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審判》是卡夫卡一生當中創作的三部長篇之一。在創作《審判》的時候,卡夫卡經歷了人生當中第2次創作高峰時期,而《審判》就作為這一時期最為傑出的作品而被世人所稱讚。同時也是卡夫卡式風格的創作風格最終形成的標誌。

和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一樣,《審判》這部作品也有著其獨特的個人色彩式的表達手法,與複雜的涵義指向,包含了作者人生當中許多獨特的生命體驗與對現代社會的批判性思考。

《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卡夫卡

荒謬的審判與社會機器壓迫下的個人

《審判》這部作品的情節並不太複雜,他的主角k是一位銀行的經理,在社會上具有著一定的地位,事業有成,並且被人們所尊敬。

但是,在他30歲生日的那天早晨,他被闖進自己家裡的幾個人宣佈逮捕。

而在週末郊外樓房當中,k第1次收到法庭的審判。

法官和聽眾們,將k看作是油刷匠,並且不理會k對於自己無罪的辯護,而且沒完沒了的取笑,捉弄。

在下個週末,當k再次來到同一個地點時,發現當時的法律文書不過是一本色情小說,而進入這一秘密法庭內部的時候,發現內部全部都是辦公室。

而那些跟k一樣的被告們,在長廊當中等待著最終的判決結果。

《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荒謬的審判

為了證明自己是清白,k絞盡腦汁的設想許多辦法,包括像自己房子的房東解釋或者女鄰居去求情,聘請有名的律師為自己辯護,通過畫家打探法庭內部消息,求助於其他各色人等。

但是這些掙扎的行為並沒有使k脫離這一審判,反而是將他帶進去了更為深刻的困境當中,最後在審判當中配備行刑人員秘密帶回郊外,執行了死刑。

對於這部作品的解讀,很多人認為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之下,對於資本主義的政府官僚機構與司法制度的衰敗與貪腐的揭露之上。

但也有人認為,《審判》這一部作品所呈現出的是個體在比自己強大許多的多數人構成的機構當中毫無作為,甚至無法拯救自己,無法為自己辯護。

這部作品的主角k長期作為被欺壓侮辱,甚至誣告的角色而存在。為了自己的清白努力去跑前跑後,但是最終的結果依然是無法拯救自己,甚至被這一社會結構所同化。

而在k的罪行這一方面,法庭一直在以模稜兩可的“原罪說”等等胡鬧,但是卡夫卡所創作的這部小說的最終意義僅僅只是這些內容嗎?我認為並非是這樣。

《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多面卡夫卡

卡夫卡的現實審判與順從

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卡夫卡正陷入一場特殊的審判,這一審判與卡夫卡本人的情感問題有關,也並非是以法庭形式所作出的審判。而是在卡夫卡和一位女性菲利斯之間的情感糾紛。

在這一場特殊的審判當中,卡夫卡依然是被告,其背景來源於卡夫卡和菲利斯之間的愛情,但是,因為卡夫卡對於婚姻本身的排斥與恐懼,和卡夫卡本人性格上所帶來的缺陷,使得菲利斯對於卡夫卡的愛情出現了極大的危機。

在這次特殊的賓館房間當中的審判,最終以卡夫卡和菲利斯的婚約解除作為其結果,在這場特殊審判的進程當中,卡夫卡並沒有說什麼,甚至是以一種順從的方式來去面對這場審判。

但是毫無疑問,這場審判對於卡夫卡的影響極為巨大,甚至是他創作《審判》這部作品時的最為重要的現實。

解除婚約這一結果,對於卡夫卡來講並非是一個極為無法接受的事情,甚至對於他的創作則更多的是一種如釋重負般的感覺。

但是審判的過程,對於卡夫卡的影響,已經無法通過生活來磨滅,直接的呈現在了他的作品當中。

在這場特殊審判之後的三個月當中,卡夫卡就將《審判》這部作品真正的寫作完成。在《審判》這部作品當中所出現的一位角色,即k的那位鄰居,在k最終被審判之前一直在引導著他。

而這位鄰居,其實暗指的就是卡夫卡曾經的戀人菲利斯。這就是《審判》這部作品與卡夫卡自己的人生所具有的重大的關聯。

《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無法預料的成功背後的卑劣

隱喻之下的救贖與光鮮外表下的跳蚤

但文學作品本身,不可能直接的與現實連接,更多的是超越現實的內容。

在這部作品當中,k的那一場30歲生日時候的被捕,並非是一場偶然的事件,更多的是隱藏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k所做的那些卑劣的蛛絲馬跡。

在表面上看,k角色作為銀行經理而受人尊敬,並且以30歲的年紀獲得了社會上極為崇高的地位,如果按社會的一般評價標準來看,k作為有為的成功男士存在。

而在日常生活當中,k也是對人彬彬有禮,與人和善,奉公守法,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問題,但是從這部作品的字裡行間,我們也可以看出k的這種光鮮亮麗外表之下,其實依然有著那些殘忍的跳蚤在爬來爬去。

例如他和酒吧的那位女招待之間的關係,並且在工作當中與副經理之間的不和諧的相處,以及極為不正常的升遷速度,這些都從側面顯露出,k這位受人尊敬的銀行經理,並非是一位簡單的人物,更多的是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並不夠光彩的過往與行為。

這些行為本身,可能並不構成徹底的犯罪,但是從倫理與道德審判的法庭上來講,無法逃脫人類本身所具有的善良天性的審判。

這部作品當中的“審判”並非是簡簡單單的以法條作為標準的審判,更多的是從靈魂,倫理,道德等方面所產生的審判。

繼而,那些法官稱呼k為油漆匠,這一細節就可以去解釋——光鮮亮麗只是外表,而靈魂才是一個人的本質。

而對於決定k命運的最終審判之前的那些內容,也具有著重大的指向意義。

《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靈魂的審問

道德法庭之下,靈魂的審判

在這部作品的第九章當中,一位自稱是法院監獄的神父,曾經給k講述自己所知的一個預言。

鄉下人來到法之門前的時候請求進入,但是守門人不讓進,守門人的說法是現在不行,但將來又有可能允許。


鄉下人就在門口守候,守門人又接著說,如果你想進去,可以不管守門人的許可。另一方又強調守門人的權利,甚至嚇唬他前面有比守門人更為高級的守門人。


鄉下人就在這種對於未知的恐懼,與進與不進的猶豫當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而在死亡來臨之前,這位鄉下人詢問守門人,為什麼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這兒等著。


守門人的回答是,這扇門僅僅只是為了鄉下人而開。

這一則寓言,所代表的是對於k的一場懺悔的召喚。

在這部作品的這些法院相關的人員面前,k的所作所為及其心理狀態都是極為明顯的,但k自己並不清楚這場審判的本質。

k掩蓋那些不光鮮的內容,而只是在為自己做無罪申辯。

對於這場審判來講,k的懺悔和對於自身靈魂罪行的承認本身,才作為最終審判的改變原則而出現。

但是k並非這樣做,k就像那位在門前停留了一生的鄉下人一樣,沒有勇氣去面對那一隱藏著的自己。只想要通過僥倖的手段,進而逃脫這場審判。

甚至到最後,k都沒有去領悟這一問題,在當離開教堂的時候,神父最終告訴他,要知道神父是誰,隱喻是,他等待的就是k的懺悔。

但是明顯,k並沒有產生這一想法,甚至未理解。

進而這場審判,就進入了既定的環節,一切都如最初的審判一樣,在k的31歲生日的前夕,在這場審判當中,他被判處了死刑。

甚至在執行死刑的兩位執行者過來的時候,k依然還在掙扎。

在最終接受審判的時候。k對於自己的罪行依然沒有一個清楚的認知。

但最終在比爾斯娜小姐的引領之下,他認為死亡本身,已經成為一種新生的道路而呈現在他的眼前。

《審判》:卡夫卡說,每個道德上犯罪的人,都無法逃脫靈魂的審判

審判之後的末日

人類生存價值的反思與內心審判

k所代表的並非是單個的人,而是每一個人本身甚至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k,人本身的處境和命運從來是人自身所能夠決定的,而是被外在的他人所決定的。

k所尋求的抗辯本身。就已經作為人類本身的對於自身繼續生存的價值的反問。

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來源於如何認識自身。

只有充分認識到人自身所生存的狀況才能進行問題的解決,人需要對於自身進行靈魂上的審視,才能看到那些不能看到的問題,才能不成為鄉下人。

但僅僅這種自省並非就可以結束,而是在現實的實際行動當中,對於自身處境和外在環境,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

對於人的靈魂的審視來講,k的遭遇和k所具有的那些行為本身,就作為每一個活著的人,無法逃避的問題產生。

在這一現代意義上的時代,每一個人都不是無辜的,更多的是要對於自身清楚的認知和反省。

無法逃避的法庭的審判,就作為人對於自身靈魂的審判而存在。

每一個人最終逃脫不掉的是自己的內心的審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