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清朝,誰的作用最大?

我係廣府人


可能這答案多多少少會有很多人受不了!因為像素以為,推翻清朝作用最大者,既不是革命黨人、亦不是竊國大盜袁世凱,而是一介女流的滿清“隆裕太后”。


若非當初隆裕太后沒有同意清廷退位,那麼就算是袁世凱自己也是沒有辦法逼迫清帝退位的,將這功勞記在袁世凱的頭上多多少少有些不對,畢竟若非隆裕太后,不忍生靈塗炭,戰爭將會繼續。


只要當初隆裕太后堅持不退位,只要皇帝還在,哪怕儘管這個皇帝還年幼尚未親政,就一定有一批忠心耿耿的遺老遺少們,他們會為了皇帝拼了命的去戰鬥,去維護這個皇帝。

  • 如南宋末年,都城破了、國都滅了,陸秀夫帶著十萬百姓與無數麼仁人志士保護著年僅七歲的宋少帝,與蒙元繼續拼搏,到了崖山,也決不投降,揹著宋少帝與十萬百姓一同跳海,悲哉,是我中華之殤!
  • 如明朝“靖難”之後,無數人為建文帝而陪葬,他們只認一個理,更有甚者,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方孝孺,哪怕以十族之性命,亦要維護建文帝。
  • 再如明朝覆滅之時,崇禎皇帝留下“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的血書後,便以發覆面自縊了。哪怕後來李自成也死了、滿清的八旗也打進關來了。但,依舊有天地會、鄭成功等人在為明朝誓死戰鬥。


上面舉了三個例子,便是要告訴大家,只要皇帝還在,那麼就一定會有一批人為之前赴後繼,哪怕就算是皇帝不在了,這些人也不會善罷甘休。

清末政權更替,只所以沒有出現如宋、明覆滅後大規模的鬥爭與流血事件。源頭還是要回歸到隆裕太后宣佈退位來說,既然是皇帝自己宣佈的退位,那麼“皇帝”便不再是皇帝,清朝的遺孤們也就沒了效忠的對象,那麼也就會平靜許多,只有張勳等幾隻跳樑小醜。


而,隆裕太后本人也認為自己是促成清朝是斷送在自己手裡。以至於最後抑鬱而終。

當然,隆裕太后自己認為遠遠不夠的,在隆裕太后死後,當時的報紙將隆裕太后評為“堯舜”,這樣的讚譽,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隆裕太后就清廷退位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說她“功勞”最大一點也不為過。


雖說如果沒有當時袁世凱的威逼利誘,隆裕太后亦不會選擇自動退位。但,反過來說只要隆裕太后不答應退位,戰爭將繼續進行下去。所以袁世凱答應的給清皇室每年400萬,其實一點也不虧,這不能說有什麼。



只能說袁世凱促成清朝滅亡,而隆裕太后雖迫於無奈,但選擇了避免生靈塗炭,成就了清的覆滅,隆裕太后作用最大!是她親手結束了清朝的統治。


像素說


很多人都認為,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實際上並非如此。1911年的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的關係並不大。推翻清朝的第一功臣不是孫中山,反而是民眾心中的“漢奸賣國賊”袁世凱。



辛亥革命的開端是: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起義的領導組織是文學社和共進會,與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同盟會沒有多大關係。對於,辛亥革命的爆發,孫中山也毫不知情。當時他正在美國為革命籌款。但孫先生並沒籌到錢,生活也陷入困頓,只好暫時在某個餐廳裡打工謀生。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脫離清朝獨立,清政府的統治面臨崩潰。不過,大多數擁護革命的省並不是在同盟會的領導下獨立的。各省的軍政實權都在立憲派或地方實力派手中。他們也對清朝統治不滿,於是都趁亂獨立了。



可以說,辛亥革命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來源於文學社、共進會、立憲派等,與孫中山及其創建的同盟會關係並不大。當然,孫中山及同盟會曾經大力宣傳革命,之前也組織了多次起義,這也是很大的貢獻。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雖然全國各地形成了燎原之勢,但要徹底推翻清朝統治,還是很困難的。清朝此時仍然有一支實力強勁的軍隊——袁世凱的北洋軍。

武昌起義爆發後,清政府很快啟用了袁世凱。袁世凱趁機掌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之後,他調遣軍隊鎮壓起義。

南方各革命勢力並不團結,革命軍的素質、裝備也不如袁世凱的北洋軍,所以多次被北洋軍擊敗。可以說,沒有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就很難成功。

但袁世凱並不願意像曾國藩、李鴻章那樣,繼續為清政府賣命。他與清朝統治者如攝政王載灃等有仇。袁世凱一邊鎮壓革命,一邊與革命軍進行秘密談判。

南方的革命黨人也知道袁世凱與清政府不是一條心。他們希望借袁世凱之手推翻清朝統治。革命黨人與袁世凱約定,只要他推翻清朝,就推薦他做中華民國大總統。

最終,袁世凱用自己的權謀,以各種手段逼迫清帝和平退位,民國政府僅需要每年支付400萬兩生活費即可。
論推翻清朝統治的功勞,無人能與袁世凱相比。袁世凱也憑藉此功勞,被南京參議院全票選舉為中華民族大總統。而之前孫中山當選總統時,並非全票當選(而且他只是臨時大總統)。可見當時的人都更認同袁世凱的功勞。


盲客


1911年的清朝,風雨飄搖,上下都呈現出一種敗亡之象。滿清王公在各派系的相互傾扎中,慘淡經營著祖上留下的基業。

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各種矛盾瞬間爆發出來。隨著溥儀退位詔書的頒佈,統治了中國268年的滿清壽終正寢。清朝被推翻了,但誰起的作用最大眾說紛紜,保皇派,革命派,立憲派,孫中山,還是袁世凱?

推翻一個朝代,需要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實力,二是意願。分析一下,各個集團的實力與意願。

第一,保皇派。保皇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戊戌變法時的維新派,變法失敗後,康梁逃往國外。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即保皇會。早期的維新派要求開議會,實行新政。光緒去世後,他們要求保留皇帝,實行君主立憲,因而得名“保皇派”。

保皇派的主要組成是開明的貴族和保守的資產階級,具有一定的實力,是清室可以利用的對象。但被滿清的頑固派打壓,最終流亡海外,力量得到削弱,後來的張勳復辟也不過是曇花一現。保皇派雖然被慈禧、隆裕太后所不容,但意願上還是支持滿清統治的。

第二,革命派。革命派以孫中山、黃興為領袖,與保皇派截然對立,革命派以推翻滿清統治為己任。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主要活動範圍也是在國外。雖然革命派有強大的號召力和生命力,但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力量還比較薄弱。辛亥革命之前,革命派已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均以失敗而告終。

革命派走的是精英革命,未能發動群眾。他們有一套成熟的理論,卻缺人,缺錢,缺槍。孫中山為革命四處奔走,也常常是雷聲大雨點小,所以有些人稱他為“孫大炮”。革命派有意願推翻滿清,但實力有限。

第三,立憲派。立憲派介於保皇派與革命派之間,他們要求立憲,並不在意保留不保留皇帝。他代表了上層的資產階級,也包括地主紳士。他們有錢,有地,有人,是相當有實力的一個政治派別。

期初,立憲派寄希望於滿清政府。但清政府卻一直打著立憲的幌子,在辛亥這一年成立了皇族內閣,不少人深感失望。搖擺不定的立憲派也轉而投向革命,這也是滿清眾叛親離的重要原因。

第四,袁世凱。袁世凱的理論主張並不多,更多的是一個實幹家。當別人在政治舞臺上長袖善舞時,袁世凱卻在悶頭培養自己的軍隊。所以在辛亥革命發生後,大家突然發現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竟成了中國當時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部隊。名不見經傳的袁世凱,也成了能夠左右時局的關鍵人物。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袁世凱是李鴻章去世前極力推薦的人物。袁世凱的背後是龐大的的漢人官僚體系,袁世凱有實力也有意願推翻滿清政府。事實證明,他也做到了。

毛澤東曾說:“政治就是朋友多多的,敵人少少的”。袁世凱就做到了這一點,通過優待滿清皇室,籠絡了保皇派。走資本主義道路,得到革命派的支持,立憲派的主張也得到實現。兵不血刃就完成了一個朝代的更替,順利的超乎人們的想象。試問當時的中國,除了袁世凱,誰能做到?

可惜,歷史並未朝著我們一廂情願的方向去走。但無論如何,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是很有意義的。

歷史,素顏一些會更美。我是素顏歷史,期待您的關注。


素顏歷史


推翻清朝,誰的作用最大?看到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會在孫中山和袁世凱兩人中間選擇,因為孫中山領導發動了辛亥革命,而袁世凱則利用兵權逼迫清帝遜位,兩人南北合力推翻了清朝。

不過我認為,還有一個人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他就是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的紅頂鉅商——盛宣懷。因為武昌起義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武漢新軍被調往成都處理“保路運動”,造成武昌空虛,給了革命黨起義的機會。而保路運動的發生,和盛宣懷有莫大的關係。

盛宣懷,江蘇江陰人,是清朝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鴻章的重要幕僚,在經辦洋務企業上多有建樹,官至郵傳部尚書。近代中國許多知名的礦業、鐵路、銀行、鍊鋼、郵航等企業絕大多數都是由他一手操辦的。

比如改組輪船招商局、設立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創立紅十字會等等。因此他成為清朝末年的紅頂鉅商,影響力非常之大。

但就是這麼一個聰明絕頂的盛宣懷,卻在處理保路運動的時候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宣佈要將川漢、粵漢兩條鐵路“國有化”,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

現在我們說鐵路國有化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清朝末年可不是這樣的。修鐵路是帝國主義進行經濟侵略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四川、湖南等地的老百姓為了奪回鐵路的自辦權,以民間籌股的方式募集了鉅額資金,川漢鐵路得以完全憑藉國人的資金開工修建。

不過按照預算,這些資金並不能滿足整條鐵路修築的開銷,所以一些官員就動起了腦筋——拿著老百姓籌集起來的血汗錢去上海炒股去了,因為當時上海的橡膠股票一路高漲,他們想趁機以小博大,猛賺一番。

但事與願違,當修路的1000多萬兩白銀進入股市後,橡膠股票泡沫很快破裂,這些錢被徹底套牢了。消息一出,四川、湖北、湖南徹底炸鍋了,因為三省上到鄉紳地主、下到販夫走卒的許多人都是川漢鐵路的持股人,這下不僅鐵路修不成了,血汗錢也白搭了。

時任郵傳部尚書的盛宣懷具體負責處理此事。他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湖北、湖南的損失由清政府出面按1:1的面值回購,而四川的損失就由當地老百姓自己承擔了。

盛宣懷的區別對待,讓7000多萬四川人徹底憤怒了。四川人好心辦事,結果卻是出事了被一腳踢開?這叫什麼事。成都爆發了大規模抗議,而清政府的處理方式卻是開槍。於是矛盾徹底激化,清政府不得不從武昌調集新軍前往四川。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很清楚了。如果盛宣懷當時能妥善處理此事的話,清朝說不定還能延續一段時間呢。


石頭說歷史


推翻清朝,要論誰的作用最大,個人認為還是袁世凱的作用更大,許多人只看到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卻沒有看到他長達十幾年的經營。

慈禧太后當年駕崩之時,已經意識到了袁世凱的狼子野心,可是偏偏就是不敢殺袁世凱。這是為什麼呢?



這還要從清廷準備立憲開始,當年便是袁世凱一手操辦了這預備立憲,提出了十二年立憲期。

當初清廷派出了所謂的考察團前往西方,意圖就是去尋找所謂的合適政體進行立憲。


然而問題就是派出去的這些人都是滿清宗族子弟,這些人一份考察報告都不知道怎麼寫,更憋說能看出點名堂。

最後還是袁世凱通過樑啟超和楊度,翻譯整理了日本君主立憲制度的憲法和章程,並且寫了幾篇關於清廷立憲的分析報告。

要知道當時袁世凱已經是北洋六鎮新軍的實際掌控者,他的才能在清廷中無人能比,加之立憲又被其掌控。

袁世凱通過此舉,將徐世昌推上了預備內閣,同時袁世凱又同奕匡私下結好,更是直接打擊了載灃等宗族子弟。

可見當時袁世凱已經穩穩的掌控了清廷軍政,他的新軍保障他未來可以介入清廷立憲。

也正是在這種壓力之下,清廷才不得不推進立憲的進度,同時清廷也不得不尋求權力的下放,甚至不惜扶植張之洞在湖北建立新軍。


而袁世凱對於革命黨,又是採取懷柔政策,他大力啟用楊度和梁啟超等以往的立憲派,並且有限度的讓革命黨鬧。

不得不說即便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袁世凱依舊是可以讓蜻蜓成為傀儡,讓立憲成功。其政權依舊是會回到漢人手中,從這一點來看,袁世凱有功。


小司馬遷論史


要說推翻清廷誰的作用最大,有人或許會說孫中山或者袁世凱,其實都不是,推翻清廷最大的背後功臣,其實是日本。

簡單說,辛亥革命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場兵變,也就從南方新軍發起到北洋軍合力完成的一場全國範圍的兵變,最終導致清廷無疾而終。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孫中山還是袁世凱,都不是真正的主導人物。

那麼,誰是真正的主導人物,那就是士官系!

稍微扒拉一下就會發現,各省革命無一不是新軍發起,而出頭的無一不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士官系。隨便羅列一下吧:

四川尹昌衡、山西閻錫山、江西李烈鈞、雲南蔡鍔、貴州唐繼堯、陝西張鳳翽、浙江蔣尊簋。這七位全部是正牌的如假包換的日本士官系。

此外,還有滬軍都督陳其美、廣東都督胡漢民,也同樣是日本混過的革命黨人。

而在北洋軍中,同樣有用來摻沙子的士官系,比如所謂的“士官三傑”吳祿貞、藍天蔚、張紹曾,這幾位在辛亥年也沒閒著,只是沒有成功。

在南北和談中,發出共和通電的,其實也是士官系,這就是段祺瑞手下的號稱天梟的徐樹錚及其同黨,他們冒用段祺瑞的名義,實際等同兵變,迫使段祺瑞和袁世凱承認既定事實。

這一舉動,其意義並不亞於之前的武昌起義。

從以上梳理就可以看見,所謂的辛亥之變,說白了,背後的真正的主導力量就是士官系,那些從日本回來的軍人。

挑出這條線索,後面的解讀就比較容易了。

事實上,日本對當時的中國是三管齊下,日本政府層面是企圖主導清末新政,把清廷誘導到日本化的道路,這是相對文明的手段;

其次,日本軍部豢養的日本黑龍會組織各類革命黨,如1905年同盟會就是在日本黑龍會總部召開,其組織工作、宣傳工作還有資金來源,全部是黑龍會人員一手促成。

用清廷的話來,這就是培養了一批亂黨,隨時回中國搗亂。

在此期間,日本方面為革命黨提供了大量的資金甚至武器,包括《揚州十日記》等宣傳材料,也全部是日本輸出的。

其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將清廷派往日本留學軍事的士官生全部洗腦,對他們像前面提到的革命黨一樣不斷灌輸滿漢對立、中國十八行省、恢復漢人統治之類的民族主義。

最終,在日本的苦心經營下,後面兩條發揮奇效,並最終將近代中國拖入國家分裂、內戰不休的慘痛局面。

而中國四分五裂,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所追求的目標,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上下其手,將近代中國加以侵略肢解了。

世人不悟,竟至於斯。


坑爹史冊


清帝國實際上是亡於甲午戰敗之後的人心喪盡。沒有中國人民的的人心思變,甭說是一個孫中山、一個黃興、一個袁世凱,就是百個孫中山、百個黃興、百個袁世凱,在清帝國的武裝力量面前,不堪一擊。所以,當時的攝政王載灃面對國內亂局依舊有恃無恐,竟然說出:“不怕,我們有兵在”這樣的昏話。

蘇聯灰飛煙滅的那一刻,也是“有兵在”,問題是,“兵”站在誰的身後?

人民書寫歷史,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草民879


清兵入關之後,清朝一共統治了中華大地兩百多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面臨到了不少危機,但是由於他們有著頑強如同小強一般的生命力,所以他們是一直堅挺到1912年時才退居到了歷史的幕後。


清朝滅亡的最大功勞者

如果要說誰是滅亡清朝過程中的最大功勞者,我覺得非袁世凱袁項城莫屬。

與大家想象中的不同,歷史中的清朝並非被推翻,而是協議下以和平方式自主消亡的。

在1912年的時候,面對南方據地自守的革命軍,袁世凱沒有將自己和清朝這艘破舊的大船徹底捆綁在一起,當時,他通過一些比較懷柔的手段讓清朝認識到了他們自身的危機局面,迫使清朝主動走下了皇位。

作為主動走下皇位的代價,袁世凱承諾了保留溥儀在紫禁城的居住權、承諾了每年給溥儀400萬塊大洋的生活費、承諾了會幫助清朝守護他們的祖陵。

正是他在這個過程中所做出的種種舉動,清朝這個讓我們中華民族在近代史中承受到了無盡屈辱的王朝,才結束在了歷史洪流中。

袁世凱在後來能當上民國大總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早在清朝退位前,南方的革命黨就和袁世凱有過協議,說是袁世凱如果能在這個重要的歷史分岔口幫忙結束清朝的“生命”,那麼他們就會支持袁世凱在接下來的新時代中當上總統。


因此,當袁世凱“逼迫”清朝退位後,他們就承認了袁世凱的地位、將民國大總統的位置轉交給了袁世凱。

在剛開始時,大多數人對袁世凱的評價還比較正面,覺得他成為民國大總統是眾望所歸。

不過這一切在袁世凱稱帝之後,都開始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袁世凱受到了無數民國百姓的指責、謾罵,連他以往的那些忠誠部下們也對他指責有加、公開聲討了他。

孫中山在清朝滅亡中的貢獻

而孫中山在推翻清朝的過程中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和袁世凱相比,卻還是差了一些分量。

比如,他對武昌起義的爆發一點都不知情。

在武昌起義爆發的時候,他正在美國四處籌備起義反抗清朝的捐款,沒有參與到因為偶然爆發的武昌起義中,一直到後來起義成功,他才在美國通過電報瞭解到了這件事情,然後是坐了一個月的船,才從美國回到國內。


而在武昌起義爆發後,他的回國也沒能推動清朝的滅亡,要是袁世凱當時沒有和他們達成默契,可能清朝還得堅挺很長一段時間。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孫中山在其中的貢獻,畢竟武昌起義中的主要力量文學社和共進會也是受到孫中山思想的一定影響,才主導爆發了武昌起義。

武昌起義能成功的原因

武昌起義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偶然。

原本,武漢地區駐紮有清朝的強悍軍隊,他們實力強悍,遠不是普通的起義者能抗衡,但是後來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這些部隊被從湖北調遣到了四川,也正是這時候出現的防務空虛,促成了武昌起義的成功。

要是那些軍隊沒有被調去四川的話,武昌起義可能會如同孫中山早年發動的幾次起義一樣,沒翻起多大浪花就被清朝軍隊給鎮壓。

而武昌起義如果沒有成功,南方各省也就不會因此宣告自立,袁世凱也就不會有那個底氣“逼迫”清朝退位。


孤客生


提及清朝,人們對他可謂褒貶不一,很多人誇讚這個朝代,說他們奠定了968萬平方公里的,但是他揹負了更多的罵名,讓中國被列強欺負。


也難怪,清朝統治短短200多年期間,中國揹負了太多的恥辱,而我泱泱大國也是在這個時期被罵成東亞病夫。歷史上各位帝王艱難打下的江山,在清朝卻被輕而易舉的割讓他人。

這樣的朝代註定是要被覆滅的。人們在壓迫中拿起自己的武器。推翻清朝,肯定是群眾的努力,這份榮譽是集體的。那麼就推翻清朝而言,誰作用最大呢?

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孫中山先生。是的,孫中山先生功勞確實不小。他不僅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團體,而且還明確的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號。

更為重要的是,他領導了辛亥革命。這次革命直接導致清朝政權被顛覆。早在辛亥革命之前,孫中山就親自領導過多次武裝起義,但均以失敗告終。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孫中山先生雖然很有想法,也很有激情,但他不依靠群眾,沒有自己的軍隊,甚至連起義的開銷都是募捐而來的。

孫中山先生在領導這次革命時,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甚至都沒有親臨戰場,為什麼結果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



這我們就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了——袁世凱。可能很多人對他沒什麼好感,因為他逼迫孫中山卸任,任位期間竟然倒行逆施要稱帝。

不僅後人對他沒有什麼好感,在當時他也是被大家嘲諷的對象,當時有這樣一副對聯:中華民族千古,袁世凱萬歲。

這個對子很有意思,千古對萬歲沒問題,可是袁世凱卻對不上中華民族,這其實是在暗諷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族。

就是這樣一個聲名狼藉的人,筆者卻認為袁世凱在推翻清朝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英國有些文獻也在說袁世凱好的地方。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擔任南京國民政府大總統,百廢俱興。他甚至還沒能組建出一支軍隊,就被聯合洋人的清政府軍隊包圍了。

打,幾乎沒有贏的可能。求和,又是萬萬不可能的。眼看著一個思想先進的新生政府就要被扼殺時,袁世凱登場了。

他憑藉著自己的謀劃,成為了清政府、國內軍閥和資產階級三股勢力的平衡點。

由於他是李鴻章最得意的門生,因此他在官僚圈裡混的風生水起,並且趁機培養了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


也正是因為這支軍隊和自己的軍事才能,他成為了中國軍閥界的一把手。而這一切都變成了他和孫中山談判的資本。

他答應孫中山會讓清帝溥儀退位,只要讓自己成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也妥協了,最後也平穩地完成了政權的交替。

可能有些人覺得筆者有些誇大其詞,覺得我在洗白袁世凱。那麼您請看,在袁世凱去世後,中國又陷入了軍閥混戰,並且東北出現偽滿洲國的局面。

這些方面可以在側面看出,袁世凱在能力方面還是比較顯著的。所以說如果當時袁世凱沒有站出來,中國的歷史可能真的會發生鉅變。

評價一個人,本就應該從多方面來看。就事論事,推翻清朝,袁世凱絕對是有一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史之策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因為自身落後腐朽,再加上遇上世界發生巨大變革的契機,導致中華民族在一時間落後世界數百年之久。曾經強大的中國,在近代時期確要遭受外來帝國主義的入侵。在內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外部強敵入侵的極端情況下,近代有識之士紛紛勇立潮頭,試圖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中國的國運。



在各方的聯合努力之下,清朝終於被推翻了。

在這場時代洪流之中,在這場推翻清朝封建勢力的運動當中,誰的貢獻最大呢?毫無疑問,我認為非孫中山先生莫屬。


孫中山先生早年是一位醫生,因為目睹了中國的分裂,帝國主義勢力在境內的橫行而心生憤怒。試圖向清朝大臣李鴻章述說自己的政治改革方案,卻始終見不了面。最終在機緣巧合,也可以說在孫中山先生的努力之下,孫中山先生集結了眾多先進分子在檀香山建立了興中會。提出了重要的政治綱領與指導意見。這一年是公元1894年。

次年,興中會建立沒多久,孫中山先生便組織領導了第一次起義。但是失敗了,孫中山先生只好流亡國外。在流亡的過程中,孫中山先生考察各國政治與文化,為釐清自己的政治架構具有重要的作用。



後來孫中山先生組織了許多次起義,非常多的熱血青年響應號召,投身進入反對清朝封建統治的運動當中去。但是,革命因為準備不充分而不斷失敗。


時間再到了1911年。因為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武昌軍隊進入四川鎮壓,導致內防空虛。武昌革命黨趁此機會發動起義,史稱“辛亥革命”。這一次革命運動徹底打垮了清朝,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總的來說,推翻清朝的最大功勞應該屬於孫中山先生。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