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步槍只有5發子彈,為什麼不增加彈倉量?

第一軍情


“步槍”又稱“來復槍”。是一戰、二戰時期投產量、使用量最大的一種槍械。

步槍的穩定性、精準性,使它成為廣大軍事愛好者們最為喜歡的槍械,不過步槍存在著一個極為致命的缺點,那便是彈容量過低。

萬事萬物都具有一定的“發展性”,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從蒸汽火車到動力火車…人類社會在科學的基礎上不斷進化、不斷髮展,步槍也是如此。

最早的“步槍”叫做“栓動單發步槍”,只能射一發、裝一發,射一發、再裝一發。 這種設計相當於延長了“技能冷卻時間”,使容錯率變的極低,而且無法連貫的射擊多個數目的敵人。

於是,槍械研究者們在“栓動單發步槍”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五發栓動步槍”,在降低了“栓動步槍”上彈率的同時,又提高了容錯率,使之變得更容易操作,更加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

只不過任何人都沒有想到,“五發栓動步槍”居然成為了定型之作。

由於“栓動步槍”的拉栓、上膛、推彈通通需要手動來完成,所以必須要考慮槍身的輕便性。

“五發栓動步槍”的重量大約在4—5公斤左右。槍械研究者們認為,4~5公斤已經達到了“栓動步槍”的極限。

倘若擴充裝彈量,勢必要增大步槍的重量,甚至徹底改變步槍的內部結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半自動步槍(1907)和自動步槍(1883 )的問世,各方面性能均處於弱勢的栓動步槍失去了研究價值。

所以“栓動步槍”的腳步,便永遠的停留在了“五發栓動步槍”的道路上。

實際上,李·恩菲爾德步槍、M-1步槍、G-43步槍、SVT-40步槍的載彈量都為十發,只不過上述步槍的性質更偏向於“半自動步槍”。

其實“半自動步槍”就是“栓動步槍”的升級版,因為在不改變槍械結構的前提下,倘若實現“栓動步槍”在容彈量方面的增強,則必須安裝一個彈匣,或者 增加彈倉的厚度,如此一來便會增加槍械的重量,從而犧牲了“栓動步槍”的機動性。

所以與其將“栓動步槍”搞的越來越重,不如利“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改變“栓動步槍”的結構,將其設計為載彈量更大,更為輕便的“半自動步槍”。 綜上,雖然栓動步槍的載彈量只有5發,但實際上並不影響實戰發揮,並且“半自動步槍”問世後,栓動步槍已經淪為“半淘汰品”,已經沒有改進的必要。

如果刻意的在“栓動步槍”上增加彈夾,不僅要考慮供彈的連續性,也要考慮由於重量增加所造成的手感偏差。

再者說,“半自動步槍”已經彌補了“栓動步槍”的缺陷,為還要去改進“栓動步槍”呢?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白話歷史君


二戰時的步槍大都是手動步槍,拉一下扣一下。使用大容量供彈具的意義不大,德國人曾經是在一戰是搞過一種20發彈匣用在毛瑟98上,但是後來沒有廣泛使用。
手動步槍如果是下邊的彈倉太長了,反而是不容易攜帶了。


對於全威力步槍彈來說,由於都是單發射擊,包括半自動也是扣一下響一聲,對於槍內的子彈數量要求並不高,象一般每個士兵隨身攜帶的子彈,步兵每人也就是40-80發,80發還是美國人的,美國人那會已經用上了迦藍德半自動,彈藥的消耗要大一點,這就說明當時的手動步槍使用5發的彈倉容量是夠用了。
當時的步槍什麼的全槍比較長,行軍的時候放在肩上比較省力,有一個長長的彈匣在那裡比較礙事,反正步槍還是拉大栓,要那麼大彈容量沒用。



這張鬼子的照片肩槍看的更清楚一點,當時步兵行軍的時候,步槍都是扛在肩上的。而且大部分國家的步兵真的都是步兵,要靠兩條腿走路的。

一方面是大容量彈倉用不上,還有一個比較麻煩的地方就是攜帶起來不方便,當時的步槍由於全槍比較長,所以平時在行軍的時候,都是把槍扛在肩上,而如果是採用大容量供彈具,這個伸出來的彈匣對於肩槍不利,影響士兵的攜帶武器。


紅色手電筒


栓動步槍,一般5發彈倉供彈,用槍栓將子彈推上膛,每扣動扳機,只能射出一發子彈;然後,需要再次拉動槍栓,完成退彈殼,以及子彈再次上膛,槍械再次處於待擊發狀態。

二戰時期,除了美蘇德等少量交戰國軍隊裝備了半自動步槍,德軍甚至裝備了具備劃時代意義的步衝合一的StG44自動步槍以外,其他交戰國軍隊裝備的基本上都是5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

當然,也有特殊案例,英國以及英聯邦軍隊裝備的是2只5發橋夾彈倉供彈10發彈容量的李·恩菲爾德步槍,意大利軍隊則裝備了6發彈倉供彈的曼利夏·卡爾卡諾M-1938步槍。

除了美蘇德等國裝備半自動步槍以外,其他國家軍隊裝備的發彈倉供彈的栓動步槍,實際上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裝備的步槍,就沒有什麼區別,也即自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時,5發栓動步槍就沒有什麼改進,已經是基本上定型了。

至於栓動步槍為何只有5發子彈,應該和各國步兵的戰術有關,當時各國軍隊的步兵班基本上都配備了一挺輕機槍,德軍甚至裝備了一挺MG-34/42通用機槍。

因此,步兵的作戰是圍繞輕機槍或通用機槍而展開,機槍是步兵班最強的火力輸出單元,連部一般都配備有重機槍,有輕重機槍提供火力,一般陣地戰中,就容易守住陣地,5發彈倉栓動步槍能夠滿足作戰需求了。

此外,當時的5發栓動步槍都發射大威力步槍彈,由於射速慢,步兵攜帶60-120發子彈,足夠應對中等以上烈度的衝突,有5發橋夾裝彈,一次性地壓進彈倉,特別適合臥姿射擊,因此,基本上不影響栓動步槍的射速。

再則,栓動式步槍射程遠,單發射擊精度高,且彈丸殺傷威力大,還有節約子彈的作用,如果要增加槍械的容彈量,勢必要重新設計步槍的彈倉結構,弄不好還要推倒重來,重新設計一把步槍,那就不是栓動步槍了,且生產線的工藝流程等也得重新改造,那代價就比較大了。

5發栓動步槍供彈,是最為理想的,英制李·菲爾德步槍,彈倉壓進2只5發橋夾時,故障率明顯提高,因此,士兵常常只壓進一隻5發橋夾。

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也就二十餘年時間,許多國家軍工就未研發新型步槍,軍隊的戰術思想也停留在一戰階段,導致其軍隊在二戰時,依然使用一戰時期的5發栓動步槍,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國平軍史


因為二戰的一票栓動步槍都是由彈夾供彈的啊~而一夾子5發塞進去並且交錯排列的話,不至於超出槍身的高度,看起來比較和諧美滿,而且對槍本身的加工製造來說更方便。

所以那會彈夾子一般都是一夾子插五發蛋蛋。

反正二戰各國主流步槍都是大栓(美國人???)射速又慢,五發子彈夠打一陣子了。而五發又是非常便於統計的一個數,士兵數數彈夾數量就知道自己帶了多少子彈。(士兵口吃或者沒上過學數錯了就別怪狗子)

而例外當然是有的,法雞怎麼會錯過這種標新立異的時候呢?

法雞的勒貝爾步槍,早期它是管式彈倉供彈,有八發容量。當然,裝填得一發發的來。

但後來尖頭彈不是流行了麼~ 管倉裡子彈們容易爆菊,所以後來改成了直列裝填。而又因為勒貝爾使用的是錐度極大的8*50mmR勒貝爾彈,菊花太大,所以就出了三發的夾子。

後來的貝蒂埃步槍到是用了5發的夾子,然後槍就變成了這幅德行...

我不管,我就要乳法

8*50mmR勒貝爾沙雕彈也早就了奇葩的紹沙這種半彎的彈匣。

意呆利人也不甘示弱啊,卡爾卡諾也是個例外

因為卡爾卡諾步槍使用的是比較細的6.5*52卡爾卡布步槍彈,因此一個彈夾六發裝彈

那你可能會問為啥步槍不能裝兩個彈夾的子彈或者搞個十發彈夾?

有啊,英國腐佬的半自動(偽)大栓李恩菲爾德就是兩個彈夾的.303子彈,

但是這樣彈倉就得做的比較長,製造攜帶使用都很麻煩,而且.303子彈帶凸緣,一股腦子塞進去十發子彈很容易出現互卡底緣的供彈故障(有緣彈通病),而且裝第二個五發彈夾的時候,壓下去很費力。所以一般可以裝十發彈的老李也就只裝五發。



瘋狗的輕武


步槍的研製始於19世紀初,到了19世紀末的時候,步槍的射程和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彈倉容量也達到了五發。

一戰時期,步槍開始真正成為戰爭的主角,在戰場上出盡風頭,大顯身手。一戰中,各國的兵工廠都在夜以繼日製造步槍,希望能夠研發出威力更大、更加便捷的武器。

可是到了二戰時候,人們發現,時間過去幾十年,士兵已不是當年的士兵,可步槍居然還是當年的款式,而且彈倉還是五發容量,一點都沒有變化。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是經濟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極其慘烈,對各國的經濟都造成了難以想象的破壞,戰後好多國家都把著重點放在經濟建設上。

一戰號稱是“世界上最後一場戰爭”,因為其慘烈讓歐洲各國普遍擁有了強烈的厭戰情緒。一戰之後,各國認為下一次戰爭遙遙無期,對武器研發很不積極,自然也沒有多大精力用來改進步槍。

所以在二戰中,除了美國有充足的經費,研製了加蘭德步槍等少數幾款半自動步槍外,大多數國家的步槍還是一戰中的庫存,槍的結構自然也沒有什麼變化。

其次是沒有必要

要多裝子彈,必須要加長彈倉長度,而改裝彈倉,意味著對槍的結構也也要進行一系列改造。對於交戰中的各國來說。比這更迫切的問題太多了,兵工廠也沒有精力來改造步槍。畢竟相比於坦克、大炮來說,步槍的重要性太低了。

另外,戰場上士兵攜帶的子彈數量有限,較少的彈倉可以達到節約子彈的目的。五發彈倉可以讓槍身對戰士的行動的影響處於一個合適的範圍內,這是各國武器專家反覆研究得出的結論。

因為在子彈口徑和體積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使用體積更長的彈倉,槍身體積就會變大,槍的重量也會增加。士兵無論隱蔽和行軍都會受到影響,士兵的機動作戰能力就會下降。


二戰期間,陣地戰和巷戰的特點也決定了步兵大多采用的臥式姿勢戰鬥,五發的彈夾,槍身更適合趴著射擊。如果使用更大的彈倉,步兵就很難趴著射擊了。

另外,栓動步槍上彈慢,射速低,無論彈夾裡多少發子彈,都是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無所謂

還有一個原因,在二戰時候,傳統步槍的角色已經退為二線,當時交戰各方紛紛採用了以輕機槍為火力攻擊重心。每個班都配備有至少一挺機槍作為火力輸出的主力,五發的步槍基本滿足作戰要求了。

五發步槍沒有改進,不是因為它本身完美無缺,而是各國不能靜下心來去對步槍進行升級改造或者去研發性能更好的步槍。美國由於遠離二戰戰場,介入二戰也是後來的事,所以美國人能夠很從容地對步槍進行研發。美國的加蘭德步槍不僅射程遠,射擊精度高,而且採用了彈鼓式供彈,打完後彈夾自動退出。每次裝彈八發,槍體重量不到4公斤,槍身長1.1米,跟德國5發裝的毛瑟槍無論長度和重量都基本一樣。只要兩支加蘭德交替射擊,就可以壓制日軍一個班的火力。


這種槍在1936大量裝備美軍,二戰中生產了500萬支,直到1957年被M14替代後退役,總共生產了1000萬支。加蘭德步槍在二戰中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都大顯神威,德軍和日軍嘗夠了它的苦頭。

即使在朝鮮戰場上,加蘭德也深受志願軍戰士的喜愛,他們用繳獲來的加蘭德狠揍聯合國軍,也喜歡用它來狙擊美軍,甚至用它打掉過美軍的飛機。


小約翰


眾所周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動步槍,這種步槍有一個特點就是每次開完槍,就會退出子彈殼,然後再進行下一步的射擊。所以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容量只夠5發子彈。那麼這種步槍有沒有必要去增加彈倉量容量呢?

首先,因為從一戰結束一直到爆發,中間只是相隔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大部分國家在大戰中受到了重創,導致經濟一落千丈,因此戰後在長達十五年的時間內這些國家都忙於恢復經濟,以及最基礎的設施,來增加綜合國力。其中輕工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軍工產業由於起步晚,研發時間又長所以基本停歇。

其次,因為這種栓動步槍邊射擊邊退彈殼,所以換彈時間不會太長,而且五發子彈的射擊能節約彈夾,所以改變步槍的構造也是沒有太大的必要。

第三,因為到了二戰後期,衝鋒槍已經大量的出現,而衝鋒槍的彈夾容量能達到五十發以上,所以在這種更新換代面前已經沒有國家去把精力放在栓自動步槍的結構改造上面。而一把射速慢的步槍,去增加夾彈量的話,基本上屬於多餘的功能了,另外還會增加士兵的負重和工作量。

第四,軍工產品的更新換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機床等設備也需要大規模的更新換代,這對經濟緊張的戰後國家來說,可能更希望採取保守策略。五發子彈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所以才會有歪把子這種用五發彈夾供彈的機槍。(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二戰初期的步槍受到19世紀末步槍設計思想的束縛,在步槍彈倉容量上鮮有創新的地方!但是,增加彈倉容量、簡化槍擊操作步驟、提高射速,一直都是槍械設計師的共識。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步槍都恪守5發彈倉的定律,英國的恩菲爾德步槍採用10發彈倉、瑞士的K31型直拉式步槍採用6發彈倉、美國的加蘭德步槍採用8發彈倉。



(K31直拉槍擊步槍採用6發彈倉設計)

但是德國、法國、蘇聯、波蘭、南斯拉夫、捷克等國都採用了5發彈倉的步槍,除了對毛瑟步槍設計的崇拜導致的慣性之外,更大的原因還是這種設計符合他們的作戰需求。二戰時期的步槍彈直徑大多是8.08毫米,少數大威力彈可達到8.20毫米,5發這樣的子彈疊加高度41毫米,再加上彈倉底部的彈簧佔用的空間,步槍的整體厚度在60毫米上下,正好不會影響士兵的俯臥射擊。


歐洲大陸的國家建軍思想就是野戰和巷戰,士兵經常需要用俯臥姿勢射擊,因此它們十分鐘愛5發彈倉的步槍。而英國作為海上霸主,它的步槍很少有野戰的機會,射擊速度才是它所看重的指標。因此,恩菲爾德步槍瘋狂追求射速,它使用了45度閉鎖的槍機導致子彈不能裝藥太多,否則子彈激發時槍擊很容易脫鎖後退而擊傷射手的眼睛,但是它的優勢是可以大幅提高射速。

增加彈倉彈藥數量勢必會增加槍支的重量,這是很多國家的士兵都不願意看到的。二戰期間日軍的四四式馬步槍就由於重量太大(3.3公斤),而導致繳獲它的武工隊戰士切掉了它的槍托和刺刀減重;採用10發彈匣的M14直接因為太重(4.5公斤)而導致士兵只能攜帶5個彈匣作戰。前者只生產了9萬多支就停產了,而後者更是在越南戰場名譽掃地。



當半自動步槍出現時,彈倉容量普遍增加到了10發,蘇聯的SVD、德國的G43以及中國的56式半自動,都選擇了10發容量的彈倉。這樣的步槍形狀複雜不方便使用,在戰術動作上遠不如整潔細長的98k、三八式、漢陽造等5發彈倉的步槍。


此外,早期的步槍都沒有可拆卸的彈匣,子彈只能從頂部壓入彈倉內,此時使用5發子彈一組的橋夾就經常出現不能壓入彈倉的問題,這是因為子彈和橋夾的潤滑不足導致的,如果是表面鍍銅且沒有長時間存放的子彈,還能順利壓入彈倉,

但是當子彈或者橋夾稍微有些潮溼和鏽蝕,壓入彈倉的動作就根本談不上流暢,這一點很多網絡上的視頻都可以看出來。而使用10發子彈的橋夾會讓壓入彈倉的動作更難執行,因此恩菲爾德步槍的10發子彈要分2次壓入彈倉,使用6發彈夾的瑞士步槍則裝彈十分費力。


(10發子彈一組的彈夾很難一次性壓入彈倉)


兵器世界


我覺得跟一戰時,馬克沁等重機槍的普及有關。

一戰時,有6500萬人參戰,造成了3000多萬人的傷亡,其中死亡就有1000萬人。之所以出現如此大的傷亡,跟馬克沁重機槍的普及有很大關係。重機槍的出現,讓一戰成了戰壕戰,步槍更大的作用是“打冷槍”,不需要大裝彈量。

(這他喵的“彈璉”,真長。)

在馬克沁普及之前,軍隊的作戰方式還是集團是衝鋒,趁著敵軍步槍裝彈間歇,衝入敵陣。而馬克沁的出現,讓步兵衝鋒成了自殺式行為。馬克沁採用水冷方式, 600發/分的理論射速,絕對是步兵的噩夢。

一戰時,德軍平均每個步兵團至少配6挺馬克沁重機槍,一個師則至少配備72挺重機槍數量。而在索姆河戰鬥中,德軍給在一線部署的10個步兵師,加配了1000挺重機槍。在此次戰鬥中,德軍使用馬克沁重機槍對付英國步兵,一天打死英軍五六萬人。

而且,當時還利用重機槍的超遠射程,發明了超越射擊戰術。將機槍槍口抬高,進行曲射,殺傷戰壕中的士兵。

在1918年8月攻佔海伍德(High Wood)的戰爭中,英軍的一個機槍連使用10挺馬克沁(維克斯式中型機槍,彈璉長8.23 米)在12個小時內,連續發射了100萬發子彈!平均每挺機槍發射了約10萬發子彈。

在德軍主把機槍作為步兵戰鬥核心的戰術影響下,一戰後各國都看是注重重機槍的使用。步兵只負責掩護機槍手,(依靠精確射擊)打冷槍,和清掃殘敵。所以,各國對栓動步槍的裝彈量沒有提高的需求了。

而且,在二戰時,出現了裝彈更多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

栓動步槍由於受到彈倉射擊的影響,擴充裝彈量難度大。而且,這種栓動式的,單純的增加彈倉的意義也不大。

於是,在一戰後,各國開始裝備半自動式步槍,裝彈量在8-20發。最出名的應該是美國的M1卡賓槍和M1加蘭德步槍。

M1加蘭德步槍在1924年開始研製,是世界槍械歷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半自動步槍。在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1937年投產,成為美國軍隊制式裝備。其目的就是取代“手動後拉式步槍”。隨著美國在1941年參加二戰,該槍開始大規模生產。該槍共計生產了540萬把。

1940年,美國陸軍開始提出研製“M1卡賓槍”的需求,1941年10月正式定型命名。可以使用15發或30發可拆卸式彈匣。在1945年8月停止生產前,該槍(以及各種衍生型號)共計生產了600萬把。

另外,德國和蘇聯也有自己的半自動步槍。德國的是G43半自動步槍,蘇聯的是SVT40步槍,都可使用10發彈夾。

此時及以後,栓動式步槍走的是“精確狙擊”的路子,不再追求活力的持續性。所以,也不需要大裝彈量。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馬屁股會決定很多的事情的,人類歷史上很多的數量實際上都和馬屁股有關。例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馬屁股決定了航天飛機的尺寸。


步槍裝5發子彈的事情,實際上細說也和馬屁股有關係的。

現在的子彈叫做定裝彈,是1845年法國發明的。雖然當世定裝彈還很簡陋但是作為大規模的軍需品就要考慮如何運輸的。

我們來看一下一戰時期的彈藥盒:

這是一個一戰時期的標準彈藥箱,12個盒子會裝到一個木頭箱子內。每個盒子裡裡面有24紙包子彈,每紙包內有60發子彈。這樣包裝好的木箱在馬車上能夠一排碼六個。恰好是一個馬車的寬度,而子彈在包裝盒內是5X12粒的排列方式。



最早製作的帶有彈倉的槍支是斯賓塞步槍,這是一種將子彈裝在槍托內的設計。由於充分利用了槍托長度裡面可以放入7發子彈。但由於7這個數字是最難以琢磨的質數,無論和任何數字都難以整除出相同的餘數因此在彈藥供應上就出現了一盒子彈裝槍幾輪後就剩餘了1-6顆不等的狀況。後期的改進型就乾脆減少了兩顆子彈只裝入5顆子彈了。相反如果增加三發子彈槍托就會變長很多難以操作了。

後面發現一盒60顆子彈可以恰好裝彈12輪。於是後期的步槍彈倉的設計也就利用這樣的一個規律,用了5顆彈倉。

由於後期新的步槍採用了彈夾的形式安裝子彈,那麼在彈藥紙包內的子彈甚至可以不拿出紙包就將彈夾快速的插入,這樣就無疑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因此一直就將這樣的設計延續到2戰末期,以至於很多其他子彈的包裝也利用了相似的包裝設計,即便他們不需要使用彈夾。

但是到了二戰後期,步兵火力持續性的需求大大的增加了,這樣的裝5顆子彈彈方式就顯得火力空檔太大。

到戰後,陸續各國將彈匣內子彈的數量增加到了20-30發,沒錯——還是一包子彈能夠整除的數量。


軍武數據庫


5發子彈的彈倉是經過戰爭實踐考驗出來的。

首先,二戰初期5發彈倉的栓動步槍技術已經非常完善,無需增加彈倉。

以日軍三八大蓋為例,它於1903年開始研製,1905年定型。口徑為6.5毫米,彈倉容量為5發。步槍彈為6.5×50毫米,全彈質量21.1克,整槍重3.95公斤。以日本人的精明,他們不會不去考慮把增加彈倉容量。但是如此一來,整個槍重也會增加。如果再增加五枚子彈,那麼彈倉裡就會增加21.1×5=105.5克,對本就身材矮小的日本人來說,增加的重量也給行軍增加了難度。而且,經過一戰的考驗,5發彈倉容量的栓動步槍技術已經非常成熟。

其次,5發彈倉容量的栓動步槍更適合掩體內射擊。

二戰期間,在近兵團作戰中,5發彈倉容量的栓動步槍是主要的武器,因為該型步槍射擊性能穩定,精度較好,非常適合100-600米距離的射擊。而且由於士兵在掩體內操作步槍,5發的裝填時間是最優的時間,既能保證射擊的精準度,又能保持射擊的連續性。

最後,二戰初期彈容量大火力更猛的衝鋒槍和重機槍已經普遍使用。

想通過增加彈容量來加強火力的方法完全沒必要,因為近距離有衝鋒槍,短時間內就能掃射一大片,壓倒性優勢火力的有重機槍,像92式或者馬克沁,能打的對方抬不起頭,綽號士兵收割機的稱號也不是白給的。重火力有迫擊炮和各種口徑的火炮,從這方面講,5發子彈的彈倉容量只適合掩體內精準穩定的射擊。



綜上所述,二戰初期栓動步槍的5發彈倉容量是非常符合它的使用價值的,是經過實戰考驗過得適合使用的彈倉容量。

我是木子知兵史,感謝你的關注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