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1、权力与命案

在上篇 中,我们提到窦宪因强买沁水公主刘致的园田,遭到汉章帝斥责,骄横至极而最终失势。但在章和二年(88年),他的人生再度迎来事业的上升期。

这是因为汉章帝驾崩后,窦宪的妹妹窦太后又临朝称制。如此一来,窦氏家族再度鸡犬升天,窦宪是以侍中身份得以入宫,弟弟窦笃封为虎贲中郎将,窦景、窦瓌(瑰)封为中常侍。

但职务的升迁和前车之鉴,并没有让窦宪等人警醒,反而继续卷土重来,肆无忌惮。他一方面广交门客,与时令名士密切往来,以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开始觊觎权力之争。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汉章帝去世后,都乡侯刘畅来到京城祭吊,刘畅是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的曾孙,但他跟窦太后往来密切,二人的关系结果被窦宪发现,“惧见幸,分宫省之权,遣客刺杀畅于屯卫之中,而归罪于畅弟利侯刚”。窦宪杀害皇亲栽赃他人的手段并不高明,案件很快被侦破,事发后,窦宪被禁闭起来。

闯了大祸的窦宪害怕被杀头,开始“自求击匈奴以赎死”,而窦太后也实在无法对自己的兄长痛下杀手,于是朝廷就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讨伐北匈奴,以此将功赎罪。

2.边境危机与家族复兴

历史上,北方的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关系颇深,甚至一度影响着中原王朝的归属和兴盛。

先简单分析一下匈汉关系。东汉立国之初,国力虚弱,匈奴势力重新控制了西域,还曾多次趁机犯边,“杀略抄掠甚众,北边无复宁岁”,逼得东汉政府先后放弃了大批郡县。直到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 8年)时,匈奴内部分裂为南、北两部,相互攻战不已,使得南匈奴归降汉朝,“愿永为藩蔽,捍御北虏”。东汉政府把归附的南匈奴人马安置在云中、西河一带,居汉北边诸郡,助汉守边,而北匈奴仍然居于漠北。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根据林斡的《匈奴通史》中的观点,在南北匈奴分裂之初,北匈奴人口约有一百万左右,显然强于归附东汉的南匈奴。虽然北匈奴受气候变冷、蝗灾、内部权力争夺、外部战乱的影响,导致人口减少,但实力仍然强于南匈奴。双方都视对方为敌,互相攻击,这种连续征战掠夺,也给汉朝边境带来了极大压力。据《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汉明帝永平六年(63年)前后“时北匈奴犹盛,数寇边,朝廷以为忧”。这说明,在光武帝到汉明帝时期,北匈奴还时常南下威胁东汉政权,而东汉政府在战略上也联合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力量,一直防御着北匈奴。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这期间,南匈奴归汉后,受到东汉政府的扶持、接济,处境相较北匈奴要好一些。而北匈奴惧怕遭到汉朝和南匈奴的攻击,在采取军事掠夺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谋求与东汉的“互市”“和亲”。根据《后汉书》中记载,在建武二十七年(51年)、建武二十八年(52 年)、建武三十一年(55 年)、永平七年(64 年),多次派遣使者来汉进贡,希望互市和亲。北匈奴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想缓和与东汉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换取一定物资,再就是离间南匈奴与东汉,遏制南匈奴的发展,还有一点就是抬高北匈奴在西域的地位。

对于北匈奴的请求,《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建武二十八年(52年),北匈奴单于派遣使者来汉进贡,乞求和亲。当时光武帝刘秀曾问计群臣,司徒掾班彪认为:“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市,重遣名王,多所贡献”,他主张采用羁縻之策,“既未获助南,则亦不宜绝北”,这一主张被刘秀所采纳,虽没有与其和亲,但是和而不绝。

北匈奴的举动,南匈奴自然不愿意看到,但鉴于自身实力有限,离不开强大的东汉政府支持,因此,在不断请兵于东汉。

到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 3 年)后,窦固两度出师北匈奴,恢复对西域的控制,双方此后在西域胶着争夺,至汉章帝建初二年( 77年),东汉政府因国力再度罢兵,导致西域部分地方再陷入北匈奴之手。后经班超等人的努力,使得东汉政府在西域形势有所好转。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到汉章帝元和二年( 85年),东汉王朝与南匈奴、鲜卑、丁零和西域诸国对北匈奴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使得“北虏衰耗,党众离畔……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

面对势衰的北匈奴,章和二年(88年),南匈奴单于又上书东汉政府,请求出兵北匈奴,希望“破北成南,并为一国”。而适逢窦宪刺杀刘畅事发,急于“赎死”的窦宪抓住机会,排除朝中反对派的意见,主动请缨,被封为了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出兵北匈奴。这次出兵计划窦太后同意,窦氏家族也支持,因为一旦获胜可以保全窦宪,对窦氏家族十分有利。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永元元年(89),汉军兵分三路,先是在稽洛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大败北匈奴。后到达私渠北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苏泊),斩杀名王以下13000人,,北匈奴八十一部20余万人投降。窦宪、耿秉出塞三千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依西汉名将霍去病旧例,刻石颂功,记汉威德。窦宪此次出兵重挫北匈奴,使其基本丧失与汉朝对抗的实力,史称“燕然勒功”。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永元二年(90年)五月,窦宪又遣将率袭取夺回伊吾卢城。

永元三年(91年)二月,窦宪派耿夔、任尚、赵博等人率军于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再破北匈奴,彻底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的威胁。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戴罪立功的窦宪,军功日隆,威名大震,被授为大将军,“位次太傅下,三公上”,权震朝廷。这时的“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打击异己,同党遍布朝堂内外。

《后汉书》卷四十五《韩棱传》中记载,永元三年(91年)十月,汉和帝行幸长安,祭祀列祖,窦宪也同行。当官员商议迎接窦宪礼仪的时候,竟然“议欲拜之,伏称万岁”。事情虽然被尚书韩棱奏止,但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东汉朝廷政治生态可想而知。

3. 外戚专权与舅甥反目

在窦宪势力不断膨胀的同时,已逐渐长大的汉和帝不甘心受制于人,开始致力于消灭摄政集团。当时的窦宪还在忙于讨伐北匈奴的战争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年幼的汉和帝和一些大臣们的策划、反击。

永元三年(91年)正月,汉和帝“加元服”,按理说这意味着皇帝不再是幼主,可以直接亲政了,但这时的窦太后却一直到汉和帝铲除窦氏势力时,都没有发布归政诏书,还政于汉和帝。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当时的宫中近卫军要职已经被窦氏势力占据。朝廷之上,追随窦宪的势力和拥护皇帝的势力分野明显。太常丁鸿曾给汉和帝奏疏:“左官外附之臣,依托权门,倾覆谄谀,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诛”,指出窦氏专横跋扈的危害,建议皇帝整顿国政,改变这种状况。尚书仆射郅寿朝会时则直接讥刺窦宪专权,“厉音正色,辞旨甚切”。于是汉和帝身边的拥君势力,制造舆论,劾奏依附窦宪势力的种种不法行为。

永元四年(92年),朝廷封窦宪的同党邓叠为穰侯。而邓叠的弟弟邓磊官居步兵校尉,“掌宿卫兵”,控制着皇城进出。不过,后来执金吾窦景依仗权势,“篡取罪人”“妻略妇女”“擅发边兵”,最为过分,迫于舆论压力,使得窦太后不得不罢免其执金吾一职,反而降低了窦氏在宫中宿卫近军中的影响力。

在汉和帝的刘姓宗室中,诸王们要么在封国纵情声色犬马,不过问政事,要么年幼无力,发挥不了拱卫皇室的作用。当时唯一能发挥作用的是废太子清河王刘庆。

据《后汉书》卷五十五《清河孝王庆》中记载,永元四年(92年),汉和帝借讲经的机会,征调清河王刘庆“人省宿止”,从而让刘庆参与其中。

除了清河王以外,汉和帝身边还有宦官势力参与中,《后汉书》中记载“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说明汉和帝通过宦官的联络,可以与少数大臣建立联系。这位宦官就是中常侍郑众,“为人谨敏有心几”“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通过宦官从中穿插,从而构建起了皇帝、宦官、大臣、诸王组成的倒窦势力。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后汉书·和帝纪》中记载,是年四月,“大将军窦宪还至京师。”六月庚申日(二十三日),汉和帝在北宫,控制住了皇宫,派人分头抓捕窦宪的主要党羽郭璜、郭举、邓叠、邓磊等人,同时收缴了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宪及笃、景、瑰皆遣就国”,其后给窦宪定了个“潜图拭逆”的罪名,迫令自杀。

汉和帝整个计划十分严密,在拔除窦宪势力后,使濒危的皇权得以重新加强。汉和帝亲政后,案件处罚累及耿氏家族,史载“及窦宪败,以秉窦氏党,国除”,耿夔亦被免官夺爵。耿氏家族暂时被迫隐匿,然后耿秉子耿冲官至汉阳太守。但耿秉的弟弟耿夔不久又复出任职,其他嗣侯亦未受影响。因此,耿氏作为豪族的主体并未受太大影响。

4.小结

对于汉和帝的这一举措,后来史家也有观点认为,他是“拒一虎而进一狼”,使得宦官群体得以进入权力中枢,为后来的“十常侍亡汉”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而且汉和帝也并没有完全铲除外戚势力,此后的东汉一帮“娃娃”皇帝登场,便陷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中衰阶段,后来的梁氏、邓氏、窦氏几大家族还有阎氏、何氏等曾再度登场。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窦宪大破北匈奴的幕后 略谈东汉皇权之下窦氏家族兴衰(下)

永元九年(97年),窦太后死后,汉和帝又大封梁氏家族,最终在汉顺帝、汉桓帝时出现了梁冀之祸(梁冀的妹妹是顺烈皇后梁妠)。

元兴元年(105年),汉和帝死后,和熹皇后(邓绥)临朝称制达十六年,大力提携邓氏家族,气势远盛窦氏家族。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桓思皇后窦妙立刘宏为皇位继承人,是为汉灵帝。期间,窦太后(窦妙)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在辅政过程中,与宦官势力斗争失败,窦氏家族失势。

至此,在东汉一朝中,作为世家大族的窦氏家族三起三落,且一次较一次惨重,最终在同宦官的斗争中失败,从而淡出了历史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