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已到,雷驚百蟲——驚蟄


仲春已到,雷驚百蟲——驚蟄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

春雷響,萬物長。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人們便稱這天為“驚蟄”。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蟄”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此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孝經緯》:「雨水後十五日,鬥(北斗星)指甲(方向),為驚蟄」。從驚蟄起為卯月,卯者,茂也,言陽生而滋茂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春雷預示著生長的季節開始了。

雷對應震卦,震卦與春季一樣,五行屬木,有生髮之象。春雷隱隱,看似驚醒了冬眠的各種蟲蟻,其實也是天地陽氣復甦,草木、蟲蟻都恢復了活力。許多花開,嬌豔芬芳,春色滿園關不住,正是時也。

仲春的第一聲雷,驚醒蟄居的動物,喚化沉睡的凍土,振奮昏沉的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