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为何废除殉葬制?

秉烛读春秋


殉葬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设置的一种陋习,为的是那些生前就被众多妃子包围的皇帝们,在身亡以后也能有这些妃子们伺候。所以,每一次有皇帝去世的时候,皇帝的儿子们不是哭得最凄惨的,反而是这些妃子们哭得最惨。因为她们知道,随着丈夫的死,她们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结,她们哭的就是自己。

这种殉葬制度相当的残忍,到了秦朝之后,并没有强制要求人殉葬了。可是等朱元璋上位,建立大明朝之后,他又恢复了这种制度。当年他去世之时,陪葬的妃子、宫女就有几十名。而他开了先例以后,后面的帝王们也就继续采用这样的制度。直到到了朱祁镇上位,殉葬制度才算是被废除了。明英宗之所以会下令废除殉葬,主要是出于两点原因。

第1点原因,因为小时候受过刺激。在他9岁之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而随着明宣宗的死,很多后妃们也因此被殉葬。那个时候,后宫当中随时都能听到哭声,这些哭声凄惨异常,让9岁的朱祁镇感到了害怕。

第2点原因,为了自己的妻子钱皇后。对方是他的原配妻子,两个人感情很好。这是因为两个人曾经在一起过了一段苦日子,所以两个人非常珍惜这段感情。当年土木之变以后,夫妻俩都被蒙古人掳走了,在他们的地盘上被软禁了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是朱祁镇过得最苦的一年,若不是钱皇后一直在身边支持他,鼓励他,他还不知道能不能熬下来。所以,对于这个陪他吃过这么多苦的妻子,朱祁镇对她敬重有加,也十分爱她。

但可能钱皇后的身体不好,不管她多么受宠,她都一直没有生下皇子。别看皇后的地位高,但是没有皇子傍身,她未来也会过得很苦。虽然现如今她有丈夫护着,但一旦丈夫过世,新皇帝上位,新皇帝的亲生母亲就肯定会加害于她。

考虑到了这点原因,朱祁镇去世之时,留下了遗诏,要求废除殉葬制度。事实果然如他预料的一般,他刚一去世,新帝明宪宗的生母周贵妃就对皇后发难,要求其殉葬。还好她拿出了这一个遗诏,这才逃过了一劫。

而自从朱祁镇过后,下面的帝王们也都开始没有实行殉葬制度了,这个残忍的制度才算是从此断了根。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Zhang说历史


殉葬制,我们今天从大汶口考古挖掘中发现早在六千年前开始就有了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

人殉历史

我们先看《墨子·节丧》一书,里面记载了当时规定的殉葬人数:

天子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

人殉在秦朝达到高峰,到了汉朝的时候虽偶尔有之,在汉宣帝时曾有诸侯王逼迫家奴殉葬,被朝廷撤消封国的严厉处罚,所以从汉朝开始人殉最终被废除。一直到了明朝时,才再次死灰复燃。

这次是被开国皇帝朱元璋再次启用。朱元璋的次子朱樉病死,朱元璋伤心之余下令将朱樉的两个妃子赐死,为其殉葬。而后,到了老朱自己驾崩后,为他殉葬的妃嫔更是达到了四十余人。

而朱元璋之后,从明成祖到仁宗、宣宗、景泰帝以及一些宗族王爷们死后都有殉葬的记载。一直到了明英宗死后这个残忍的人殉才被终结。

明英宗为什么要废除殉这个殉葬制度?

明英宗朱祁镇一生两次继位,当了二十四年的皇帝,前半生可以说是昏昧糊涂,正是他的过于自信和偏信大太监王振才会发生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大明差点提前毁在他的手里,后来虽然经过夺门之变重登帝位,但在位期间没有政绩乏善可陈,唯有这个废除人殉值得称颂。

明英宗在位的时候,他并没有明令直接废除人殉。史书上记载,在夺门之变后明英宗继位不久,被废的景泰帝朱祁钰在病中暴亡,明英宗还是遵照殉葬制度下令景泰帝的妃子唐贵妃为其殉葬。

也许是看到这一制度的残忍,明英宗死前才做下了这一英明决定:

《明史·英宗后纪》载:己巳,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

正如明史对明英宗的评价:“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就凭这个也无愧于他英宗的庙号了。


太史官


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于1465年去世,他在当皇帝时重用宦官,杀死忠臣于谦,稀里糊涂过完了一生,没想到在最后咽气前做了一件有人性的事情。他死前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至此,在明朝施行了七十年的殉葬制度才最终废止,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明英宗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领悟和珍惜。明英宗个人与殉葬制度的接触是比较多的。明英宗幼龄登极,曾与为他父亲明宣宗殉葬的宫人诀别,这应该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忆。在周宪王有炖死后,明英宗写信给朱有爝说,“周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可是依然没有阻止了众多朱有炖的妃子殉葬,“既而妃巩氏、夫人施氏、欧氏、陈氏、张氏、韩氏、李氏皆殉死,诏谥妃贞烈,六夫人贞顺。”从在这件事中,明英宗应该进一步认识了殉葬制度的惨酷。宣宗和景帝这两个皇帝以及众多宗室诸王的殉葬情形,对明英宗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成为明英宗废止殉葬制度的重要因素。

明英宗要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钱皇后为了明英宗,曾经“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明英宗大为感动。除开钱皇后之外,其他曾经与英宗共患难的妃嫔,应该也是英宗考虑的因素。

一个曾经让国家深受创伤的君主,在自己临终前上演了一幕情深不渝的凄美故事,留下了一桩无法抹杀的德政之举。


多尔衮爱新觉罗


殉葬制度是自商朝时代就流传下来的一种极为不人道、极为残忍的制度,是贵族们迷信死后还能在另一个世界生活,为了继续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于是就残忍地把自己生前喜欢的一切全部跟随自己陪葬,甚至于还有活生生的侍女和奴仆等。

虽说在秦汉之后这种制度就逐渐消亡,可陆陆续续还是有很多帝王喜欢找东西或活人来陪葬,多数还是少数民族,比如辽、金、元等朝代。到了明朝,殉葬制度死灰复燃,主要责任就在于明太祖朱元璋,“太祖崩,伺寝宫人尽数殉葬”。

朱元璋此举足以证明他对女人的贱视,如果说妃子殉葬还能解释是为了避免汉唐时期外戚干政的教训,于是仿效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做法,把妃子们全部给自己陪葬了,可连毫无关系的宫女都要殉葬,这就未免太过狠毒了。而自朱元璋之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景泰帝朱祁钰等都遵循“祖制”,让妃子宫人为自己殉葬,这还不包括一些藩王,总人数应该超过了一百人。

幸运的是,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最后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手里被废除了,“己巳,大渐,遗诏罢宫妃殉葬”,这也是饱受世人诟病的朱祁镇生平唯一一件做得最好的政绩,关于朱祁镇为什么愿意违背祖制,废除殉葬制度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和南宫囚禁近八年的时间,朱祁镇更加感到人情冷暖,也更加重视女性的地位

朱祁镇可以说是一生都深受女人的影响:

  1. 正统年间,也就是土木堡之前,朱祁镇在祖母张氏和母亲孙氏怀中长大,他对祖父朱高炽和父亲朱瞻基几乎没有什么感情,甚至连印象也是十分模糊的;
  2. 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身处外地,生活过得十分凄惨,是也先之弟伯颜帖木儿的妻子阿挞剌阿哈剌尽力维持,在伯颜帖木儿洗澡伺候时,勉力进言;
  3. 南宫囚禁七年的日子,可以说是朱祁镇最痛苦的日子,而在这一时日,是朱祁镇的结发妻子钱皇后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甚至亲自做女红,让太监拿出去卖,换点钱粮来改善朱祁镇的膳食。

明宣宗朱瞻基死时朱祁镇不过九岁,他之所以能继位主要还是靠着祖母张氏,在他继位后七年张氏去世,帮助执政的是朱祁镇的母亲孙氏,这对婆媳一前一后全力辅助年幼的朱祁镇,丝毫不恋权、不贪心,把一个治理得好好的国家完好无缺地交给朱祁镇,这是朱祁镇最感激的事。

而张氏又是古往今来少有的“贤后”,她在历史上的名声比朱元璋皇后马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她怀里长大的朱祁镇自然也深受其性格影响,性格比较温和,不往先祖们残暴那边靠拢。整个正统一朝,除了任用王振这事之外,朱祁镇对待大臣其实还是不错的,几乎没有任何杖责大臣的记录,这在以打大臣屁股出名的明朝反倒是个另类。


这一丝丝慢慢积累起来的人情冷暖,让朱祁镇深感女人的重要性,这一点就不像朱元璋、朱棣这些不依靠女人的大男人一样了,他们认为女人只是一个男人的附庸品,杀了就杀了。可朱祁镇不同,他一生都深受各种女人的影响,甚至于连性命得保都有女人的功劳,将心比心,朱祁镇从小就建立起来一种对于女性的尊重和感激。

朱祁镇废除殉葬并不是突然就感悟的,而是有着一系列的心理铺排,最早应该就是在正统四年,在周宪王朱有炖死后,朱祁镇让其弟朱有爝对待丧事要一切从简,不用让妃子殉葬:

帝赐书有爝曰:“周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

只不过朱有爝一直窥敛他哥哥周王的爵位,之前已多次诬告朱有炖,两兄弟的感情闹得很僵,在朱祁镇的诏书还没到之前,朱有爝就迫不及待地把周王妃巩氏以及六位夫人全部赐死殉葬。

由于朱祁镇此时不过是个十四岁的少年,这封废除周王人殉的诏书应该是执政的太皇太后张氏发出来的,而她需要朱祁镇的支持,自然也会对朱祁镇阐明这种制度的不人道和残忍,这在朱祁镇心中或许就已经种下了人道主义的种子。

周王殉葬之事的失败可以说对朱祁镇有着一定的触动,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教导下,朱祁镇已经认识到妃子宫人殉葬这种制度的残忍,加上朱有炖率先表明不愿执行人殉制度,废除殉葬的想法已经在这位年幼的皇帝心中开始萌芽了。

二、在祖母、母亲相继去世后,朱祁镇身边唯一能敞开心扉说心里话的人就只剩一个结发妻子钱氏,朱祁镇之所以废除殉葬,最直接的原因或许就是为了保护她

大明和瓦剌议和后,朱祁镇终于得以离开冰天雪地的沙漠,回到日夜想念的大明紫禁城,可是好梦还没做几天,朱祁镇就被弟弟朱祁钰给扔进了南宫(紫禁城南苑的洪庆宫),与他一起结伴而行的还有他的妻子钱皇后。

  1. 土木堡之变时,满朝文武迫于景泰帝的压力,无人敢主动出钱去赎回朱祁镇,只有他母亲孙氏和妻子钱氏,一个寄寒衣,一个寄私房钱去尽力维持朱祁镇的生活,比起那冷冰冰的政治来,亲情的可贵让朱祁镇有所感怀;
  2. 朱祁镇在沙漠时,钱皇后日思夜想,悲痛欲绝之余还不小心跌倒在地,摔坏了一条腿,一只眼睛也在日夜哭泣中瞎了,这种夫妻之间毫无做作的情感,更加值得朱祁镇去珍惜;
  3. 在南宫那七年的时间里,是朱祁镇一生最痛苦的日子,如果没有钱皇后时时“曲为慰解”,朱祁镇还真的未必能撑到复辟的日子,在深受兄弟之情和帝王事业接连打击之后,朱祁镇的内心是很脆弱和敏感的,而钱皇后一直义无反顾支持着他,这对朱祁镇来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

钱皇后嫁给朱祁镇的时候不过才十四岁,所谓少年夫妻老来伴,朱祁镇也很喜欢聪明善良的钱皇后,可惜钱皇后身体不好,跟着朱祁镇七年了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反倒是后妃周氏,在朱祁镇的宠幸下生下了皇太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成化帝。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又在南宫苦命地陪了朱祁镇七年时光后,身体和精神接连遭受摧残的钱皇后,已经不可能再为朱祁镇生下子嗣来。

南宫复辟后,周贵妃以有子而尊,太后孙氏也暗中出力,认为钱皇后无子、身体又不好,希望朱祁镇废除钱氏的皇后之位,另立周贵妃为皇后。此事虽然最后被朱祁镇否决了,可也让朱祁镇感到害怕,害怕自己死后,性格文弱、不谙政事的钱皇后会受到周贵妃的迫害,尤其是她的儿子还是未来的皇帝,要迫害钱氏可谓是易如反掌。

本来朱祁镇是想要扶持钱皇后的娘家人,增加她的政治资本,让她在朝中的地位稳固一些,可一向不愿争强的钱皇后却是一口回绝了,朱祁镇哭笑不得之余,下诏“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并让大学士李贤写成诏书,立下明文和托孤重臣,在自己死后保护钱皇后不受迫害。当时朱祁镇身体已经很差了,而如果周贵妃要害钱皇后,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遵守祖制,让无子的钱皇后殉葬,这一点或许就是朱祁镇废除殉葬制度的直接原因。


总结:明英宗朱祁镇,他虽然不算是个好皇帝,但他却称得上是个好人,他敢于废除极不人道的殉葬祖制,这在以祖制为先的明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朱元璋是个规划家。不管什么事他都要规划,上到政治、军事、民生,下到诸王百姓的起居饮食都要插一手,甚至还写了“一字不可改易”的万世不变之法——《皇明祖训》,来控制子孙后代的一举一动:

《皇明祖训序》——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而由朱元璋一手恢复的殉葬制度,后世帝王也不敢随意更改,就连历史公认的仁德之君、能和北宋宋仁宗齐名,共享“仁”字谥号的明仁宗朱高炽,在他死后也有五位嫔妃殉葬:恭肃贵妃郭氏、恭僖顺妃谭氏、贞惠淑妃王氏、惠安丽妃王氏、恭靖充妃黄氏。

朱祁镇能以一言就废除殉葬制度,其基础就在于这种制度在当时是受到了很多反对力量的,只是在大明皇帝的铁腕统治之下,文武百官没有一个敢公然违背朱元璋的命令,只能坐视一朝天子一朝殉葬的情况了。而朱祁镇敢于公开废除,不说此事的难度吧,只说这种敢和祖制对着干的魄力就值得赞扬。

朱祁镇之所以废除殉葬,原因之一在于他对女性的看法和老祖宗朱元璋不同,他更加肯定女性对国家的影响力和发展前进,也对女性有着一定的尊重,但朱祁镇在景泰帝死后,同样也让他的妃嫔去殉葬,这点虽然是朱祁镇作为重新掌权的帝王而不得已为之的事,但也表现了他作为封建帝王的局限性。所以朱祁镇废除殉葬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保护那位为自己苦了一辈子却始终不离不弃的妻子钱氏。

总的来说,朱祁镇对待女性和官员的态度,比他之前几位帝王都要好些,虽然有土木堡的惨败和冤杀于谦的错误,朱祁镇已经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皇帝,可他对结发妻子的生死相随以及他废除的殉葬制度,都足以证明:朱祁镇是个好人,也是一个不该坐上帝位的好人。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这跟他的皇后有着很大关系,“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瓦剌所俘,他的弟弟替代他即位,主持国家政务成为明朝第七任皇帝。因为英宗的儿子年幼不能主理政务,所以由朱祁钰即位来处理国家政。由于朱祁钰即位后对营救朱祁镇一事,表现得不积极,不关心。英宗原配皇后眼看靠朱祁钰救夫希望渺茫,于是自已变卖自已所有的金银珠宝给瓦剌人希望放回自已的丈夫,但瓦剌人不肯他们认为英宗奇货可居,以此不断要挟朝廷及英宗皇后索要大量财物,但是当时朝廷并不想出更多的财物来营救英宗,对此事一直敷衍了事,英宗皇后最后把自已的金银全部变卖完后,为讨好瓦剌人不惜做自已从来没有做过的“女红”变卖成钱给瓦剌人,希望善待英宗。为求英宗平安每天到佛堂祈祷,常常一跪就是好几个时辰,久而久之一条腿也瘸了,原来的纤纤玉手也变得粗糙。后来英宗被放回后,当英宗看到自已的皇后模样大变,为弥补皇后对自已作的努力。在随后复辟成功后,又重新将其立为皇后。对皇后更加宠爱有加,后来英宗病重,英宗担心自已驾崩后,自已的皇后会被以殉葬制度为自已殉葬。(明朝规定:“皇帝驾崩后,凡没有生育过子女的妃嫔一律为皇帝殉葬。”而英宗皇后由于没有生育能力,英宗担心自已驾崩后,皇后会被殉葬)于是在自已病重之际下书遗诏,让内阁废除殉葬制度,并特意叮嘱自已的儿子朱见深要善待皇后,待皇后百年之后与自已合葬在一起。




指点知史


殉葬制是一项惨无人道的制度。殉葬制指的是那些没有生育的后宫妃子或者服侍过皇帝的下人,在皇帝去世后都要为他陪葬。这个制度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被废除了。

为什么朱祁镇会废除殉葬制,原因我认为有三个。一是因为他年幼时身边一直有很多的宫女太监服侍,他很感激,而这些人在宣宗去世后,都被拉去陪葬了。这在年幼的朱祁镇心里上产生了阴影,也许在那时他就恨死了这种残酷制度。

其二,与周宪王朱有炖有一定的关系。周宪王朱有炖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在他生前没有留下半个子嗣,因此他死前就向英宗提出,不要让他们的妻室为之殉葬。英宗也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拟定了诏书,可惜的是在诏书还未传到之时,周宪王朱有炖的王妃巩氏和施氏等6人已经同日自尽殉身,这让朱祁镇对这种制度更加厌恶。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想保护曾和自己共患难的皇后钱氏。这位钱皇后,在朱祁镇被景泰帝软禁时候,通过自己做女红来换钱,每天都给朱祁镇去送吃的。在经历这些磨难后,朱祁镇不想让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自己死后为自己陪葬。再加上钱皇后并没有给朱祁镇生下子嗣,为了保护她,朱祁镇在临终前向大臣们颁布了一道口谕,说自己死后钱皇后可以不为自己殉葬,除了钱皇后外,那些没有子嗣的嫔妃皆可离宫,同样不需要为自己陪葬。

就这样,从明英宗起殉葬制度便被废除了。


烟雨笑春风


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很早就有了,早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用活人殉葬的现象;汉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基本没有用活人殉葬的事情了;但在元明时期,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的出现在了中原大地。

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就恢复了这一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大量的嫔妃便被活活的埋入了明孝陵;此后的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几朝都遵循祖制,将除皇后与皇帝生母在外的大量嫔妃进行陪葬。由此,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又在高度文明的中原大地上有序的进行着,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去世时,留下遗言要废除此项殉葬制度,大明王朝的人殉制度才就此终结。

那么,朱祁镇为什么要违背祖制,执意废除明朝实行已久人殉制度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朱祁镇特殊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朱祁镇作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被蒙古大军俘虏了,又重新登上皇位的传奇皇帝,其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皇帝的特殊人生经历。自景泰元年,被瓦剌放回明朝之后,便一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做起了被囚禁了的太上皇。

在这长达七年的囚禁生涯中,只有一群他原来的嫔妃陪伴他、照顾他。在这七年了,朱祁镇目睹了人世间的亲情人暖,见证了世上的人心险恶;没有人会为了他的艰难处境所考虑,日日夜夜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嫔妃们。而在这囚禁期间,他的三个嫔妃分别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许当时世界上只有这么一群嫔妃是真正爱他的。

患难见真情,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当你身处患难之中,才能见到真正的情义。也许正是在七年的囚禁生活中,朱祁镇才感受到来自于自己嫔妃们那里真情。当之前的所有人都抛弃了他,唯有这群女人没有抛弃他,这一切的一切,一定已经深深植根于朱祁镇的灵魂深处。

二、用嫔妃殉葬制度本身的残暴性

用活人殉葬本身就是落后文明所具备的,其具备了原始性、野蛮性、残忍性等多个特点。将活生生的一群人作为陪葬,必定是哀鸿遍野、惨不忍睹。作为一个八岁时,就曾目睹过这种惨状的朱祁镇来说,这是一件终身难忘的记忆。如果这种惨状还要在自己身上发生,还要将一群自己所爱的人带入地狱,可以想象朱祁镇一定会想方设法阻止的。

种种原因最终使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废掉明王朝的人殉制度,也许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一定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而这一善举,恰恰成为了明英宗朱祁镇人生中最大的光点。





诗雨花魂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也可以说是起起伏伏了,从年轻时登基,再到后来御驾亲征被瓦剌首领也先等人俘虏 ,因为于谦等人拥戴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所以朱祁镇也就没有了价值,瓦剌人便将他放了回来,然后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

后来在他人生又发生了转折。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使他成功复位。

在他的政治后期,还算是比较英明的,

所以当时的明朝也没太动荡。

后来他在遗言中废除了殉葬制,古代帝王想的是死后要有人服侍,可他的一生起起伏伏,也没有忘掉他的好人性格 ,恐怕这其中的滋味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嘴痕


个人观点,纯属参考!

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

朱祁镇废除殉葬制要和他个人的经历说起。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不顾大臣反对,坚决御驾亲征攻打瓦剌,但是大军行至怀来时,粮草跟不上,无奈退回土木堡,这时瓦剌大军也已追至,将皇帝围困在土木堡掐断水源,陷于死地,无奈皇帝被俘!但是由于于谦保卫北平,另立朱祁钰为新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将近一年时间,瓦剌无法从朱祁镇身上获得好处,于是就将他还给了大明王朝,这一下朱祁钰不高兴了! 于是景泰元年回宫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了南宫,整整七年!

在这长达七年的囚禁生涯中,只有一群他原来的嫔妃陪伴他、照顾他。在这七年了,朱祁镇目睹了人世间的亲情人暖,见证了世上的人心险恶;没有人会为了他的艰难处境所考虑,日日夜夜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嫔妃们。而在这囚禁期间,他的三个嫔妃分别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许当时世界上只有这么一群嫔妃是真正爱他的。

患难见真情,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假。当你身处患难之中,才能见到真正的情义。也许正是在七年的囚禁生活中,朱祁镇才感受到来自于自己嫔妃们那里真情。当之前的所有人都抛弃了他,唯有这群女人没有抛弃他,这一切的一切,一定已经深深植根于朱祁镇的灵魂深处。

天顺八年的时候,朱祁镇病重了,他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早已对生死看淡,可是钱皇后是他最放不下的人。他知道自己死了以后,按照殉葬制度,没有孩子的钱皇后可能就会被逼着陪葬,他不忍心钱皇后落到这样的下场。

于是他召见了内阁大臣和近侍太监,当众说出了“罢后妃殉葬”的遗诏。然后他担心朱见深继位以后,会听从周贵妃的话欺凌钱皇后,于是叮嘱朱见深一定要好好的孝顺钱皇后,并且等她百年之后要和自己葬在一起。


踏雪雪无痕


说起来,这跟周宪王朱有炖有关。朱有炖是太祖皇帝第五子朱橚的孩子,朱有炖死的时候跟朱祁镇说,丧事从简,不需要殉葬,都是血肉之躯,谁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容易。这番话对朱祁镇触动非常大,他开始重视起这件事来。

朱有炖死后,朱祁镇告诉他弟弟朱有爝,说你哥留下话:“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然而,这个口谕传达的有点慢,朱有爝已经按照祖制,将哥哥的7个老婆全部处死陪葬。英宗无语,只能下诏表彰这几名无辜死去的女子“忠烈”、“忠顺”了。

因为朱有炖这件事的影响,朱祁镇死的时候下令废除这种礼制,他的继任皇帝宪宗也坚决执行了这一规定,以表示对朱祁镇的尊重。至此,惨绝人寰的人殉制度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