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路梆子,說說易縣臺底村的傳承

說起河北梆子不少朋友很熟悉,但對西路梆子卻少有耳聞。西路梆子是河北梆子的雛形,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曾在易縣西部山區盛行一時。那麼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走進易縣臺底村來了解這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关于西路梆子,说说易县台底村的传承

易縣牛崗鄉臺底村西路梆子劇團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劇團,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傳承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相傳,臺底村西路梆子劇團一次在後山廟演出時,武生牛老玲翻跟斗時因醉酒失控不慎翻到臺下,一眨眼工夫他又翻到臺上,一切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待觀眾反應過來,叫好聲一片,自此,臺底村西路梆子劇團名聲大振。觀戲的州官驚喜地說,臺底臺底,名副其實,後為劇團頒發了“易州易和班”牌匾(後來牌匾遺失),擁有此匾,不用官府批准就可在全易州巡演。

关于西路梆子,说说易县台底村的传承
关于西路梆子,说说易县台底村的传承

臺底西路梆子融合武術、雜技、舞蹈、說唱等民間技藝,別具一格。唱腔以流水板為主,上下句結構,來回交替,曲回跌宕,情感飽滿。唱詞生動活潑,句式不拘一格,且加入不少方言土語,多使用當地口音,極有韻律和節奏感。劇目內容多反映一些歷史題材和民間傳說故事,具有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其代表作品有:《黃鶴樓》、《麒麟山》、《斬黃袍》、《楊繼業招親》、《三世修》、《二龍山》、《鐵龍山》、《忠保國》等。

臺底西路梆子,口白清楚,咬字清晰,多使用當地口音,角色生、旦、淨、醜行當俱全,尤以武生、武丑、刀馬旦戲份最重。器樂主要有文場(管絃樂)和武場(打擊樂),在演奏中以板胡為主旋律,伴隨著音色清脆的竹笛,節奏緊密而自然,洋溢著濃厚的地方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