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卡夫卡说,每个道德上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灵魂的审判

《审判》是卡夫卡一生当中创作的三部长篇之一。在创作《审判》的时候,卡夫卡经历了人生当中第2次创作高峰时期,而《审判》就作为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品而被世人所称赞。同时也是卡夫卡式风格的创作风格最终形成的标志。

和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一样,《审判》这部作品也有着其独特的个人色彩式的表达手法,与复杂的涵义指向,包含了作者人生当中许多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性思考。

《审判》:卡夫卡说,每个道德上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灵魂的审判

卡夫卡

荒谬的审判与社会机器压迫下的个人

《审判》这部作品的情节并不太复杂,他的主角k是一位银行的经理,在社会上具有着一定的地位,事业有成,并且被人们所尊敬。

但是,在他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他被闯进自己家里的几个人宣布逮捕。

而在周末郊外楼房当中,k第1次收到法庭的审判。

法官和听众们,将k看作是油刷匠,并且不理会k对于自己无罪的辩护,而且没完没了的取笑,捉弄。

在下个周末,当k再次来到同一个地点时,发现当时的法律文书不过是一本色情小说,而进入这一秘密法庭内部的时候,发现内部全部都是办公室。

而那些跟k一样的被告们,在长廊当中等待着最终的判决结果。

《审判》:卡夫卡说,每个道德上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灵魂的审判

荒谬的审判

为了证明自己是清白,k绞尽脑汁的设想许多办法,包括像自己房子的房东解释或者女邻居去求情,聘请有名的律师为自己辩护,通过画家打探法庭内部消息,求助于其他各色人等。

但是这些挣扎的行为并没有使k脱离这一审判,反而是将他带进去了更为深刻的困境当中,最后在审判当中配备行刑人员秘密带回郊外,执行了死刑。

对于这部作品的解读,很多人认为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之下,对于资本主义的政府官僚机构与司法制度的衰败与贪腐的揭露之上。

但也有人认为,《审判》这一部作品所呈现出的是个体在比自己强大许多的多数人构成的机构当中毫无作为,甚至无法拯救自己,无法为自己辩护。

这部作品的主角k长期作为被欺压侮辱,甚至诬告的角色而存在。为了自己的清白努力去跑前跑后,但是最终的结果依然是无法拯救自己,甚至被这一社会结构所同化。

而在k的罪行这一方面,法庭一直在以模棱两可的“原罪说”等等胡闹,但是卡夫卡所创作的这部小说的最终意义仅仅只是这些内容吗?我认为并非是这样。

《审判》:卡夫卡说,每个道德上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灵魂的审判

多面卡夫卡

卡夫卡的现实审判与顺从

在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卡夫卡正陷入一场特殊的审判,这一审判与卡夫卡本人的情感问题有关,也并非是以法庭形式所作出的审判。而是在卡夫卡和一位女性菲利斯之间的情感纠纷。

在这一场特殊的审判当中,卡夫卡依然是被告,其背景来源于卡夫卡和菲利斯之间的爱情,但是,因为卡夫卡对于婚姻本身的排斥与恐惧,和卡夫卡本人性格上所带来的缺陷,使得菲利斯对于卡夫卡的爱情出现了极大的危机。

在这次特殊的宾馆房间当中的审判,最终以卡夫卡和菲利斯的婚约解除作为其结果,在这场特殊审判的进程当中,卡夫卡并没有说什么,甚至是以一种顺从的方式来去面对这场审判。

但是毫无疑问,这场审判对于卡夫卡的影响极为巨大,甚至是他创作《审判》这部作品时的最为重要的现实。

解除婚约这一结果,对于卡夫卡来讲并非是一个极为无法接受的事情,甚至对于他的创作则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般的感觉。

但是审判的过程,对于卡夫卡的影响,已经无法通过生活来磨灭,直接的呈现在了他的作品当中。

在这场特殊审判之后的三个月当中,卡夫卡就将《审判》这部作品真正的写作完成。在《审判》这部作品当中所出现的一位角色,即k的那位邻居,在k最终被审判之前一直在引导着他。

而这位邻居,其实暗指的就是卡夫卡曾经的恋人菲利斯。这就是《审判》这部作品与卡夫卡自己的人生所具有的重大的关联。

《审判》:卡夫卡说,每个道德上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灵魂的审判

无法预料的成功背后的卑劣

隐喻之下的救赎与光鲜外表下的跳蚤

但文学作品本身,不可能直接的与现实连接,更多的是超越现实的内容。

在这部作品当中,k的那一场30岁生日时候的被捕,并非是一场偶然的事件,更多的是隐藏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k所做的那些卑劣的蛛丝马迹。

在表面上看,k角色作为银行经理而受人尊敬,并且以30岁的年纪获得了社会上极为崇高的地位,如果按社会的一般评价标准来看,k作为有为的成功男士存在。

而在日常生活当中,k也是对人彬彬有礼,与人和善,奉公守法,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但是从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看出k的这种光鲜亮丽外表之下,其实依然有着那些残忍的跳蚤在爬来爬去。

例如他和酒吧的那位女招待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工作当中与副经理之间的不和谐的相处,以及极为不正常的升迁速度,这些都从侧面显露出,k这位受人尊敬的银行经理,并非是一位简单的人物,更多的是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并不够光彩的过往与行为。

这些行为本身,可能并不构成彻底的犯罪,但是从伦理与道德审判的法庭上来讲,无法逃脱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善良天性的审判。

这部作品当中的“审判”并非是简简单单的以法条作为标准的审判,更多的是从灵魂,伦理,道德等方面所产生的审判。

继而,那些法官称呼k为油漆匠,这一细节就可以去解释——光鲜亮丽只是外表,而灵魂才是一个人的本质。

而对于决定k命运的最终审判之前的那些内容,也具有着重大的指向意义。

《审判》:卡夫卡说,每个道德上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灵魂的审判

灵魂的审问

道德法庭之下,灵魂的审判

在这部作品的第九章当中,一位自称是法院监狱的神父,曾经给k讲述自己所知的一个预言。

乡下人来到法之门前的时候请求进入,但是守门人不让进,守门人的说法是现在不行,但将来又有可能允许。


乡下人就在门口守候,守门人又接着说,如果你想进去,可以不管守门人的许可。另一方又强调守门人的权利,甚至吓唬他前面有比守门人更为高级的守门人。


乡下人就在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与进与不进的犹豫当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而在死亡来临之前,这位乡下人询问守门人,为什么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这儿等着。


守门人的回答是,这扇门仅仅只是为了乡下人而开。

这一则寓言,所代表的是对于k的一场忏悔的召唤。

在这部作品的这些法院相关的人员面前,k的所作所为及其心理状态都是极为明显的,但k自己并不清楚这场审判的本质。

k掩盖那些不光鲜的内容,而只是在为自己做无罪申辩。

对于这场审判来讲,k的忏悔和对于自身灵魂罪行的承认本身,才作为最终审判的改变原则而出现。

但是k并非这样做,k就像那位在门前停留了一生的乡下人一样,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一隐藏着的自己。只想要通过侥幸的手段,进而逃脱这场审判。

甚至到最后,k都没有去领悟这一问题,在当离开教堂的时候,神父最终告诉他,要知道神父是谁,隐喻是,他等待的就是k的忏悔。

但是明显,k并没有产生这一想法,甚至未理解。

进而这场审判,就进入了既定的环节,一切都如最初的审判一样,在k的31岁生日的前夕,在这场审判当中,他被判处了死刑。

甚至在执行死刑的两位执行者过来的时候,k依然还在挣扎。

在最终接受审判的时候。k对于自己的罪行依然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但最终在比尔斯娜小姐的引领之下,他认为死亡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新生的道路而呈现在他的眼前。

《审判》:卡夫卡说,每个道德上犯罪的人,都无法逃脱灵魂的审判

审判之后的末日

人类生存价值的反思与内心审判

k所代表的并非是单个的人,而是每一个人本身甚至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k,人本身的处境和命运从来是人自身所能够决定的,而是被外在的他人所决定的。

k所寻求的抗辩本身。就已经作为人类本身的对于自身继续生存的价值的反问。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来源于如何认识自身。

只有充分认识到人自身所生存的状况才能进行问题的解决,人需要对于自身进行灵魂上的审视,才能看到那些不能看到的问题,才能不成为乡下人。

但仅仅这种自省并非就可以结束,而是在现实的实际行动当中,对于自身处境和外在环境,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

对于人的灵魂的审视来讲,k的遭遇和k所具有的那些行为本身,就作为每一个活着的人,无法逃避的问题产生。

在这一现代意义上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更多的是要对于自身清楚的认知和反省。

无法逃避的法庭的审判,就作为人对于自身灵魂的审判而存在。

每一个人最终逃脱不掉的是自己的内心的审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