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着急大运动发展,也要避免五种“揠苗助长”,别毁了娃的骨骼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从发展规律和哲学上来说,自然而然才是最好的成长方式。就像瓜熟蒂落、自然分娩,厚积薄发、自然习得。

理都是这个理,但孩子的发育过程中,若大运动发展慢了,比如坐得比别人晚、走得比别人慢,家长就忍不住焦虑了。

昨天粉丝群里有位宝妈求助,现在宝宝才6个月,婆婆就已经用双手撑着腋下让他学站立了,说这样将来学会走路更早、更稳当。

可她觉得婆婆太急了,起码孩子得先会站,才称得上练习。何况就算要训练也应该通过别的动作增强肌肉强度和力量,6个月为时尚早,可怎么说都没用。

再着急大运动发展,也要避免五种“揠苗助长”,别毁了娃的骨骼

这样的问题想必不少家庭中都存在,正如这位宝妈所说,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家长别因“揠苗助长”毁了娃的骨骼。

骨骼对人体来说就像高楼中的钢筋支架,对正在发育中的小宝宝来说,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民间流传的大动作规律属于多数情况,实际上每个宝宝因个体差异都存在自己的生长轨迹,大动作发展比别人稍晚一些没关系,只要其他方面的指标正常就无需焦虑。

否则,有些不当做法只会毁了娃的骨骼,得不偿失。

再怎么着急大运动发展,也要避免五种“揠苗助长”

1)不正确的竖抱

美国新生儿护理协会强调,任何月龄的宝宝都是可以竖抱的。

不过对月龄较小的宝宝而言,除了拍嗝可以短时间竖抱外,建议家长还是使用常见的抱娃姿势。

正确的竖抱姿势是很难把握的,1~2个月的宝宝颈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无法长时间支撑头的重量。

因此,竖抱时一定要扶住宝宝的头和背部,使其胸部和头部的重量都自然而然地落在大人的肩膀和手臂上,另外一只手挽住宝宝的臀部即可,看起来就像一个“C”。

再着急大运动发展,也要避免五种“揠苗助长”,别毁了娃的骨骼

另外,宝宝的脊柱发育也是存在变化的,父母要顺应发展规律才是。

2)太早训练宝宝独坐

6个月前宝宝的脊柱发育都不够完善,很难承受起整个身体的重量。

宝宝保持坐这个姿势的时间越长,缺乏肌肉和韧带支撑的脊柱就越容易变形,从而可能引发驼背、脊柱侧弯和畸形等问题,最后影响内脏器官的发育,可以说是非常可怕了。

小贴士:

想训练宝宝学坐的话,可以在宝宝4个月时用手托住起背部和腰部,让他短暂感受一下坐的感觉。

5~6个月时,才能让宝宝坐在地面上,但要注意用枕头垫着背。

当然,若宝宝到了7月龄还不能安静独坐,可以用玩具逗引宝宝去抓,而且周围要放柔软的保护物,避开墙角,防止磕伤。

再着急大运动发展,也要避免五种“揠苗助长”,别毁了娃的骨骼

3)过早扶着宝宝的腋下跳跃

这种情况在隔辈育儿的情况中极为常见,而且宝宝看起来也还挺开心的。

事实上,有婴幼儿运动专家指出:上下楼梯时人的膝关节负重是平地行走的4倍左右,而弹跳则可能高达10倍。

但这个阶段的宝宝,由于腿部肌肉力量和关节发育不够,

难以支撑跳跃这个动作带来的强大冲击,因此百害而无一利。

4)过早干预孩子站立

宝宝站需要用到腰前区和后区的力量,一般要到9个月后才能做到,特别活跃、发育早的宝宝可能会稍微提前。

但若让孩子一直站且进行过度干预,就会对脊椎和下肢造成不利影响,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O型腿和X型腿,影响走路姿势。

再着急大运动发展,也要避免五种“揠苗助长”,别毁了娃的骨骼

5)用力牵着宝宝的手学走路

这种场景最常见了,宝宝蹒跚学步时,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摔倒,都喜欢用一只手扶着他们的腋下,另一只牵着小手帮孩子学会走。

但宝宝的手臂此时伸得特别直,万一不小心摔倒,父母又下意识猛拉,就可能损伤宝宝的骨骼,甚至造成骨折或脱臼。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家长,孩子的大运动发展着急不得。

不想孩子发育太晚,可以通过抚触或主被动操等多种方式锻炼肌肉强度,但这类过早的干预只是揠苗助长,对孩子的骨骼是种毁灭性打击,可千万不要因无知而好心办了坏事。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