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邦的“白馬盟誓”與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有可比性嗎?

大馬哈魚12


首先,我們從白馬盟誓和杯酒釋兵權發生的背景對比下:

白馬盟誓,是在劉邦打敗英布後,箭傷復發,劉邦知道自己活不長了,又害怕自己死後諸侯王造反,然後想出的這一個辦法,殺了一匹白馬,端著馬血讓大臣們起誓永遠輔助劉家子孫,不得有二心,從此就有這句“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白馬盟誓是在劉邦晚年仍不放心自己死後怕有人造反,然後想出的一個法子。

杯酒釋兵權,是發生在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發生的,此時趙匡胤還是壯年剛剛當皇帝不久。宋太祖是一代英明的仁慈之主,他不捨得將自己手下追隨自己開國的功臣殺掉,又不得不面臨開國帝王必須面對的難題,所以採用了這種柔軟的辦法藉著酒醉與部下交心獲取部下諒解,讓自己的部下放棄高官,安度一生,子孫富貴的方法。

二者對比,可見宋太祖在部下心中威信是極高的,部下相信他不會做兔死狗烹的事情,所以才紛紛放下手中權力。而漢初劉邦部下接連造反,可以看出,劉邦在部下心中的威或許很高,但是信卻很少,他們是不信劉邦會讓他們安度晚年富貴一生的,既然有了猜忌自然要紛紛反抗為自己謀得出路,所以才有了漢初諸侯王接連起兵造反。


幻海塵封


漢高祖劉邦的“白馬盟誓”說的是“非劉不王,非功不侯”;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說的是“武將可以貪汙,不可以貪權”。

這兩件事可以說有點可比性:它們的真實性都是存疑的。

劉邦可能根本就沒有和大臣達成什麼“白馬盟誓”,這可能是後世為了防止外戚或者權臣干政而偽造的“善意的謊言”。這件事說起來話就長了,我們只需認定:如此重要的大事件,史書上完全沒有記載,都是劉邦死後、呂雉開始膨脹之後,才有大臣開始提的,而且每個說法都不一樣。並且,燕王盧綰可是劉邦晚年親自冊封的一位異姓諸侯王啊。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也不是這麼輕巧的,縱觀中國歷史,不殺功臣的開國之君有幾個?趙匡胤為了避免這種悲劇,不知花費了多少心思呢,難道真的一杯酒就能解決君臣之間的矛盾?“杯酒釋兵權”是解除了部分大將的兵權,但是隻要士兵還在,將軍就會在,趙匡胤只能喝完這杯還有三杯了。

至於其他的可比性,可能有很多,也可能沒有了。


國史通論


以我之見,漢高祖的“白馬之盟”與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不同之處在於漢高祖的“白馬之盟”是對於同姓諸侯和下手將領,而“杯酒釋兵權”則是對軍隊高層領導

白馬之盟 是漢高祖在位時於劉氏諸王以殺白馬的方式訂立盟約,其內容如下

1.國以永存,施及苗裔

2.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杯酒釋兵權 則是宋太祖通過酒宴威逼利誘高級軍官交出兵權,究其原因在於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民不聊生的亂局,以此加強中央集權而制定的策略

總結 漢高祖白馬之盟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中華大一統王朝,但宋太祖的以文御武,文官坐鎮中央,致使宋朝喪失了積極向外拓展疆域的精神


景粼玖序


歷朝歷代,開國皇帝和功臣的關係都是一個難題。

漢高祖白馬盟誓

劉邦開國初分封了一批異姓功臣做諸侯王,但不是一家人他就放不下心,後來逐一地將這些異姓王剪除,這個過程免不了心狠手辣,最終諸侯王都換成了同姓兄弟。

做完這些他還是不放心,怕他死後異姓大臣會捲土重來,所以他殺了一匹白馬,讓大臣們發誓說“非劉氏而亡,天下共擊之”,就是要徹底斷了異姓為諸侯王的路。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是靠黃袍加身政變當上的皇帝,上位初政局還不穩定,他當然擔心手握兵權的功臣起兵再反了他。

在一次和功臣的聚宴喝酒,觥籌交錯中,趙匡胤開玩笑似的透露了自己的心思,那些功臣也都是人精,第二天上朝就紛紛交出了兵權。

不過當初酒宴上,趙匡胤許諾給功臣們的好處,之後基本都兌現了,給他們派到一些肥差上,和皇家聯姻等等。這些功臣都得以善終,君臣關係和睦。

對比來說,趙匡胤做的比劉邦厚道多了。

能與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並稱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可以算一個。

漢光武帝退功臣而進文吏

和劉秀一起反王莽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都是功成名就,得享天年。

劉秀是怎麼做的呢?

建國後,他表彰功臣,都給予了他們崇高的官位,但同時解除了他們的實權。

另一面,他恢復西漢察舉制,重建太學,選拔出很多儒生文吏,填補原先功臣們佔據的職位。

劉秀既防止了功臣和自身產生衝突,又保全了功臣及功臣家族,沒有像朱元璋那樣大開殺戒,也沒有像劉邦那樣“狡兔死,走狗烹”,與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可並稱古代處理功臣問題的典範。


天橋底下說歷史


歷朝歷代的朝廷,都有兩個重要的使命,一個叫安內,一個叫靖邊。漢高祖劉邦建立大漢朝之後,內部勉強算是安定了。劉邦想要完成靖邊的使命,就發動了對匈奴的進攻。劉邦出師的時候,可以說是自信心爆棚。劉邦是馬上得天下的皇帝,他的大漢江山,不是撿來的,是經過亡秦滅楚兩場大規模戰爭打出來的。

劉邦的開國精銳部隊,都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都擁有非常豐富的作戰經驗。劉邦以為他很快就能完成靖邊的使命,沒想到掉進了匈奴人的包圍圈。劉邦為了活命,給匈奴人送錢送女人,可以說是備受屈辱。這場戰役,史稱“白登之圍”。白登之圍,是劉邦人生最大的恥辱,或者說是汙點。

白登之圍的恥辱,劉邦到死都沒有洗刷掉。一直到了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手上,大漢朝才洗刷了白登之圍的恥辱。原因很簡單,就是由於漢武帝慧眼識英雄,發現了衛青和霍去病兩個名將。

宋朝開國之後,趙匡胤一直在忙著安內的事業。趙光義接過哥哥的槍之後,就想完成靖邊的歷史使命。趙光義率領著大宋開國精銳,向契丹發起了猛攻,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一場戰役,宋朝輸得很慘。宋太宗趙光義差點被打死了,非常狼狽地逃了回來。從那以後,宋朝就一直沒有能力收復燕雲十六州。趙光義人生的這個恥辱,一直也沒有洗刷掉。

圖為陳道明老師飾演的劉邦劇照,感謝原作者陳道明老師

李世民剛剛登基沒多久,連年號都來不及改,突厥人就打上門來了。突厥的鐵騎打到了大唐首都長安的大門口,李世民沒辦法,只好和突厥人簽訂了著名的《便橋之盟》。《便橋之盟》是李世民人生最大的恥辱,或者說是汙點。

在簽訂了恥辱性的城下之盟以後,李世民勵精圖治,積攢實力準備洗雪恥辱。三年之後,李世民向突厥發起了反攻。這一場戰爭,大唐軍隊在李靖和李績等人的指揮下,進展非常順利。大唐軍隊勢如破竹,不僅擊潰了突厥主力,還活捉了突厥的頡利大可汗。從便橋上的恥辱,到順天樓李靖獻俘,李世民只花了三年多時間,就徹底洗刷了恥辱。

劉邦的恥辱,要曾孫子才能洗白。趙光義的恥辱,到宋朝亡都沒有洗白。李世民的恥辱,為什麼能這麼快就洗白呢?這件事情,就得說一說劉邦、趙匡胤和李世民建國之後對功臣,尤其是對武將功臣的處理問題了。

劉邦開國之後,對武將採取了打壓和打殺的策略。彭越被殺了,韓信被劉邦打壓。大漢開國戰爭中最能打的韓信,在白登之圍前一年,由於害怕劉邦殺他,和劉邦離心離德,跟匈奴人勾勾搭搭。劉邦打匈奴,肯定是指望不上韓信,所以才要自己帶兵親征啊。

打壓功臣的舉動,很難說誰對誰錯。劉邦打壓功臣的舉動,讓功臣們跟朝廷有了芥蒂。劉邦不信任功臣,功臣也不願意為朝廷賣命。拋開打壓功臣的對錯不談,單說打壓功臣的負面影響,就在白登之戰體現出來了。大家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是韓信帶兵與匈奴決戰,他會犯輕敵冒進,中敵人埋伏這種低級錯誤嗎?

圖為張豐毅老師飾演的李世民劇照,感謝原作者張豐毅老師

趙匡胤開國之後,搞了一個大派對,把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們召集到一起喝酒。趙匡胤這頓酒,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杯酒釋兵權之後,經過戰爭考驗的名將們,個個成了富家翁,他們的部隊,都收歸朝廷統轄了。

杯酒釋兵權事件,讓朝廷加強了實力,避免了武將尾大不掉的現象,從這個方面來講,是有積極意義的。凡事興一利,必有一弊。名將們回家抱孩子了,部隊就得交給那些差一點的將軍統轄。重文抑武的策略,有一個嚴重的弊端,就是要打仗的時候,沒有將才可用。

能當皇帝的人,未必會打仗。劉邦御駕親征,差點就回不來,就證明了這一點。趙光義打仗的功夫,確實不怎麼樣,所以才會在契丹的交戰中吃了大虧,差點就回不來了。

李世民跟劉邦和趙匡胤他們不一樣,李世民登基稱帝之後,並沒有清洗打壓開國名將,而是讓名將們繼續統兵,向突厥發起猛攻。大唐將士與突厥決戰的時候,李世民沒有像劉邦和趙光義一樣親自上場,而是留在後方搞後勤工作。

圖為陳建斌老師飾演的趙匡胤劇照,感謝原作者陳建斌老師

大唐與突厥的這場決戰,出動的兵力並不多,只有十萬左右。這一場戰爭的勝利,是典型的名將高超指揮藝術的勝利。李靖在後方糧草補給還沒有完全上來的情況下,率領三千騎兵,襲擊了定襄,取得了定襄大捷。

定襄大捷之後,李靖和李績等人,又屢出奇兵,襲擊了突厥的王帳。大唐與突厥的這場戰爭,從出兵到抓獲頡利大可汗,只花了幾個月時間。不到半年的功夫,就解決了突厥邊患問題,這樣的閃電戰,換另外一個人去指揮,是非常難辦到的。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李世民也像劉邦或者趙匡胤一樣,讓經過開國戰爭考驗的李靖和李績靠邊站,再換幾個差一點的將軍統兵出征,他們能像李靖一樣做到閃電戰嗎?如果做不到閃電戰,就只能等糧草輜重都運上來之後,與突厥人打消耗戰了。真要這樣打,誰勝誰負還真是未可知也。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一個名將,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劉邦和趙匡胤家族,把開國名將弄下去了,換一些差一點將軍統兵,這是他們靖邊失敗的主要原因,沒有之一。李世民不打壓開國名將,讓名將們出征,是獲勝的主要原因,沒有之一。對於劉邦和趙匡胤家族來說,打壓功臣確實有不得已的苦衷。他們做了打壓功臣之事,就必須承擔打壓功臣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月夜luck


我覺著兩者差別很大,劉邦是在滅了諸異性王后殺白馬而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誅之,是想以此控制諸大臣的權為,來加強劉氏中央集團的鞏固,是帶有威脅強制性的,此盟不久劉邦死後,呂后首先違背了此盟,大封諸呂為王幾乎呂家控制了朝政,呂后死後幸有周勃,陳平設計滅了諸呂,正如劉邦生前所言興劉者必勃也,劉邦出自於草莽,對待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老哥們,是以殺戮結束的。而宋太祖趙匡胤則不然,杯酒釋兵權做的多麼好,鑑於唐朝的藩鎮割據,五代時走馬燈般更換朝代,天下人誰都想做皇帝,宋太祖對自己的寶座也感到憂患和不安,但他不是採取霹靂手段,而是把幾個位高權重和他一起創江山的重臣召集在一起,用談心的方式說出了問題的嚴重性,諸大臣驚出了一身冷汗紛紛跪地,求陛下給他們指出一條生路,宋太祖也沒有虧待他們給他們沒有實權的高官和厚祿,子女聯姻,以示共富貴,有宋一朝很少出現藩鎮作亂,把兵權集中在中央禁軍手裡,同時也出現邊境虛弱的弊病,宋太祖仁德之君也。謝謝。


韓I949


完全沒有任何可比性。

首先,白馬聯盟是劉邦的無奈之舉。漢初為了擊敗項羽,劉邦給予哪些投靠他的人非常高的待遇,而當政局穩定時,這些功臣又成了國家不穩定的定時炸彈。功臣們都想列土封疆。

所以老劉就用這樣一個方法來穩定他們,意思是,諸位兄弟,老劉我也知道你們都想要成為大王,而且我也不能怎麼樣你,比較你們手裡的兵不聽我的話。但是呢,我是真的不想給,也不能給,不如這樣,美女財寶土地你們順便拿,只要不封王,幹什麼都行。

而宋太祖呢,表面上是,大家喝喝酒,談談事,你們這些驕兵悍將是國家不穩定的分子,本想一了百了全殺了,但是念在舊情,你們回家當個富家翁,快快樂樂一輩子好不好。如果你們不聽話,看見外面的刀斧手嗎,就是為你們而準備。

所以呀,一個是無奈¬_¬`,一個是給面子,你說一不一樣。


鄉人談歷史


漢高祖劉邦和宋太祖趙匡胤都是為加強自己皇權統治,鞏固自己江山而採取的兩種不同方法是他們共同之處。不同之處也有:漢高祖劉邦的“白馬盟誓"針對的異性諸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針對的開國武將、軍隊高層。前者沒削弱軍事實力,後者猜忌打壓武將、重文輕武削弱了宋朝軍事實力,也埋下了宋朝滅亡的伏筆。


小龍女5505


應該說宋朝“杯酒釋兵權”與漢朝“白馬盟誓”沒有可比性。白馬盟誓為的是解決異形諸侯王問題和保障功臣集團的利益,進而維護劉氏皇族的統治地位,有打有拉,剛柔並濟。杯酒釋兵權解決的是武將造反問題,以柔性手段打壓武將集團,維護趙氏皇族的統治地位,但後遺症極大,造成了對外作戰的弱勢。


月影漫千峰


劉邦白馬盟誓是非劉不王,不姓劉不得封王,因為自古的異姓王都沒有好下場。杯酒釋兵權是解除功勳戰將的兵權,使他們解甲歸田,省的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