破血流,落花而逃。

這句話,若狹義的、絕對的從分數上來看,肯定是不對的,一個弱智你有本事把他培養成科學家嗎?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被稱為萬世師表的聖人孔老先生所教學生優秀率僅有千分之九;若從廣義的、相對的進步來看,這句話確有合理之處。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是相對過去來講學生在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個性品質有所進步,所以教好了。學生若原來只能考20分,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同樣難度的試卷可以考40分,雖仍不是優秀,但他取得了進步,和過去相比,教好了!

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是指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學習、生活、品質等方面的閃光點,因材施教,並加以引導,使其成材,因而會教了。舟舟是一名智障者,文化功課的成績肯定是一塌糊塗,但老師發現他有很強的樂感,針對他音樂天賦,進行引導培養,舟舟最終成為了一名樂隊指揮,成為一個能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的老師即是會教的老師,成功的教師!


新語星說


說這話的人估計不是沒有基本的常識,就是脫離實際的離譜。所謂龍生九子都各不相同,那人和人能都一樣嗎?有的孩子就適合學習,天生就是學習的料,老師也只是起一個輔助的作用。有的孩子就不適合學習,一提學習腦袋疼,誰教他能教會啊,把說那話的那位專家請來,教教看,看能教會不?



上善若水日不落


事實上這句話是對的,這個世界上真的是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但是現實並不允許我們這樣,學校老師每天面對那麼多學生,其實他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照顧到每一個孩子。

教育本來就是一個投資很大的事情,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介紹學校教育,每天就是讀書寫作業,讀書。

然而有一部分人,他們卻並非如此,因為資源的不平衡,硬件軟件都不一樣。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市最好的學校,硬件設備好,有些抽象的知識,可以直觀展示,而普通學校硬件達不到的時候,只能憑藉老師口述。其次學校好,老師教的人數少,自然有精力去照顧大部分學生,如果一個班100人,可能上一年老師人名都叫不齊。

不會教的老師,其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包含著個個方面的問題


文行忠信


這句話我堅信是正確的,你為什麼會出現有教不好的學生?我想原因有兩點,一個可能就是有些教師的水平不夠,不能因人而教。第2個原因就是,現在老師都是大班教學,他可能是時間不夠,或者耐心不夠。

那怎麼辦呢?我想分佈式教學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對這個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畫像,然後找到適合教這個學生的老師。


愛博仕


我作為老師,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有以下幾點理解:首先,這句話肯定了學生的能教性,表達的是學生在一般智力甚至稍微低下的智力的情況下,只要用心去教,用各種適合的方式去教,多層面多角度去教,學生一般就能學會,學好。其次,如果學生實在學不好,那就是老師教的方式有問題了。這是在鞭策老師要因材施教,分析學生的個性和心理特徵,尋找最佳教學方法。這句話並不是把一切責任歸咎於教師,而是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重大責任和地位!


盤中魚


孔子說“因材施教”,應該就是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

如果沒教好學生,應該就是說老師沒有發現學生的才華所在,也或者是學生的才華沒辦法在老師目前所在的教育環境體現出來。


南極老人星


我覺得是學生和老師沒緣分。有的學生不合適張三老師教,但換成李四老師可能會教好。

就本人來說,有的學生和我學了幾次課就不來了。也有的學生和我學了十年。

但就我自己來說,我認為我是不會教的老師。太古板,太較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