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豆》:情慾與倫理交織的背後,是一場有關尊嚴與文化的思考


《菊豆》:情慾與倫理交織的背後,是一場有關尊嚴與文化的思考

文丨能量小棧

說起張藝謀的電影,人們的評價總是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縱觀中國當代的電影史,張藝謀的藝術造詣達到了同時期許多導演難以企及的高度。

其作品,諸如《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具有著很高的國際聲譽,而上映於1990年的《菊豆》更是成為了中國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影片。

張藝謀在巔峰時期創作的這些作品中,都有著兩個十分鮮明的特性。

一是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細膩呈現,賦予了影片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風情。二是對封建社會痼疾的尖銳批判,將那些深入人心的腐朽教條以時代疤痕的形式展示在眾人面前,呼籲世人更加深刻的去反思歷史和審視人性。

而作品《菊豆》通過一個敏感的獵奇故事,塑造了一間染坊內四個典型的被封建教規所吞噬的人物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一出情慾與倫理交織下的時代悲劇,對腐朽封建的“吃人”禮教進行了一次有力的衝擊和拷問。

但這部本該被視為經典的作品卻遭到了長達二十餘年的封禁,即便是到了解封后的今天,人們對於這部充滿著壓抑感的電影仍然有著很大的爭議。

認同它的人看到了它所映射出來的時代烙印和藝術價值,而詬病它的人則認為,影片有意在醜化民俗,過分誇大了中華文化中的“醜陋”一面。

站在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將民俗文化融入到影片中,不僅僅是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為了讓作品具備更加豐富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

今天,我們便從人性、尊嚴、文化三個角度,淺談《菊豆》背後所反映出的現實意義。




《菊豆》:情慾與倫理交織的背後,是一場有關尊嚴與文化的思考

01

在傳統禮教的制約下,當本能慾望逾越了道德規範,就註定了一場悲劇的輪迴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一個封閉的邊遠山區,楊金山是當地一家染布坊的坊主,是一個徹頭徹尾奉行封建腐朽教規的“頑固派”,也是導致了這場染布坊悲劇的主要源頭。

菊豆則是楊金山折磨死兩房太太后買來的第三個妻子,她在楊金山殘暴的“霸權主義”之下受盡了屈辱和壓迫,白天作為染布坊的長工做著苦力勞動,晚上便成了楊金山發洩情慾、用來傳宗接代的工具,是一個典型的在封建禮教的荼毒下喪失了人權的女性。

而楊天青作為楊金山的養子,受到了楊金山幾十年來如同牲口一般的馴化,懦弱怕事且滿身奴性,是楊金山維持染布坊運作和鞏固財富的工具。

處在舊社會時期下的人,存在著許多腐朽的封建思想,“傳宗接代”便是一個十分深入人心的思想教條。

在那個時期的人們看來,作為一個男人如果不能為家族延續香火,便是對祖輩們最大的不孝,是會遭受到同族非議和外人恥笑的。

於是,對於年事已高的楊金山來說,生一個兒子為家族增添子嗣延續香火,便成了他無論如何都必須要翻越的一座大山,但生理功能上的缺陷卻註定了他終究無法傳宗接代,而來自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的壓迫又不斷衝擊著他的內心。

最終,楊金山扭曲了人性,在腐朽的教條文化下顯露出了頑固而又暴戾的“獠牙”。

《菊豆》:情慾與倫理交織的背後,是一場有關尊嚴與文化的思考

而菊豆作為一個被封建教規所吞噬的婦女形象,她既是受害者又是反抗者,與侄子楊天青偷情並生下兒子楊天白便是她與封建禮教最直接的一場對弈。

她本以為脫離了楊金山的掌控就能讓自己擁有嶄新的人生,但殊不知,在傳統教規的制約下,當自己的本能慾望逾越了道德規範,就註定了一場悲劇的輪迴。

菊豆與楊天青的私生子楊天白便是這一悲劇輪迴最直接的體現,楊天白的兩次弒父行為,不僅將人性的壓抑無限放大,同時也象徵著封建禮教對反抗者的警告以及傳統倫理道德對逾越者的懲罰。

菊豆傾盡一生的反抗,終究還是無法逃離那間染布坊,那座滿是社會痼疾和封建糟糠的“鐵屋子”。

有很多人說,《菊豆》是張藝謀對舊社會陋習的諷刺與批判,而在我看來,這樣一場情慾與倫理交織下的人性拷問,抨擊封建禮教和社會痼疾僅僅是它的表面,更深層的含義是為了闡述人們在承受屈辱和壓迫時,那份對尊嚴不計後果的“珍視”。




《菊豆》:情慾與倫理交織的背後,是一場有關尊嚴與文化的思考

02

面對封建教規的壓迫,不論是楊金山的迎合或是菊豆與楊天青的反抗,其背後的實質都是一場有關尊嚴的較量

約翰·高爾斯華綏曾說:

人受到的震動有種種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經上,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強烈、最持久的則是在個人尊嚴上。

對於楊金山來說,在那個就連空氣都充斥著腐朽氣味的舊社會里,如果因為自己的生理功能障礙而無法傳宗接代,揹負上不孝的罵名,遭受到鄰里親朋的嘲笑,被貼上“無能”的標籤,那便無疑是對自己人格尊嚴最大的侮辱。

因此,他必須不計後果的去守住尊嚴,以至於企圖通過不斷娶妻的方式來達成自己對延續香火的渴望。楊金山的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他對封建教規的迎合,在他的思想認知中,認為生兒子傳宗接代就是守護男性尊嚴的唯一途徑。

而這一偏執,恰恰導致了楊金山人格的扭曲,也合理的解釋了他性情暴戾的原因所在。

而對於菊豆來說,她在楊金山殘暴政權的屈辱和壓迫下,早已喪失了人權,淪為了一個任憑擺佈的傀儡,不甘於失去尊嚴的她選擇奮起反抗,是為了奪回自己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尊嚴。

對於楊天青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自己頂著戰亂外出賣布歸來,沒落得一句關心不說還被楊金山惡語相向;眼睜睜看著菊豆遭受折磨,內心憤恨交加卻又無膽作為;在染布坊內幾十年任勞任怨,支撐起染坊的生意,卻被視作一個連牲口都不如的工具。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楊天青的反抗同樣也是因為尊嚴,為了尋回自己幾十年來被剝奪的作為男人的尊嚴。

其實,影片中還有許多情節都可以從中解讀出有關尊嚴的含義,就比如楊天白在面對外人調侃自己的母親時,二話不說便拿著刀追了別人幾條街,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捍衛尊嚴的體現呢?

在這場有關尊嚴的較量之下,楊金山的人格受到了扭曲,菊豆和楊天青走向了違背倫理綱常的道路,楊天白則在惡劣的成長環境下泯滅了人性。腐朽的封建禮教和社會痼疾縱然可怕,但人們在面對屈辱和壓迫時所表現出的不計一切後果的態度與行為,也同樣值得我們為之深刻思考!




《菊豆》:情慾與倫理交織的背後,是一場有關尊嚴與文化的思考

03

文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取向——淺析《菊豆》中所呈現出的“恥感文化”

人類學之父泰勒曾對文化有過這樣的定義:

就其廣泛的民族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複合體。

簡單來說,一個能夠深入人心的文化模式,一定是由那個時代下的人們根據民俗習慣、倫理規範、精神價值取向等因素所構成的一種行為方式。

它既能得到大眾的普遍認同,又能以一種十分穩定的方式存在,並且對人們的生活能夠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影片《菊豆》便為我們呈現了眾多東方文化中一種極為典型且突出的文化模式——恥感文化。

恥感文化,最早是由一位名叫魯思·本尼迪克特的人類學家在其作品《菊與刀》中所提出的一個概念,與其相對應的是西方的“罪感文化”。

信奉“恥感文化”並且深受其薰陶的人們,都有著一個十分鮮明的思想特點,即認為精神價值高於思想價值。

在他們看來,別人眼中的自己比自己眼中的自己更加重要,所以他們自身的行為和態度總是會被許多的外界因素所制約,這一點在影片《菊豆》的諸多情節中都有所體現。

就比如,楊金山即便已經知道了菊豆與楊天青偷情的事實,也清楚的明白楊天白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在外人面前,他依然選擇守口如瓶故作沉默。

因為他清楚的知道,一旦事情敗露,不僅自己會跟著顏面盡失,還會連累同族祖輩名譽掃地,遭受外人的非議和恥笑,因此,為了保住面子不受他人羞辱,他只能選擇自己默默承受。

在後續的影片中,楊氏家族為了免遭流言蜚語,菊豆和楊天青為了掩蓋偷情惡行,共同上演了一出擋棺七七四十九回的“大戲”,為的就是做給別人看,而這一幕更是將舊社會下的“恥感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

其實,“恥感文化”在我們傳統的中華文化中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積澱,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在《論語》中對有關“恥”進行了大量精彩深刻的論述,儒家也很早的就將“知恥”和道德聯繫在了一起。

儒家思想對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不言而喻,因此,“恥感文化”作為一種提倡人們注重禮義廉恥的文化思想,一直都對人們的處世態度和行為取向產生著很大的影響。

即使是放到今天,該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依舊是無處不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面子文化”(愛面子)便是“恥感文化”最直接的衍生與體現。




《菊豆》:情慾與倫理交織的背後,是一場有關尊嚴與文化的思考

總結

《菊豆》通過一個昏暗壓抑的悲劇故事,在抨擊封建教規與社會痼疾的同時,進行了一場對人性的拷問、對尊嚴的思考、對文化的反思。是一部典型的具備十足“張藝謀特色”的電影,更是一部能夠引人深思並且有著豐富現實意義與藝術價值的經典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