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親戚才是真正的親戚

從大年初二開始,就開始走親訪友了。

在80年代初,父母兄弟姐妹多,親戚自然也就多。那時候親戚間走動中午都是要留下來吃午飯的,不像現在到親戚家呆個十幾分鍾,長了也就半個小時,板凳還沒坐熱放下東西就奔另一家去了。除了丈母孃家留下吃飯,其他的姑、舅、姨一天差不多就能看完,頂多也就兩天。

那時候,一個親戚家一天。這樣排下來親戚多的要過了初十才能走動完。所以感覺那時的年特別長。現在匆匆忙忙走完親戚,該上班的上班該掙錢的掙錢。一年下來親戚走動不了幾次,親戚間的走動甚至不如同事朋友間走動頻繁。連接親戚的紐帶只有健在的老人了。

過去的親戚才是真正的親戚


我常會想起小時候的走親戚的場景,很是溫馨。

初二,我總是去看舅舅的。姥爺姥娘去世的早,我沒見過。舅舅就是母親孃家唯一的親人了。舅舅很和藹,見到我們兄弟姐妹總是喜笑顏開。我們看到舅舅也感覺特別親切。

初二早上梳洗打扮後,便和母親向舅舅家出發了。路不遠,步行半個小時就到了。路上有一條小河,河上有座獨木橋,走在上面頭暈目眩的。過了河就差不多到舅舅家了。

過去的親戚才是真正的親戚

走在獨木橋上頭暈目眩


到了舅舅家總是受到熱情的接待。其他的我不關心,我最惦記的是壓歲錢。記得有一年,吃過午飯舅舅還沒給壓歲錢。我心裡挺急的,居然靈機一動當著全家人的面扳著手指算起賬來。嘴裡嘟囔著我若是得到舅舅幾角錢再加上姑姑給幾角錢,我就能收入多少錢。然後這些錢能買多少糖塊兒。我認真地樣子逗得全家哈哈大笑。當時也有點不好意思,但不管怎麼說錢拿到手就很高興了。實際上,回到家錢基本上又被母親“騙”去了。

初三,舅舅家的四個表哥還有一個表姐要來我家。表姐和兩個大點的表哥都是母親帶大的。在他們眼裡姑姑就和親媽一個樣子。後來我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們哭的淚如雨下。

母親和表姐開始準備飯菜。那時候的飯菜總是感覺特別香,那種飄在空氣中的香味至今仍縈繞在腦海中。尤其是高度白酒滴在了芹菜上的味道特別好聞。弟兄幾個就可以湊一桌,總是要正兒八經的喝酒。那時候的酒是高度白酒,要用酒壺燙酒,用小酒盅盛了慢慢喝。時長還要猜拳行令,吆喝聲在大街上就能聽到。直至喝得臉紅、走路打飄才結束。

過去的親戚才是真正的親戚

酒壺和酒盅


臨走前總要留禮物。那個年代,物質匱乏。走親戚一般也就帶桃酥之類的東西,用個皮包裝著。臨走要留禮物,還不等拉開皮包拉鍊,主人就開始奪包。一個執意要留,一個質疑不讓留。爭來爭去,往往把桃酥都弄碎了。現在可好,用箱子裝的東西直接留下就走人,主人也不多勸。也沒不空手回家的講究了。

過去的親戚才是真正的親戚


親情就這樣一直延續著。

再後來,各自成家後大家都忙著掙錢,時間變得寶貴起來。走親的時間越來越短,甚至午飯都顧不上吃了。老人去世後,走動的就更少了。

現在生活好了,但又覺得少了點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