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人數是湘軍幾十倍,為什麼丟了安慶和天京?

秦嶺夜譚工作室


一個長期的,持久戰役,顛覆性的戰役打的人和錢。

這個問題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定都天京之前,在定都天京之前,其實太平天國整個系統,包括洪秀全本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太平天國”到底在哪兒,在天上?還是在某一個地方。

第二個階段是定都天京以後,太平天國臣民也搞不清楚“太平天國”就是南京嗎?還是清妖的巢穴北京。

人的因素

兩個階段面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太平天國的構成是原來紫荊山地區的拜上帝會成員,和後來在行軍過程中新進的太平天國民眾。

原先的紫荊山拜上帝會成員大多都是信奉洪秀全和他的上帝的一群人,隨著戰爭的繼續,原先的這幫人消耗殆盡,需要補充新鮮血液,後來補充進來的這些人,就不像紫荊山的原班人馬那樣只有一個單純的信仰,要建立“太平天國”,而是各懷鬼胎了。

新加入太平天國的人,大多是因為生活無望,在連年的戰亂中苟活於人世,朝不保夕,加入太平天國只是為了一口飯吃;還有些投機分子,願意加入太平天國賭一賭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魚龍混雜的結果就是隊伍並不穩定,會出現十幾萬大軍浩浩蕩蕩,一場仗打下來沒死幾個,卻只剩下幾萬人。

甚至很多人都是裹挾進太平天國隊伍裡的,這些人本身就是不願意加入太平天國,但是又在統治區內,本質上就是不穩定因素。與其說太平天國軍隊是軍隊,還不如說是流民,和捻軍這些地方反抗隊伍比較相似。

再看看湘軍這邊,一開始就是通過招募團練組建的地方部隊。這些兵勇的成分就簡單很多,大多是因為生活所迫,加入軍隊領一份軍餉,賭一賭前途命運。為了生活,為了前途,更像是一份工作,而且在他們心中有一個更高的期許,保衛家鄉。這個期許其實是太平天國給予的,太平天國前期實行的“搶光”、“燒光”政策,所過之處,一片殘垣斷壁,餓殍遍野。

從人的因素來說,這是一場正規軍對流民的戰爭。

錢的因素

太平天國開始小規模行動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捐助和搶奪富戶,統一納入“聖庫”再統一分配。看看太平天國的指導思想:

富貴之人欠我錢,不富不窮任休閒。

貧窮之人跟我走,強似租牛耕貧田。

這就是梁山好漢打富濟貧的好漢模式,隨著規模的擴大,捐助已經起不到什麼大的作用,主要靠搶。

太平天國不允許自由經濟,全部實行計劃統一的管理模式,沒有稅收,沒有其他收入。定都天京後,因為南京的農業精細程度很高,所以吃飯基本沒有什麼問題,想持續發展,就有點難了。

而湘軍這邊,軍費主要來源有:

捐助(太平天國搶奪富戶,使得這些富戶更願意把錢捐給湘軍);

朝廷撥款(開始有,後來就有些杯水車薪);

稅收(特別是後來的特許鹽稅和商稅成為持續不斷的經費來源);

這個對比就有點了然了吧,持久戰從來都是人和錢決定的,其他因素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起到大的作用。

太平天國搶完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几乎就沒有再生資源可以利用,很多地方都是太平天國自己放棄的,哪裡有資源再往哪裡去,一些軍事要塞,就算是重兵把守也經不起時間的消耗。


關中熊叔


第一,雖然太平軍人數比湘軍人數多,但是和太平軍作戰的不止湘軍,還有清朝的正規軍(如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及其他地方部隊,這些軍隊雖然作戰能力比不上湘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太平軍,所以面對幾十萬的太平軍,湘軍並不是孤軍奮戰!



第二,湘軍創始人曾國藩,雖是文人出身,但是卻有獨特的帶兵方法,注重湘軍紀律的加強,注重團結,湘軍內部也是一種層層依附關係,曾國藩在這支軍隊裡有著絕對的領導權。反觀後期的太平軍,派系林立,軍隊也不夠團結。面對紀律嚴明,團結一致的湘軍,太平軍焉能不敗!



第三,太平天國經歷了天京事變這一事件的嚴重打擊,國力迅速由盛轉弱!尤其是石達開負氣出走,帶走了天國的十萬精兵,削弱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實力;另外一方面,在天京事變後,天王洪秀全猜疑心更甚,帝王權術在這一時期發揮到了極致,分散部將權力,部將之間互相不瞭解,不予理睬,由此削弱了太平軍的整體實力!



第四,太平天國運動後期,列強開始全力協助清朝,湘軍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有力的外援!

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被鎮壓,重在領導階級沒有大局觀和現代意識,所以這場轟轟烈烈,席捲大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最終失敗了!


煮酒ltx


首先,信仰的丟失,這是最可怕的。太平天國創立之初,萬眾一心,勢如破竹,直下南京,靠的是拜上帝教時的虔誠信仰,定都南京後(改名天京),東南半壁江山震動,大有推翻滿清,復我中華之望。當形式一片大好,國運如日中天之時,“神武英明”的天王洪秀全卻殺害了“天父”東王楊秀清,骨幹二萬餘人被殺,繼而北王韋昌輝又被殺,翼王石達開帶精銳出走,中下級官兵一片愕然,天王竟然可殺天父,起義之初宣傳的“天下太平,同享太平”“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不過是句空話而已,為了爭權奪利,兄弟皆可殺,廣大官兵繼而也看透了高居王位者的虛偽。信仰丟失,軍心渙散,老士兵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其次,高層政治腐敗,濫封王位 。定都天京後,洪秀全等太平天國的領導者迅速腐敗,洪秀全大造宮殿,並充實後宮,一昧的追求享樂,不理政事,前期用楊秀清,後期用洪仁玕,依舊沉迷神位,自顧自大。本來天京事變後洪秀全已決心不再封王,但洪仁玕的到來打破了這一局面,為平衡各方力量,開始大封濫封,至天京城破時,竟前後封了2700多王,封王之多,堪稱歷朝歷代之最。

再次,軍紀渙散,後期的太平軍封王太多,各王只顧自己招兵買馬,充實自己力量,保住自己地盤,不注重士兵軍事素質的培養,雖人數較多,但士兵當兵目的不同,大多隻為了混口飯吃,混個爵位,平時劫掠百姓尚可,遇見大戰,為保命往往一鬨而散,徒耗糧餉耳!雖武器不輸清廷,甚至包括忠王李秀成部隊裝備甚至好過清廷,但士兵技能不熟且缺乏敢死之心,遇見士氣高漲,由曾國藩組建訓練的湘君“衛道之師”,往往以十敵一也不得勝,也就不奇怪了。








Luckydog1314


這個還是比較複雜,原因比較多一點的。

1.北伐西征,天京事變,翼王遠征,消耗了大量兩廣兩湖的老弟兄,尤其是百年來土之爭鍛煉出的廣西老弟兄。沒有連貫的徵召補充訓練機制的話,這種損失是不可彌補的,蘇福省的新兵蛋子來再多也是純粹的後勤壓力。

2.天京事變既摧毀了天國的中央指揮體系,天國的信仰和合法性,所謂“天父殺天兄,江山打不通”,更摧毀了太平軍的中層骨幹,否則也輪不到英王和忠王頂上,而王爵更是隨著部隊軍閥化逐漸一文不值。對比一下早期和晚期太平軍核心部隊的紀律,很難讓人相信他們中很多同出一源。

3.太平軍長於流動作戰的特點貫穿天國曆史始終,天京事變後兵為將有天國將領們是不會捨得拿自己日益縮水的核心骨幹決一時之勝負的,這是為啥三河大捷,擊破江南江北大營等等題主所說的改變局勢的勝利如此珍貴的原因。

4.毋庸諱言,太平軍內政的組織水平是比較糟糕的,財稅效率是比較低效的,技術力量和硬件設備是比較薄弱的。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反政府武裝這樣才會比較奇怪吧。



歷史中的趣聞


第一,太平天國從廣西起兵進湖南直到攻下武漢三鎮,氣勢如虹,理應在清廷還未反應過來準備不足的形勢下集中兵力直搗黃龍,以雷霆之鈞、閃電之鋒滅了清廷再分兵掃蕩。視為上策!

第二,穩紮穩打,東下定都天京也可,但必須把江南、東南等天京周圍各省攻下,建成鐵桶的根據地,再行北伐和西打,這樣,兵源與糧草的問題有了根本的保證,成功的希望非常大,因為1856年之前,太平天國在人心所向上是積極的。視為中策!

第三,這是一個集中與分散的問題。太平天國在1853年定都天京後直到滅亡,戰略上都存在分散的嚴重問題,沒有主次之分,時內時外沒有大局的呼應。圍繞長江中、下游兩岸,各王將圍繞長江中、下游兩岸各自為戰,導致攻防兩線漏洞百出,天京幾次被圍,而且連續幾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這是最下策!

第四,革命尚未成功,還需努力,但天國高層違背了這公理,所以失敗是理所當然。

第五,總論,都是管理和組織的問題,天國亡國必然。


0015088022


北宋清軍十幾萬人,北宋百萬大軍頃刻瓦解。所以兵力不在多而再精。


越來越qingxyushihutu


農民階級的侷限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