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匆匆流过,好像只是一转眼,就到2020年了,还有十几天就年三十儿了。

春节,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阖家团圆,守夜贺岁。

无论多忙,多远,中国人要在这几天里踏上归家的路,不知道身在异国他乡无法归家的你,可否有家人陪在你身边?

家里老一辈的人时常感叹,如今的年味儿啊,是越来越淡了。随着传统民俗逐渐被遗忘,似乎他们心里的欢乐时光也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他们那时候的中国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五十年代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春节,这个中国人眼里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19世纪50年代

五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每一个机关,工厂,各地文化宫都要举办自己的文化晚会。劳动人民用自己的热情和欢笑拥簇新政府的成立,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1956年的春节,房山县的村民围坐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远方的祝福。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各市,郊,县文化宫都在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没有礼堂,天做顶,石头做椅,怎样的环境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欢庆春节到来时的喜悦。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新年了,“总把新桃换旧符”,“学习先进经验”是极具那个年代风采的横幅。

那个时候,“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新的宣传口号,机关部门的干部们纷纷下到工农家庭给大家伙儿拜年。下图就是南京燕子矶公社的书记在去农家拜年时帮忙张贴春联。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贴窗花是不能少的,被雾气染得白茫茫的窗户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儿,一下就有了过年的气氛。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当然不能少的还有包饺子。老人包着饺子,孩子在旁边跑跑跳跳,这是最有过年氛围的画面。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母亲在家里常常说,她们小时候最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就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肉还有各种各样的酥糖和零嘴儿。那个年代,很多的食品只有在过年才吃得到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过年最让孩子开心的事的就是能穿上新衣服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9世纪60年代

年的时候,国务院提出了‘春节不放假’的政策,春节期间,各地公社,工厂纷纷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开创各种学习班,过‘革命化的春节’。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9世纪70年代

过年了,一家人聚在一起照一张合影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孩子们在弄堂里放着炮仗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年夜饭也从以前的素菜为主变成了有鱼有肉的各样菜式。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9世纪80年代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十年。毫无例外的,春节的庆祝方式也就愈发丰富起来。如果说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有了什么变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 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从这一年起,中国人过春节就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看春晚。多少关于春节难以忘怀的记忆,都和春晚紧紧连在了一起。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第一届春晚的主持人: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是个少女,姜昆老师还是正值壮年意气风发,那个时候马东还是个孩子,他的父亲马季才是全国人民最喜爱的相声演员。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赵忠祥老师在为春晚致开幕词。那个时候听到他的声音还没有人会想到动物世界。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当年只有三十多岁的李谷一一首《乡恋》唱红大江南北。直到今天,电视机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旧会跟着唱,‘你的声音,你的歌声...’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984年,张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把台湾流行音乐带到了国内,一夜间,全国上下都认识了张明敏这位台湾歌手。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987年,一个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儿因为春晚一夜之间红遍中国,他劲歌热舞带来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至今仍旧为人津津乐道,他就是--

费翔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八十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节的时候,人们纷纷上街采购大件。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商场卖的商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下图是八十年代中期春节时的北京王府井,人们在抢着买平时买不到的糖果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9世界90年代

1990s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还有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1994年,北京市区开始禁止燃放爆竹。直到今天,全国已经有536个城市出台烟花爆竹限放政策。从此,春节再也没有了绚烂烟花。

传说,放鞭炮是为了吓跑一种叫‘年’的兽,不知道,没有了鞭炮的‘年,会不会觉得寂寞。

90年代中期,人们不满足于在家过春节,开始把春节当成黄金周。1996年12月,海南、昆明、厦门、武夷山等国内热门路线就已经爆满。那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下图是96年春节爆满的某旅游景点。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21世纪

21世纪的春节到底变了多少?

天天都有出道的明星,再也没有明星能因为春晚而一炮而火。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寻找有潜力的节目,而是请当红的明星。办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视了,这个不好看,换个台继续看。大年三十儿晚上,大人打麻将打牌,小孩玩电脑玩ipad,好像已经是一种常态了。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春节旅游,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满足于国内旅游,更多人

涌向了澳新,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根据蚂蜂窝自由行统计,春节将近有百分之四十的中国人都在出去旅游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家人围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绝对少不了酒。推杯换盏几个小时,说实话,你有几年没有和家人一起清醒的看完一次春晚,和和美美的守个夜了?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无论聚在一起做什么,

无论是物资贫乏的五十年代,

还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什么风雪也阻挡不了中国人过年要回家的脚步。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春运人潮再凶猛,家再远,票再难买,站着也要回家。

一路多艰辛,拿到回家的票,脸上就有止不住的笑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一年里,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过年,和家人,在一起。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一路奔波,只是为了,和你相聚,这一个瞬间。

三十张老照片,19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春节记忆

从纸质的春节快乐到祝福短信再到群发微信,

从噼里啪啦的二踢脚鞭炮到绚烂烟火再到禁燃,

中国人的春节习俗一直在变。

我们得到着,也失去着。

没有变的,是每年春节亲亿万颗盼着回家团圆的心,

是一桌和和美美的团圆饭,

是零点钟声前那一碗滚烫的饺子,

是春晚的那一首《难忘今宵》,

是对来年深深的期冀和祝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