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豆》:情欲与伦理交织的背后,是一场有关尊严与文化的思考


《菊豆》:情欲与伦理交织的背后,是一场有关尊严与文化的思考

文丨能量小栈

说起张艺谋的电影,人们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纵观中国当代的电影史,张艺谋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同时期许多导演难以企及的高度。

其作品,诸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具有着很高的国际声誉,而上映于1990年的《菊豆》更是成为了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

张艺谋在巅峰时期创作的这些作品中,都有着两个十分鲜明的特性。

一是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细腻呈现,赋予了影片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风情。二是对封建社会痼疾的尖锐批判,将那些深入人心的腐朽教条以时代疤痕的形式展示在众人面前,呼吁世人更加深刻的去反思历史和审视人性。

而作品《菊豆》通过一个敏感的猎奇故事,塑造了一间染坊内四个典型的被封建教规所吞噬的人物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一出情欲与伦理交织下的时代悲剧,对腐朽封建的“吃人”礼教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冲击和拷问。

但这部本该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却遭到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封禁,即便是到了解封后的今天,人们对于这部充满着压抑感的电影仍然有着很大的争议。

认同它的人看到了它所映射出来的时代烙印和艺术价值,而诟病它的人则认为,影片有意在丑化民俗,过分夸大了中华文化中的“丑陋”一面。

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影片中,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作品具备更加丰富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今天,我们便从人性、尊严、文化三个角度,浅谈《菊豆》背后所反映出的现实意义。




《菊豆》:情欲与伦理交织的背后,是一场有关尊严与文化的思考

01

在传统礼教的制约下,当本能欲望逾越了道德规范,就注定了一场悲剧的轮回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封闭的边远山区,杨金山是当地一家染布坊的坊主,是一个彻头彻尾奉行封建腐朽教规的“顽固派”,也是导致了这场染布坊悲剧的主要源头。

菊豆则是杨金山折磨死两房太太后买来的第三个妻子,她在杨金山残暴的“霸权主义”之下受尽了屈辱和压迫,白天作为染布坊的长工做着苦力劳动,晚上便成了杨金山发泄情欲、用来传宗接代的工具,是一个典型的在封建礼教的荼毒下丧失了人权的女性。

而杨天青作为杨金山的养子,受到了杨金山几十年来如同牲口一般的驯化,懦弱怕事且满身奴性,是杨金山维持染布坊运作和巩固财富的工具。

处在旧社会时期下的人,存在着许多腐朽的封建思想,“传宗接代”便是一个十分深入人心的思想教条。

在那个时期的人们看来,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不能为家族延续香火,便是对祖辈们最大的不孝,是会遭受到同族非议和外人耻笑的。

于是,对于年事已高的杨金山来说,生一个儿子为家族增添子嗣延续香火,便成了他无论如何都必须要翻越的一座大山,但生理功能上的缺陷却注定了他终究无法传宗接代,而来自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压迫又不断冲击着他的内心。

最终,杨金山扭曲了人性,在腐朽的教条文化下显露出了顽固而又暴戾的“獠牙”。

《菊豆》:情欲与伦理交织的背后,是一场有关尊严与文化的思考

而菊豆作为一个被封建教规所吞噬的妇女形象,她既是受害者又是反抗者,与侄子杨天青偷情并生下儿子杨天白便是她与封建礼教最直接的一场对弈。

她本以为脱离了杨金山的掌控就能让自己拥有崭新的人生,但殊不知,在传统教规的制约下,当自己的本能欲望逾越了道德规范,就注定了一场悲剧的轮回。

菊豆与杨天青的私生子杨天白便是这一悲剧轮回最直接的体现,杨天白的两次弑父行为,不仅将人性的压抑无限放大,同时也象征着封建礼教对反抗者的警告以及传统伦理道德对逾越者的惩罚。

菊豆倾尽一生的反抗,终究还是无法逃离那间染布坊,那座满是社会痼疾和封建糟糠的“铁屋子”。

有很多人说,《菊豆》是张艺谋对旧社会陋习的讽刺与批判,而在我看来,这样一场情欲与伦理交织下的人性拷问,抨击封建礼教和社会痼疾仅仅是它的表面,更深层的含义是为了阐述人们在承受屈辱和压迫时,那份对尊严不计后果的“珍视”。




《菊豆》:情欲与伦理交织的背后,是一场有关尊严与文化的思考

02

面对封建教规的压迫,不论是杨金山的迎合或是菊豆与杨天青的反抗,其背后的实质都是一场有关尊严的较量

约翰·高尔斯华绥曾说:

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

对于杨金山来说,在那个就连空气都充斥着腐朽气味的旧社会里,如果因为自己的生理功能障碍而无法传宗接代,背负上不孝的骂名,遭受到邻里亲朋的嘲笑,被贴上“无能”的标签,那便无疑是对自己人格尊严最大的侮辱。

因此,他必须不计后果的去守住尊严,以至于企图通过不断娶妻的方式来达成自己对延续香火的渴望。杨金山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封建教规的迎合,在他的思想认知中,认为生儿子传宗接代就是守护男性尊严的唯一途径。

而这一偏执,恰恰导致了杨金山人格的扭曲,也合理的解释了他性情暴戾的原因所在。

而对于菊豆来说,她在杨金山残暴政权的屈辱和压迫下,早已丧失了人权,沦为了一个任凭摆布的傀儡,不甘于失去尊严的她选择奋起反抗,是为了夺回自己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尊严。

对于杨天青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自己顶着战乱外出卖布归来,没落得一句关心不说还被杨金山恶语相向;眼睁睁看着菊豆遭受折磨,内心愤恨交加却又无胆作为;在染布坊内几十年任劳任怨,支撑起染坊的生意,却被视作一个连牲口都不如的工具。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杨天青的反抗同样也是因为尊严,为了寻回自己几十年来被剥夺的作为男人的尊严。

其实,影片中还有许多情节都可以从中解读出有关尊严的含义,就比如杨天白在面对外人调侃自己的母亲时,二话不说便拿着刀追了别人几条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捍卫尊严的体现呢?

在这场有关尊严的较量之下,杨金山的人格受到了扭曲,菊豆和杨天青走向了违背伦理纲常的道路,杨天白则在恶劣的成长环境下泯灭了人性。腐朽的封建礼教和社会痼疾纵然可怕,但人们在面对屈辱和压迫时所表现出的不计一切后果的态度与行为,也同样值得我们为之深刻思考!




《菊豆》:情欲与伦理交织的背后,是一场有关尊严与文化的思考

03

文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取向——浅析《菊豆》中所呈现出的“耻感文化”

人类学之父泰勒曾对文化有过这样的定义:

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简单来说,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的文化模式,一定是由那个时代下的人们根据民俗习惯、伦理规范、精神价值取向等因素所构成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既能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又能以一种十分稳定的方式存在,并且对人们的生活能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影片《菊豆》便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东方文化中一种极为典型且突出的文化模式——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最早是由一位名叫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人类学家在其作品《菊与刀》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与其相对应的是西方的“罪感文化”。

信奉“耻感文化”并且深受其熏陶的人们,都有着一个十分鲜明的思想特点,即认为精神价值高于思想价值。

在他们看来,别人眼中的自己比自己眼中的自己更加重要,所以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总是会被许多的外界因素所制约,这一点在影片《菊豆》的诸多情节中都有所体现。

就比如,杨金山即便已经知道了菊豆与杨天青偷情的事实,也清楚的明白杨天白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在外人面前,他依然选择守口如瓶故作沉默。

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一旦事情败露,不仅自己会跟着颜面尽失,还会连累同族祖辈名誉扫地,遭受外人的非议和耻笑,因此,为了保住面子不受他人羞辱,他只能选择自己默默承受。

在后续的影片中,杨氏家族为了免遭流言蜚语,菊豆和杨天青为了掩盖偷情恶行,共同上演了一出挡棺七七四十九回的“大戏”,为的就是做给别人看,而这一幕更是将旧社会下的“耻感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实,“耻感文化”在我们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有着颇为悠久的历史积淀,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在《论语》中对有关“耻”进行了大量精彩深刻的论述,儒家也很早的就将“知耻”和道德联系在了一起。

儒家思想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耻感文化”作为一种提倡人们注重礼义廉耻的文化思想,一直都对人们的处世态度和行为取向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即使是放到今天,该文化所带来的影响依旧是无处不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子文化”(爱面子)便是“耻感文化”最直接的衍生与体现。




《菊豆》:情欲与伦理交织的背后,是一场有关尊严与文化的思考

总结

《菊豆》通过一个昏暗压抑的悲剧故事,在抨击封建教规与社会痼疾的同时,进行了一场对人性的拷问、对尊严的思考、对文化的反思。是一部典型的具备十足“张艺谋特色”的电影,更是一部能够引人深思并且有着丰富现实意义与艺术价值的经典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