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只牺牲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用户64077400


李秀成总结的太平天国“十误”,基本上是按照太平天国运动历史顺序来总结的,单纯的凭借这个所谓的“十误”就认定林、李北伐是李秀成眼中的最大失误并不客观。不过这十大失误中有四个都和北伐有关,也足以看出在李秀成眼中,北伐失败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太平军定都南京之后,随即发起了试图彻底推翻清王朝的军事行动,派出林凤祥与李开芳率领两万精锐进行北伐。北伐军一路攻州夺县、势如破竹,一度逼近天津,但是最终因为后援不足全军覆没。北伐失败一直以来都被后人视为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因为李秀成所谓的“十误”之首而被不断的夸大。太平军北伐是否真的是太平军的最大失误?应该说北伐并没有错,错在北伐中出现了太多的失误,让一场本来可以成功的战役最终成为了白白丧失精兵强将的无用功。

首先,只有占领北京才是最终的胜利,出兵北伐肯定是正确的。

在很多人看来,太平军在攻占武昌之后,就应该继续北上,因为此时的八旗绿营是腐朽不堪,湘军尚未形成战斗力,只要太平军坚决北上,那样清朝就灭亡了。这样的假设是否一定能成立已经不得知晓,不过太平军选择先占领长江下游,切断大清朝钱粮赋税的主要来源地,有了稳定的根据地之后在北上与清廷决战的策略也没有什么本质的问题。毕竟太平军一路北上都是流动作战,没有任何一个有效的后方根据地,攻占武昌之后如果继续北上,这与后来的林、李孤军北伐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而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军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此时的太平军面临的形势并不轻松,南京城外有一路尾随而来的清军组建的江南江北大营,一路攻占的城市基本上都没有驻守,死对头湘军正在加紧训练之中,清王朝虽然屡遭重创,但是毕竟三分天下有其二。对于太平军来说,如果不迅速打破僵局,很可能就要在清军的围困中走向灭亡。只有继续北伐,占领北京才能彻底打垮清王朝,同时占领长江沿线的城市,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才能稳操胜券。

所以对于刚刚进入南京的太平军,北伐与西征是必须选择的道路,两者同样重要,谈不上孰轻孰重,北伐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为西征创造了机会,西征其实也拖住了大量的清军为北伐创造了机会。后人提出的应该全力西征,或者派出全部主力北伐的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是仅仅只是马后炮而已,很难说是否一定正确。

其次,北伐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孤军深入和后援不力,并非北伐本身存在问题。

太平军北伐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北伐军采取的依旧是流动作战的方式,辛辛苦苦攻占的城市没有等到援军占领就丢弃,过快的推进到黄河以北,迅速与大后方失去了联系。太平军原先的想法是不纠缠一城一地的得失,快速的突击到北京城下,一剑封喉的击垮清王朝。显然,太平军低估了清军的战斗力,在遭遇清军主力骑兵马队阻击之后,太平军逐渐陷入困境。在前方军队遭遇困境之后,已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初步站稳脚跟的太平天国本来可以抽出重兵北上增援,但是不论是曾立昌,还是秦日纲都没有有效的支援到林、李二人。

在历时近两年的作战中,北伐军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为太平军的西征创造了有利的机遇。不过随着北伐的失败,大量从金田起义就追随太平军的精锐部队毫无意义的损失在前线,林凤祥、李开芳等优秀的将领也在北伐中牺牲,多多少少还是给太平天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最后,太平天国时代里最大的失误必然是天京事变,以及之后的翼王出走。

太平天国之所以由盛而衰,最终走向失败,是众多原因共同导致的,但是最致命的错误无疑是天京事变及随后的翼王出走,当然,这一切都是洪秀全一手造成的。在应该扑灭杨秀清不臣之心的时候,洪秀全选择了养痈为患,在杨秀清逐渐形成势力,尾大不掉的时候,洪秀全自编自导了一场天京事变,接着韦昌辉的手除掉了杨秀清之后,又下令除掉了韦昌辉,接着又逼走了石达开。太平天国在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迅速走向了衰败,并没有什么特别才华的洪秀全在失去了众多助手之后,再也无力挽救危机,眼睁睁的看着太平天国一步步走向败亡。


徽南城意


李秀成这个人还是很可惜的,能力很不错,但是没有跟对人,太平天国后期要是没有李秀成的话恐怕也早就玩完了。

他说北伐是“十误”之首,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倒不是说北伐是错的,而是太平天国的战略出现了问题。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说白了,只是洪秀全的一个骗局而已。

可是,既然洪秀全掀起了这场运动,那他就不应该停下来,为什么呢?当时清朝还没有完全陷入混乱,洪秀全想要推翻清朝的话,就必须得用最快的时间打到清朝的心脏上去,彻底打乱局面。

不然的话,凭借清朝两百多年的积累,耗也能耗死洪秀全。

洪秀全时代毕竟和李自成时代不同,明末之时,明朝不仅仅要应付关外的后金,国内也已经到处是漏洞了,当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李自成的事了,如张献忠、王二之流已在各地揭竿而起了,明朝政府已经疲于应付了。

可洪秀全时代则不同,对外是有英法联军,但英法可以用钱买通,清朝完全可以将精力用于如何对付太平天国。

洪秀全看上去占领的地盘不少,可是根基不稳,即便是个所谓的“天京”都还受到威胁呢!

他这时候停下来不等于是在找死吗?说实话,清朝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情况,你停下来躲在城中,他们就可以慢慢地和你耗,反倒是怕你到处乱窜。

然而洪秀全骗了一群人去帮他打清朝,这才打到了南京,他就觉得够了,因为他已经拿到了足够多的利益了。

所以,洪秀全停下来了,不想继续再打了,他当年之所以读书参加科举不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吗?现在好日子已经有了,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用不完的后宫佳丽,夫复何求?

洪秀全想停下来,太平天国集团内部的所有人都会答应吗?清朝会答应吗?显然不会,这才有了北伐。

对于北伐,洪秀全已经浪费了不少时间,忙着称王了,以为自称“天王”就了不起了似的,称了王之后又忙着在南京享受、快活。

太平天国内部很多人都和洪秀全一样的心思,都打到南京了还不快活快活,还打什么?所以,他们也忙着享受,除了少部分有眼界、看得更远的人才知道只有继续往北打,只有打垮了清朝,他们才能保得住自己的权势富贵。

可是,被洪秀全这么一折腾,被他这么一浪费时间,太平军却已经错过了北上的最佳时机,没有趁势挟胜利之军北上中原,荒废了军心。

军心荒废了,军队还怎么打仗?

除此之外,洪秀全这一停,也让清朝缓了过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制定更好的战略对付洪秀全,从调兵遣将到运动物资都是如此,洪秀全和太平军再也不可能像之前一样打得清政府措手不及了。

更重要的是,洪秀全自己画地为牢,清朝就可以不用“抓瞎”了,可以盯着天京打。

所以,洪秀全在南京停下来,让太平军的北伐失去了“天时”。

洪秀全在南京停下来,除了让太平军北伐失去“天时”之外,也让北伐失去了“人和”。

谁领导北伐的?是林凤祥和李开芳,不是说这两个人能力不行,但怎么说也不如杨秀清、是石达开等人,更何况,他们的威望也撑不起北伐这么重要的战略。

北伐有多重要?可以说事关太平天国的存亡。

可是,洪秀全偏偏不让杨秀清、石达开他们去,为什么呢?洪秀全自己不想去了,但又怕杨、石等人领导北伐的话,威望会超过自己,从而危及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不能让他们去。当然,洪秀全也是为了让他们保护自己。

杨秀清、韦昌辉等人只能争权夺利了,天京事变不是一触而发的事,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所爆发出来的,所以说洪秀全定都南京,放缓甚至是停下了脚步之后,太平天国内部已经开始滋生矛盾了。

有了矛盾,再想让太平军拧成一股绳也就不可能了。

所以,太平军的北伐也就因此失去了人和,不仅是太平军内部的人和,更有太平军占领区的人和。

因为洪秀全不仅做不到他曾经提出来的政治口号,暴露了他的骗局,还对占领区百姓进行了残酷的统治,人和岂能不失?

这也就注定了太平军的北伐,肯定会以失败收场。

太平军北伐的失败,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滑铁卢”,是太平天国走向灭亡的一个转折点。

李秀成之所以说北伐是“十误”之首,原因便在于北伐的成败事关太平天国的存亡,北伐胜,则能为太平天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巩固太平天国的政权。

可是如果败了,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打不开局面了,被钉死在东南那一小片地方了,只能混吃等死了。

北伐不成功,也就意味着清朝已经彻底缓过来了,太平天国没有任何底蕴而言,他们拿什么去和清朝耗?太平天国根本耗不起。

此外,洪秀全在南京停下来之后,太平军军心本来就已经开始松懈甚至是荒废了,再经北伐失败的打击,军心更加不堪一用。

北伐的失败,打垮的如果只是底层士兵的军心倒还不是致命的,更关键的是洪秀全被清军打怕了,所以他更想的是偏安一隅。

所谓“将熊熊一窝”,洪秀全这个带头的没了志气,像石达开、李秀成、陈玉成这样的人再怎么有心又能怎么样?

所以,太平天国的失败从北伐失败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拉开序幕了。


流浪的侯爵


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后,忠王李秀成被俘,在狱中写下了数万字的自供状,据说其中包括一篇总结太平天国失败教训的《天朝十误》。

①误国之首,东王令李开芳、林凤祥扫北败亡之大误。②误因李开芳、林凤祥扫北兵败后,调丞相曾立昌、陈仕保、许十八去救,到临清州之败。③误因曾立昌等由临清败回,未能救李开芳、林凤祥;燕王秦日昌复带兵去救,兵到舒城、杨家店败回。④误不应发林绍璋去湘潭,此时林绍璋在湘潭全军败尽。⑤误东王、北王两家相杀,此是大误。⑥误翼王与主不和,君臣相忌,翼起猜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⑦误主不信外臣,用其长兄、次兄为辅,此人未有才能,不能保国而误。误主不问政事。⑧误封王太多,此之大误。⑨误国不用贤才。⑩误立政无章。误国误命者,因十误之由而起,而性命无涯。

太平军北伐又称太平天国北伐,是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年)至五年间,太平天国派兵挺进华北、企图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逼近天津,咸丰帝宣布京师戒严。随后北伐军进攻天津失利,林凤祥在连镇突围被俘,在北京就义。李开芳退守山东茌平冯官屯,被俘后被押解北京,凌迟处死。最终北伐以失败告终。

之所以认为“北伐”为误国之首

一是政权初定,就贸然偏师北伐,存在战略规划不周、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最终必然陷入清军的包围圈里,相当主动送给清政府口里的肉。

二是考虑不周,最终打乱了整体战略布局,西征军在长江沿线遭遇了湘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发生了拉锯战,打乱了原计划北上增援的太平军的部署。

三是林凤祥与李开芳两人共率领了2万人北伐,面对几乎整个北方的清军,力量对比非常悬殊。

四是北伐太平军多为两广籍士兵,缺乏北伐的雄心,难以适应北方作战气候,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

五是北方的最终失败,损失了太平军精锐力量的同时打击了太平军的进取信心。


安定郡小书生


兵不在多在于精,太平天国北伐的两万多是他的精锐,广西老兵班底,作战能力极强,曾国藩也谈过前期的广西兵战力远远强于后期的乌合之众,后期李秀成陈玉成扩军无数,拥兵百万,打起仗来却拖泥带水。


月中楼


我来回答。

1、北伐是太平天国最强盛洪秀全定战略方针,具有对后期推翻大清帝国的指导意义,相当于一面战略大旗。


2、北伐战争失败有许多原因造成,最主要是洪秀全派林凤翔、李开芳孤军奋战从南京往北京打,战线太长而后面又沒有后援,粮草与军队都太少了,靠一路上收集新加入的百姓扩充新兵。后期派援军作战,结果援军战力太差,沒碰面就全军覆灭。

3、北伐军平时都是游击战,打完就跑,北伐时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城,又无后援,根本无法再打,失败是时间问题。

4、洪秀全派两位将军北伐后,他们自己在南京开始享乐,腐败内讧争权开始了,没人愿意再过艰苦的生活,北伐战争1855年失败后,1856年9月发生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带兵杀了东王杨秀清,把他家人及属下将官全杀了,杀了二万多人,全是精英啊,并且杨秀清具有战略作战才能,相当于三国时诸葛亮角色,没他后来战略谋划全都失败。后来翼王石达开回京责备韦昌辉,结果韦昌辉又想杀石达开,石达开连夜逃了,家人及下属又被杀,最后洪秀全被迫杀了韦昌辉,又处死燕王秦日纲。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带了几十万军队离开天京,独立作战,最后兵败大渡河被剐。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综上所述,李秀成说是十误之首,更准确的说北伐失败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开始。


风语者2号


北伐只损失2万人,为何李秀成却说是“十误”之首?

这个要从太平天国刚起义说起。

就在元末红巾军起义整整500年后的1851年(清咸丰元年)初,洪秀全、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夭国反清起义暴发了。

太平军金田村起义后,击败清军围攻,攻占永安,封王建制,粗具立国规模。1852年,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攻桂林、全州,进军湖南,占领道州、郴州。在道州,太平军决策取两湖,“专意金陵,据为根本”。同时,太平军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三篇檄文,号召人民同举义旗,“务期肃清胡氛,同享太平之乐”。随后,太平军向长江流域推进,奔袭长沙,克岳州,顺流而下,于1853年初攻克武汉。

之后,太平军采取避实击虚方针,积极展开进攻,迅速从广西攻入长江流域,人数从2万人发展到50万人(可战兵力约10万),其势力迅速壮大,声势震动天下。

在武汉,太平军统帅部对战略进攻方向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有主张建都武昌,取道襄樊,北伐中原;有主张进攻南京(时称江宁),“踞为根本,徐图进取”。最后,太平军决定东下进取南京。2月,太平军放弃武汉,万船齐发,水陆并进,克九江,破安庆,连下池州、铜陵、芜湖、太平、和州。3月19日,太平军攻占东南重镇,一向有“虎踞龙盘”之称的南京城。

历史仿佛又回归到500年一朱元璋攻占集庆(即南京)的年代,重演了创建新王朝的一幕。洪秀全攻下南京后,即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这是个大胜利,也是个大失策。胜利来得太易、太快,对太平天国以后的军事、政治发展,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攻下南京怎么办?太平天国的军事战略面临着重大转变,也面临着新形势的严重挑战,必须慎之又慎。洪秀全、杨秀清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其目标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占领南京之前,就计划“分军镇守江南,欲往河南,取河南为业”。但这时的太平军能不能出师北伐中原,进而“疾趋燕都”(北京)?回答是否定的。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政治军事形势,太平军北伐的条件不具备,形势不许可,时机尚未成熟。

摆在太平军面前的战略任务,应该是采取以攻为守的积极防御战略,全力消灭清江南、江北大营,打破围攻,巩固和扩大占领区。随后稳步推进,东向苏浙夺取财富之区,西向争夺皖赣两湖,占领战略要地,控制长江中游。之后,太平军应该集中力量消灭清军在江南及江北的主力部队,包括正在兴起的湘军武装,逐步达到大部占领,或争取全部江南地区的战略目的。同时,太平军可以派遣少数兵力北上进攻(不宜走得太远),以牵制清军南下,并发动组织捻军及北方农民起义,使之成为太平天国的北面屏障,为北伐开辟前进道路。太平军还应该同时整顿内部,调整政策,完善农民政权,发展生产,招揽人才,聚积力量,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只有这样,才稳操胜券。

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错误地估计形势,违背上述原则,犯了盲动冒险的严重错误,仓促作出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夺取北京的战略决策。时有罗大纲等人反对这一决策,指出“若悬深入,犯险而无后援.臣不敢奉诏,且既都金陵,宜多备战舰,精练水军,然后可战可守。”然而洪、杨不听。棋错第一着,全盘要输。错误的战略决策和战略方针,也就决定了太平军北伐战争的悲惨前途和命运。

重要的是,这次北伐损失的两万太平军,大都是由从广西出来的太平军老兵,即太平军常说的“老广西”。这些人都是百战余生的骨干,现在一下子损失在北伐,太平军的军事水平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如果细研究太平天国的战争史,北伐失败之后的太平军就很少有像以前以少胜多的胜利了,大多要靠兵力和火力优势去压垮清军了。

总之,战略上出现严重失误,战术能力又因为北伐严重下降。这直接导致太平天国的最后失败,所以自然被李秀成认为是“十误”之首。


冷兵器研究所


李秀成把北伐失败列为“十误”之首,是指北伐战役失败的影响深远,而并非是说发动北伐战役是失误。

如果把太平天国看成一场运动(不论是革命还是暴动),转折点在天京事变;如果把太平天国看成一场战争,转折点在北伐失败。

北伐战役非常必要,是太平军战略进攻的顶点:

对于太平天国发动北伐战役,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仿佛是一向精明的杨秀清等人昏了头,以为派个几万人就能北伐成功。可是,真的是杨秀清昏了头吗?呵呵,人家很精明的。

北伐战役时期,几万太平军转战北方各地,牵制住了十万以上的清军主力,以至于南方战场(尤其西征战场,很大程度上仰仗当时还未纯熟的湘军应付)。就算这样,大清还数次“京师震动”。

林凤祥以2万兵力转战各地,牵制了大批清军主力。

而在北伐失败后,清廷再无后顾之忧,可以从容部署兵力南下。此后,即使太平军人才辈出,时不时来几个“大捷”,可是,清庭作为一个统治者,始终稳如泰山。即使期间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出逃,京师沦陷,太平天国都再没有威胁过清庭在北方的统治。

发动北伐战役,并非投入力量不足,只是北伐军政治动员不力

北伐战役,太平军只部署了两万兵力(也有十万之说),不论什么时候,人们都普遍认为兵力不足。

不过,大家也都承认,北伐所带的兵将,都是太平军的精锐。精锐是什么意思?并不仅仅是能打而已,理论上,很多精锐士兵,都具备了担任基层,甚至中层指挥的能力。

想当初,金田起义时,太平军也并无多少人,可是,一路发展下来,很快就发展出大军,横扫东南,一举形成与大清对峙的局面。

金田起义之初,太平军也以数万人起事,但很快发展壮大,如果动员得当,北伐军初始兵力并非绝对不足

因此,部署兵力不足,并非北伐失败主因。北伐始终“兵力不足”,在于北伐军在北方一直没有有效地进行政治动员,导致兵越打越少,逐至失败。

北伐原部署得当,当领军者失误,以至陷入被动

在预备北伐战役时,洪秀全、杨秀清的计划是“轻兵疾进”,从徐州快速北上,经山东入直隶,直捣北京。还特意交代,此次行动是突击,不好打的城就不打,不必纠缠,甚至,攻下的城市,不必留守,集中兵力,一路疾进。

既然是“轻兵疾进”,自然兵力不必太多,但是速度要快。





北伐军数次贻误战机,渐陷被动

可是,领军者林凤祥等人,却从一开始就上当受骗,贻误战机。

江苏按察使查文,扬言北方有十万大军前来,让各县准备粮食。北伐军江陵信以为真,修改路线,迂回到河南方向,贻误战役。

而在进军途中,也在“怀庆”等地长久围攻,又因计划不周密,大军到达黄河时,没有渡河器材等原因不断迂回,改变路线,致使行动缓慢,使得清军从容部署直隶地区的防御,重新获得了战场主动权。

而北伐军的援军,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一度打到临清,离北伐军主力非常接近,却不能绕开坚城。迅速会合主力,却重兵顿于临清,贻误战机,致使最后的救援机会功败垂成。

北伐军辜负民意,丧失北方人心,致使后续机动、救援都十分被动

北伐初期,北方民众由于不满满清统治,对太平军是持相对欢迎态度的。比如,在李开芳攻略赵城、霍州时,民众开城备粮,积极欢迎。

但是,北伐军一路不顾民情的强行实施强硬的宗教政策(如果算是那也宗教政策的话),砸孔庙、毁寺庙,甚至,屠杀沧州民众。使得北方人民逐渐开始转变态度。

到了北伐军作战后期,再没有当地民众的支持。

在天京方面派出援军支援北伐军时,一度达到临清,离北伐军主力非常近。但是临清百姓在城破之时,甚至毁掉了储备粮食等物资,只是援军攻下临清后,缺衣少粮。

北伐失败,太平军基层骨干损失殆尽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缺的不是人,他们即使到了天京沦陷时,依然拥有海量的兵力。他们缺的是骨干,政治上可靠,军事上过硬的骨干。

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估计兵力为五十万之众,但是,老兄弟(骨干)不过两三万。

从这个角度看,北伐军几乎是抽干了太平军的骨干。

没有合适的骨干,纵然表面兵力再多,太平军也就只是一个虚弱的胖子。

因此,到了太平天国后期,经常出现,十几万太平军大军面对几千湘军无计可施。

太平军,从来不缺人数,缺的是当年能一起同仇敌忾的骨干

陈玉成、李秀成,在太平天国后期,实际上拥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因此,太平天国高层的问题,很长时间内对他们影响不大。

但是,战略被动,骨干流失,李秀成纵然天纵神武,也无能为力了。

因此,李秀成认为,北伐的失败,是“十误”之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与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北伐损失的两万余人,着实不多。但客观来讲,太平军北伐原本是一个正确决断,可惜在具体部署上却犯了偏师孤进的兵家大忌,以至于林凤祥、李开芳和两万多将士被清军歼灭。从这一点来讲,太平天国的北伐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提到,洪秀全定都南京虽然有了一个稳固的大型城池,看似可以同清军分庭抗礼。但从双方事态上看,一旦太平军放弃了运动战,长期驻扎于一地,自然会被如同潮水般的清军围追堵截。江南、江北两处大营的设立,就是最好的证明。

定都南京后的洪秀全,很快腐化堕落。不过,在1853年前后的洪天王,还具有一定的野心和见识。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与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率军北伐,就是最好的证明。北伐军最初于当年三月底由扬州出发,后又于四月初六与天京(南京)出发的队伍,各路人马集结完毕后,约两万余人,自浦口北上。

按照洪秀全的指示,北伐军并不贪恋城池,一路北上。在北伐军进军途中,不但搅和了数万斤炸药,还一路扩充队伍,收纳了不少贫苦百姓。因此,前期的北伐军捷报频传。不过,此后清廷开始调集重兵围堵北伐军,将托命阿、胜保、恩华、僧格林沁等悍将相继投入战斗,使得北伐的太平军越来越被动。

可是,尽管洪秀全派出了援军,但在临清作战失利后,许宗杨和陈侍保却临阵畏缩,反对曾立昌的救援计划,非要南返。如此以来,第一波援军竟在进攻受挫后,主动撤退,置北伐军于不顾。不过,这支队伍的下场也很惨,除了被清军屠戮外,还有不少士兵溃散,而三位统帅中的曾立昌自杀、陈仕保阵亡,剩下许宗杨一个光杆司令回到了南京,被打入囚牢。

此后,洪秀全又要派燕王秦日纲北上援助北伐军。不过,秦日纲百般推脱,堂堂一个天王洪秀全,竟使唤不动手下的将领,最终眼睁睁地看着两万多精锐被数倍于己的清军消灭殆尽。

回顾太平天国的北伐,原本派出的兵力就不多,而援兵和补给又跟不上。如此一来,偏师孤进的林凤祥、李开芳注定沦为悲剧。关键时刻,洪秀全又优柔寡断,竟然坐视北伐军被清军剿灭,可谓是极为荒唐。也正因如此,后来李秀成在“自述”中,将北伐列入到了太平天国的“十误”之中。


史海烂柯人


李秀成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 。天京事变后,翼王石达开遭到天王洪秀全的猜忌,被迫率军出走,正是因为李秀成、陈玉成等年轻将领挑起了振兴天国的重担,才使风雨飘摇的局势得以好转,也算延迟了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塌天之祸。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十六日,湘军吉字营用挖地道设地雷的办法轰开了天京(南京)之太平门,天京陷落。

城破后,为发泄仇恨,曾国荃纵兵大掠,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和最野蛮的劫掠。洪秀全苦心经营十几年、极尽富丽奢华的天朝宫殿被抢掠一空后,再被付之一炬。

天京城破时,忠王李秀成率千余忠勇将士,保护幼天王洪天贵福乘乱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城去。出城不久,李秀成和幼天王被乱兵冲散。幼天王走句容、溧水,最后到广德投奔了干王洪仁玕,并与驻扎江西的侍王李世贤会合;李秀成则往东南方向逃去。

走到方山时,李秀成被人认出,遂被村民抓获,送进湘军萧孚泗的营中。囚禁9天后,被曾国藩下令处死。

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江西石城被赣抚沈葆祯的部将席保田捕获,当年11月在南昌被凌迟处死,年仅16岁。干王洪仁玕也在广德被清军抓获,不久被杀。

李秀成被抓后,曾被曾国藩兄弟威逼利诱,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四万字的供状。供状详细的叙述了他参加金田起义后的全过程,追忆了太平天国的兴亡得失,也总结了天国失败的经验教训。他在这篇四万字供状的结尾还表示,愿意站出来号召太平军余部缴械投降,再为清廷以及老中堂(曾国藩)效力。

对于李秀成是否真的愿意向清廷投诚,史学界一向有争议,在此不做讨论。李秀成在这份著名的“自述状”中,谈到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十大原因,是为“天朝十败(误)”。

所谓“天朝十败(误)”,指的是: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惨败;曾立昌北援失败;秦日纲北援半道失利折返;林绍璋率军西征,在湘潭十战十败,几乎全军覆没;天京事变,自相残杀;翼王遭排挤,率数十万精锐赌气出走;天王不信外臣;滥封诸侯王;天王深居后宫,不问政事;立政无章。李秀成将林、李北伐失败放在“天朝十误”之首,按理说北伐虽败,但人员损失并不算十分惨重,这是为什么?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改天京)后,清廷异常恐慌,急命向荣、琦善为钦差大臣,在天京外围建立“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以牵制、围困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国。


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定都天京后,为了破解清军的围困,同时开创更大的局面,制定了北取北京、西征皖、赣的军事计划。

史载,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军队兵分两路 ,开始了悲壮的北伐与西征。

北伐军约两万人,由英勇善战的悍将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领,从扬州出发,取路北进。临行前,洪、杨对北伐军制定的作战方针是:出兵后直扑北京,不要贪恋攻占的一城一池,以免耽搁时间。

从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兵力可以看出,杨秀清等人虽然意识到了北伐的重要性,但重视程度不够,以区区两万人进行千里奔袭,中途要经过好几省,面对人多势众、残酷围剿的清军,究竟有几成胜算?这是一次注定有去无回的军事冒险行动。

1855年3月7日,经一路浴血苦战,好不容易挣扎着打到大运河边的山东高塘、连镇,旋即被剽悍善战的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包围,经数十日激战,据守连镇的林凤祥受伤被俘,随即被押到北京凌迟处死,其部下除少数人投降外,大多数投河自尽;据守冯官屯的李开芳部虽只有数百疲乏不堪的将士,但却精诚团结,他们凭借坚固的寨墙,死战不退,多次击退僧格林沁部的凶猛进攻,并重创清军。

僧格林沁恼羞成怒,竟然掘开大清河堤,想用用关羽“水淹七军”的办法来灌淹冯官屯。

这是一招灭绝人性的阴狠战术,挖开大清河堤后,冯官屯一片汪洋,房倒屋塌,粮食、火药、柴草都被浸湿,连生火做饭之地都没有,守军更无一片立锥之地。

坚持到5月中旬,李开芳命将士们打造木筏,想强行突出重围,但都无法成功。

兵陷绝境,李开芳无计可施,只得放下武器,走出冯官屯,向僧格林沁投降。

僧格林沁惊魂未定,他迅速将李开芳等人槛送京师献俘。6月11日,李开芳、黄懿端等8位北伐军将领在北京被清廷凌迟处死。

北伐军的失败,主要是因为天国定都天京不久,力量还不强,却多方出击,无法集中全力攻击清军,且力量尚弱时分兵乃兵家大忌。洪秀全、杨秀清制定的北伐战略没有错,但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只派两万将士出征,力量薄弱,打到山东境内时已成强弩之末,最终彻底断送了北伐军。太平军北伐,不像伐兵,倒更像是一次试探性的伐谋,虽然只损失了不到两万人马(还有曾立昌、许宗扬的北援行动失利,援军几乎全部覆没),但都是身经百战的两广精锐,对太平天国造成的致命影响最后慢慢显现出来,致使其最终只能局促在江、浙、赣、皖等地与清军周旋,再也无力北进以全取天下,也为后来的彻底覆亡埋下了伏笔...... 李秀成在供状中将林、李北伐惨败列为“天朝十误”之首,其严重程度甚至超过“天京内讧”,想来他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发文不易 严禁搬运】

【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黄巢就是它的前车之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