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作为张艺谋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姑且不算上《代号美洲豹》这部失败作品),《菊豆》可以说是一部风格非常强烈的影片,甚至有些出格。

该片在几大电影节上并没有获得什么重量级的大奖,要知道老谋子的首部作品《红高粱》,轻轻松松就拿下了金熊奖,但要我说,相比于《红高粱》而言,《菊豆》更好一点。

在《红高粱》里,导演所作的是展现,是匹配,是复刻,还有细节。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秋菊打官司》是「还原」。

还原于小说,小说依托于风格,于是这种还原,全都表现在画面上了。

我们之前提到细节堆积塑造风格,这种风格又靠影像来表现,这对老谋子而言是他的拿手好戏——他本来就是摄影师,所以说,他能看到一些导演所忽略的细节,也更懂得如何去用影像来表达这些东西。

但,他也缺少一些磨砺。

关于导演的磨砺。

在《红高粱》里,最出众的是细节,最多的也是细节,它对小说近乎百分百的复刻,偏偏少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少了一股锐气和生命。

你看,《红高粱》的幻觉现实主义,有趣,新鲜,余味十足,但这是小说的,不是电影,这些东西在电影中展现出来,顶多可以说你电影拍的不错,但绝不会说你导的不错,因为它里面没有你的东西,没有原创性的细节和风格在里面。当然,经典的复刻拍好了必然是好看的,只不过少了属于导演的印记,这一点其实很重要。

到了这部《菊豆》,开始变了。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一来,风格变了。

变得个人和生动了,以前是复刻,现在是建构;以前是客观的展现,现在也开始调动起影片的细节和形式,通过故事来讲故事了,修改了以前那种直观的叙事手法,改以含蓄的,内敛的支线旁敲侧击,把被动的情感融入到主动的故事中,让形式得以统一。

这点怎么展现的?

你看《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头故事怎么讲的,直接入正题,讲主角,讲过去,讲「爷爷、奶奶」的故事,没有伏笔,也没有支线,一条主线贯穿到底,到了《菊豆》这里呢,开头含蓄起来了,还是讲主角,但不着急铺开,慢慢的讲,让故事沉淀下来,小说里讲的是一段不伦之恋,有命运的挣扎和对时代的控诉,讲的是两个人的情感纠葛和半个世纪的纷纷扰扰。

电影不同了,上面这些东西都有保留,但它还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设计,因为这些设计,人这个元素,被放大了。

比如这个场景,很有趣的比喻。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当然,这种情节,小说也能表达出来,但后来这个画面就不一定了。

主角杨天青一个人站在拱桥上,默默无言的看着菊豆走出画面,没有任何行动。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留白,一段影像的留白,这时影像不再只讲故事,还传达一种情绪,一种心境,在这里,这种心境就是无奈,毕竟对于一个苦力而言,杨天青没有任何资格改变菊豆所遭遇的一切,镜头把他放在了中心,更是大大突出了那种无力感和孤独感,再后来,背景乐响起,一首悲凉幽扬的曲子传到观众耳朵,这种情感就展现的很清晰了。

这种影像上的隐喻其实很多,多是触发一种情绪或际遇,用形式化的语言来加以设计,提供给观众一种影像之外的延伸,在老谋子后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影》这类作品中,都有过表现,而这里的《菊豆》相比之下,运用的还很青涩,不够形式化,但还是有一些细节仍是值得称道,至少在意象隐喻方面,它做的,要比很多电影好。

其中就包括了性的隐喻。

在电影里,这种性,不会被直观地表现出来,它没有《红高粱》自由洒脱的爱,自然也就不会有它那种具象直白的性了,但这个题材终归会谈到这个话题,具体该怎么去表现这个过程,还是导演说了算。

这时候,意象的作用就展现出来了。

意象是什么?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观表达出来的客观产物,这样说可能有点绕,其实在电影里,它就是导演所设置的一个外在物象,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情感变了,这个外在物象的意义也可能跟着变化,它仍然是电影的细节,不过此刻又有了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意象。

比如,这里出现的木杵,就是具有明显隐喻的意象,它被放在了画面的正中央,显然表明了其在故事主线中的主体位置,而它的背后,站着一个女人:菊豆,一个有着凄惨背景的年轻女人,终日被杨家染坊的东家——他的丈夫侮辱、打骂,却始终得不到爱和性,因为在这里,菊豆代表了欲望,而木杵则代表了满足这种欲望的某个器官。

性的主题在此彰显出来。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她渴望着爱,渴望满足,这种欲望是东家杨金山所满足不了的,意象的隐喻在这里埋下一个引子,告诉我们一些东西,但没有全盘托出。剩下的,只有在故事进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那高潮在哪里?

如果我们只是在讲这种意象,而不为这种欲望给予一种满足的话,显然这个意象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意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被触发并满足,造成或好或坏的结果,就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一样,如果脱离杂乱不堪战争背景的话,平稳而又精致的构图就无法与故事形成一种剧烈的冲突,把人物情感推向一个极端。

那么,如何去用意象描述这种满足呢?

老谋子的电影,只有他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在第一场野合中,鲜艳的红,代替了直白的性,成了后者的替代意象,代表了女性生命中的第一次。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一个黄,一个红,再加上后来东家杨金山死时的白,杨家染坊讲的是一个关于时代的悲剧,但也因染坊二字被染上了多种多样的色彩,在这里,故事和色彩的关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当你发现,每一种色彩都暗示着故事的某个状态的时候,这种关系就更明显了。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而最后,这些意象都去了哪呢?

我们前面说每一种意象最终都会有一个指向,有一种答案,当意象所代表的的色彩逐渐变淡,变得颓化,僵硬、悲凉的时候,那是否代表着一种结束呢?

意象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在结尾,电影给出了一个答案。

《菊豆》:谈隐喻,谈意象,一定少不了这部电影


杨天青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扔进染池里活活淹死,绝望的菊豆拿起火把,将五颜六色的杨家染坊付之一炬,自此,关于色彩的时代也成为了历史,过去随着这场大火不复存在,而它们所象征的意象也因此而消失不见,欲望、爱情、欢乐、苦涩都不见了,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场大火,内里,则是对时代和生命的告别,是悲观意义的情感表达。

而这一切悲剧的始作俑者,正是他们所生下来的儿子,杨天白,一场轮回,饱含着命运的戏谑,就像《百年孤独》最终因近亲交合而出生的畸形儿一样,历史被以玩笑化的结局而结束,就像一部寓言,终于有了结尾。

而他们的儿子杨天白将会怎么样,将要遭遇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一个时代过去了,菊豆死了,杨天青也死了。

形式化的影像,也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