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善和恶,人性和兽性,社会道德和丛林法则

《动物世界》善和恶,人性和兽性,社会道德和丛林法则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人类用自身进化来的“人性”战胜了“兽性”,所以造就了社会道德,但是丛林中的生存法则并没有消失,只是被隐藏、压制、掩盖,并且成为人性中的“恶”永远存在,但是兽性的存在又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它是道德之下的底层逻辑。

我要承认是被这部电影的名字“骗去”观看的,虽然刚开始并没有太看懂,但是故事真正开始之后我又被深深的吸引。《动物世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郑开司(李易峰饰)因为被发小李军坑骗而背负数百万债务,无力偿还债务的他,想到自己卧病在床的母亲,于是决定铤而走险,用生命的代价去“命运号”舰船上参与一次赌博游戏。游戏的规则就是通过石头剪刀布的纸牌去赢得对方手中的星标,四个小时的游戏结束后,手中星标不少于三个,并且不剩余纸牌的玩家就可以免除债务并且顺利下船,失败者将作为基因实验的“小白鼠”。在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下郑开司先是被骗,然后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顺利获救。

《动物世界》善和恶,人性和兽性,社会道德和丛林法则

看完这部电影,相信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在这场赌博游戏中真实的展现了人性的恶,正如《动物世界》这个名字,人类还没有摆脱走出丛林之前的兽性,于是观众就又开始讨论人性的善恶,其实无论善恶,人性中的种种矛盾都是构成现有人类文明的基础。

人类也是动物这毋庸置疑,但人类又不同于动物,这是人类进化在这个阶段的矛盾。人类拥有智慧和情感,这是动物所不具有的,但并不代表动物没有所谓的“感情”和“智慧”,而是在人类社会中这种概念的定义一定是基于“人的大脑”,所有不是人的大脑这种器官产生的思想,我们姑且不定义为“感情”和“智慧”。也正是因此人从丛林中被隔离出来,构建了属于人类的“文明社会”,但是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我们依旧保持着关于生存和独立的思维内核,这是无法消除的,也可以说是现阶段无法消除的。所以正确的认识人性的善和恶,是理智思考的根源,我们崇尚道德、文明,也成人自私、贪婪。

《动物世界》善和恶,人性和兽性,社会道德和丛林法则

这部电影利用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让其看起来看起来颇有教育意义,但是这种表现是不准确、不真实的。人性经不起考验,也永远不要去尝试考验人性,即使考验,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说明问题。在这部电影的逻辑构架中,船的定位是在公海之上,船舱又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所以在文明社会中的规则就被隔离,根据这场“游戏”组织者的规定,这里重新构建出了另一个社会,形成了另一种道德,也出现了与常规行为不同的行动准则。对于人性的思考我想到了一个假想公案——洞穴奇案,这是美国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提出的,内容大概是:有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为了生存,大家约定抽签吃掉一人,牺牲一个以救活其余四人。其中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提议人,不过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它四人却执意坚持,结果恰好是威特摩尔被抽中,最终威特摩尔被杀死吃掉。这个问题在哲学界和法学界都有着广泛的讨论,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在这个问题中有着和电影中同样的环境设定,获救后的探险人再次进入文明社会,那么他们在那个封闭空间内的行为就不应该用文明社会的准则去判断,或许这样想想,吃人变得合理合法。同样的船上的行为,不具有普适性,不能成为伦理判断的论据。

《动物世界》善和恶,人性和兽性,社会道德和丛林法则

存在即合理,人性中像尊重、礼貌、道义这样的善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但是像贪婪、暴力、性欲这些“恶”的存在也必不可少,甚至更重要。我们讨论人性、道德的基础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物需求之后,没有人会饿着肚子去文明,当然信仰不在讨论之中。善的产生只是仅几百年的事情,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可能会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人类出现了四百万年,生命出现了几亿年,要明白,善的老祖宗可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恶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