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的舉措

導語:

19世紀中期,正當西方國家在工業文明之路上快進前進時,日本經濟的黃本主義國素有所成長, 但在幕府間關錯國政策主導下, 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線慢,基府政權成為日本社會發展的障礙。日益壯大的斷音族和青產階級不滿幕府在政治上的專權,以“還政天皇”為旗號,掀起了聲勢潔大的倒幕運動。與此同時,廣大農民不堪幕府政權的沉重生制、 掀起了規模宏大、範圍廣闊的反抗鬥爭,1853年 黑船來航”事件後,日本被強什納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民族生存危機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爭奪,使日本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推翻幕府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才能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

這樣,一部分原屬於幕府統治集團的中下級武士藉助天皇的權威,利用農民的革命鬥中,進行了一場改革運動,這就是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推翻了幕府統治,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破除舊政治體制

新政府在倒幕勝利進軍過程中,就著手製定政治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以便在推翻幕府後進行改革。1868年。新政府以天限的名義公佈了《五條哲文》,要求廣興會議, 向西方學習,改革各種封建舊制度,上下一心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不久,又公佈了《政體書》,以整頓充實政府的組織機構。

五條誓文:

1.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

2.上下一心,盛行經綸;

3.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務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4,破舊有之陋習,立基於天地之公道;

5.求知識於世界,大振皇基。

倒幕勝利後,新政府採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徹底破除舊的政治體制。首先,逐步削弱封建割據勢力,建立中央集權,實現國家統一。1869年,新政府通過向西南強藩施加壓力,剝奪了各藩對土地和人民的領有權,讓他們擔任藩知事,成為天皇政府的地方官。為應對日益激化的農民起義和士族叛亂,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1871 年8月,新政府斷然實行廢藩置縣的改革,在全國廢除封建領主制,建立府、縣、道的地方體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府七十二縣,府、縣知事由中央任命;被罷免的藩知事到首都東京定居,以便控制其活動。在此過程中,新政府發佈了建立天皇親兵法令,組建了“御親兵”,使新政府有足夠的武力來保證這一措施的施行。 “廢藩置縣”剝奪了落主的權力,削弱了地方封建制據勢力,初步加強了天皇新政府的中央集權,並在事實上廢除了封建領擊土地所有制,成為雄新運動中一次深刻的革命性變革,使日本在政治上向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故今更廢藩為縣,務除冗就筒,去有名無實之弊,無政令多歧之憂。

——《廢藩置縣詔書》

其次,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實行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權。幕府時代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使個人身份不能隨便發生變化,這限制了人民的自由,成為新政策實施的障礙,也破壞和動搖了尚不穩固的新政權。廢藩置縣後,藩主與藩士的主從關係完全消失,農民對領主的從屬關係也不復存在,過去的“四民”等級差別發生了重大變化。新政府著手改革等級身份制度,舊藩主和舊公卿改稱“華族”,僅次於皇族;幕府直屬的家臣、各藩的藩士及一般的武士改稱“士族”;農、工、商和僧侶、神官改稱“平民”。新政策允許華族、士族和平民之間自由通婚,允許人們有就業和居住的自由,在兵役、納稅方面完全平等,實現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後來,新政府又剝奪了武士壟斷軍職、佩帶刀劍的特權,通過贖買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祿制度。曾經是日本封建社會統治基礎的武士階層徹底瓦解併發生分化,一部分成為資本家,另一部分則成為普通的勞動者。

明治政府還派出了使節團考察歐美,學習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1871 年11月,以巖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使節團前往歐美考察,途經12個國家,歷時22個月,耗資達百萬日元。每到一國,使節團便廣泛接觸各國首腦、政府官員和各階層人民,考察了政府機構、工廠、兵營、學校等,從各個方面加深對西方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認知,找出差距。

巖倉使團的歐美之行,學到了許多有助於日本實現獨立和富強的經驗,找到了一條適合 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岩倉使節團訪問的國家:

1871年11月,以巖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48人使節團前往歐美考察,先後訪問了美、英、法、 比、荷、德、俄、丹麥、瑞典、意、奧、瑞士12個國家。

明治維新的舉措

(巖倉具視使節團)

殖產興業

明治政府在廢除封建舊政治體制的同時,大力實行殖產興業政策, 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保護和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明治政府最初採取大力創辦官營企業來帶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方針。1870年12月成立工部省,作為全面負責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的領導機關。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經營的礦山和工場,創辦了官營企業,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並且興建鐵路。後來又成立內務省,與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產興業政策。明治政府先後接管了“關口製造所”、“長崎制鐵所”、 “石川島造船所” 等軍工企業,並對這些企業不斷改造和擴充,為日本軍隊提供先進裝備。通過接管幕府諸藩建立的軍事工業,日本逐步形成了近代化的軍事工業生產體系。同時,這些軍事工業也為工礦企業生產一些機器設備,促進了日本產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其次,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動用國庫資金,設立“模範工廠”。針對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相對薄弱的狀況,由政府出資引進外國技術和設備,聘請外國技師,創辦近代工業,如鐵路、礦山。機器製造、紡織廠等作為示範,引導民間興辦企業,推動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三,實行“功業資工,通球向私人發收無總貸款、補助金年,突廟私人發資工礦業等近代企業。

明治維新的舉措

(明治天皇在鐵道開通儀式上)

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日本民間經營的近代工業有了初步發展,開始出現了少數擁有一定資金和經營、管理近代企業經驗的新型資本家。日本國內的自由民權運動提出了“自由經營”的口號,反對政府以官營為主的經濟方針。政府經營的企業已經完成了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和設備以及培養技術工人等歷史使命。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開始將官營企業帶動和示範的方針改為“處理”官營企業和大力扶持、保護私人資本主義的方針。殖產興業政策進人新的發展階段。

1880年,政府頒佈處理官營企業的條例,將除鐵路和軍工企業外的大部分官營企業廉價轉讓給與政府關係密切、擁有特權的“政商”以及少數經營近代工業的新型資本家,如三井購買了三池煤礦、新町紡織所等,三菱購買了長崎造船所、佐渡金礦等,並對他們免徵商業稅,為商業資本向工業資本的轉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而推動了日本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

明治政府所實行的扶植和保護大資本家的政策,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是一種製造廠主剝奪獨立勞動者,使國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用暴力方法縮短由舊生產方式到近代生產方式的過渡期的人為手段。

因為當時的日本,資本家階級還沒達到獨立經營的程度,依然有政府保護助長之必要。不過保護助長的方法和性質,都不同從前官營模範工廠制度的封建式.了....變化是更加趨向全面實行保護政策。

——劉天純:《日本改革史綱》


富國強兵■

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認為,“強兵”是“富國之本”,只有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才能保證國家的獨立與發展。因此,明治政府實行了以發展軍事力量為目的的近代化軍事改革。

19世紀70年代初,明治政府頒佈了天皇詔書,宣佈實行義務兵役制,仿照歐洲模式著手建立近代意義上的常備軍。1873 年,日本頒佈了第一個徵兵令,在“國民皆兵”的口號下,強徵大批青年人伍,並聘請外籍教官,按照德國方式訓練日本軍隊。日本還對官兵灌輸武土道精神和忠君愛國思想,使日軍官兵把效忠天皇作為軍人的天職。從民眾中徵兵、實行徵兵制是日本軍制上的革命,由此廢除了武士壟斷軍職的特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常備軍,解散了在維新初期由諸藩軍隊改編的舊式軍隊。明治政府就是依靠這支新型的、絕對忠於天皇的軍隊平定了多起舊士族發動的叛亂,並進行了一系列對外侵略擴張。

在建立近代化軍隊過程中,為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日本注重對本國軍事人才的培養,設立了專門的軍事院校,為日本軍隊培養了大量的高級軍事人才。在原幕府和各藩軍艦的基礎上,日本按照英國模式建立了近代化海軍。

日本在軍事機構改革中學習德國經驗,逐漸形成了陸軍自、參謀本部等軍事機構,這些機構隸屬於天皇,直接對天皇負責,為以後軍部獨斷專行奠定了基礎。

此外,日本政府鼎力扶植軍事工業,建立兵工廠和造船所,引進新技術,發展軍工生產,極力改進軍事裝備。在當時,日本軍工廠已經能夠生產適合日本人使用的步槍和各種口徑的大炮了。

為了維護國內治安,明治政府還逐步建立起了近代警察制度。1873年,川路利良赴歐洲考察回國後,提出了“以警治國”的改革方案。明治政府以內務省統一指揮全國各地的警察,建立了以東京警視廳為首、中央集權的“國家警察”制度。初期的日本警察完全由封建武士出身的士族充任。

富國強兵政策使日本能夠依靠自身的實力,逐漸廢除不平等條約,擺脫民族危機,實現民族的自立自強。但是,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日本開始竭力推行軍國主義,對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成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軍國主義

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使國家生活的各方面都為軍事侵略目的服務的思想和政治制度。軍國主義對內實行軍事獨裁的恐怖統治,對外推行霸權主義、殖民主義、侵略和戰爭政策。

明治維新的舉措

文明開化

19世紀七八十年代, 明治政府開始推行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文化科學、生活方式等,藉以改造日本傳統文化習俗,建立資本主義精神文明,從而實現近代日本的文明開化。

教育改革在文明開化運動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成立後,首先整頓舊的教育機構,設立文部省,統轄全國的教育事業,培養建設資本主義國家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科技人才、產業工人和軍人。1872年,文部省頒佈了教育改革的發令——《學制》,明確宣佈普及初等國民教育的方針。日本參照歐美國家的教育制度,迅速建立了小學、中學、大學三級近代學校體制,並努力在全民範圍內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設立師範學校,培養合格師資,還招聘大批外籍教師來日任教。同時,還創立各種專業技術學校,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成效顯著,普及小學教育使國民素質得到提高;實業教育的發展為日本培養出了大批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

在教育改革中,明治政府大肆宣揚天皇的權威,要求人民無條件地服從天皇的命令。1890年,天皇下達《教育敕語》,推行軍國主義教育,宣揚“大和魂”、武士道,樹立以天皇神權為中心的皇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

明治維新的舉措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新式學校)

在政府的文明開化政策影響下,一些傳播西方啟蒙思想的先驅者於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學術團體“明六社” 積極宣傳改革思想,提倡自由主義和歐化主義,對日本人民進行啟蒙教育。

集合有志之士,商討辦法,以謀我國教育之進步,並集合同志,交換意見,擴大知識,明確見識。

——《明六社章程》

為改變社會風俗和生活方式中的陳規陋習,明治政府廢除了一些中世紀的風俗習慣,實行“斷髮”;宣傳、獎勵以至移植西方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進行“歐化”運動,如鼓勵空西服、 吃西餐、蓋洋樓。明治天皇和皇后帶頭穿洋服,政府機關的各級官吏和軍警以及學校師生等都按規定穿西式制服。社會上穿洋服、吃西餐的人逐漸增多。

明治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的一系列改革,使封建落後的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逐步發展成為亞洲資本主義強國。但是,明治維新運動沒有徹底根除封建殘餘勢力。

明治維新的舉措

(電信的開通)

總結

◆通過“廢藩置縣”的“破舊”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實行四民平等。

◆通過“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文明開化”等“立新”措施,發展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