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光緒二十七年暨公元一九○一年十一月七日,北京城內賢良寺門庭冷落,暮秋時節,悽風簌簌,大半輩子“內悅昏君”的晚清重臣李鴻章因病垂危。油盡燈枯之際,恍惚間一個甲子之前進京應試的場景浮現腦海,那時的李鴻章還是意氣風發的年紀,京城的繁華喧囂深深的吸引著這個來自安徽的少年,二十餘歲的李鴻章面對這個充滿了無限可能的都市揮毫而就:“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此時少年得意的李鴻章,恐怕很難想象一個甲子之後的面對同一個都市,他流露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終其一生,李鴻章生前雖位極人臣,但因時事所迫譭譽參半;死後邦危國難,大廈將傾。作為獨立支撐風雨飄搖中的晚晴朝廷免遭覆亡的國器重臣,李鴻章何嘗不明白時局的艱難:“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有何術能負其責?”此中無奈、無力,雖勉力維持,仍難以為繼之感慨躍然紙上。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喪權辱國史。當年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每每看到那些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無不深感錐心之痛,彼時年幼,看到這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心中憤懣不平,每讀至此處,皆欲扔書拍案而起,痛罵這些條約的簽署者李鴻章。自然與這些遺臭萬年的條約一起,李鴻章成了書史者筆下的千古罪人,朝廷也斥責他辦事不力,免去了他的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的職務,“李鴻章”三個字也成為“劊子手”、“賣國賊”的代名詞。當時的民眾深以為恥,甚至有人公開聲明要不惜一切殺掉他以雪“心頭奇恥大辱”。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李鴻章何嘗不明白此中艱難,在簽署《辛丑條約》之後,李鴻章曾給朝廷寫了一個奏摺。他說:“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挑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猝,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鬥狠,必有性命之憂矣。” 作為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李鴻章早就認識到中國國力及技術裝備不如外國,認為“天下事窮則變,變則通”,極力主張變法改新,以求“自強”,讓大清跟上世界文明前進的步伐。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在自強變通的精神指引下,他不僅奔走疾呼,而且以身作則,親自主持大局,在他的領導下洋務派創造了晚晴帝國近代新事物中的無數個第一:第一條鐵路、第一個電報局、第一座近代化機器製造廠、第一座鋼鐵工廠、第一個民營企業、第一次向外國派遣中國留學生、第一所外國語學校、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陸軍、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等。然而開創性的舉措對於病入膏肓的晚晴時局並沒有起死回生的效用,狂瀾既倒獨撐亦無用。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李鴻章一生,書生點兵,因此清廷給李鴻章的諡號是“文忠”。李鴻章一生創辦淮軍協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剿滅捻軍之亂,之後一手策動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他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人才之一,但是戰爭的失敗,他經手的不平等條約讓大多數國人對他戟指怒罵,甚至在死後多年還被人挖出屍體。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敵人伊藤博文給了他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近代著名史學家梁啟超也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後來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和對歷史研究的深入,這個人生閱歷和評價如此兩極化的一個人倒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幸參觀李鴻章故居讓我對他的一生沉浮有了更直觀的感受。金秋時節的安徽,不暑不燥,位於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李鴻章故居,故居面南背北,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獨有的風貌,在十年動亂的時候,李鴻章故居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後,在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的督導下,合肥市政府對李鴻章故居採取保護措施,根據歷史照片,在原地修復重建,現存規模已不到原來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舊保留。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修復後古色古香的故居佈局整齊,結構嚴謹,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子,面對著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無言的守護著李鴻章的家宅,故居由南向北依次分為大門、前廳、中廳、走馬樓(小姐樓)。從步行街進入故居大門,行數步即到過廳。在過廳正中是一座屏風,廳中上方高懸李鴻章七十大壽時光緒皇帝御筆所賜的一塊匾額:“鈞衡篤祜”。“鈞衡”比喻國家宰相一類重臣;“篤”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這四個字不僅表明了李鴻章官顯福厚,而且褒獎李鴻章對大清帝國的功績。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過廳穿堂處是前廳,一般是客人等待傭人通報後再入中廳與主人會面之處,現兼作展廳之用。廳內用大量的珍貴圖片與實物展示了李鴻章風雲變幻的一生,展覽分“李鴻章的青少年時代、李鴻章與淮軍、李鴻章與洋務運動、李鴻章與外交以及譭譽參半的一生”等五個部分。即“少年科舉,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中廳和小姐樓則採用復原陳列的形式展現了李家接待客人和家眷們的日常起居生活情況,中廳又稱福壽堂,中廳上方的長几上,擺有一隻古鐘,左邊一面鏡子,右邊一面花瓶,寓意這座家宅“終(鍾)生平(屏)靜(鏡)”。中廳的正中,四根木柱正好構成一個開間,木柱的一左一右,各為一個開間,加上東西兩面廂房,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中廳每扇格門上都雕有造型精美、典雅的圖案,房梁全是鬥榫,不用一枚釘子。大梁兩頭都雕成象頭形,寓意吉祥(象)。正上方的橫樑上雕有“佘太君祝壽圖”,人物造型栩栩如生,頗具江淮地區富宅的建築特色。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推開把前院與後宅嚴密隔開的屏門,即是典雅古樸的小姐樓。小姐樓又叫“走馬樓”,是李府女眷住的地方。小姐樓造型獨特,為一封閉迴廊式木樓,樓下正中的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氣,符合陰陽調合調合水學。樓上東首第一間據說是李鴻章幼女菊耦(著名作家張愛玲的祖母)所住,正中則是老夫人所居。原先的老宅有一個比現存面積大得多的後花園,但光陰荏苒,後花園早已湮沒,無法恢復,只保留下這座美麗典雅的小姐樓供人觀瞻了。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在故居中徘徊,看著經過歲月洗禮的舊照片,感受著在風雲變幻時代那個苦撐危局的耄耋老人內心的幽憤和悽楚,光線一點點的昏暗,一如那個江河日下的時代,一己之力終究難敵時變勢逝。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在《中國的巨大損失》中講到:“李鴻章對於中國的意義,就如同格拉斯頓之於英國、俾斯麥之於德國、迪亞斯之於墨西哥、麥金利之於美國。從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這是一場漫長的哭泣,而在世紀之交的當下,人們依然充滿疑惑:中國及其4億人民,果然誕生了如此一個偉大的人物了嗎?……對李鴻章公務生涯的回顧,將得出一個令人悲傷的結論:他無數次地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指責受賄及不忠。”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梁啟超也曾在李鴻章離世後敬獻輓聯一副:“太息斯人去,蕭條得泗空,莽莽長淮,起陸龍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陽好,哀哀浩劫,歸遼神鶴竟何之。”

斯人已逝,幽思長存。李鴻章一生:生不逢時,幸而有之。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與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