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皇帝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兄弟兩人誰最昏庸?

軍史墨客


嚴格的說,兄弟倆還是有所區別的,至少,天啟帝是庸而不昏,崇禎帝是昏而不庸,明朝立國自有制度,天啟英年早逝留下權利真空,崇禎倉促繼位,為有心人所利用,破壞了朝政平衡,因為用力過猛而導致國事衰弊,再難有所作為。

一:尚有一隙之明的天啟皇帝

公元1621年,在明光宗朱常洛吃錯藥暴斃身亡之後,年僅十六歲的朱由校倉促繼位,可能是志不在此,剛剛繼位的天啟帝順勢就將朝政大全一股腦的丟給了大字不識幾個的魏忠賢,專心致志的搞自己的木匠去了。

長久抑鬱驟得大權的魏忠賢為了鞏固地位,開始大肆迫害當朝的清流正直之士,甚至於不止一次的想要除去當朝皇后(張氏,頗有賢名)和信王朱由檢(後來的崇禎)。索幸天啟帝尚有一隙之明,朝廷重臣任你殘殺,我自不管,狗咬狗一嘴毛而已,但對夫妻之情和手足之義卻看的非常重。所以魏忠賢也只能心有怨恨而又無可奈何。

時至而今,我依然認為天啟帝雖然頑童脾性,但對於明朝立國的制度還是有些懂的,其人固然渾渾噩噩,沉醉於木匠生涯之中,貌似不理朝政,但當魏忠賢涉及到一些關鍵點的時候,還是很把得清利害關係的。

所以無論魏忠賢如何詆譭誹謗崇禎,他都不為所動,但就這份手足之情,就足以讓歷代帝王赧顏而愧了。在加上他臨終之際“忠賢忠貞可計大事”的遺言,相對照崇禎剷除閹黨之後的社會形勢,也更加見得天啟的庸而不昏了。

二:昏招迭出卻不甘平庸的崇禎

崇禎繼位之初,少年心性,氣血方剛的,眼見魏閹亂黨將大好河山霍霍的面目全非,江河日下。不禁憂從中來,心急如焚。

再加上當年魏忠賢屢次三番的想對自己下手,在身邊爪牙文士別有用心的攛掇之下,雄心勃勃的少年天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而易舉的剷除了魏忠賢的閹黨。一時間,市井之中,朝堂之上頌聲不絕,紛紛以聖人賢君相期許。

所謂民不可以慮始,而可以功臣。生在帝王家卻不知治國理政之術,純然靠著滿腔熱血豈能振刷吏治,澄清澄清寰宇?沒有躊躇滿志多久的崇禎很快意識到治國理政並不像自己所想的那麼簡單。當年積極配合儼然聖人的東林士大夫們開始變得不那麼面貌慈和,忠貞為國了。原本歌功頌德恨不能替他立聖祠的黎民百姓也開始對他破口大罵了。

此外,東北的滿清虎視眈眈宛如餓狼,西北的闖匪逆賊氣勢蓬勃,攻城略地勢如破竹。朝中的士大夫們不僅沒有治國彌亂之術,反而出入章臺楚館,爭逐聲色。而甚為自己所器重的袁崇煥更是大言炎炎,欺君罔上。偌大個天下,彷彿只有自己一人在為這國家生民勞心勞力,殫精竭慮。

縱觀時勢如此,深究其原因,無非在於開局之初,因為莽撞打破“兩黨相互制衡,皇帝居中遙控”的局勢,以至於朝堂之上已經變質的東林黨迅速膨脹,把控朝政。一黨獨大的態勢既成,天下非此即彼,縱有清流也只能明哲保身,夾縫求存了。

三:人貴自知,然後順勢而為才有建功立業的機會

在我看來,崇禎資質一般,沒有超拔脫俗的天資稟賦,充其量不過是個守成之君,決然不是開拓令主。只可惜他自己卻並不這樣認為,非要做些超出給人能力範圍的事情。終至於棋錯一著而滿盤皆輸的局面,豈不可惜可嘆。

自古皇家只講利弊,何曾有過是非?崇禎之敗,敗在是非之心太重而無統籌大局利害關係的觀念。倘能守住本心,倘若能夠牢記天啟的遺言,堅守帝王的底線,居中制衡而不是親自入場參與搏鬥,縱然最後還是功虧一簣,至少也不至於像現在一樣揹負千古罵名。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兩人相比,天啟帝朱由校相對昏庸。


天啟帝在位時,濫用宦官,導致魏忠賢和客氏禍亂朝政。製造了“乙丑詔獄”“丙寅詔獄”等冤獄,殘酷迫害企圖改良明朝政治的東林黨人,並不斷激起民變。而天啟帝一心撲在自己的木匠是事業上,對此不聞不問。在對待後金的威脅是,還撤銷了有膽知兵遼東經略熊廷弼,雖然在後金攻陷瀋陽、遼陽後再次啟用了熊廷弼,卻在閹黨的策劃下,殺了熊廷弼,導致遼東戰局陷於重重危機。

崇禎雖是亡國之君,但從其即位伊始便勤儉勤勉,兢兢業業,努力去重拾大明江山,奈何大明朝已經被前幾任皇帝折騰的風雨飄搖,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雖然他很努力,但還是無法力攬狂瀾,加上他剛愎自用、獨斷專疑,導致或許可以挽救大明江山的袁崇煥慘死。

崇禎的努力是毋容置疑的,只是生不逢時,若生在天啟之前或許大明江山還可以多延續百年。崇禎對大明江山的無可奈何的那種絕望時有目共睹的,最好一死殉國,而天啟帝卻是吃了所謂的仙藥而亡。

天啟帝與崇禎在氣節上就有太大差距,天啟帝再活一世也不及崇禎分毫。

(純屬個人意見)


最青衣





撫冥


崇禎皇帝談不上昏庸吧,雖然崇禎皇帝有些剛愎自用,猜忌朝臣的毛病,直接導致了大明王朝日薄西山,氣數全盡,但總體來說,朱由檢還是很有上進心的。只不過是天不遂人願,大廈將傾,朱由檢也是獨木難支,最終只得煤山自盡,以身殉國。

而我們再來看一下天啟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木匠皇帝。他在位期間,不問政事,一心擺弄木匠手藝,痴心於木匠活當中,樂此不彼。可是,他在傳承木匠經典的同時卻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角色,致使大明王朝落入太監魏忠賢手中,致使整個大明王朝風雨飄搖。



也許是因為爺爺與父親的關係,朱由校自幼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等到真的即位成帝,卻是一個文化程度很低的“文盲皇帝”,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朱由校對朝政事務的興趣遠遠弱於自己喜愛的木匠事業,沒有足夠的文化事理來做支撐,朱由校做皇帝可謂之辛苦,只能在乳母客氏的忽悠之下將權力交給了魏忠賢。

在朱由校驚嚇過度病痛纏身時,他就開始考慮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朱由檢。他將朱由檢叫入自己的房間,同他說:“來,吾弟當為堯舜。”對朱由檢的殷殷期盼可見一斑。他深知自己不是一位好皇帝,也明白明朝在他的統治下百病纏身,苟延殘喘,所以他希望勝過他百倍的弟弟朱由檢能夠力挽狂瀾,挽救大明王朝這艘闊海扁舟。

朱由檢在哥哥的拜託下接過了正值內憂外患的爛攤子,這一年,他才十六歲。即位後,他首先就大刀闊斧的清除魏忠賢一黨,並且整頓吏治,平反冤獄。縱觀歷史列朝,朱由檢都是位數不多勤於政事的皇帝。但是努力不代表就一定有回報,朱由檢並沒有如願的將明朝重新帶回原來的軌道。



山雨欲來風滿樓,明朝的亡國氣象早就是有目共睹的。崇禎元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禎十四年,瘟疫爆發,十室九空,戶丁盡絕,流民不斷。國庫空虛,朝臣卻中飽私囊,當真是路有凍死骨,朱門酒肉臭。最終,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煤山自盡,上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撇開“昏庸”一詞而言,如果讓我將天啟與崇禎兩相對比,從勤政為公的方面來看,我會傾向於後者。畢竟作為皇帝,作為一國之君,百姓們所需要的是崇禎這樣的勤政皇帝,而不是不理朝政的天啟。


妙齡老翁談歷史


細想,這是一個很可笑的問題。

“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是史學界的主流觀點。

萬曆十五年以後,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就像身患絕症的病人,隨時都有可能掛掉。而朱由校朱由檢兄弟倆就是這個捶死病人的主治醫師,他倆醫術的高低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萬曆十五年這一年發生了幾件大事,先是大明朝“精神領袖”海瑞去世,半年後,一代戰神戚繼光病逝家中、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清算也告一段落。萬念俱灰的朱翊鈞開始自暴自棄不理朝政。

整個大明朝風雨飄搖。他在等待氣數,只要氣數一到就宣告死亡。

然而,氣數很快就到了。

什麼是“氣數”?說白了就是保質期。商品有保質期,食品有保質期,王朝也有保質期。王朝的保質期大概三百年左右。唐朝289年、宋朝319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集結所有兵力向北京進發。這一年是屬於他的氣數,他將終結這個已延續了二百多年的帝國。

在出發前,他發了一道榜文:“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雖然之前從沒聽說過李自成自學過易經卜卦之類的本事,但這次他卻說對了。

崇禎上臺前,憋足了勁兒幹掉了那個死太監。本想過幾天太平日子,可又出來黨爭。緊接著後金入侵,袁崇煥毛遂自薦承諾五年收復遼東。崇禎說好,你去吧,要多少錢你隨便拿。五年後遼東不但沒收回來,還被皇太極打到了北京城下。

好容易把後金送走,尋思臥薪嚐膽忍幾年。等把國內經濟建設搞上去之後,再去收復黃龍府。可又趕上百年不遇大旱,又出來好多人造反。

派兵平叛。可打跑了一夥,又出來一夥。好容易把張獻忠趕到四川、把李自成趕到山裡,正準備一鼓作氣……

皇太極又來了

好吧,接著打。一打就是大半年,等清軍走後,之前被打跑的那些人又都出來了。

大旱,連續三年的大旱。

據現代專家研究,我國曆史上最嚴重的旱災就發生在崇禎十五年,而且是連續三年。我國曆史上最冷的冬天,發生在崇禎十六年。

明朝的滅亡真的是天意,不信也得信。

崇禎很努力了,他每天要工作十六個小時,沒有節假日,沒有黃金週,沒有加班費。每天上班,不是跟言官吵架,就是看黨派之間相互吵架。

他吃的很少,穿的很破,每晚只睡五六個小時。這麼少的睡眠時間還經常被被噩耗吵醒。

他夜以繼日的幹,擼起袖子玩命的幹。他始終沒有放棄,直到兵臨城下的那一天。

崇禎是不幸的,雖然他已經很努力了。可比不幸還要不幸的,是他所做的這一切努力終究要失敗。

崇禎與大他六歲的哥哥天啟誰更昏庸我不知道,也不去做這口舌之爭。可我肯定的說,崇禎更加的努力。




歷史動車


change:

我們都知道,朱由檢與朱由校是一對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也都是明朝末期的皇帝,而且朱由檢是繼朱由校上位的。

一般來說自古帝王家家沒有情親的,特別是皇子間爭奪皇儲繼承大統,反目成仇的眾多。然而這兩兄弟不一樣,他們兄弟倆關係很好。面對提問如果二選一決定誰最昏庸的話我投朱由校一票!

🎈朱由校,一心不在國家,只在木活工作上,一生熱衷於木匠工作無法自拔,放縱宦官魏忠賢與其奶媽禍亂朝堂,沒有對國家遠大的抱負和志向,度過平庸的一生。我想如果朱由校生在明間應該會是個有名的手藝人。

🎈朱由檢和他哥哥完全是兩類人,他不喜歡木匠,也不沉迷於昏庸,而是內心總想幹一番大事業。雖然他比他哥哥明智,登基後迅速貶黜魏忠賢,還除去了這個心頭大患。但是好景不長,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並且在山海關外還有後金滿清的軍隊在虎視眈眈,而以他的能力是完全控制不了這已經失控了的局面。

所以綜合來看,不能說明朝滅亡的原因就是這兩位明末皇帝,是因為前期中期留下的隱患才致使大明朝一步步走向毀滅,作為當時皇帝的他們,也是無能為力,心有餘而力不足


tangible小雨


朱由校和朱由檢兩兄弟,用昏形容朱由校,用庸形容朱由檢更貼切。

天啟皇帝朱由校喜歡木匠活,凡是他見過的東西,他都能依樣做出來。他雕刻的花鳥蟲魚,人物走獸都栩栩如生,論木工手藝可以稱得上狀元,說他昏聵不明,似乎屈說他了。可是看看他是怎麼當皇帝的,把“昏”字給他絕對合適。

皇帝的職責是管理國家,朱由校不去管理,任國家亂掉,一天到晚只知道玩,只知道嗨,開心就行,不知道自己是幹啥的,也不知到自己該幹啥,典型的腦袋不清醒,說他昏不冤枉。

朱由校能當皇帝,東林黨人有擁立之功。泰昌皇帝駕崩,東林黨人方從哲、周嘉謨、楊漣等人闖入宮中,將光宗寵妃李選侍藏匿的皇長子朱由校拉出來,立為皇帝。朱由校應該知道報恩才對,可是他沒做到。

朱由校愛玩,愛幹木匠活,不問政事,而且玩得高興時,木匠活做得投入時,最煩有人打擾。魏忠賢摸透了朱由校的脾氣,專在這時請示工作,朱由校不耐煩,讓魏忠賢自己做主,時間長了,大權就落在魏忠賢之手。魏忠賢專權大肆殘害東林黨人,朱由校不聞不問,任由魏忠賢胡作非為。

朱由校可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是皇帝,必須履行皇帝的職責,皇帝當不好,對不起列祖列宗。只是他能力有限,面對大明危局他沒有解決辦法,最後丟了江山。所謂庸就是無能,朱由檢非常符合庸的特點。

閹黨亂政之禍是朱由校引起的,可謂禍起朱由校,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清兵入關都不是崇禎引起的,朱由檢只是沒解決了。說白了,朱由校就是個敗家子,朱由檢只是沒把家管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如果從國家層面看,天啟在位穩定住了關外局勢,並花大價錢修築了關寧錦防線使得後金不得不先征服蒙古,朝鮮穩定後方,明朝也逐步在關外站住了腳。在外有一批能征善戰的軍隊,將領滾固邊防,國內也打壓不納糧的士紳地主充實稅收,當然也重用了一個為歷代所不能忍的宦官魏忠賢,國家政權也基本把持在自己手中,後人演繹的過於突出誇大,並沒有考慮實際國家存續問題。

崇禎在位重用清流,恢復士紳地主的地位,國家財政破產,結果烽煙四起,邊防破碎外敵入侵,內憂外患,最後國破家亡,自縊煤山!恰恰是這些清流最後葬送了國家,沒幾個人肯為大明陪葬,令人唏噓的是陪崇禎死的正是那個為君子所不齒宦官王承恩。

從正統清修明史以來的一致看法來看,天啟自然是昏君,崇禎宵衣旰食通宵達旦的維持國家,肯定不是昏君,只是兩兄弟統治結局不同。歷史需要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俗世無垢


兩個人當皇帝都是趕鴨子上架。但朱由校為政有明確的目的性,就是打壓東林黨。朱由檢前期為了搞掉魏忠賢而重用東林,甚至撤掉錦衣衛和東廠這兩個在當時唯二可以被皇帝直接控制和掌握的勢力,中後期可能有所明悟,也開始重要太監,繼續打壓東林黨。朱由校的高明之處在於自己不親自上場,這樣吃香就不是太難看,且他用人那真是用人不疑,魏忠賢就是很好的例子。崇禎就差多了,疑心病太重,一直缺乏安全感,沒有帝王的霸氣。朱元璋雖然疑心更重,但他對帝國的掌控力。明末為什麼不和清末一樣,太平天國之後竟然迴光返照了幾十年。我覺得和皇帝有很大關係。對於這種爛攤子的情況,皇帝一定要有一個背鍋俠,比如魏忠賢和慈禧。如果你朝堂上全是所謂的正人君子,天下還是大亂,那肯定是皇帝出問題了。而如果有個魏忠賢和慈禧,百姓起碼有個盼頭,盼著奸臣完蛋。說實話當時的明朝已經千瘡百孔了,可能是兩個人生不逢時,兩人都是半斤八兩,可能都不太適合這個位置


興永影視


我就說一句,天啟皇帝在位期間明朝尚能對後金保持戰略攻勢,西北農民起義也沒有出現,天下基本平靜(除了江南所謂的抗稅事件……具體怎麼回事大家都懂的!)而到了崇禎朝,明朝對後金的戰略進攻徹底轉向了防禦,並且越來越力不從心了,西北農民起義烽煙盡起,國家整體走向了混亂!另外天啟皇帝被黑的不要不要的起源於一本宦官急於脫罪(此人被認為的九千歲一黨,崇禎登基後逼死魏忠賢清查其黨羽)的書《酌中志》!實際上查閱《熹宗實錄》中的記載並沒有後來《明史》中那樣的,而是完全不一樣的天啟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