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如何從《止學》一書中,學習提升個人領導力的智慧

人人都有影響力,

人人都可以有領導力!

——橄欖領導力

一提到領導力這個概念,絕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個與領導者有關的事,言外之意,我不是領導,我只是一個普通人,領導力跟我沒有什麼關係…

這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解,一個人如果真的認為他沒有領導力,那麼他就會喪失很多本可以提升自身影響力和領導力的機會。

但如果一個人換個角度來理解領導力——比如,把領導力看成是一個把握尺度的學問,並通過不斷的實踐應用總結,那麼他對領導力的感受就會完全不一樣,而且他可以把控自身領導力的提升進程。

領導力,就是一個有關如何為人處事,如何把握尺度的學問。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理解這點,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止學》,這本書包括其作者均不太廣為人知,因此,看過這本書的人又稱它為一部湮沒久遠的關於勝敗榮辱的的絕學。

《止學》作者王通,號文中子,隋朝大儒,史書中關於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門下的弟子則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開國時的一批元勳魏徵、李靖、徐世績、房玄齡等等,所以他對於開創唐代強盛的文化思想來說可謂功績卓絕。

清人曾國藩少時就深愛《止學》一書,他一生的作為和成就,處處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誠更是按《止學》的要義身體力行,甚至將“知止”二字高懸於辦公室的醒目之處。他們均是“知止”的典範和“止學”的受益者。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止學》更多的是告誡做人的哲理,辦事、斂財要有“度”。“止”可以理解為適可而止,就是要有度。從具體內容來看,《止學》從一個人在對待智、利、辯、譽、情、怨等方面如何做到取捨有度,特別是如果你現在已經是管理者、領導者,你看到這些精闢的建議會特別有感觸。

01-《止學》智卷:如何對待智慧?

①智極則愚也,聖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譯】過於聰明就是愚蠢了。聖人不擔心自己的智謀少,而擔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②才高非智,智者弗顯也。位尊實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譯】才能出眾者未必智慧超群,真有智慧者並不顯山露水。地位尊崇其實充滿危險,有智慧的人不戀權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小聰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謀劃,智計有窮盡的時候而天道卻沒有盡頭。


③謀人者成於智,亦喪於智。謀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敵,慎之少禍焉。


【譯】謀劃別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計上,也會失敗在其智計上。謀劃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計,也要舍其智計。智計有它缺欠的地方,謀略存有他的敵手,謹慎使用才能減少禍患。

有些人很聰明,知道怎麼耍手段甚至使用陰謀詭計做上管理層,但這樣的人要想再進一步,仍然靠過去的小聰明、小手段去爬上更高的領導層就很難了。

也有些人自持比別人聰明,凡事喜歡用計謀去解決問題,卻很少反思自己在品德層面是否有缺失。過去聰明,但德行不夠的人是得不到人們足夠的信任和擁護的。所謂“厚德載物”就是這個意思。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02-《止學》利卷:如何對待利益?

①眾逐利而富寡,賢讓功而名高。利大傷身,利小惠人,擇之宜慎也。天貴於時,人貴於明,動之有戒也。


【譯】逐利者雖眾而富貴者實寡,賢明者辭讓功勞而名望日增。大利傷身,小利惠人,取捨當慎重。天道貴在有其規律,人貴在明智有節,行動要遵守戒規。


②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譯】許多人都能看見的利益,就不是利益了。許多人都視為有害的東西,有的卻是有利益的。君子重視道義而輕視利益,小人貪戀利益而遠離信用,利益可驅使小人而不能驅使君子。


③利無盡處,命有盡時,不怠可焉。利無獨據,運有興衰,存畏警焉。


【譯】利益沒有窮盡的地方,生命卻有終了的時候,不懈怠就可以了。利益不能獨自佔據,運氣有好有壞,心存畏懼就能警醒了。

一個人,作為個人也好,作為團隊的領導者也好,都必須要考慮對利益的追求問題,既要考慮自己的私利,又要考慮大家的公利。在對待利益的問題上,一個不合格的領導者會過於看重自己的私利,捨不得分利。而一個現實又目光長遠的領導者,會考慮利益分配的平衡。

歷史上,年輕的項羽過於貪戀名利,而捨不得與部下分享利益,搞得優秀的人才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最終項羽身敗身死。聯想的柳傳志在創業之初就抱有這樣的度量,讓跟著他的部下,開的車比他還好。華為的任正非,萬科的王石,則把自己的股份分給了員工,實行了全員持股利益共享的分配機制,這也最終締造了兩家在各自行業最優秀的企業。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03-《止學》辯卷:如何對待爭辯?

①物樸乃存,器工招損。言拙意隱,辭盡鋒出。


【譯】事物樸實無華才能得以保存,器具精巧華美才招致損傷。拙於言辭才能隱藏真意,話語說盡鋒芒就顯露了。


②識不逾人者,莫言斷也。勢不及人者。休言諱也。力不勝人者,勿言強也。

【譯】見識不及人者,切勿妄下斷言。勢力不及人者,切勿言人之忌。力量不如人者,切勿口出狂言。


③王者不辯,辯則少威焉。智者訥言,訥則惑敵焉。勇者無語,語則怯行焉。

【譯】稱王的人不和人爭辯,爭辯會減少他的威嚴。有智慧的人話語遲鈍,話語遲鈍可以迷惑敵人。勇敢的人並不多言,多言會使行動猶豫。

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很多人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或者強勢,習慣與人爭辯,這樣爭辯的結果毫無益處,因為喜歡通過辯論佔上風的人,要麼讓人看出他心中的自卑,要麼看出他心胸的狹隘,無論哪種情形,都會有損他的形象,或者說有損他的領導力。

有句話講:三等人才,聰明機辯。二等人才磊落雄強。一等人才,深沉厚重。因此,在真正的高手那裡,能言善辯的人是一種看得見的聰明,並不是最厲害的。在金庸的武俠江湖裡,最厲害的不是黃蓉這種伶牙利嘴精靈鬼怪的,而是木訥遲鈍忠厚老實的郭靖,甚至是毫不起眼的掃地僧。

當然,對待有爭議的問題,並不是不辯,也不是一味的沉默。只是有的人用時間去淡化一時的分歧,用的人用行動去化解暫時的衝突。而且即使是爭辯,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輸贏,也不是為了打倒對方,而是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利益。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04-《止學》譽卷:如何對待名譽?

①好譽者多辱也。譽滿主驚,名高眾之所忌焉。

【譯】喜好名譽的人多數會遭受侮辱。讚譽太多君主就會驚恐,名聲太高就會招來眾人嫉恨。

②譽存其偽,諂者以譽欺人。名不由已,明者言不自贊。貪功之功,天不佑也。

【譯】名譽有虛假的,諂媚的人用它來欺騙他人。名望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明智的人不會自我讚揚。貪婪和巧取所得的功名,上天不會保佑它。

③賞譽勿輕,輕者譽賤,賤則無功也。受譽知辭,辭則德顯,顯則釋疑也。上下無爭,譽之不廢焉。

【譯】賞給他人名譽不要隨便,太隨便了名譽就不貴重了,不貴重就失去了它的功效。接受榮譽要懂得辭讓,辭讓就能顯現美德,顯現美德就可以解除猜疑了。上司和下屬沒有爭鬥,他們的名譽就不會被廢棄了。

一個人需要好的口碑,才能在人群中立足,一個領導者需要好的名聲,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因此,對於個人名譽的追求,是必須的,對於自身的名譽,也是必須要維護的。但是有時注重名譽太過了,而影響到上司的聲譽,他人的榮譽,那這種對名譽的追求就可能給自己帶來禍患。

古時王翦在秦始皇面前的自汙,蕭何在劉邦面前的自汙,都是怕自己的名聲功高蓋主,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曾國藩原來也是清廉耿直的憤青一個,但在四十歲後開始懂得放下自己的面子,給大老闆尊重,給同儕面子,給下屬榮譽,做到和光同塵,團結上下左右,最後才成就自己擊敗太平天國的偉業。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05-《止學》情卷:如何對待情感?

①情濫無行,欲多失矩。其色如一,鬼神莫測。

【譯】情感過度就沒有品行,慾望太多就會失去法則。喜怒不形於色者,深不可測。

②上無度失威,下無忍莫立。上下知離,其位自安。君臣殊密,其臣反殃。小人之榮,情不可攀也。

【譯】上司沒有度量容人就會失去威信,下屬不能忍受屈辱就不會成就事業。上司和下屬都懂得保持一定的距離,他們的地位自然會保全。君主和臣子過於親密,做臣子的反而會招來禍殃。小人的榮達,不可以和他們攀附交情。

③多情者多艱,寡情者少艱。情之不斂,運無幸耳。

【譯】注重情感的人艱辛多,缺乏情義的人磨難少。喜怒不節者,必受困厄。

一個有領導力的人都很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對待情感的問題都很理性。因為,領導者所處的位置、高度,要求他們看問題必須更全面,更要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因此,他必須行事要小心謹慎、理性冷靜。所謂“慈不掌兵”即源於此。

對待情感問題要理性,但這並不是意味著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領導者毫無情義。恰恰相反,他必須能深刻洞察並理解人的情感,並能在適當的時機、面對適當的對象、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會讓人感到他在理性背後的真誠,也會令人倍感親近。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06-《止學》釋怨卷:如何對待怨恨?

①君子不念舊惡,舊惡害德也。小人存隙必報,必報自毀也。和而弗爭,謀之首也。

【譯】君子不計較以往的恩怨,計較以往的恩怨會損害君子的品行。小人心有隙怨一定要報復,這樣只能讓我毀滅。講和而不爭鬥,這是謀略首先要考慮的。

②名不正而謗興,正名者必自屈也焉。惑不解而恨重,釋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不結焉。

【譯】沒有適當的名義就會惹來非議,讓名義歸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會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譴責了。自私的念頭不產生,仇怨就不會結下了。

③寬不足以悅人,嚴堪補也。敬無助於勸善,諍堪教矣。

【譯】寬厚並不能討好所有的人,嚴厲可以作為它的補充。恭敬對勸人改過沒有幫助,諍諫就可以教導他了。

無論是對於別人對自己的怨恨,還是自己對別人的怨恨,正確的處理方式,不能讓怨恨有損自己的德行,也不能讓怨恨產生更大的破壞。所以,對待怨恨的方式,並不是以德報怨就好,而是要以直報怨。所謂直,就是公道、正直。

一個人特別是一個領導者,但凡想要多做一點事,多一點改革,就一定會觸動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或者行為習慣,這就會帶來明裡暗裡的怨氣。但如果不理這些怨氣,一意孤行,就會形成積怨,積怨不解,就會變為仇恨。但如果在怨恨面前一味忍讓、畏手畏腳,那也會一事無成。


領導力沒那麼高深,為人處事把握好尺度,你也可以有領導力



綜上所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我們面對各種難以解決的難題、衝突時,對照《止學》中這些對智、利、辯、譽、情、怨等方面有尺度的處理方式,我們就可能不再糾結、迷惘,我們做起事來,就會心中有桿秤,就不會被他人左右方向,就會有主見,就會有力量!

所以,一個人的領導力就是這麼來的,只要你為人人事處把握好尺度,你就會慢慢積累起你的口碑,樹立起你的影響力!影響力即領導力,所謂“人人都有影響力,人人都可以有領導力”即來源於此!


何諝雄

橄欖領導力中心

2020年3月9日

廣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