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路梆子,说说易县台底村的传承

说起河北梆子不少朋友很熟悉,但对西路梆子却少有耳闻。西路梆子是河北梆子的雏形,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曾在易县西部山区盛行一时。那么今天就跟随小编一起走进易县台底村来了解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西路梆子,说说易县台底村的传承

易县牛岗乡台底村西路梆子剧团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剧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传承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相传,台底村西路梆子剧团一次在后山庙演出时,武生牛老玲翻跟斗时因醉酒失控不慎翻到台下,一眨眼工夫他又翻到台上,一切如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待观众反应过来,叫好声一片,自此,台底村西路梆子剧团名声大振。观戏的州官惊喜地说,台底台底,名副其实,后为剧团颁发了“易州易和班”牌匾(后来牌匾遗失),拥有此匾,不用官府批准就可在全易州巡演。

关于西路梆子,说说易县台底村的传承
关于西路梆子,说说易县台底村的传承

台底西路梆子融合武术、杂技、舞蹈、说唱等民间技艺,别具一格。唱腔以流水板为主,上下句结构,来回交替,曲回跌宕,情感饱满。唱词生动活泼,句式不拘一格,且加入不少方言土语,多使用当地口音,极有韵律和节奏感。剧目内容多反映一些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故事,具有良好的道德教化作用,其代表作品有:《黄鹤楼》、《麒麟山》、《斩黄袍》、《杨继业招亲》、《三世修》、《二龙山》、《铁龙山》、《忠保国》等。

台底西路梆子,口白清楚,咬字清晰,多使用当地口音,角色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尤以武生、武丑、刀马旦戏份最重。器乐主要有文场(管弦乐)和武场(打击乐),在演奏中以板胡为主旋律,伴随着音色清脆的竹笛,节奏紧密而自然,洋溢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