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到底算不算大一统王朝,为什么?大一统的标准是什么?

2020锐意进取智达天下


大一统的评价标准不仅仅要看面积,而是看文化:即华夏文明圈内是否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和朝贡体系。这里有两个参照物:其一,华夏文明圈;其二,唯一的政治朝贡体系。

1.关于华夏文明圈,即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儒释道文化为主干的文明体系,这一圈子的大小会随着文明辐射的影响力因时而变。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吐蕃,明朝时期的瓦剌,其有自己专属的、相对独立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并且足以与华夏文明圈抗衡。因此,在那个时代,其尚不构成华夏文明圈的一份子,即使汉朝未兼并匈奴,唐朝未消灭吐蕃,明朝未吞并瓦剌,汉唐明仍然是大一统王朝。辽金夏与匈奴吐蕃的性质不同,辽金夏的前身就是唐朝的内藩(区别于外藩),其建国后,用华夏制度,尊华夏圣人,溯华夏共祖,奉华夏典章。属于华夏文明圈的一部分。

2.关于统一的政治体系和朝贡体系:通俗的说,即该文明圈内有且仅有一个共主(皇帝)、仅有一个朝贡中心。而两宋时期,辽金公然称帝建国,西夏大理也是关门称帝。

综合来看:北宋未能统一华夏文明圈(或是在华夏文明圈内成为共主),因此,其尚不属于大一统王朝。


金雨之剑


最初,古代“大一统”的标准就是:占领汉地九州!

在战国后期的《禹贡》中,九州指的是冀、兖、青、徐、扬、荆、 豫、益(梁)、雍。九州的大概区域,如下图:

后来,九州又多次发展变化,形成了12个州,如下图。

再后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我们大一统的最低标准就成了占领原秦朝的所有土地。如下图: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秦朝占领的疆域大概在燕山-阴山一线以南,贺兰山-横断山脉以东。如下图:

燕山-阴山-贺兰山一线,也是我国古长城的位置。如下图:

长城以南的地方,就是我们农耕政权所生活的地方。以北地区,不适合种地,是游牧民族生活区。对于哪里,我们也不感兴趣。只有在国力特别强盛事,才会西出贺兰山,占领河套地区,进而挺近蒙古高原和新疆盆地。

长城一线位置地势险要,对我们特别重要,是农耕政权防御游牧民族进攻的战略要地!失去对这一代的控制,我农耕文明将会受到游牧民族的挤压。政权不稳。也是因此,只有占领这一线以南的所有地域,才能算是大一统王朝。

再看北宋,作为唯一一个小于秦朝版图的朝代,真不能算是大一统王朝。

北宋失去了对燕山一带(幽云十六州)和贺兰山一线的控制。宋朝已经没有防御游牧骑兵的天险。北方的游牧民资再要南下时,就是一马平川了。北宋没有实力将游牧民族赶到长城一线,就不算是大一统王朝。

更重要的是,北宋没有统治所有汉人。在西夏和辽国境内,还有八九百多万汉人。这些人也在继续传承着中华文化。西夏、辽和北宋算是对峙的三个政权,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土地上有三个政权,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大一统。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从汉唐文化的传承来看,北宋的统一,算得上是大一统的王朝,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论述:


一、北宋沿袭了唐朝的“政治体制”

在宋朝的政治体制种可以见到,大体上是沿袭了唐朝,采用分化事权方式,其中宰相的职位由多人担任,并且实行了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这些政策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宋朝的“政治体制”中,可以看到“大一统”的特征。


二、北宋对“汉唐文化”的传承

从史料和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其中儒学得到了复兴,科技手工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政治也算开明,而农耕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可以说北宋传承并发展了“汉唐文化”,这也是“大一统”王朝的一大特征。


三、对外经贸和对外交流方面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汉朝唐朝的“大一统”时期,中原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了,而到了北宋时期,则对外关系在唐朝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东亚,北宋同朝鲜和日本商贸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密切,在东南亚,与越南和印尼等地区也加强了联系,甚至在北宋时期,经贸文化的发展还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所以从“对外交流”方面,宋朝时期也体现了“大一统”王朝应有的局面。


所以,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见得,北宋从结束五代十国开始,算得上是“大一统”的王朝。


草竹道人


大体上算,唐朝崩溃后,就分裂成了五代十国,把五代十国拼起来的是宋,而不是辽。辽是外来民族,趁中国分裂而不断蚕食中国,最终趁机强取豪夺到了幽云十六州。

早在唐朝,契丹人就屡次三番骚扰唐朝领地,唐天祐四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汗国,成为可汗,和唐对立。所以说,辽国根本就不是唐的继承人,它只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和唐代表的中华文化圈所对立。后期虽然部分汉化,可他自己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它的汉化只是类似日本越南,从先进的汉文化中拿出可以为自己所用的文化,再结合本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不是像北魏鲜卑族一样汉化成汉人。

比如,契丹人借鉴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契丹文,而不是像北魏一样直接使用汉字,而是像日本,越南(喃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字。另外辽国虽然自称北朝,自称中国,这个也只是自己的自吹自擂,同期的越南还自称南朝,也称皇帝,也自称中国,那它就真的是中国了吗?反过来说,唐中期的河北汉人还胡化了,河北藩镇也称过帝,河北就不属于中国?

总的来说,辽国只是一个靠武力侵入中国的外来民族,在学习中国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契丹文化,而不是汉文化。和日本,朝鲜,越南,日本的性质差不多,汉化程度甚至比不上越南,朝鲜。

另外宋朝疆域也不是很小,汉地基本一统了有四百多州,也就幽云十六州,西北五州,这两块汉地没统一。论实际领土,辽远远不如宋,更不用说西夏。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当时辽国地图,大多是地图开疆的结果,这些地方大多是无人区,水分很大,其实只要高兴,像元朝画到北极圈也可以。

辽,夏除了武力外,各方面远不及宋。


百胜军节度使


北宋当然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秦朝是公认的大一统王朝。北宋的疆域可与秦朝进行进行对比。

一、北宋的最大疆域比秦朝大。



北宋最大疆域时期,设置陇右都护府。而秦朝从未打通河西走廊。更未设置都护府。


秦朝面积最大时期,是占领了河套地区和南越三郡。

北宋最大面积比秦朝大。并且陇右都护府的地位比辽东更加重要。

二、北宋长期稳定的疆域比秦朝大。

秦朝占领南越不久,50万远征军主将去世。监军赵佗下令封关,秦始皇无法调动远征军一兵一卒。赵佗还要挟秦始皇进贡几千童女,许配给将领为妻子。

秦始皇只得遵命。嬴真人死后,赵佗真实宣布独立,成立南越国。

蒙恬攻占河套后,修筑长城。不久,蒙恬被杀,天下大乱。匈奴又重新夺回河套地区。


秦朝长期稳定的疆域,不包括蓝线外的河套和南越地区。


而北宋长期稳定的疆域虽没有陇右地区,也比秦朝长期稳定的疆域大很多。并且,北宋一直拥有海南岛,古时称儋州。

很多为专制魔王秦始皇歌功颂德的狗奴才,拿秦朝最大疆域与北宋长期稳定疆域做对比。找一个身高1.85米的越南人,去与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做对比,然后成越南人比中国人高,这简直荒谬之极。

其实,秦朝长期稳定的疆域。与南宋大体相当。

北宋疆域面积比秦朝大,秦朝和北宋都属于大一统王朝。


杨朱学派


北宋王朝并非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

虽然流传很广的朝代顺口溜“唐宋元明清”这句话,很多人认为宋朝也是大一统王朝之一,其实并非如此。宋朝其实处于宋辽金夏大三国时代,只能说是当时大分裂时代的正统王朝,不能说是大一统王朝。所以朝代顺口溜时将这个正统王朝加入进去,颇有一些矮子里挑高个的意思。

宋朝为何不能称之为大一统王朝?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疆域甚小,连秦国的领土都不如。

“大一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最直观的,就是所占据的疆域的广阔程度。一个政权能否强势地开疆拓土,最直接因素是军队战斗力是否强悍。

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皇帝掌握了至高无上的大权,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客观条件。正是因为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的中央集权的改革,秦始皇得以举全国之力“却匈奴七百余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始皇之后,北不抵长城,南不平西南,不算真正大一统,武帝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纳西域,我国大一统雏形开始显现,东汉、西晋、隋、唐沿袭领土版图并慢慢扩大。

欢迎下方留言

关注我,我们共同交流,探讨,研究,更多精彩历史!


玲美莉


其实,关于北宋是否能算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应该还是颇有些争议的。

北宋立国后,相继灭亡了南方和北方的多个汉族割据政权,大致上完成对中原汉地的统一,是当时唯一的汉族王朝。因此,北宋作为“正统王朝”的身份是可以肯定的。但北宋是否能算是“大一统王朝”,那就难说了。

首先,何为“大一统王朝”呢,这又有何衡量的标准呢?

根据《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这其中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就要求一个王朝必须做到全国各地风俗教化一致,九州方圆政令贯通统一,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说白了,一个合格的“大一统王朝”,最基础的一个条件,也得实现对汉族传统意义上“九州”的完全统一。

所谓“九州”,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合称“九州”。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标准来衡量,秦朝是刚好完成对“九州”统一的。基于这点,那么疆域范围比秦朝还要小的北宋,终其一朝都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九州”统一,显然是不合格的。

由于五代十国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早早便把北方锁钥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异族王朝——辽国。而北宋立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又全面推行“重文轻武”的治国之策,使得北宋的军事力量快速退化。因此,北宋在面对北方的强邻辽国和西夏的军事压力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别说开疆拓土了,就连丢失的故土都夺不回来。

如此一来,北宋的疆域范围始终无法完全涵盖“九州”,属于“冀州”一部分的幽云十六州故土和属于“雍州”一部分的西北河西走廊地区,始终都落在异族政权手中。因此,北宋始终都无法完成对“九州”的统一。

而且,北宋不光无法完成对“九州”的统一,同时也无法实现“宾服四夷、风行万里”这项“大一统王朝”该有的大国气象。

北宋时期,周边有哪个势力需要向北宋称臣纳贡的?相反,倒是北宋需要每年要向辽国和西夏交“保护费”——岁币。北宋中期,甚至连南方的小越南都不把其放在眼里。宋仁宗时期,越南的政权甚至都敢跑上门来,还顺带占了北宋西南边境的几个县......

北宋王朝,既无完成“九州”的统一,亦无法实现“宾服四夷、风行万里”。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正统王朝,即便创造再辉煌灿烂的封建经济文化,都始终配不上称之为“大一统王朝”!



这些历史要读


个人观点,纯属参考!

“大一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最直观的,就是所占据的疆域的广阔程度。一个政权能否强势地开疆拓土,最直接因素是军队战斗力是否强悍。

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皇帝掌握了至高无上的大权,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客观条件。正是因为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的中央集权的改革,秦始皇得以举全国之力“却匈奴七百余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而北宋的最大统治区域包括东、南到海,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与辽相交;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与西夏交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与青藏高原、大理国交界,以广西与越南交界。领土面仅有285万平方公里,和今天的阿根廷国土面积相当,大约等于今天的6个四川省的面积。

北宋四方割据,周边主要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


踏雪雪无痕


以我之见,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大一统王朝标准是恢汉朝故土,也就是汉武帝以及汉宣帝奠定的疆土

范围 以秦朝疆域为基础,加之河西走廊,以及西域

下面依次进行分析

1.首先北宋缺少燕云十六州和辽宁之地(汉幽州),即今北京市,天津市,山西北部,这些疆域自汉代以来一直被统一的汉人王朝占据。

2.其次是河西走廊和河套(汉朔方,凉州),这些地方在与西夏征战中失去,而西夏是宋初一点点分裂出去的,同时还存在着辽,金,西夏,大理等几个同级政权,因为我认为是割据政权

3.最后 自汉宣帝以来,西域(今新疆)即纳入华夏版图,汉之西域都护府 ,唐之安西,北庭都护府,这些更是北宋所没有的

原因 宋朝建立之初,为防止再度出现唐末,五代十国武人干政,百姓流离失所的乱局,宋太祖与宰相赵普制定了文人治国,以文御武的国策,不再走汉唐开疆拓土的国策,与汉唐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总结 所以说北宋不是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即文化,经济,军事,一统,而北宋只能说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王朝





景粼玖序


唐宋元明清,北宋王朝做为位列于唐代和元代之间的正统王朝,当然也应该是大一统王朝之一了。

虽然因为宋朝统治者的崇文抑武政策,造成了宋朝的军事力量,较之唐代有了明显的滑坡。但却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北宋王朝己经完成了对中原主体部份统一的事实!

而那困扰了北宋王朝百余年的幽云十六州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也并不是北宋统治者造成的。其始作俑者,是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契丹人在占据了幽云十六州以后,逐渐发现了其重要的军事与经济价值,于是便逐步加强了对这里的统治力度!

当北宋王朝完成了对中原的统一之后,并消灭了北汉割据政权,开始掉转矛头指向幽云十六州时,当然不可能轻易打破强悍的契丹人的防御体系了!结果,北宋军队不仅惨败于幽州城下。而且从此还被打出了心理阴影,以后再也没有了夺取幽州的机会!

西夏割据政权,得以趁中原内乱而崛起,并乘北宋王朝难以实控西北方向的机会,逐渐摆脱了北宋王朝的控制而独立,出现这个结果也不是偶然的,而是自唐代末年一直到五代之时的复杂局势造成的!

虽然北宋王朝难以收复西北,更难以收复丢失已久的幽云十六州,这当然是很令人感到遗憾的!不过由于北宋对中原主体部份,己经完成了统一,所以当然也应该被算做大一统王朝之一了!

结语:如果唐未以后中原不发生内乱,又怎么会有党项人的出头之日?如果没有五代之时的大动荡、大混乱,儿皇帝石敬瑭,又怎么可能轻易将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人?从这个意义上看:维系和平安定的局面,才是中原之福,万民之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