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别再傻傻分不清

现代我们通常说的姓名与先秦时期的姓氏其实有很大不同之处。

而姓和氏本身也是不同的、那名字和我们现代一样的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姓和氏的产生

“姓”是最先产生的,“氏”则是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才出现的。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姓者所以别婚姻,氏者所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我们做一“说文解字”即可,“姓”从女从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也就是说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后代就都是同姓。如《白虎通义·姓名》说:“姓者,生也”。《说文》更进一步作了解释“姓,人所生也”。这些皆可以进一步佐证“姓”即“女所生”,也就证明了“姓”确实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按照《通鉴外纪》的说法就是“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我们仍可进一步分析,比如在百家姓中很多姓出自“姬”姓,也是从女的。按照《通志·氏族略序》的说法即是:“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妫、姞、妘、婤、姶、、嫪之类是也。”

姓在先秦的社会功用极为重要,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明人伦、禁乱伦。

《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云:“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姓氏--别再傻傻分不清

姓由母出没有大小贵贱之分、氏由父出有大小贵贱之分、氏可以分出好多分支、可以沿用旧氏也可以改变氏号。

姓和氏在秦朝之前其作用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姓和氏的传承也比较严格、区分也非常明显、只是周朝衰弱之后各国相互征伐、贵族之间为了利益交换常常出现政治联姻、姓的作用越来越弱、姓也就越来越模糊、而以男性为代表的氏则成为家族传承的唯一符合、以母系时期为代表的姓则彻底被取代。


姓氏--别再傻傻分不清


秦汉时期姓已经很难区分之后人们也就不再使用!

春秋---秦朝时期、例如: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齐国宰相。

管仲、姓姬、管氏、名夷吾、字仲、按照现代的习惯叫法以母系姓氏他应该叫姬夷吾而事实上我们叫他管仲以父氏和字来来尊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赵政。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 、项氏,名籍,字羽。姓氏混搭已经开始模糊....

但周朝时期我们基本还是以姓为本、例如:姬发、姜子牙等等.......

汉朝时期:张良(约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等等可以看出汉朝之后姓其实已经不再使用。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姓其实就是氏、氏主要来自父亲、而氏的来源很广、且有高低贵贱之分、姓则主要来自于母亲主要看血缘没有贫贱之分、氏的来源一般由封地和官职为称呼、例如:项羽 ,周王族姬姓项国后代、而司马懿的姓氏司马则是以官职司马为姓氏。

姓氏男女有别

秦朝之前男女都有姓但女性的姓名是姓在后而名在前、如:褒姒、齐文姜、夏姬、还有秦始皇的妹妹、文赢、他们都是姓在后而名在前。汉朝之后男女之间在姓名上不再有区分同时姓也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氏。


姓氏--别再傻傻分不清

姓氏发展

汉朝时期姓不在使用而是以氏来代替姓、宋朝时期姓氏已经多达上百种并被编写成书”百家姓“即使现在的我们也能小背几句.........同时字也一直延续下来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名小名当然要和乳名区分开、无论大名小名都是有辈分之分的。在家一般父母亲朋都会直呼其字、出门在外才会称呼其名、名也代表尊称。

现代我们中国50岁以上的人一般除了名还会有字、尤其农村地区更加普遍、如果你到农村问一个人的名字很有可能邻居都不知道、但如果你说他的字也就是小名基本没有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户籍制度的普及完善、一人一名使得我们的姓名、字号就只剩下”姓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