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陽虛易生寒溼,陰虛易生溼熱”,兩者皆是正虛邪實的病理表現,其發病機理較為複雜,特別是陰虛易生溼熱,從古至今,尚無專論,現時多被忽視,而臨床見證甚多,歷代驗案不少,有必要就此作一探討,雖屬管見,但願千慮一得,以正其理。

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陽虛陰虛都是導致溼邪存留的主要因素

張從正曰:“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疾病,不管從外而入或從內而生,都屬邪氣。而邪氣襲人,多由正氣虛損所引起(疫癘和外傷等除外)。正如《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遺篇•刺法論》亦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這裡所指的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及防禦疾病的能力;邪氣是指導致各種疾病的內外因素。正氣盛則防禦能力強,病邪就不容易侵入、產生,即使侵入、產生也不容易深入內部或迅猛發展,最終能逐漸被消除。而正氣虛則是導致疾病的產生、存留,甚至逐漸深入、惡化的重要因素。

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人體的正氣,可分為陽氣和陰氣。陽氣,多指功能之氣,包括臟腑之氣、經脈之氣;陰氣,也稱陰精,多指物質精微之氣,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氣、呼吸之氣。陰精是陽氣的物質基礎,陽氣是陰精的菜單現,精能化氣,氣能生精。“無陽則陰無以化,無陰則陽無以生”,兩者互為關係,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陽虛,就是指身體的陽氣不足;陰虛,就是指身體的陰精虧損。陰虛、陽虛都是容易導致溼邪侵入、存留的重要因素。“腎藏精”,精氣稟受於父母,靠水谷精微的滋養,而由腎化生,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故這裡所說的陽虛、陰虛,主要是指腎陽虛和腎陰虛。

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陽虛則寒

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陽虛則寒”,其病機特點是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氣相對亢盛的虛寒證。形成陽氣偏衰的重要原因,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養和勞倦內傷,或久病寒病損傷陽氣所致。外則衛陽不固,血脈失於流暢,不能溫煦肌膚;內則呼吸大氣和腐熟蒸化水谷的功能低下,出現形寒肢厥,面 神疲,氣短納少,下利清谷,舌胖而淡,脈遲弱無力或細微等陽虛證象。由於陽不足以勝陰,水谷不化精微,變化成痰飲水溼,而痰飲水溼等病理產物又反過來影響少火作用的發揮,促使陽虛加重。

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陰虛則熱

陰虛,是指機體陰氣虛損,精、血、津液等物質精微之氣虧乏,導致陰不制陽,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陰虛則熱”,其病機特點多表現為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陰氣偏虛的主要原因,多由於素體陰虛,或陽邪傷陰,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久病重病耗傷陰液所致。多表現為五心煩熱、骨蒸潮熱、身體消瘦、盜汗耳鳴、咽乾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陰虛證狀。由於陰不足以配陽,未能給陽氣的化生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造成了陽氣的功能雖亢奮而空虛,無力以化水谷為精微,又變成痰飲水溼,而痰飲水溼等病理產物又阻礙了精微的吸收,促使陰虛加重。可見,腎陰腎陽互為關係,任何一方虧損都可影響對方,造成功能失調,從而導致了溼邪的侵襲或產生,以至存留。

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溼邪隨陽虛化生寒溼,隨陰虛化生溼熱

溼,為廣義之名詞,是指痰、飲、水、溼,並有內外之分:外溼,指自然界溼邪侵襲身體引起的病證;內溼,指身體功能失調,水溼停聚而引起的病證。上面已經說過,當人體正氣虧損時,無論是陰虛或是陽虛都會引起溼邪為患。陽氣虛則造成氣化失常,陰氣虛則造成精微不足,都同樣會阻礙、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阻礙了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和輸布,而致溼氣停留。而溼邪重濁濡滯、善於困阻氣機,一旦存於體內,又將再傷及陰氣及陽氣。溼雖為陰邪,但易隨氣而化:當陽虛不足以勝陰,痰飲、水溼滯留,便隨陽虛陰盛而化生為寒溼;若陰虛不足以配陽,痰飲、水溼又隨陰虛陽盛而化生為溼熱。

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陽虛寒溼與陰虛溼熱的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

陰虛、陽虛,皆為精氣虧損不足,寒溼、溼熱皆為邪氣壅盛有餘。因此陽虛生寒溼,陰虛生溼熱,兩者皆為正虛邪實,非補正不足以使氣機功能恢復正常,從而祛除水溼。其治療原則應以補益精氣為本,以祛除溼氣為標。而精氣虛者,主要為腎之精氣虧損。

腎之精氣分元陰元陽二部分,即腎陰腎陽,“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虛則水泛”。如傅青主所說:“久病痰多,切不可作脾溼生痰論之,蓋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腎水虧損者也,非腎水泛上為痰即腎火沸騰為痰,當補腎以祛逐之”。

陰虛易生溼熱,陽虛易生寒溼

陽虛寒溼的臨床表現為有陽虛的症狀外,尚有不同程度的寒溼症狀。臨床可見形寒肢厥,面 神倦,頭暈耳鳴,腰痠腿軟,或水溼溢泛肌膚而見周身浮腫,下肢為甚,或水泛為痰而見咳急氣喘,痰多稀薄,舌淡苔白,脈多沉滑。治宜溫腎壯陽,化溼利水。方用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九之類。

陰虛溼熱的臨床表現為有陰虛的症狀外,又有不同程度的溼熱症狀。臨床可見形體虛弱,頭昏耳鳴,腰肢酸倦,脘滿腹脹,口苦神疲,小便黃赤,或黃疸浮腫,或淋濁血尿,或口舌生瘡,舌苔黃膩,脈細濡數。治宜滋腎育陰,清熱利溼。方用大補陰丸或知柏八味丸加入茵蔯、薏米、滑石等利溼藥之類。當然,其它臟腑也有陽虛寒溼、陰虛溼熱之症,如心、肝、脾等,故而臨證之時,更宜在此二法的前提下,顧及其它臟腑情況,審度溼邪輕重,靈活加減變通。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