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历史不容忘记,在七十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日岁月中,一座地处湖南西部边陲的小县城,拥有着特殊的历史意味,它名叫芷江。

芷江城,居于云贵高原东缘和雪峰山西脉之间,历史上这座地处偏远的城市,显得宁静而祥和。但在抗日战争中,这座小城却仿佛注定将与平静无缘,在那场战争的最后,这里更是成为了中国战区的洽降地,也在一夜间广为人知。

那是中国抗战史中,少有的一幕,1945年2月25日,晨光中寒气尚未消散,数十架重型轰炸机,迎着凛冽寒风,从中国西南腹地分头起飞,完成集结编队,航向向东,那是一次充满着象征意味和决心张显的轰炸,天亮时分,东京的日本皇宫收到了一枚“重礼”,轰炸机中的一批,起飞自湖南芷江。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芷江,湖南怀化西南方向的一座山中小城,城东南有一片翠绿的草地,常有一些牧民在这里放羊,在草地的南端,有一块残砖断石的遗址,很早以前,这里曾经是一座雄伟的宝塔,因为过往的大雁栖宿在塔上,人们称它为雁塔,而在1937年时的芷江城,面积不大,人口也不过3万,数千里外燃起的抗战烽火,似乎并不能影响小城偏处山中的宁静。

整整七年了,自1938年11月芷江遭到第一次袭击开始,曾经边远而宁静的小城已经遭受了38次大型轰炸,三千七百多栋房屋消失在战火,人员损失至今没有权威统计,不再宁静、不再沉默,一段奋起、一种牺牲,芷江城走进抗战的洪流,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条跑道的出现。

1938年正月十二这一天,芷江东郊教场坪里人声鼎沸,800米见方的平地上,19000多名民工扛着自家的锄头,挑着自带的畚箕,像蚂蚁一样涌向教场坪,这一天,芷江机场开始全面动工。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当时的芷江机场原本是一个教场坪,是历代官府和军队用来训练兵将、考取武秀才、检阅军队、砍杀犯人的地方,虽然曾被蒋介石用作围剿红军的前沿阵地,但此后一度被搁置起来,不过这一次,这个地方被一个叫陈纳德的美国人相中,他要在这里修筑一个机场。

早在去年的11月,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就电令芷江县政府征调民工扩修机场,虽然刚刚进入寒冬季节,很多人还没有过完年就来到了这里,不大的七里桥陡然热闹起来。

这一年夏天,刚刚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黄彰任,被派往芷江机场担任实习工程师,此前,国民政府因忙于战事,人手非常紧张,如此浩大的工程,除航空委员会派来数人监工外,工程师仅林泽群一人。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工程在热火朝天的氛围中进展迅速,仅三五天功夫,座座茅草荒山、条条沟壑田渠,都成了带有南方地质特征的红色新土,这样用石料和沙土填起来的跑道,要承受住飞机降落时的巨大冲击力,跑道的根基必须尽力地夯实。

这是一张拍摄于1938年初的照片,画面中仅仅捕捉到那个场面的一个边角,但那身后,分明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场面,修建芷江机场,他们最为先进的技术,是一种依靠人力和牛拉的大石头碾子,这种用水泥和鹅卵石浇铸而成的石碾,最大的重达两吨。在中间的圆孔里插入一根木轴,这样在石碾拉到跑道尽头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转动中间的木轴来改变方向。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一个重达两吨的石碾至少需要五六十个民工才能拖动,在1650米的跑道上,他们一天要来回地走上好几次,埋头、用力、前倾,埋头、用力、前倾,似乎成了他们的习惯动作,就在机场热火朝天地施工中时,人们并不知道,日本人已经盯上了这个大山中的工地。

1938年,在一个叫前川一雄的日本人的谋划下,一个特别的行动组潜入芷江,其中给芷江人民带来血光之灾的,是一个叫李三保的汉奸特务。

1938年11月的一天,沅陵县盛平乡负责人廉清风正在机场一角担土平地,一年前,他也被征调来参加机场的建设,他们那个村的70多个民工就是他带队带来的,由于机场的建设是分段执行,一个县分一个地段,所以这些老乡们基本上天天都呆在一块,这一天,廉清风突然隐隐约约听见远处传来翁隆隆的声音,他晃了晃脑袋,看到周围都在埋头苦干的人海,他不禁怀疑是不是自己产生的幻觉,直到第一颗炸弹落下,廉清风才意识到那是飞机发出来的轰鸣声,大家开始惊慌失措,四处奔逃起来,只见密密麻麻的人向四周的山林里跑去,然而为时已晚。

这是历史上日寇对芷江的第一次大轰炸,待敌机离开以后,只见机场上弹痕累累,血流满地,80多位民工在日寇的轰炸中丧生。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很难想象,凭着牛车石碾,冒着敌人炸弹炮火,一个后来抗日中至关重要的机场就这样被修建起来。只有1650米的跑道,却凝结了多少人的血汗,甚至是生命,这个机场,从建设之初的1938年,日本特务就盯上了,后来,驻扎在芷江的宪兵司令部,抓获一个叫李三保的可疑人物,经过审讯,此人果然为日本派遣而来的汉奸特务,正是他招引来日军轰炸飞机,随即李三保被宪兵司令部枪毙,一时间,芷江人民无不拍手称快。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日本特务发现芷江在修机场后,从1938年11月到1945年的12月,对芷江机场先后进行了23次轰炸,投向机场的炸弹就多达3109枚,然而,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每次轰炸完一天后,机场总是照样能使用,日本人并不知道,聪明的对手有许多土办法。

在电视剧《血色湘西》中的一段剧情,讲述的是中美联合空军芷江机场决定在麻溪铺设立秘密雷达站,中国军民浴血保卫雷达站的故事,而真实的历史是,当时芷江机场的确设有雷达站,但具体位置并非麻溪铺,雷达站就在机场附近。

飞虎队的除了雷达外,还有一种神秘武器,P-61,外号“黑寡妇”的飞机。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1943年3月的一天,日军出动了二十多架飞机偷袭芷江机场,基地雷达发出警报后,我方飞机起飞迎敌并击落一架日机,这架被击落的飞机拖着长长的烟雾坠毁到附近山林里,可是这架日机坠毁前投下的炸弹落到了机场附近农民刘大松家屋后的竹林里,房子被炸垮了半边,而且燃起了大火。美军空军司令部的人和周围群众连忙赶去救火,陈纳德将军派人把受伤的刘大松接到了美军医院治疗,几个月后,农民刘大松挑着自家种的石榴去感谢陈纳德将军,陈纳德亲自接待了他,不过,陈纳德对刘大松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请求,希望他把屋后的竹林送给飞虎队。

第二天,一个排的士兵,将刘大松家前后左右戒严起来,任何人不得靠近。刘大松找了几个可靠的邻居一起行动起来,几天之后,十几架竹飞机做好了,糊上纸,涂上色,被连夜秘密送到了芷江机场,白天,这些飞机全部用篷布盖着,很醒目地停放在那里;夜晚,机场工作人员便将篷布掀去一些,朦胧夜色中远远望去,这些竹飞机与真飞机似乎没什么区别,然而,芷江机场这一次早有防备,一方面,机场的飞机全部是竹制的伪装飞机,同时方圆数里的老百姓被动员起来,他们一见日军间谍的信号弹,就四处发射干扰信号弹,那一天晚上,五颜六色的信号弹,加上猛烈的防空炮火,将芷江夜空燃烧得分外绚丽。

​在芷江,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楠竹,许多当地百姓一齐动手,一个晚上就可制造出十几架竹飞机,摆到机场上,日本人以为是真飞机,俯冲下来投弹时,正好机场的高射炮就发挥了作用,日本人轰炸23次芷江机场,投下3109枚炸弹,其中一大半都浪费在这个竹飞机上面,倒是前来轰炸的日本飞机总是有去无回,损失了几百架飞机后,日本人终于决定发动地面攻击去夺取这个战略机场,这也就引发了后来著名的雪峰山会战。

日本人到最后失败时,也没搞清楚,为什么炸了这么多飞机,中美空军仍然不停地出动,打击他们的后勤供给线,打击他们的前沿阵地,甚至在最激烈的雪峰山会战中,中国士兵带着通讯工具,潜伏到前线阵地,精确地指示从芷江机场出发的轰炸机,将炸弹准确扔到敌人头上,炸得日军头都抬不起来,一直占据空中优势的日本人,第一次在芷江这里品尝到了丧失制空权的滋味,竹飞机,漫山遍野的烟幕弹,这些土办法,最终奇迹般地保卫了这个战略机场。

「原创」一座边陲小镇,为何在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