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人数是湘军几十倍,为什么丢了安庆和天京?

秦岭夜谭工作室


一个长期的,持久战役,颠覆性的战役打的人和钱。

这个问题分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定都天京之前,在定都天京之前,其实太平天国整个系统,包括洪秀全本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太平天国”到底在哪儿,在天上?还是在某一个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臣民也搞不清楚“太平天国”就是南京吗?还是清妖的巢穴北京。

人的因素

两个阶段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太平天国的构成是原来紫荆山地区的拜上帝会成员,和后来在行军过程中新进的太平天国民众。

原先的紫荆山拜上帝会成员大多都是信奉洪秀全和他的上帝的一群人,随着战争的继续,原先的这帮人消耗殆尽,需要补充新鲜血液,后来补充进来的这些人,就不像紫荆山的原班人马那样只有一个单纯的信仰,要建立“太平天国”,而是各怀鬼胎了。

新加入太平天国的人,大多是因为生活无望,在连年的战乱中苟活于人世,朝不保夕,加入太平天国只是为了一口饭吃;还有些投机分子,愿意加入太平天国赌一赌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鱼龙混杂的结果就是队伍并不稳定,会出现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一场仗打下来没死几个,却只剩下几万人。

甚至很多人都是裹挟进太平天国队伍里的,这些人本身就是不愿意加入太平天国,但是又在统治区内,本质上就是不稳定因素。与其说太平天国军队是军队,还不如说是流民,和捻军这些地方反抗队伍比较相似。

再看看湘军这边,一开始就是通过招募团练组建的地方部队。这些兵勇的成分就简单很多,大多是因为生活所迫,加入军队领一份军饷,赌一赌前途命运。为了生活,为了前途,更像是一份工作,而且在他们心中有一个更高的期许,保卫家乡。这个期许其实是太平天国给予的,太平天国前期实行的“抢光”、“烧光”政策,所过之处,一片残垣断壁,饿殍遍野。

从人的因素来说,这是一场正规军对流民的战争。

钱的因素

太平天国开始小规模行动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捐助和抢夺富户,统一纳入“圣库”再统一分配。看看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

富贵之人欠我钱,不富不穷任休闲。

贫穷之人跟我走,强似租牛耕贫田。

这就是梁山好汉打富济贫的好汉模式,随着规模的扩大,捐助已经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主要靠抢。

太平天国不允许自由经济,全部实行计划统一的管理模式,没有税收,没有其他收入。定都天京后,因为南京的农业精细程度很高,所以吃饭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想持续发展,就有点难了。

而湘军这边,军费主要来源有:

捐助(太平天国抢夺富户,使得这些富户更愿意把钱捐给湘军);

朝廷拨款(开始有,后来就有些杯水车薪);

税收(特别是后来的特许盐税和商税成为持续不断的经费来源);

这个对比就有点了然了吧,持久战从来都是人和钱决定的,其他因素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起到大的作用。

太平天国抢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几乎就没有再生资源可以利用,很多地方都是太平天国自己放弃的,哪里有资源再往哪里去,一些军事要塞,就算是重兵把守也经不起时间的消耗。


关中熊叔


第一,虽然太平军人数比湘军人数多,但是和太平军作战的不止湘军,还有清朝的正规军(如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及其他地方部队,这些军队虽然作战能力比不上湘军,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太平军,所以面对几十万的太平军,湘军并不是孤军奋战!



第二,湘军创始人曾国藩,虽是文人出身,但是却有独特的带兵方法,注重湘军纪律的加强,注重团结,湘军内部也是一种层层依附关系,曾国藩在这支军队里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反观后期的太平军,派系林立,军队也不够团结。面对纪律严明,团结一致的湘军,太平军焉能不败!



第三,太平天国经历了天京事变这一事件的严重打击,国力迅速由盛转弱!尤其是石达开负气出走,带走了天国的十万精兵,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另外一方面,在天京事变后,天王洪秀全猜疑心更甚,帝王权术在这一时期发挥到了极致,分散部将权力,部将之间互相不了解,不予理睬,由此削弱了太平军的整体实力!



第四,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列强开始全力协助清朝,湘军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力的外援!

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镇压,重在领导阶级没有大局观和现代意识,所以这场轰轰烈烈,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煮酒ltx


首先,信仰的丢失,这是最可怕的。太平天国创立之初,万众一心,势如破竹,直下南京,靠的是拜上帝教时的虔诚信仰,定都南京后(改名天京),东南半壁江山震动,大有推翻满清,复我中华之望。当形式一片大好,国运如日中天之时,“神武英明”的天王洪秀全却杀害了“天父”东王杨秀清,骨干二万余人被杀,继而北王韦昌辉又被杀,翼王石达开带精锐出走,中下级官兵一片愕然,天王竟然可杀天父,起义之初宣传的“天下太平,同享太平”“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不过是句空话而已,为了争权夺利,兄弟皆可杀,广大官兵继而也看透了高居王位者的虚伪。信仰丢失,军心涣散,老士兵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其次,高层政治腐败,滥封王位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等太平天国的领导者迅速腐败,洪秀全大造宫殿,并充实后宫,一昧的追求享乐,不理政事,前期用杨秀清,后期用洪仁玕,依旧沉迷神位,自顾自大。本来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已决心不再封王,但洪仁玕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局面,为平衡各方力量,开始大封滥封,至天京城破时,竟前后封了2700多王,封王之多,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再次,军纪涣散,后期的太平军封王太多,各王只顾自己招兵买马,充实自己力量,保住自己地盘,不注重士兵军事素质的培养,虽人数较多,但士兵当兵目的不同,大多只为了混口饭吃,混个爵位,平时劫掠百姓尚可,遇见大战,为保命往往一哄而散,徒耗粮饷耳!虽武器不输清廷,甚至包括忠王李秀成部队装备甚至好过清廷,但士兵技能不熟且缺乏敢死之心,遇见士气高涨,由曾国藩组建训练的湘君“卫道之师”,往往以十敌一也不得胜,也就不奇怪了。








Luckydog1314


这个还是比较复杂,原因比较多一点的。

1.北伐西征,天京事变,翼王远征,消耗了大量两广两湖的老弟兄,尤其是百年来土之争锻炼出的广西老弟兄。没有连贯的征召补充训练机制的话,这种损失是不可弥补的,苏福省的新兵蛋子来再多也是纯粹的后勤压力。

2.天京事变既摧毁了天国的中央指挥体系,天国的信仰和合法性,所谓“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更摧毁了太平军的中层骨干,否则也轮不到英王和忠王顶上,而王爵更是随着部队军阀化逐渐一文不值。对比一下早期和晚期太平军核心部队的纪律,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中很多同出一源。

3.太平军长于流动作战的特点贯穿天国历史始终,天京事变后兵为将有天国将领们是不会舍得拿自己日益缩水的核心骨干决一时之胜负的,这是为啥三河大捷,击破江南江北大营等等题主所说的改变局势的胜利如此珍贵的原因。

4.毋庸讳言,太平军内政的组织水平是比较糟糕的,财税效率是比较低效的,技术力量和硬件设备是比较薄弱的。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反政府武装这样才会比较奇怪吧。



历史中的趣闻


第一,太平天国从广西起兵进湖南直到攻下武汉三镇,气势如虹,理应在清廷还未反应过来准备不足的形势下集中兵力直捣黄龙,以雷霆之钧、闪电之锋灭了清廷再分兵扫荡。视为上策!

第二,稳扎稳打,东下定都天京也可,但必须把江南、东南等天京周围各省攻下,建成铁桶的根据地,再行北伐和西打,这样,兵源与粮草的问题有了根本的保证,成功的希望非常大,因为1856年之前,太平天国在人心所向上是积极的。视为中策!

第三,这是一个集中与分散的问题。太平天国在1853年定都天京后直到灭亡,战略上都存在分散的严重问题,没有主次之分,时内时外没有大局的呼应。围绕长江中、下游两岸,各王将围绕长江中、下游两岸各自为战,导致攻防两线漏洞百出,天京几次被围,而且连续几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这是最下策!

第四,革命尚未成功,还需努力,但天国高层违背了这公理,所以失败是理所当然。

第五,总论,都是管理和组织的问题,天国亡国必然。


0015088022


北宋清军十几万人,北宋百万大军顷刻瓦解。所以兵力不在多而再精。


越来越qingxyushihutu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