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费孝通


每一个导演的电影,都有属于他自己特定时代的印记。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大都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却备受国人诟病,理由是他总在揭露中国文化当中最丑陋的那一面。

以今天的眼光再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看到的却是第五代导演身上深厚的家国情怀。这些作品带着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思考、痛彻的反省和即时的觉悟,他们是抛弃传统束缚的时代引领者,又是传统文化真正的传播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意向。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外衣,它穿在每个人的脸上、每个人的眼神和每个人的语言里。只有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读懂文化里每个人的命运。

电影名叫《菊豆》,但讲述的不仅是封建伦常之下一个女人的悲惨命运,张艺谋想表达的,是这个封建伦常对每一个人精神的扭曲,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都被传统窒息而死的悲剧人生。

《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01.传统的人伦关系对情欲的扭曲带来了身心迷失

儒家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日常人伦,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构成中国人际关系基础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父子代表一切纵向关系,兄弟表示横向关系,夫妻意味着两性间的关系。

①情与欲的挣扎,背后是每个人都难以满足的情感欲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身体是功能性的,每个人的身体都不是自己能支配的,都不过是家族血脉延续的工具。身体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传宗接代,而不是个人情欲的快乐。身体是为家族服务的,只具有工具的实用性,一是勤恳劳作养家,二是传递香火。

杨金山因为身体的缺陷,无法完成家族传承的任务。这导致他不论是作为男人本身的情感需求,还是作为家族传承者的情感需求都难以满足。

他自己的身体是养家糊口的工具,菊豆的身体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天青的身体更是连骡马都不如的工具。既然只是工具,使唤的权力自然在主人手里——生不出孩子的菊

可以任由他发泄兽欲,天青也可任由他牲口一般的呼来唤去。

但是这两个没有被当作“人”的身体,互相唤醒了最底层的人性,也互相给予了作为人最基本的快乐。为了这个快乐有一个合理的关系支撑,瘫痪了的杨青山的身体又成为他们满足情欲的工具

菊豆以胜利者的姿态告诉杨青山:“我可不想绝你的好日子,大口喘你的气,死鬼!从今往后,我和天青好好的伺候你,让你精精神神地看我们的好日子!”村里人看到被“善待”的杨金山,止不住的羡慕他真有福气:“天青比正经儿子还孝敬呢!”

自己一辈子的身体欲望无处释放,到最后却成了满足自己老婆和侄子身体欲望的工具,这对杨金山是致命的摧毁,于是他有了一把火烧掉染坊的决绝。

《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②欲望背后,是无处安放的身份迷失

台湾史学家孙隆基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既然将“个人”设计成一个“身”,因此就很难使它成为一个具有完整形态的精神主体……,至于中国人的精神形态则必须用“由吾之身,及人之身”的方式在别人身上展现,亦即是由“推己及人”的“心”去完成。

中国人的“身”是必须由“心”去照顾的。天白一句“爹”的稚嫩呼唤,抚慰了原要杀掉孩子的杨金山,他重新找到了身份归属:他是天白的爹,天白就是天青的兄弟。他一遍遍地让天百叫自己爹叫天青哥,脸上绽放的出充满希望的快乐。

在中国人的文化行为里,让人屈服的最佳办法就是攻心为上,而其捷径则为“身”。用天白界定了自己的身份,安了自己的身就攻了天青的心,天青的身也就无处安放了。天白生日宴上,失声痛哭的天青和一脸得意的杨金山已经输赢立判。对于差序格局里的人来说,没有比断子绝孙更好的报复了,杨金山才是深谙了人伦道德的本质。

菊豆多次提出离开,天青是不敢的。这个菊豆深爱的男人早已被传统扼杀在棺材里,他没有能力挣脱他作为侄子的“孝道”,这是他的身份赋予他的道德准则。背负这样的枷锁,他没有能力给菊豆一个合法的身份,他的身体是不属于他可以任意安放的躯壳。

菊豆质问天青:“他是你叔,我是你什么人?”中国人安身与安心的倾向,都是要求别人来定义自己,因此也就必须由别人的“心”去组织自己的“身”,每个人不是自己的身的真正主人。当别人的心安不了自己的身,自己的身心又能何去何从?

《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③ 无处安放的身心,死亡是必然的结局

差序格局的人伦关系,每个人都是从自己向外推来构成自己生活的社会范围。人与人是被一根根绳子串起的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固定的路线,最基本的路线是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

正是无法言说的身份,让天白自幼沉默寡言,他是虚假的儿子和兄弟。他无意之中杀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父亲,又有意杀了自己生物学意义上的父亲。这两个人的存在,都让他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杀父,是对自己身世的否定,也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反抗。

杨金山的死让天白“快乐”,这个假父亲带给他确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让他有归属有尊严。看起来他下意识叫出的那一声“爹”,其实是他潜意识对自己作为这个“父亲”的儿子的认同。

他从来没有叫过天青一生爹,不是不敢叫或是不能叫,而是无从叫起,一旦叫了,那么他是谁,他又该何去何从?他不能在亲爹身前尽孝,又无法在众人面前和这个哥“悌顺”,他的身心都无处安放。

他已有的社会身份备受世人质疑,亲身父母的乱伦带给他的罪孽感让他羞于启齿。差序格局这种对“人”的设计,不受任何人伦与族群关系定义的人变成了很难设想的事物,很容易被当作是一个“不道德的主体”,孤家寡人就成了他的生存状态。

死亡是三个人必然的结局。他们认可的人伦关系早已经将他们抛弃,道德宣判了他们的死刑,甚至都无需公权力的介入,他们就已经自寻死路了。一切正如鲁迅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吃人的文化”。

《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0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个人人格的影响

文化好像一张设计图纸,我们出生在哪里,基本也就长成哪里的文化给我们设计的模样。西方文化设计的人,最看重的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东方文化设计的人,最看重的是人情、礼数、关系。

①每个人首先是血缘关系里的身份人格

中国人的家族是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组合,在这种家庭中,父子关系是最主要的成员关系。这种关系的中断象征着整个家庭连续体的终止,所谓断了香火。

翟学伟教授说:香火就像一根贯通过去和未来的永远烧不完的香,每个父子关系都是这一香条上的一个节,任何一节的中断,也就是香火的中断,即意味着家庭的生命线后继无人,无论从经济或社会意义上这都是致命的。最后导致中国人在纵向上对共同祖宗和家谱的认同,在横向上对各种亲属关系的重视,中国人会用这种关系去推出其他的关系。

杨金山死后,杨氏族长有这样一番安排:“按祖宗的老规矩,咱老杨家的天字辈往后就靠杨天白一脉单传,天青是外人,不算数。照祖宗的老规矩,菊豆和天青要拦路挡棺以示孝心……。按祖上的老规矩,金山死后菊豆不准改嫁,尽妇道保贞节。出完了殡,杨天青要搬出染坊大院,夜里睡到老王家。不然孤男寡女的,虽说是侄儿和婶子,可咱杨家世世代代青青白白,总不能让说了闲话吧!”

可见杨金山的死亡,并没有导致夫妻关系和父子关系中断。天白继承香火成了杨家的正统传人,菊豆自此守寡保贞还是杨金山的寡妻。为了杨家的名声,天青必须搬离染坊大院。此外,天青和菊豆还要用七七四十九回的挡棺自证清白。

一个死人,因为死亡重新界定了每个活人的身份,并指定了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如同孙悟空的金箍棒,给每个人画了一个出不来也逃不脱的局。

《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②每个人要恪守基于自己身份的道德

《乡土中国》这样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中国人的道德,都是从别人和自己的关系上进行规则的确定和程度上的伸缩。中国文化里的“人”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仁者爱人,有关系才有人,有关系的人才有爱,比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爱。

中国人倾向于用这些既有的关系去定义自己,而不是由自己去定义这些关系。这些关系定义的每一个“自我”都是被抹杀的,每个人自己的生命力都不是能由自我去调配的因素,而变成必须由外力去制约的对象。

象征男权的丈夫杨金山死了,杨天青又成了重新压在菊豆身上的又一个男权。杨天青打在菊豆脸上的一巴掌,所用的理由就是“怎么说他也是我叔啊”。杨金山这个叔赋予了他社会身份,他自然也就可以行使这个身份背负的道德权力。他的确就“那么甘心情愿的当这个哥、好侄子、孝顺侄子”。菊豆以为长大就能懂事的儿子,长大后也成了“成天对咱俩杀生杀气的,那是要逼死你和我呢”。

看起来菊豆的反抗是最彻底的,但她的彻底不是因为觉醒,而是因为她在每一个身份里被压迫的最彻底。这三个男人给她上一道又一道的枷锁,她只能用一把大火,去烧掉这些不让她活着的人伦道德。

《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③每个人都是没有灵魂的一具身体躯壳

中国文化没有个体灵魂的设计,一个人只是没有精神性的肉身而已。中国传统把天地人情伦常融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性就是天性,人伦也是天伦,人际关系包含于天人关系之中。《孝经》上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父子之道,天性也。”

差序格局的传统,尽量要避免一个人安身立命、传宗接代的社会功能不明朗,两性关系的不确定。天白从出生那一刻,就只是一个活着的死人。因为乱伦的出身,他的生命不但不能像那些染布一样多姿多彩,而且他始终只能看到一个无法漂染出色彩的现在。因此,除了将眼前的一切整个地抹杀,他没有别的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设计对个体要求的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在非常时期甚至必须做到“杀身成仁”。换句话说,都是成全“二人”关系中的对方的意思,成全了别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为了保存“天理”,就必须“灭人欲”,对人心加以控制。是传统赋予了天白“弑父”的权力,他是代表传统来完成对“人欲”的绞杀。

《菊豆》:情与欲的挣扎,身与心的迷失

结语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染坊大院里,这个大染坊的寓意是什么?是寓意被男欢女爱污染了的人伦道德,还是寓意要涤染干净那些灭绝人性的纲常礼教。

观众同情美丽的菊豆,气愤懦弱的天青,可怜冷漠的天白,痛恨恶毒的杨金山。其实他们都是一套文化系统训练出来的人,没有谁更好,也没有谁更坏。

他们都是被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糟粕践踏的人、摧残的人、扼杀的人,他们都值得我们深深的同情。从他们的悲剧里,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对传统的反思,以及对文化的反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