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世界》善和惡,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動物世界》善和惡,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人是一種“高級動物”,人類用自身進化來的“人性”戰勝了“獸性”,所以造就了社會道德,但是叢林中的生存法則並沒有消失,只是被隱藏、壓制、掩蓋,並且成為人性中的“惡”永遠存在,但是獸性的存在又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道德之下的底層邏輯。

我要承認是被這部電影的名字“騙去”觀看的,雖然剛開始並沒有太看懂,但是故事真正開始之後我又被深深的吸引。《動物世界》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主人公鄭開司(李易峰飾)因為被髮小李軍坑騙而揹負數百萬債務,無力償還債務的他,想到自己臥病在床的母親,於是決定鋌而走險,用生命的代價去“命運號”艦船上參與一次賭博遊戲。遊戲的規則就是通過石頭剪刀布的紙牌去贏得對方手中的星標,四個小時的遊戲結束後,手中星標不少於三個,並且不剩餘紙牌的玩家就可以免除債務並且順利下船,失敗者將作為基因實驗的“小白鼠”。在這樣危機四伏的環境下鄭開司先是被騙,然後又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順利獲救。

《動物世界》善和惡,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看完這部電影,相信大多數人會和我一樣倒吸一口涼氣,因為在這場賭博遊戲中真實的展現了人性的惡,正如《動物世界》這個名字,人類還沒有擺脫走出叢林之前的獸性,於是觀眾就又開始討論人性的善惡,其實無論善惡,人性中的種種矛盾都是構成現有人類文明的基礎。

人類也是動物這毋庸置疑,但人類又不同於動物,這是人類進化在這個階段的矛盾。人類擁有智慧和情感,這是動物所不具有的,但並不代表動物沒有所謂的“感情”和“智慧”,而是在人類社會中這種概念的定義一定是基於“人的大腦”,所有不是人的大腦這種器官產生的思想,我們姑且不定義為“感情”和“智慧”。也正是因此人從叢林中被隔離出來,構建了屬於人類的“文明社會”,但是作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我們依舊保持著關於生存和獨立的思維內核,這是無法消除的,也可以說是現階段無法消除的。所以正確的認識人性的善和惡,是理智思考的根源,我們崇尚道德、文明,也成人自私、貪婪。

《動物世界》善和惡,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這部電影利用了觀眾對於人性的思考,讓其看起來看起來頗有教育意義,但是這種表現是不準確、不真實的。人性經不起考驗,也永遠不要去嘗試考驗人性,即使考驗,得出的結論也不能說明問題。在這部電影的邏輯構架中,船的定位是在公海之上,船艙又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所以在文明社會中的規則就被隔離,根據這場“遊戲”組織者的規定,這裡重新構建出了另一個社會,形成了另一種道德,也出現了與常規行為不同的行動準則。對於人性的思考我想到了一個假想公案——洞穴奇案,這是美國法理學大家富勒1949年提出的,內容大概是:有五名洞穴探險人受困山洞,水盡糧絕;為了生存,大家約定抽籤吃掉一人,犧牲一個以救活其餘四人。其中威特摩爾是這一方案的提議人,不過抽籤前又收回了意見,其它四人卻執意堅持,結果恰好是威特摩爾被抽中,最終威特摩爾被殺死吃掉。這個問題在哲學界和法學界都有著廣泛的討論,對於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在這個問題中有著和電影中同樣的環境設定,獲救後的探險人再次進入文明社會,那麼他們在那個封閉空間內的行為就不應該用文明社會的準則去判斷,或許這樣想想,吃人變得合理合法。同樣的船上的行為,不具有普適性,不能成為倫理判斷的論據。

《動物世界》善和惡,人性和獸性,社會道德和叢林法則

存在即合理,人性中像尊重、禮貌、道義這樣的善可以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但是像貪婪、暴力、性慾這些“惡”的存在也必不可少,甚至更重要。我們討論人性、道德的基礎是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物需求之後,沒有人會餓著肚子去文明,當然信仰不在討論之中。善的產生只是僅幾百年的事情,像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可能會追溯到幾千年前,但是人類出現了四百萬年,生命出現了幾億年,要明白,善的老祖宗可是我們現在所謂的惡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