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沾化地圖

【地名由來】

沾化建縣始於宋朝。宋慶曆二年(1042年)升招安鎮為縣,此為建縣之始。熙寧六年(1073年)又省縣為鎮復入渤海縣,元豐二年(1079年)復置招安縣。靖康元年(1126年)宋被金滅亡,招安縣歸金朝,仍屬濱州,至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縣為沾化縣。

"招安"改"沾化"源自金章宗。在金章宗看來,儘管招安含有"招撫安順"之義,但"招安"二字不雅,有傷黎民尊嚴,為了彰顯昇平景象,顯示其"皇恩浩蕩",就借用了漢代龔遂治理渤海郡的典故,定縣名為沾化,寓意"復沾聖化"

"沾化"一詞源出《漢書·龔遂傳》:漢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飢,盜賊並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餘,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耶?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單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務農桑。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龔遂

龔遂,字少卿,生卒年不詳,山陽郡南平陽縣(今山東省鄒城市)人,西漢官員。初為昌邑國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劉賀。劉賀行為不端,龔遂多次規勸他。劉賀繼位後,驕奢淫逸,龔遂屢次勸諫,劉賀仍不改正,最終在位二十七天遭廢。劉賀屬臣二百多人都遭誅殺,只有龔遂與中尉王吉因多次規勸免於一死,但剃髮判處四年徒刑。漢宣帝繼位後,龔遂擔任渤海太守。龔遂平定盜賊叛亂、鼓勵農桑,很有政績。後升任水衡都尉,最終卒於任上。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沾化冬棗

沾化區,山東省濱州市轄區,位於山東省北部,渤海灣南岸,黃河三角洲腹地,東部與東營市河口區、利津縣為鄰,南連濱城區,西南部與陽信縣接壤,西部與無棣縣毗連。沾化位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氣象特徵明顯,四季差別顯著,年平均氣溫12℃。有"中國冬棗之鄉"之稱。

【歷史沿革】

沾化境域,商屬(又名薄姑)國。周屬。秦朝屬厭次縣地。

西漢,東南部屬千乘郡溼沃縣(即漯沃縣),西南部屬平原郡,西北部屬渤海郡陽信縣。

東漢,東南部屬國千乘縣,西南部屬平原郡厭次縣,西北部仍屬渤海郡陽信縣。

三國時期,地屬魏。東部為國溼沃縣地,西部為厭次、縣地。西晉因魏制,隸屬未變。

東晉、南北朝為樂陵郡陽信縣、厭次縣、溼沃縣地。代,西部為渤海郡陽信縣地,東部為渤海郡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渤海郡為棣州,縣境遂屬棣州。垂拱四年(688年)析蒲臺、厭次置,並於渤海縣建招安鎮(今沾化古城),今縣境即為棣州渤海縣招安鎮地。元年(742年),改棣州為樂安郡,招安鎮隨縣改屬樂安郡。上元元年(760年)樂安郡複稱棣州,招安鎮仍屬棣州渤海縣。

,周顯德三年(956年)置濱州,割棣州之渤海、蒲臺兩縣屬之,招安鎮隨縣屬濱州。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北宋初年渤海縣招安鎮仍屬濱州。慶曆二年(1042年)升招安鎮為縣,此為建縣之始。熙寧六年(1073年)又省縣為鎮復入渤海縣,元豐二年(1079年)復置招安縣。

靖康元年(1126年)宋被金滅亡,招安縣歸金朝,仍屬濱州,至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縣為沾化縣。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元代,初沿金制,中統三年(1262年)沾化區屬濱棣路,至元二年(1265年)後,沾化區屬路。

明代,沾化區屬濟南府濱州。

清初襲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州為府,沾化區屬武定府。全縣4鄉統25裡。清乾隆年間(18世紀中葉)全縣共轄291個村莊,至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發展到476個。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沾化屬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岱北道為,沾化區隨屬。民國十四年(1925年)設武定道,沾化區改屬武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縣直隸於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劃沾化屬魯北行政區,抗日民主政府劃沾化屬冀魯邊區。民國三十年拾月(1941年10月)後歸,民國三十三年一月(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為,沾化區屬渤海區第四專區。1949年屬渤海區專區。

1950年撤銷渤海區,建,沾化改屬惠民專區。1957年秋由縣城由沾城(今古城)遷至今富國街道。1958年惠民專區與合併為淄博專區,併入沾化縣,沾化縣屬。1961年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分治、利津縣複製,沾化縣屬惠民專區。1967年專區改稱地區,沾化縣屬山東省。1992年改稱,2001年設地級濱州市,沾化縣屬濱州市。2014年9月9日,國務院同意山東省調整濱州市部分行政區劃(國函〔2014〕119號),撤銷沾化縣,設立濱州市沾化區,以原沾化縣的行政區域為沾化區的行政區域,沾化區人民政府駐富國街道金海五路166號。

【尋歡文史】

沾化飛地——海防辦事處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海防辦事處的位置

沾化的地圖可以很直觀看到,在沾化東北部有一片屬於沾化的區域和沾化大部分地域是分離的。這就是沾化的飛地——海坊辦事處。

其實,這塊飛地本來和沾化並無間隔,1983年以前,海防及其相鄰的新戶、太平、義和、四扣等幾個公社均為沾化轄管。是年,根據省政府決定,後四個公社劃歸東營市。當時海防是沾化少數的出海口之一,就留給了沾化,也生生造出了沾化的這一塊飛地。

齊魯地名探究——源自龔遂典故,復沾聖化之意——沾化

海防辦事處位於山東省境東北部,西、南鄰河口區的新戶、太平、義和、四扣等鄉鎮,東與利津縣為鄰,北靠大海。總面積504.21平方公里。1984年改建為海防辦事處。2000年,轄前鋒、愛國、建華、前進、明星、五星、海防、恆星、幸福、建國10個漁業社,有常駐漁民2000人,漁船1087只。縣造紙原料場、義和水庫、義和苗圃歸辦事處管理。主要捕撈毛蝦、梭魚、海蟄、文蛤、蟹子等。漁民人均純收入5265元。孤濱路有支線通往海防。

海防辦事處為飛地,地處東營市河口區北部,北瀕渤海。面積504.2平方千米,人口570人。辦事處駐地在城區東北45千米處。海拔在1.5~2米之間,海岸線長106千米。境內灘塗、蘆葦溼地廣闊,漁業、鹽業(地下滷水)資源豐富。區造紙原料場、義和水庫、義和苗圃歸辦事處領導。

海防漁港位於沾利河東岸,距入海口7.5千米,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491處重點漁港之一,是濱州市最優良的漁港。河道水域面積160萬平方米,陸域地勢平坦,避風條件良好。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