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爆發時,當時美國人難道不想坐收“漁翁之利”嗎?

用戶68037215


當時的美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也不能。

第一,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遠東的局勢其實也已經相當緊張,日本在東亞的行動已經在逐步損害到美國的直接利益,事實上,當時的美國高層已經知道美日太平洋戰爭是無法避免的,爆發只是遲早的事情,而當時美日之間為延遲戰爭的爆發而舉行的談判政治密集進行。一個基本的事實美國高層也是很明白的,那就是德日都是屬於法西斯性質的軍事集團,兩者之間有天然合作的政治基因。

第二,當時的歐洲大陸只剩下蘇聯這麼一個國家還沒有被德國徹底征服,歐洲另一個國家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正在被德國吊打。一旦讓德國全力佔領了蘇聯的話,整個歐洲大陸將徹底落入德國的手中,德國依靠蘇聯龐大的自然資源和歐洲大陸的工業資源,美國一家勢必難以抗擊,且德國騰出手後必然援助日本對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展開掠奪。

因此,美國對於蘇德戰爭不敢也不能袖手旁觀,美國介入歐洲戰場,那才是真正的“救蘇聯就是救美國”!


淡淡的歷史煙塵


如果德國和蘇聯兩個歐洲大陸上的龐然大物打的勢均力敵不可開交,美國人肯定樂的兩邊生意都做,倒賣軍火,賺錢賺的美美的。甚至在蘇德兩國拼的兩敗俱傷、國力衰退、國內經濟崩潰時,也可以出手把蘇聯和德國一起收拾了。

但是問題來了,蘇德戰爭爆發後呈現出了一邊倒的局勢,而且是德國佔領巨大優勢。

戰爭一開打,德軍就一舉殲滅300多萬蘇聯紅軍,眼看就要打到莫斯科了,美國一看再不出手,事就鬧大了。

▲紅色區域為德國掌控區域,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

德國已經空前強大了,如果坐視德國吞併蘇聯補齊短板,美國就難以抗衡了,所以美國不得不出手

如果此時的德國還是一戰後的德國也不足為慮,但是現在的德國卻是橫掃整個歐洲,近乎整個歐洲大陸都在德國統治或者間接統治之下。

此時德國掌握的軍隊,包括他的僕從國的軍隊(羅馬尼亞、意大利、法國)在總兵力方面已經超過了1000多萬。

▲進攻英國失敗後,蘇聯成為德國補齊自身短板的最好方向

再加上德國人的強大的軍事、黑科技、工業生產能力,此時的德國除了在石油方面、糧食方面有短板之外,幾乎已經具備和美國人叫板的能力了。

▲二戰德國擁有強大的工業設計和生產能力

如果德國成功擊敗社會主義的蘇聯,那麼德國人的短板也會補齊,德國人可以從蘇聯22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獲得他想要的任何資源,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克的煤、高加索的石油。

▲維持龐大戰爭機器運轉的石油

德國吞併蘇聯後,將統治整個歐洲大陸和亞洲部分地區,德國人還能得到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德國終於不在受制於波羅的海這個狹窄的出海口了,德國可以大力發展海軍。

此外德國還可以順勢從蘇聯南下土耳其,打通中東,獲得中東源源不斷的石油資源。

接著再攻佔北非,進而拿下整個地中海,將掌握東西方貿易的最重要航路,到時候的德國真的就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了,美國就無法跟此時的德國抗衡了。

▲德國與日本謀劃的瓜分世界示意圖

當德國人的海軍發展到一定規模後,以德國侵略成性的行徑和稱霸全球的野心,下一個目標恐怕就是一直獨善其身的美利堅合眾國了,美國人將擁有一個比冷戰時的蘇聯還要強大的對手。

▲二戰德國黑科技,V-2火箭和原子彈

試想如果德國人先把原子彈造出來,而且德國人還有著V系列火箭這個重要的載體,美國人到時候會有多害怕。

所以美國不是不想坐收漁翁之利,而是不敢坐視德國做強做大,否則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對美國自身的利益都是非常大的威脅。


小油瓶侃歷史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二戰進入到了新的階段。它給美國帶來了新的希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德國之前一直有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如果英國本土被入侵,那美國的國防安全就面臨著直接威脅。現在希特勒放棄了進攻英國本土的計劃,不過德國潛艇在大西洋非常活躍。

德國在當年春天佔領巴爾幹半島,英美最擔心德軍乘勝進軍北非和中東,但希特勒卻選擇了進攻蘇聯。

英國的壓力減輕了,蘇聯成了新的盟友,美國有理由感到樂觀。但實際上美國的選擇反而變少了。坐山觀虎鬥,坐收漁利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美國必須有所作為。

一、德國的威脅更大了

德國是美國的敵人,希特勒不僅將美國列為最終要解決的目標,還將美國視為猶太人的大本營。對此,美國人是心知肚明。

不過,美國人覺得英法可以制衡希特勒。1939年戰爭剛剛爆發時,美國人認為這是歐洲的戰爭,跟自己沒有關係,也儘量避免捲入戰爭。但大家沒想到的是,西方國家敗得太快了。

為了防止英國垮掉,美國才通過租借法案去幫助英國。不然的話,英國一旦投降或者被德國佔領,美國就直面德國了。

德國進攻蘇聯,美國和英國的情報機關都認為,德國可以在三個月內征服蘇聯。一旦德國征服蘇聯,希特勒就成了歐洲的主宰,集中整個歐洲的資源去進攻英國,和美國爭雄。到時候美國能不能打得過佔有整個歐洲資源的德國,前途就未卜了。

也就是說,德國沒有進攻蘇聯之前,蘇聯還能在背後制衡德國,德國的實力也沒有那麼強,美國應對起來還比較得心應手。

現在戰爭爆發了,根據情報,德國可能很快征服蘇聯,之後實力將進一步膨脹,對美國的威脅更大了,美國必須應對這種威脅。

二、日本蠢蠢欲動

早在1940年秋天,日本就已經放棄了北進戰略,選擇了南進戰略。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高層對接下來的戰略進行了一番爭論,北進戰略被重提。

1941年7月初,日本高層再次確認南進戰略。7月24日,日軍進軍印支南部,南下的意圖暴露無遺。

美國覺得希特勒是最大的威脅,但此時又要應對日本的擴張。如何對付日本,美國其實還沒有想好。7月1日羅斯福對內政部長伊克斯說:“如果我們想要控制住大西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在太平洋維持和平。但我手裡的海軍實力不夠,太平洋的每一個微小事件都意味著可用於大西洋的艦船減少。”

羅斯福很清楚,日美必有一戰,但是他希望儘量往後拖延。美國的策略是向日本施加壓力,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並實施石油禁運,希望用這種方法來逼迫日本就範,來達到延遲戰爭的目的。

但是這種策略反而激起日本和美國開戰的決心,雙方的關係已經完全無法調和,也就意味著美國已經不可能再置身事外。

三、時間不等人

1939年戰爭爆發後,美國就面臨著戰略選擇。當時羅斯福認為美國有四條路可以選擇。

一是派遣遠征軍立即參戰,不過這一條路顯然行不通。當時美國孤立主義盛行,羅斯福要強行這麼做,估計自己會先下臺。

二是將來被動的捲入戰爭。這一條路也就是什麼都不做,或者自己備戰,然後等待敵人先發制人,這條路顯然很被動,不符合美國的作風。

三是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參戰,都只是向盟友提供戰略物資和海空支援。這條路其實也沒法走,因為盟友如果都只撐不住了,最終美國還得上陣。

四是可以不參戰,而是採用一種邊緣政策來支援民主國家。

羅斯福選擇的是最後一條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維護美國利益的同時,保持美國國內的團結,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租借法案。

不過羅斯福認為,美國最終還是要參戰的,無非是一個時機問題,所以美國一直在積極備戰。

但是時間不等人,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威脅越來越大,日本又蠢蠢欲動,如果能夠保住蘇聯,同時加強在大西洋的力量,則可以為美國備戰爭取時間,同時還能遏制德國。

於是最終,羅斯福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在保持中立的同時,儘可能的接近戰爭邊緣。


我是迷蝶夢,以上為個人淺見,如果你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喲。



江蝶夢


為什麼美國沒有從蘇德戰場上坐收漁利?

首先,孤立主義,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美國人民帶來的傷痛非常沉重,各種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難以計算,並且由於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美國人民並不希望美國會插手除美國以外的事務,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美國在英法德俄意之中的經濟利益之中牽扯太深而選擇參戰,所以二戰初期,美國人民並不想美國對參戰國提供各種援助以及貸款,以免美國捲入戰爭。而在此之後美國決心想提供援助以及貸款,也是由於有了珍珠港事件這樣一個合理的藉口以後,才決定實行的

其次,蘇德兩國的原因,先說德國,德國在對猶太人的政策,違揹人道主義,對發動戰爭的行為,也是破壞了和平,把世界帶入戰爭中,以及美國國內法西斯主義的盛行威脅到了美國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自己其他利益,如果美國想從德國獲取利益,難免會收美國人民自己國際社會,更重要的是與之利益關係更加密切的英法的指責,會受到更大的利益損失,甚至會危及到美國統治階級的統治地位。對蘇聯,這裡美國主要考慮的是意識形態的問題,並且,美國人可以預料到,在有一個合適的藉口(珍珠港事件,)能使美國參戰的條件時,以美蘇巨大的戰爭潛力,定能奪取戰爭的勝利,而在勝利之後,美國和蘇聯定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而在此時,兩國的利益之爭在所難免,所以美國不希望在戰爭結束以後有一個能與之抗衡的國家,所以在戰爭初期,美國對蘇德的態度是有保留意見的。

最後,一個合適的理由,美國其實並未對蘇聯在戰爭之後的實力過於忌憚,更多的考慮在“戰爭財”的問題,為了能夠大發戰爭財,即使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政府也會為自己製造出更多的各種事件,以激起美國人民的參戰熱情,也為國際社會能夠理解美國參戰的行為能夠提供足夠的理由,並不是美國不想坐收漁利,而是缺乏一個理由,能夠讓美國捲入戰爭,有一個合理的理由能夠更好的發戰爭財。

本人一介學生,學識短淺,如有不對之處,請各位斧正!


河東郡守322


蘇德戰爭爆發時,美國的孤立主義情緒籠罩全國,雖然,羅斯福總統等精英分子希望儘快參戰,但是,無法扭轉人們的看法,也無法說服國會。只能通過租借法案等方式,間接援助。原因可能是,經過一次大戰,雖然美國參戰成為最大贏家,但是,仍然有不少年輕人在戰場上流血犧牲,給無數家庭帶來痛苦。而美國早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已經是實際上的第一大國,經歷一戰的勝利,歐洲國家受到相對削弱,美國的優勢更加明顯。社會一片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歌舞昇平,快樂至上,厭惡戰爭。羅斯福等人無可奈何,只能等待時機。

從戰爭的進程來看,德國風頭正盛,蘇聯也未得到根本削弱,這兩個國家都是美英厭惡的對象。但是,比較起來,德國侵略野心更大,已經佔領大半個歐洲。進攻蘇聯,也可能統治歐亞大陸,這無論是名義上的老大英國 還是實際上的老大美國,都不能容忍的。兩害相權取其輕,從當時的情況看,蘇聯處於守勢,德國不可一世,所以,需要援助蘇聯,削弱德國。利用蘇聯,打擊德國,這樣才能使其兩敗俱傷。到那時,再去收拾殘局不遲。

終於,由於德國與日本結為同盟,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機會已到,羅斯福總統發表演講,誓言一定要消滅日本軍國主義,全國上下群情激憤,美國宣佈對日宣戰。德國迫於同盟關係,不得不被迫對美宣戰。這樣,美國就順利參戰了。其實,得知珍珠港事件爆發後,丘吉爾興奮萬分,希特勒卻很無奈,都知道美國必將參戰,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將發生根本變化,軸心國必將滅亡。

此後,本來美國是要對付日本的,以報珍珠港事件一箭之仇。但是,丘吉爾成功說服羅斯福,先解決歐洲戰場。這樣,美英兩國仍然積極準備,繼續援助蘇聯,消耗德國,等待最佳時機,開闢第二戰場。實際上,還是要消耗蘇德雙方。等到蘇聯進入大反攻階段,蘇聯人盼望已久的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機終於成熟,於是,開始了諾曼底登陸。

這樣看來,美國沒有在蘇德戰爭爆發時參戰,既有國內孤立主義因素,又有參戰時機不成熟的原因。歷史有它自身的規律,不是由某個人的個人意志決定的。


銳不可當179907905


二戰爆發後美國難道不是再一直在發戰爭財嗎?



美國一直向交戰雙方出售戰略物資!美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還向日本提供橡膠,廢鋼材,石油等。



戰爭爆發後期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像同盟國提供各種軍事物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美國羅斯福政府通過《租借法案》向盟國提供各種物資,汽車,摩托車,吉普車,武器彈藥,飛機,坦克。糧食,藥品等。






像歐洲各參戰國提供武器彈藥,石油,橡膠。如果美國不發戰爭財的話,二戰結束後,美國龐大的黃金儲備是哪兒來的?
如果感覺寫的還不錯,請關注"希望的地方1"


希望的地方1


不但想 而且實現了


遼寧藥品監管


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二戰時美國援助蘇聯這物資也太嚇人了!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還能堅持多久會被消滅?

我原先一直以為蘇聯度過初期大潰敗的陣痛後,已經可以勉強抵擋住德軍了,然後美國的援助成了壓倒天平的稻草(我原先知道美國援助了不少,但具體多少沒有這概念)

結果我一看援助清單,給我嚇到了!

這尼瑪哪是稻草啊?這是直接往天平上摞磚頭!

沒有美國這援助,蘇聯還打個毛啊!沒了50萬輛汽車,靠狗拉耙犁當交通工具?沒美國給的260萬噸石油,蘇聯給坦克飛機燒柴火?(1941年蘇聯自己產的高品質航空油只夠滿足所需的百分之4!41年到45年蘇聯生產航空燃料所需的高辛烷原料幾乎全來自美國的援助!)

更不用說22000輛坦克裝甲車,14000駕飛機對戰局的扭轉了。

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怎麼打?拿什麼打?

沒有美國往天平上摞的板磚,蘇聯能撐多久,什麼時候會亡國?

根據蘇聯 社會科學院 經濟研究所《 蘇聯 社會主義經濟史》整理:

飛機: 14018架

坦克, 裝甲車 :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衝鋒槍 : 108293挺

無煙火藥 : 130713噸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其實原材料物資援助才是最主要的,上面安歇飛機、坦克配套的彈藥等等,根本不夠蘇德戰場一個戰役消耗的。

炸藥: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以上這些原材料,蘇聯憑藉強大的工業實力造出來的成千上萬的坦克、飛機大炮,這才扭轉了敗局。

盟軍之所以幫助蘇聯,是為了讓蘇聯消耗德軍的實力,牽制德軍從而反攻歐洲,打消耗戰。畢竟歐洲才是"主戰場",亞洲的中國根本得不到重視。

還有更恐怖的:

艦船:400多艘

盟國對蘇聯海軍戰艦的援助是在1941年底美國正式參戰後開始的。美英向蘇聯海軍援助了200艘魚雷艇,使蘇聯海軍沿海防禦作戰能力得到了提高。其中,蘇聯北方艦隊1941年只有2艘魚雷艇,但1945年戰爭結束時已達47艘。這些魚雷艇最大航速達41節,配備有兩個魚雷管和一門20毫米自動防空炮。美國還向蘇聯提供了60艘小型獵潛艇。然而,這些獵潛艇因為沒有搜索系統,只能用於沿海巡邏。

在掃雷方面,英國最先向蘇聯提供掃雷艦。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海軍許多戰艦被德軍水雷炸沉,損失很大。英國提供的那些掃雷艦很管用,可以使用音響和電磁系統掃雷。當時,音響和電磁系統十分先進,蘇聯海軍還沒有如此先進的探測系統。後來,美國提供了77艘很先進的AM掃雷艦和UMS掃雷艇。其中,AM型為914噸,速度大約14節,艇體為鋼結構,配備了音響探測系統,武器包括9門火炮。UMS為木質艇體,但排水量只有350噸左右。

戰爭後期,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接收了43艘美國的登陸艦,準備對日本本土進行登陸戰。當時,蘇聯海軍還沒有登陸艦。然而,二戰期間,蘇聯海軍先後進行了100多次登陸戰。美國援蘇的登陸艦分兩種——LCI和LCT。其中,LCI每艘可以運載212名士兵,LCT每艘可運載250名士兵。

二戰期間,盟軍援蘇最大戰艦是美國的“塔科馬”級護衛艦,蘇聯總共獲得了28艘。該型艦排水量為2270噸,航速為19節,巡航距離達1.5萬公里,武器包括3門76毫米艦炮、2門40毫米艦炮和9門20毫米火炮。為了對付納粹潛艇,該型艦配備了聲吶系統和深水炸彈。

戰爭期間,美英還為蘇聯海軍提供了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此外,盟國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8700多輛拖拉機、8218門防空炮、5800多門反坦克炮、4.7億多發(枚)子彈(炮彈)、32萬多噸炸藥、1981輛機車和35萬多臺機床等。

說這些物資只佔整個二戰期間蘇聯自身總產量的4%都是扯淡,蘇聯當時的工業區被德軍佔去了大部分,如果不是盟軍的援助,蘇聯早就垮掉了。

美國對蘇聯衛國戰爭到底有多大幫助?沒有美援,蘇聯會戰敗!

 

 

科羅廖夫

4小時前 · 軍事作家

在二戰中,蘇聯憑一己之力,能否戰勝德國?這恐怕很難。在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英美兩國,特別是美國,憑藉“租借法案”為蘇聯提供了海量的物資和軍事援助,對蘇聯來說,這些援助既不是錦上添花、也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救命的稻草。能夠擊敗德國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共同的勝利。蘇聯如果沒有西方各國的援助,想要打敗德國法西斯是非常困難的。雖然蘇聯在這場大戰中投入的軍隊和武器眾多,付出的犧牲和代價極大,但如果沒有美英各國的物資援助和戰略支持,蘇聯軍隊不會打的那麼順利,甚至很可能會戰敗。

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大潰敗,導致西部地區的農產區和工業產區以及礦區完全淪陷,蘇聯在戰爭前期一直飽受食品,工業產品和原材料不足的困擾。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援助蘇聯的物資,從1941年10月開始實施。在對二戰期間蘇聯的物資援助上,美國為蘇聯援助了大量的軍用物資和食物,而這些正是當時蘇聯所急缺的。

那麼,美國對蘇聯的軍事援助到底有多大呢?

西方對蘇聯的幫助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蘇聯的軍事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另一方面是美國和英國對的德國的戰略轟炸和襲擊,摧毀了大量德國軍工廠和交通樞紐,牽制了大量德國軍隊。

蘇聯最急需的是能夠直接投入戰鬥的現成武器、罐頭食品、軍服、軍靴、汽油、汽車和輪胎。而美國的援助從飛機、坦克、大炮、機車、車皮、鐵軌、汽車,再到油料、帳篷、軍靴、軍服、摩托車,從天上飛的到地上跑的應有盡有。從1941年3月至1946年9月,美國共向租借法案受惠國提供486億美元援助,其中蘇聯獲得113億美元,中國僅為15.6億美元。

以卡車為例,是美國卡車幫蘇聯打贏了戰爭,衛國戰爭開始以後,蘇聯開足馬力生產坦克,產能向坦克傾斜,汽車產量很少,裝甲汽車就更不在考慮範圍內了。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汽車產量只有區區20.5萬輛,根本就無法滿足行軍打仗的需要,只能依靠美國的援助。戰爭期間,美國共向蘇聯提供了42.7萬輛汽車,其中三種主力型號載重卡車為35.6萬輛,僅1942年美國就向蘇聯提供了79000輛摩托化車輛,對蘇軍贏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二戰結束時,蘇軍裝備的所有車輛中,一半以上來自美國。

美國萬國公司生產的K系列卡車,在二戰期間曾大量援助給蘇聯,蘇聯在1947年仿製出吉斯-150型卡車,中國一汽引進了吉斯-150並加以改進,於1956年下線了著名的解放CA-10卡車。

蘇聯最大的汽車總廠——高爾基汽車廠,完全是美國福特公司幫助建設起來的,莫斯科的利哈喬夫汽車廠則是由美國布蘭特公司、巴德公司、漢密爾頓鑄造公司援助擴建。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甚至向蘇聯其提供了真空管、錄音裝置、電視播放和接收、測量和遙控儀器等技術。

根據《蘇聯國民經濟統計年鑑》的數據,蘇聯在1941-1945年間的蒸汽機車產量分別是708輛、9輛、43輛、32輛、8輛。內燃機車在1941年僅生產5輛,1942年生產1輛,之後三年是0。電氣機車在1941年生產6輛,之後也停產了。在1942-1945年間,蘇聯鐵路車廂的總產量僅為1087節。而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1900輛蒸汽機車,68輛內燃機車,11075節車皮。

蘇聯將國內的所有勞動力幾乎都用在了軍工生產上,以至於當時生活用品和食物的稀缺。美國在戰爭期間向蘇聯援助了軍靴1億5417萬雙,皮革498.6萬噸,這相當於為蘇聯人民每個人發放了一雙靴子。美國甚至根據《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987噸的捲菸紙,請注意重量單位,“噸”。

圖片:蘇聯紅軍和紅海軍官兵喜歡抽的阿芙樂爾香菸。

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民的生活很艱苦,戰時的肉類很少,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向蘇聯提供了450萬噸製成食品,其中大部分是肉類和油脂等高熱量、高蛋白質食品,光是肉罐頭就有80萬噸,各種香腸、黃油和豬油75萬噸,極大緩解了蘇聯戰時肉蛋奶的缺乏。蘇聯領導人曾經說過:“如果沒有美國的午餐肉,我們真不知道拿什麼喂紅軍了。”

另外,美英兩國在其他戰場對德國的牽制也幫了蘇聯不少忙。當時德國的數萬大口徑高射炮,空軍戰鬥機,都被德國用來對付英美。例如美國陸軍航空兵於1943年8月~1944年9月,對德國東部及東歐各國境內德軍目標實施穿梭”轟炸,約有1030架B-17、B-24型轟炸機和P-51型護航戰鬥機參戰。英美對德軍的牽制減輕了蘇聯東線戰場的壓力,加速了蘇聯戰爭的勝利。

最能體現美國人無私援助和財大氣粗的事情,是租借法案的對蘇清算原則,規定在戰時消費掉的或毀壞的物資,全部一筆勾銷,不需要償還。只有戰爭結束時手頭現存的,日本投降後繼續訂購的貨物,才登記入賬。這意味著,絕大部分債務,蘇聯一分錢都不用償還。


鍾馗評鬼1


第一、借戰爭發財。

第二、局勢不明朗。

第三、前期中立,無特殊的出兵理由

第四、想當霸主,就得等到敵人都變弱,城府要深。


cqf222


美國收的漁翁之利,收少了嗎?

猜猜看,希特勒發動戰爭的貸款,是誰給的?

蘇聯又從美國買了多少物資,借了多少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