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一个来访妈妈带着孩子过来,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人很乖,但学习成绩一般,从暑假开始她就给孩子报了五门课外辅导班,孩子很听话,每天按时上课,写作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没什么效果,孩子还是学习兴趣不高,这位妈妈有点焦虑,自己以前读书还是很不错的,怎么自己的孩子就偏偏不爱学习了?

来访说的当儿,我看了看站在旁边的孩子,一直低着头,不说话,分明有点怯怯的。我示意她过来然后小声问她:“你喜欢上课外班么?”小女孩先扭头看了一眼她妈妈,然后小声说:“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很惊讶孩子说出这样的原因,我摸了摸她的头表示理解。来访口中的“乖”孩子,其实是怕惹妈妈不高兴才表现出来的乖巧,她并不是真的喜欢去做妈妈安排的事情。

很多家长总以为乖巧听话,不吵不闹就是懂事,是好孩子。殊不知,孩子的感受被忽视了,为了得到家长的重视,他们往往表现出乖巧——一种刻意的讨好。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01 你讨好了父母,却讨不好其他人

在家庭中,如果一个孩子不允许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一旦有了与父母不同的声音,就会遭到父母的否定甚至责骂,那这个孩子会慢慢变得怯懦,没有主见,甚至没有原则。

长期在否定责骂中长大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定势去讨好父母,为的是免于责骂。他们渐渐会产生“做不好,不听话就得不到爱”的低自尊感。长大后,他们会将这种“讨好”父母的模式转移到同学、朋友、恋人等身上。

可是当初讨好父母得到的“爱”,在其他人身上却不会有同样的效果,更多的人会觉得你“没脾气”“好欺负”“不待见”等等,而他们的这些想法转移到你身上,会让你产生更大的自我怀疑,然后你会想着付出更多,继而陷入恶性循环,造成更多的身心方面的问题。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我们会看到,有些遭受家暴的人,她们虽饱受折磨,却不愿离开施暴者,在接受心理咨询的时候往往总在强调,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她会改。她们宁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愿接受来自对方的问题,她们的低自尊和无限的付出并不能让一个家暴男改过自新,唯一的方法就是需要正视自己的“讨好”,及时止损。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02 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讨好”的根源

1. 父母经常争吵,关系不好

一个处于父母经常吵架的原生家庭里的孩子,他的内心往往是缺乏安全感的,父母的相处模式让他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也容易让他产生自责、恐惧与无力感,为了让父母停止争吵,他们往往表现出“很乖”。

这样的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但是小小年纪这样的表现早已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他们觉得自己应该这样才会安全,长大后就极易过度付出或者牺牲自己去换取自认为的安全感,造成很多身心问题。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2. 父母要求过高,经常打击孩子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在于比较和打击。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考试又不难,九十分就想骄傲了?”
“其他的孩子都学得比你快,你都不知道努力点吗?”
“我这么辛苦为了你,你成绩不好怎么对得起我?”

父母以为这么说是为了鞭策孩子,避免孩子骄傲。可是,这样的话语却是对孩子努力的一种否定,对孩子的进步和优点的视而不见,长此下去,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和爱,渐渐养成讨好型的人格,看父母的脸色去生活和学习,还会因为焦虑,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及其容易自卑。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3. 父母偏心,经常忽视孩子

在多子女家庭或者二胎家庭,父母往往会对某个孩子表现出特别的爱,而忽略了其他的孩子,这个被忽略的孩子渴望得到关心,引起父母的注意,就极易养成讨好的习惯。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里,女主松子的父亲因为把爱都倾注到了有病的妹妹身上,松子从小就希望得到父亲的爱和关注,一心觉得只要按照父亲的意愿学习工作就会得到关爱,但是父亲对他的漠视,使得她在爱与被爱上处于极度卑微的状态,她学小丑扮鬼脸让父亲开心,之后又毫无底线地付出去不断讨好身边人,最终把一生过成了悲剧。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03 对待孩子,父母应该这么做

1. 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

摈弃掉“你不好好写作业,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这样的言论,你“有条件的爱”会让一个孩子充满焦虑,不得不按你的方式行动而忽略掉自己的真实感受。

作为父母,给与孩子信任,引导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不够好,也要对他们说:“不管你做得如何,爸爸妈妈都永远爱你。

父母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大来源。孩子会逐渐在这种氛围下学会爱自己,经受得起挫折和挑战,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2. 给与孩子应有的鼓励和欣赏

孩子对于自我的认知几乎都是来自父母和周围成人的评价,当他没有从周围人那里得到欣赏,他就会去讨好,以期得到肯定,这会让他失去基本的判断力。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提到:

讨好型人格对于温情和赞赏有极度需求,因此才总是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赞赏和一种和谐的氛围。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刻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与欣赏和鼓励,孩子才会有信心去面对他遇到的挑战,给与自己正面的评价。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探险家阿姆斯特朗,小时候曾经很开心地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到月亮上去!”,他妈妈笑着答:“好啊,只是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吃晚饭。”

这句简单的回答呵护了小阿姆斯特朗的好奇心,鼓励他一直探索。后来,阿姆斯特朗果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可以说,鼓励与欣赏对于孩子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3. 接纳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

讨好型孩子的内心感受往往是“害怕失去”“害怕不被爱”,因为他们早期在父母的管制、吼骂和要求中被剥夺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和想法的权利。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作为父母,想要孩子有完整独立的人格,就需要充分接纳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体验生活。

我们都爱孩子,但爱孩子是爱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期待中的那个孩子”。孩子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被感受到。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回应他们,用他们的视角去体会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去体验世界。

“我跟妈妈说不喜欢,她会不高兴的”:警惕孩子的这种“讨好”


写在最后: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要培养一个不是“刻意乖巧”的孩子,父母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控制,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关注。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面对他们,请多点耐心。


作者: 糖糖,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心理学进阶者,致力于把心理学融进生活,做一个有趣的人。欢迎大家来一起探讨生活,共同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