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水上自由民”

在福建沿海和閩江中下游生活著一批非常獨特的族群,人們稱之為“連家船民”,媒體稱之為“水上自由民”、中國版“吉普賽人”或是“愛斯基摩人”,而他們有個非常官方的名字叫“疍民”,清乾隆時期也稱為“蛋民”。

這是一群世代居住在水上的族群,以船為家,在水上漂泊。他們有些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甚至有自己的語言。

解密: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水上自由民”

歷來對疍民的起源有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一、有著疍民認為遠古時天上掉掃帚,在地為漢、在水為疍;

二、被漢武帝滅國的閩越人後代;宣稱祖先是5世紀東晉時期反抗晉朝失敗而逃亡海上的盧循軍隊殘部;

三、是9世紀王審知入閩時被奪去田地、驅入水中的福建原住民;或自稱14世紀元朝滅亡後為避漢人報復而下水的蒙古人後裔;

四、至14世紀的元末明初兵敗下水的陳友諒餘部等等。部分疍民的族譜甚至指祖籍于山西。

而目前為史學界公認的是認為疍民是秦漢時期亡國於西漢的閩越人後裔。

2000多年前,閩越國對漢中央多次歸而復叛,導致漢武帝揮軍南下直接滅了閩越國,漢武帝認為閩越人反覆無常又多彪悍,因此將閩越王族內遷到江淮一帶,但也有一部分人藏到深山,有一部分人則跑到水上。而跑到水上的閩越人為了躲避驅逐,便長期定居於船上,因此而形成了疍民這一族群。

解密: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水上自由民”

千年來疍民居住在船中、漂泊於水上,保留了自己語言的同時也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俗,然而他們之中卻沒有文字,大多數人也不會識字。時至今日很多已經上岸的老一輩疍民依舊是大字不識。

到了雍正年間一些疍民開始上岸居住,在閩江邊上蓋簡單的房子作為落腳點,人們稱之為“歇家”。

解密:生活在福建沿海的“水上自由民”

民國時,政府廢除了對疍民的不平等政策,上岸定居的人也越來越多。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更是大規模組織疍民上岸,當時疍民一直被認為是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但是由於在長期的漢化之中,原本屬於疍民的語言、文化風俗都消失殆盡,因此被認為是漢族的一部分。

目前,就是那個疍家漁民世代相傳的漁歌也幾近失傳,為了保護這項遺產,福建省將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如今,水上的疍民是越來越少,曾經那個由疍民自發自建起來的菖蒲村,在1999年的時候也被徵遷,很多疍民住進了菖蒲社區安置房,徹底結束了世代在水上漂泊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