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中國科幻經過幾十年艱難發展,培養出王晉康、劉慈欣、何夕等一批科幻名家。其中,作為

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的王晉康,更是中國科幻文學界的扛鼎者。迄今他已發表短篇小說87篇,長篇小說10餘篇,計500餘萬字,先後15次獲得了中國科幻大獎銀河獎,堪稱中國科幻的頭駕馬車。

作為王晉康的忠實粉絲,我更喜歡他的中短篇小說。不僅因為他的作品有著非常鮮明的個人特色,蒼涼冷峻、富有哲理,以生物學知識作為切入點,還因為他的作品讀後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深刻反思。2001年王晉康發表在《科幻大王》上的短篇小說《盜火》就充分地展現了他的這種個人特色。

《盜火》講述了一個生物學大佬何不疑在準備提前退休的最後一天在記者的見證下,對自己負責的類人勞動力繁育中心進行安全性實戰檢驗的故事,看似平平無奇的檢驗之後,卻藏著他竭力隱藏的驚天計劃。

今天,我將以《盜火》為例,從內容設定、人物塑造和主題表達三個角度解讀王晉康科幻小說的魅力所在。而在第四部分,我將結合整個故事,來談談我的兩點思考。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01內容設定:雙線佈局,探討最新的生物學技術突破帶給我們的人性拷問和兩難抉擇

《盜火》雖然是一部短篇小說,卻有著非常完整的內容設定,甚至在有限的篇幅裡構建出了明暗兩條線來敘述整個故事,強化整個故事的主題。

①明線:生物學家何不疑退休前進行安全檢驗,證明類人工廠的安全性

作為2號類人工廠的總工程師和消除指紋技術的發明人之一,生物學大佬何不疑決定提前退休,在退休前,他需要確保當類人工廠的生產線上產生帶指紋的嬰兒時,工廠的安全系統會立刻自動報警,終止全部生產程序,封閉大門,全區處於一級戒備狀態。

所謂類人工廠就是通過組裝人類的DNA來製造出人造人的特殊機構。為了區分本質上和真正的人類一般無二的人造人,世界政府規定必須對工廠裡出生的所有人造人都消除指紋,這是必須遵守的禁令。何不疑的這次安全性實戰檢驗就與政府的這條禁令有關。

為此,何不疑專門邀請了俄國世界級偵探推理小說作家斯契潘諾夫和《大公報》的著名記者董紅淑進入自己負責的防衛森嚴的2號類人工廠,見證自己對2號類人工廠安全性的實戰檢驗。

在我看來,老王設計的這條明線非常鮮明的體現了他理科思維,那就是邏輯性。這條明線的邏輯性就在於,當我們換位思考處在何不疑的位置上時,如果想在退休前證明自己對工作的盡忠職守,同時杜絕今後可能遭受的懷疑,那麼搞次有外人監督作證的大動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一種職場老人在經歷風雨後的智慧表現。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②暗線:何不疑是如何精心計劃,在眾目睽睽之下盜走了類人嬰兒

與明顯相對的,是一條精心設計的暗線,那就是何不疑想要在退休之前的最後一天,做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將一個有自然指紋的類人盜出2號工廠。這條暗線在經過前期各種非常不明顯的鋪墊之後,最終藉由斯契潘諾夫的視角進行了一一梳理和解密。

為了完成這大事,何不疑在幾年前就特製了一個足以亂真的“肚套”套在身上,利用進入工廠時不分男女,人人都必須脫去衣服進行的淋浴消毒,來使人們對他的“大肚子”司空見慣,製造思維盲區。

何不疑還在接待斯契潘諾夫和董紅淑前,提前打出了煙霧彈:一簍裝在竹簍裡的金華火腿。用這個煙霧彈迷惑了觀察力敏銳、善於推理的世界級小說家斯契潘諾夫,從而讓他短暫的受到了矇蔽,直到晚上回家後才恍然大悟。

在我看來,何不疑屬於非常典型的高智商犯罪。為了達成自己將一個有自然指紋的類人盜出2號工廠這個目的,他很久之前就開始佈局,利用假肚子降低同事的警惕心,反覆宣稱自己的老婆懷孕待產,找到合適的作證人,準備好煙霧彈,幾乎每一步都走位準確,預期效果明顯。

明線和暗線的雙重結合,讓整篇《盜火》顯現出一種非常理性化的色彩,用一個非常理性化的外殼和邏輯,來引發讀者看後的思考,可謂構思精妙。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02人物塑造:三個鮮明的形象,既有各自的性格體現,又有立場的衝突

①何不疑:一個手握生物學密碼的生命科學家

作為一個生物學家,何不疑無疑是成功的,他參與了類人消除指紋技術的發明,並且擔任了2號類人工廠的總工程師,要知道,這樣的類人工廠在全世界僅有三個。作為世界上能修改類人制造程序,使生產線中產生帶指紋嬰兒的三個人之一,何不疑身上有著非常明顯的科學家的特點:專業、理智、技術高超。

但與此同時,何不疑的內心深處也是百味雜陳的,作為每天眼看著一個個類人嬰兒出生的人,他對於類人充滿了同情:

“我一直在做著一件違逆自己心願的工作。從某個角度看,所有類人都是我的親生孩子。我十分喜愛他們,但又不得不冷酷無情地防止他們混入人類,因為那將使人類社會走向大崩潰。”

在我看來,何不疑身份上的桎梏讓他必須遵守自己的職責,保障人類種族的純潔性,而作為單獨“人”的部分,他又在類人創造和銷燬的過程中飽受著人性的拷問。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促使他做出提前退休的決定,同時,利用盜取一個類人嬰兒自己撫養這件事來促成自己內心理智與情感的和解。他的選擇既是人性的偶然,也是人性的必然。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②斯契潘諾夫:一個思維縝密的推理小說作者

75歲的俄國人斯契潘諾夫,身材魁梧,方下巴,闊肩膀,濃眉大眼,鬚髮全白。他既是《科學世界》的特約作者,也是一位世界級的偵探推理小說家。他的優秀在於即使在21世紀末,“電腦作家”仍不能戰勝他,警方甚至常常需要利用他對案情的分析和預測來幫助破案。

對於何不疑的邀請,他從一開始就保持著高度的職業敏感性。他用一種平靜的旁觀者的心態,對時間的進程進行著縝密的、近距離的、全方位的觀察。如果不是何不疑在一開始就提前準備好了煙霧彈:一簍裝在竹簍裡的金華火腿,那麼斯契潘諾夫可能會更早的,在何不疑將嬰兒帶出2號類人工廠前就拆穿他的圖謀。

在我看來,斯契潘諾夫在《盜火》中,扮演的是一個解密者的角色,也是一箇中立者的角色。他為自己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而驕傲,在何不疑騙過自己之後,反而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斯契潘諾夫將自己對何不疑“盜火”的分析記在一個日記本上,打算等類人嬰兒長大成人後舉辦結婚典禮時,將它作為自己的賀禮。想必這一點也早就在何不疑的算計之中了。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③董紅淑:一個容易情緒化的著名報社記者

22歲的中國姑娘董紅淑,是《大公報》的名記者。這是一個情感豐富,感性大於理性的姑娘。當她毫無準備的來到類人工廠,面對一個剛剛走下生產線的,可愛的、精美絕倫的、赤身裸體的嬰兒時,她對自己從前所接受的社會認知產生了懷疑。

在見證何不疑的安全檢驗時,董紅淑屬於女性天然的母愛和豐沛的情感,讓她對類人產生了極大的認同和同情,甚至站在類人的角度上替他們發聲,試圖阻止類人嬰兒的銷燬程序,無法做到熟視無睹,儘管她從理智上承認這種做法是適當的。

在我看來,董紅淑就是平凡的普通人代表,人性的複雜在她的身上展露無遺。一方面,她捍衛真正的人類應該具有的尊嚴,認為人類和類人不能混淆;另一方面,她又為只是缺少了指紋,其他方面和真人相同的類人而於心不忍。何不疑恰恰利用了她的這種人性掙扎,轉移了她的關注焦點,成功的為自己做了證明。

何不疑、斯契潘諾夫和董紅淑三個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立場和態度。他們有的守護人類底線,卻渴望得到內心的救贖;有的立場中立,覺得類人的存在自有其道理,應該順其自然發展;有的從禁令堅定的支持者變成了懷疑論者,這種衝突的本質背後是複雜的人性。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03主題表達:科技進步背後往往存在著邏輯悖論和道德倫理悖論,這些悖論不解決,科技就將成為燒身之火,焚滅文明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瞞過宙斯,將火種盜取給了人類,從而使人類成為了萬物之靈。王晉康將這部小說取名《盜火》,其中也藏著自己的深意。

王晉康在小說中刻意模糊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立場,將背景設定為一個沒有信息藩籬的世界。在這個前提下,世界上已經沒有了敵對國家,沒有了戰爭,沒有軍事基地、軍事秘密之類的東西,甚至連商業機密也幾乎不存在了。

這個時候,始終採用局域網,同外界的通訊系統有最嚴格的屏蔽的類人工廠就顯得醒目而特別。而全世界的新聞界始終對類人工廠的存在裝聾作啞,不過是因為在類人工廠裡有太多的邏輯悖論和道德倫理悖論。

  • 類人的出生是否合法?
  • 人類為什麼極其需要類人來作自己的僕人?
  • 類人的銷燬是否違背了人類的生命觀?
  • 強制性區分類人和人類是否真的有必要?
  • 是不是將有越來越多的人類去同情和接受類人?

這種邏輯上的悖論和道德上的悖論不斷拷問著人類的良知。如果類人是安全的,為什麼要對他們進行區分和銷燬?如果類人不安全,為什麼要允許他們出現在人類世界裡?

《盜火》中的主人公何不疑,作為一個精英階層的生物學家,為什麼在類人技術開始時選擇嚴守底線,卻在最後選擇了寧肯提前退休也要帶走一個類人嬰兒,盜出一個類人的“火種”?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背後,藏著事關人類生存和演化的大命題。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04結合何不疑盜取類人嬰兒的整個故事,談談我的兩點思考

①沒有邏輯和道德支撐,再進步的科學技術也只是在裸奔

王晉康在《盜火》的引言裡這樣寫道:

不知什麼時候起,“科學技術”變得讓人憂慮了,它不再僅僅是用以改造客觀世界,反而轉身來變革人類。試管嬰兒技術曾在倫理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如今風平浪息,它已成了醫療技術中的標準操作;克隆綿羊多莉激起了更強烈的地震,但餘震猶在,克隆人類技術便已經瓜熟蒂落。克隆人到了今天還未能呱呱墜地,只是因為生物倫理學的約束。

在我看來,科技越進步,屬於倫理學的約束就應該越加強,任何科技的進步都應該建立在倫理學的框架下。否則像賀建奎那樣狂妄和野心的科學家就會給人類世界帶來無法預知的災難性後果。

科學技術一日千里,不斷突破,像一匹野馬,橫衝直撞,

如果不給它套上倫理和道德的籠頭,只會讓人類加速毀滅的進程,自食惡果。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②何不疑的可貴在於,他在盜火的同時也為火種的泛濫重新關好了牢門

何不疑曾對董淑紅這樣說:“我理解你的敏感,甚至我很讚賞你的憤怒。我們這些人已經聞慣了血腥味,已經見多不怪了。但我們是不得已而為之呀。類人的生產是一個危險的遊戲,只要稍稍放鬆,類人就會代替人類佔領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至於你耿耿於懷的死亡注射,說到底,是一個生物倫理學的問題。”

在接受採訪的整個過程中,何不疑也在反覆強調類人工廠安全措施的可靠性。諸如:

  • 類人工廠用超強度的碳納米細絲和微波場建立的雙層防護網,嵌入大量傳感器防止破壞的地基和圍牆,以及嚴密的進入通道檢查;
  • 因為權限的設置,在全世界三個類人工廠中,能夠修改製造程序,使類人產生指紋的工程師,不會超過3個;
  • 非現職的工作人員,無論以前曾經在類人工廠擔任多高的職位,退休後都無法再次進入;
  • 帶指紋的類人嬰兒出生38秒後,安全系統就會發出警報,由工作人員層層檢查,互相監督,實行注射死亡等等。

這些都無疑在表明人類對類人問題高度重視,為了避免災難性惡果的發生,建立了完整而研磨的防護措施。堵住漏洞,這也是何不疑在退休前進行最後一次安全檢驗的原因。

普羅提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可以說,何不疑作為類人生產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他對自己的產品有著父子之情,卻也有著對全人類負責的使命感。無論自己的計劃成不成功,這都會是一次極小概率的事件,不會給整個人類體系帶來毀滅,這是何不疑作為一個生物學家的底線。

《盜火》:科技發展的背後蘊含的卻是人性倫理的思索

結語

《盜火》雖然以何不疑順利完成自己的計劃,成功盜取了類人嬰兒為結局,卻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間。王晉康寫於19年前作品,放在當下,非但不過時,反而更具有貼近現實的啟發力。

科學技術不斷髮展,必然造就無可避免的邏輯悖論和道德倫理悖論。那些在廣闊的自然、宇宙面前人類的抉擇和人性的掙扎永遠不會停止,值得我們反覆探討,深思再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