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禎南遷,南方會擁立他嗎?

張夫貞


無疑南方會擁立崇禎的,可是歷史不容假設,即使崇禎南遷後,統治南明,也不一定就能力挽狂瀾,很大可能還是會被清庭給打敗,最終還是會丟掉江山!



01明朝的制度優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定都在南京的,後來傳位於朱允炆,被成祖朱棣奪了江山。朱棣當皇帝后總覺得不安,畢竟自己得位不正,而且南京不是自己的大本營,總擔心會出什麼亂子,於是在自己封地修建新都,也就是北京了!朱棣遷都後,南京做為舊首都保留了原來的建制,也就是說北京的朝廷官員,南京均有一份複製!所以崇禎帝若南逃,回到南京,根本不用像宋高宗趙構那樣重新組建朝廷班子,南京有現成的一套行政機構可用,而且明朝後期的朝廷賦稅大多數來自南方,南方也比較富庶,可以說是天賜的後勤保障!可是歷史給了崇禎帝機會,他沒有把握住,面對北京朝廷的大臣,他失望透頂!



02崇禎帝為什麼沒有南遷

安史之亂,唐玄宗南遷入蜀。金兵南下,宋徽宗傳位於欽宗,自己南逃到鎮江藉口為大宋祈福上香!古代帝王面對強大的威脅時,第一反應就是跑,崇禎皇帝也是這麼想的,但是他被手下的大臣給逼的走不了。因為皇帝要跑,肯定要找個合適的理由,然後有三兩個大臣帶頭勸諫,可是崇禎皇帝的大臣沒有人給他這個臺階下。崇禎皇帝很生氣,但也很無奈,想著自己走不掉,可以把太子送到南方去,以防萬一,可是手下的大臣依然沒有人表示贊同!崇禎皇帝很絕望,所以死的時候還說,文臣誤我,文臣皆可殺這樣的話!



事實上大臣在這件事上表現出的態度,跟崇禎帝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崇禎帝性格有點女性,非常討厭大臣騙他,而且對國家的大事不擔責任,出了事都是大臣的,誰提議誰去幹,幹不好都是你的,你得給交代,你得負責!領導溜肩膀,不擔責任,手下還有誰會願意為你辦事呢?公司是你的,又不是我的,公司搞垮了,大不了跳槽!比如孫傳庭被崇禎皇帝從天牢裡啟用,去圍剿李自成,因為孫傳庭之前將李自成的軍隊打的只剩下幾個人,所以很有信心,跟皇帝說只要5000人,就能剿滅李自成!但是他在天牢裡待的有點久,根本不知道現在的形式,但皇帝也沒管,反而很高興,於是給了他5000人,孫傳庭到前線一看,立馬覺得的不對,李自成這次的聲勢大過於從前,自己5000人還不夠他打牙祭,於是上書皇帝要求增兵,可崇禎帝不幹,說你要5000人,給了你5000人,打不了你就自己看著辦。孫傳庭沒辦法,硬著頭皮上,最終戰死!崇禎皇帝就是這樣的性格,同樣的事情還有好幾起。孫傳庭死後,崇禎皇帝沒有褒獎,沒有安慰,反而認為傳庭畏罪逃跑了!也是夠悲哀的,皇帝自己都不把江山當回事,還指望大臣們守護自己的江山,所以他手下的大臣在面對決策大事上,都不表態,你表態了就要去做,做不好,你就得倒黴!所以沒人願意出來給崇禎皇帝臺階下也是理所當然!即使崇禎帝南逃回南京,這樣的性格,也終會失敗,從這點上看,大話西遊中唐僧才是好領導,他對悟空說:送死你去,背黑鍋我來!而崇禎帝是送死你去,做不好你還要背黑鍋!



03南明的政治局勢

崇禎帝或者是他的太子若南逃,短時間內就能站穩腳跟是沒問題的,當然能不能與清八旗爭天下,或者劃江而治,還有待商榷!真實歷史中,崇禎帝死後,他的兒子也被李自成殺掉了!南明立了幾個皇帝,但是都因為正統性的問題,互相不滿。導致力量聚不齊,最終被消滅,崇禎帝南逃正統性是沒有問題的,也可以很快組織武裝力量對抗清庭,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崇禎皇帝雖然很勤勉,有雄心,可是卻不願意擔責任,不願意跟大臣搞好關係,君臣不和,最終也不會守住自己的江山!


竹杖芒鞋4444


如果從表面上看,崇禎在煤山上吊的時候,明朝的局面要比宋朝好很多。除了華北地區之外,南方還有大量的軍隊,尤其是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的軍隊,都還比較完整,規模也不小。而且,南京有完整的朝廷機構,只要崇禎去坐鎮,就可以穩住局面,起碼保住半壁江山沒什麼問題。這都是宋高宗南渡時候所沒有的條件。

但稍微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崇禎時期,外有後金,內有闖獻,折騰了很長時間,朝廷的權威就在這個折騰的過程中慢慢消耗。李自成最後一次從襄陽出發,在攻佔洛陽之後,先北上進攻大同,然後再向東朝北京進攻,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尤其是掩護北京西北方向的大同宣府,沒有抵抗就直接投降,讓北京的西北門戶大開。

這就說明,這時候各地的軍隊已經不再忠於朝廷和崇禎了。各地的將領和官員們也都知道,明朝滅亡是早晚的事,他們在心理上早都已經不再忠於明朝和崇禎了,所以他們投降起來心理上毫無負擔。沒有投降不投降的問題,只有對誰投降的問題,以及投降了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的問題。所以,李自成來了,他們投降李自成,清軍來了,他們投降清軍,顯得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南方的明軍和官員也是這個狀態。比如沿江四鎮的將領們,左良玉、黃得功、劉澤清這種人,他們完全是明朝用巨大的財政負擔養起來的,目的是讓他們協助圍剿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但越到後來,他們就越是萬寇自重,在進攻李自成和張獻忠的時候出工不出力,以保存實力為首要目標,生怕自己的實力受損。

一開始,萬寇自重還只是因為他們怕真的沒有了李自成、張獻忠,他們就沒有用了,在朝廷和崇禎的心目中地位會下降。而到後來,這就是一種明朝的船還沒沉,老鼠都開始準備跳船的心態。因為他們都覺得明朝這條大船已經快要沉了,所以都要保留實力,給自己準備後路,以免明朝的船沉的時候,他們也跟著一起殉葬。

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都是一種普遍的狀態。明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南宋在滅亡之前,蒙古反覆進攻襄陽,意義也就在這裡。因為襄陽這時候不僅是軍事和戰略上的要點,更是南宋抵抗蒙古的抵抗意志,只要攻破襄陽,整個南宋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每個王朝的晚期都有這種把整個抵抗意志都集中在上面的軍事要點,一旦被攻破,就會全線崩潰。

襄陽被攻破,整個南宋就再未能組織其有效的抵抗。蒙古軍隊到達臨安城下的時候,南宋不僅已經軍隊沒有戰鬥意志和戰鬥決心,官員也一樣,早都跑完了。謝太后召集文武官員商量對策,半天了也沒人來,謝太后就很沮喪的說,我家三百年來待士不薄,現在到了危難之際,居然沒有一個忠臣了。崇禎在北京城破之前,也遇到了這種場面。

而且,崇禎在北京就一直沒有處理好閹黨和東林黨黨爭的問題,才導致朝廷一直處於動盪之中,他本人也被東林黨的輿論所綁架,結果李自成來了,那些口頭上的東林黨率先投降。這時候南方的情況也一樣,南京的官員們也仍然是分成閹黨和東林黨,而且都有各自的勢力和支持者。比如錢謙益,在當時算是江南文士領袖,也是東林黨領袖,也唱了很多高調,但清軍來了,他率先投降,別人還沒剃頭,他就先剃了。

每個朝代經歷了初期的創業期之後,既得利益階層就會開始逐步固化,並分化、重組、勾結、鬥爭,成為一個巨大的網絡,把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都包裹進去,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會演化成為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有些朝代發現了這些問題,試圖進行改革,基本上都失敗了,成功的極少。有些朝代發現了也無動於衷,繼續混吃等死。

既然自我改革改不動,最後就只能從外部改革。宋朝、明朝遇到的就是這種情況。內部需要改革,這是眾所周知的,但自我改革改不了既有的既得利益集團,最後是金軍南下,打進開封,整個利益集團都變成了俘虜,新黨和舊黨都變成了金軍眼裡的肥豬。但也正是因為金軍把之前需要改革的既得利益網絡完全摧毀了,宋高宗才能重建一個新的體系,來維持統治。

李自成雖然打進了北京,但是江南地區始終沒有受到戰火波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階層的結構和網絡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比較完整,內部改革是很難真正打破這個網絡的。在這個意義上,就算是崇禎能夠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也很難打破南方當時的軍事和政治利益集團網絡,反而有可能變成這些勢力的傀儡。除非李自成或者清軍先掃蕩一遍,徹底摧毀這個網絡,崇禎再來重建,才有可能重新煥發活力和生機。


蕭武


羅永浩的,羅輯思維,崇禎為什麼跑不了有精闢的回答。我拿還記得的說下,

1.從孫傳庭敗亡到李自成攻陷北京有半年時間崇禎確實想過跑也有大臣上書遷都。南明為了爭正統幾個王爺打成一片,崇禎沒有這個問題,南京六部是一套完整班子可以立即投入運轉比南宋趙構強的多。

2.崇禎極度剛愎自用,任期內殺了多少督師,大學士,拿羅胖的話說陪領導吃完飯想請領導洗個桑拿,領導雖然很想去,但多半還會推脫,作為下屬需要的是不停的委婉勸說,領導才半推半就的從了。而崇禎呢,是飯吃了桑拿半推半就洗了,第二天就通知紀檢這個下屬是個貪汙飯給我拿下。遷都逃亡拋棄宗廟是十分丟人的一件事,到最後,大臣們沒有一個願意主動提出來,得了,今我提出來回頭找我秋後算賬,要跑您自個提。就這樣時間就在這推諉扯皮中耗盡。

3.前面說過,也有心腹秘密和崇禎提出以去山東給孔聖人進香的名義南下,半路由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派人保護接到南京,崇禎也首肯,但出京需要另募精兵保護,需要崇禎從內庫出錢,崇禎當時就不願意了,說找戶部要錢去,當時的境況戶部那還有錢,您看到這時候崇禎還這樣扣門。

4.狼來了喊的次數太多了,終明一朝天子守國門。北京被圍過很多次,尤其崇禎一朝,滿清韃子數次從北古口入關在山西河北山東數省大肆擄掠財富人口。袁崇煥就是以救援北京不及時為藉口被凌遲的。但數次被圍均轉危為安,大臣和崇禎帝確沒分析清楚今時不同往日,大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已經糜爛不堪,到了崩潰邊緣。

5.崇禎還有最後一支底牌,駐紮在山海關由吳三桂統領關寧鐵騎,殊不知這支耗費了明末最後一絲元氣供養的軍隊,早已成了邊鎮軍方將領的私兵,有奶便是娘,朝廷還供養著他們時候,那就是朝廷軍隊,實際上李自成兵臨北京,吳三桂根本就是按兵不動。說什麼為了陳圓圓衝冠一怒為紅顏,純屬文人胡說八道,這老小子早和多爾袞勾勾搭搭了。一片石大戰十七世紀東亞最強大三支軍隊,主力由反叛的明西北邊軍組成的李自成軍隊,吳三桂指揮的所謂關寧鐵騎,多爾袞指揮的滿清八騎。吳三桂被李自成殺得節節敗退即將崩潰時,一聲辮子兵來了!!奠定了滿清兩百多年的國運!!


飛馬84509264


這個問題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答案肯定是擁立!因為沒人敢不擁立。


明朝是一箇中央集權、君主集權高度發達的朝代,縱觀整個明朝,沒有一個人敢造反,也沒有一個皇上約束不了手下任何一個臣子,哪怕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家已經破敗不堪,崇禎一道聖旨,仍然想殺誰殺誰。也就是說這套完整的體制決定沒有人敢不服從皇上。這不是我想說的,我想說的是如果崇禎南下,明朝能不能有救。

崇禎


我們通過北宋滅亡後南宋建立並享國100多年和明朝滅亡後南明建立卻很快滅亡來說明如果崇禎南遷很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宋金南北對峙。


一、宋徽宗的九子康王趙構逃到南方後,一個有效的政權始終沒有建立起來,整個南方其實一直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下,後來金兵南下,趙構就逃到海上,南方的局勢一度混亂不堪。幸虧韓世忠黃天蕩一戰,金兵北返,從此直到金國滅亡,再也沒有南下。而趙構也逐漸建立健全中央政府,局勢也逐漸穩定了下來。


二、明朝滅亡前夕,有人建議崇禎南遷,或者至少把太子送到南京,這樣萬一北京不保,南方的中央政府可以迅速運轉起來。由於明朝始終以宋朝為教訓,凡事都跟宋朝反著來,不和親,不納貢,不遷都,不談判,所以明朝被後人認為非常有骨氣。但事實證明,骨氣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是有正面作用的。如果當年崇禎能突破這一點和後金談判,送些錢糧給後金,穩定好局勢,然後集中兵力對付關內的農民軍,那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被剿殺也是指日可待。待關內穩定後,再集中兵力對付後金,即使不能殲滅後金,但保全國家甚至逐步收復遼東都是可以的,這是正確的計劃,可是骨氣二字害了崇禎和整個明朝。

靖康之變


好了,扯遠了,繼續回來。崇禎死後,南方經過討論,迅速擁立福王為弘光帝,但這個是黨派之爭不和的產物,所以本身就難以做到團結一致,只是形式上還是統一了。可是此時南明軍閥做大,等到李自成跑到湖北,清兵南下時,左良玉、江北四鎮紛紛投降,南明立刻就土崩瓦解,這時沒有一個核心人物可以統領天下,所以先後在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出現了紹武、隆武、永曆等政權,而且一度出現互相爭正統甚至出兵攻打這樣的局面,這樣大大削弱了南明自身的實力,也讓清兵南下更加容易。


綜合以上部分我們來對比:

1.宋代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原遜於明代。

2.北宋滅亡時,太上皇、皇帝、太子等人被一窩端,只剩下一個不受待見的康王趙構,而明朝滅亡前大臣勸崇禎南遷或讓太子朱慈烺到南京監國。

3.金兵南下時南方處於混亂狀態,無政府狀態,而明朝滅亡時南方毫髮未損,而且在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

滿清騎兵


就這三點來看,明朝滅亡時無論哪一點都遠強於北宋滅亡時,如果崇禎南下或讓太子到南京監國,那麼整個南方明朝就有一個完整的政權中心,人心鞏固、團結,政令有效執行,軍隊統一指揮,將領不敢跋扈,其他的王爺也絕對不敢輕易稱帝,這樣整個在南方會形成一個統一而有效的中央政府,形勢遠好於北宋,可惜啊。


之後,清兵南下,左良玉部、江北四鎮全部投降,隨後明朝土崩瓦解,清人剃髮易服,不從者皆殺,從此,我們完全進入了一個只能做奴才,甚至做奴才而不得的朝代!


真歷史


朱由檢南遷的話,他們當然會擁護他,這是毋庸置疑的事,關鍵在於他是否有那個力挽狂瀾的能力。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京師之時,朱由檢自己苦哈哈地去了煤山,然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當時的局勢對於朱由檢而言真的已經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嗎?顯然還沒有到這個地步,朱由檢完全可以採納朝臣的建議南遷,然後在南京繼續撐起明朝的旗幟。

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走的時候,趙構手裡的牌還不如朱由檢,可也一樣撐起了南宋,南宋仍然存續了149年。

倘若朱由檢選擇南遷的話,即便撐不了那麼久,可是再撐個十幾二十年恐怕也不是什麼難事,若是他足夠有能力的話,弄出一個所謂的“中興”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當時南邊還一片歌舞昇平,經濟實力還在,軍隊也還算完備,這是朱由檢手上所掌握著的底牌。

朱由檢手頭最缺的是什麼?是錢,他一度“窮”得要低頭向朝中的官員伸手借錢,只可惜朝臣並不買他的賬。

借錢?沒有。

他之所以這麼窮,實則是因為錢多數進了以東林黨人為首的士紳地主階級,他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田產和人口隱匿不報,導致了明朝政府所受到的田賦少之又少,商業稅也是如此。

收不到稅,哪來的財政收入?

所以,對於當時的朱由檢來說,重中之重是將財權奪回自己的手中,不能繼續任由士紳地主階級把控,這得下百分之一百的決心和狠心。

只要朱由檢在南遷之後,他能夠意識到財權對皇權的重要性,發狠將財權奪回來,然後依靠財力整頓軍備,再以軍隊為後盾整頓吏治,軟實力、硬實力一塊發展的話,他未必沒有翻盤的機會。

只可惜朱由檢的能力實在支撐不起他想要力挽狂瀾的雄心壯志,他雖然有雄心,奈何卻無雄才偉略。

朱由檢自從接手了明朝之後,確實一直很想力挽狂瀾,一直很想帶領明朝走出困境,乃至於重回巔峰。

可是,他沒那個能力呀!

他是足夠勤奮,說他宵衣旰食也不為過,可是治國之道絕不僅僅在於勤奮二字,尤其是臨近亂世的時候,只有勤奮而無智謀韜略的話,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朱由檢既不懂制衡之道,也不懂用人之道,既沒有帝王魄力,也沒有帝王胸襟,除了弄出勤政這個空殼之外,幾乎一無是處。

讓他力挽狂瀾?

他不僅挽不了,還會讓狂瀾來得更猛,倒得更快,他的存在只會起到反作用。

朱由檢的制衡之道和用人之道,簡直是小學沒畢業的水平,應該怎麼制衡,應該怎麼用人,他可以說是一塌糊塗、一竅不通。

他剷除魏忠賢可以,他用東林也沒事,可問題在於如果剷除了魏忠賢之後,只用一個東林的話,誰來制衡東林?

沒人制衡東林的話,東林一旦掌權,他們勢必會逐漸脫離朱由檢的掌控,甚至於發過來掣肘朱由檢這個皇帝。

他用人也很有意思,誰有沒有才能,他不知道,反正別人怎麼說,他就怎麼信,於是用起人來就感覺是全憑喜好。

今天看誰順眼就重用誰,等到明天突然看不順眼了,又一巴掌直接拍過去,打一巴掌還是輕的,重則要了別人的腦袋。

他的這個用人方式越往後越極端,幾乎已經到了用誰就疑誰的地步。

朱由檢作為一個皇帝,沒有一點帝王魄力的話,也是一個頗為致命的缺點,這意味著他沒有主見和決斷力。

東林說什麼,他信什麼。

哪怕是他討厭得咬牙切齒的所謂魏閹餘孽,還是一個從後金逃回來的宦官,說袁崇煥通敵,然後他便氣呼呼地拿下袁崇煥了。

他問朝臣借錢的時候,朝臣說不借,他就沒轍了,換成一個有魄力的皇帝還不直接把刀架到他們的脖子上?

有些時候,有些人,該殺就殺。

朱由檢是一個身處於末世的皇帝,不是什麼太平皇帝,處理事情的時候就得果決,甚至是狠辣,不能優柔寡斷,也不能婦人之仁,更不能像朱由檢這樣當個懦夫。

所以,朱由檢即使逃到了南邊,即使受到了軍民的擁護,憑他“一無是處”的本事等待他的也是失敗。

既是趨勢使然,也是能力使然。


流浪的侯爵


崇禎皇帝南遷,對歷史不會有什麼重大影響。因為只有槍桿子裡才能出政權,而崇禎皇帝早已把槍桿子弄丟了。

崇禎十七年,在中國的歷史疆域上,最少也有二百萬條槍桿子。但是崇禎皇帝能抓住幾條槍桿子呢?實在少得可以忽略不計。

當時天下有六大軍事集團:

第一大的軍事集團是滿清軍事集團,佔據東北地區。

第二大的軍事集團是李自成軍事集團,佔據華北地區。

第三大的軍事集團是張獻忠軍事集團,佔據西南地區。

第四大的軍事集團是左良玉軍事集團,佔據長江中游地區。

第五大的軍事集團是江北四鎮軍事集團,佔據著江淮地區。

第六大的軍事集團是鄭芝龍軍事集團,當時佔據著東南地區。

這六大軍事集團的總兵力加起來,保守估計也得有二百萬以上,整個天下基本上已經被這六大軍事集團瓜分了。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無法控制這些槍桿子,也無法控制他們軍事力力量覆蓋下的地區,崇禎皇帝就算南遷,也是一樣的結局。

總的來說,槍桿子裡出政權。崇禎皇帝手裡還有一枝能拿出手的、而且他真正能控制的軍隊嗎?沒有了!

在孫傳庭死前,崇禎還擁有一定的資本,可就這麼點資本想翻盤,難度也太大了。但在孫傳庭死後,崇禎就一點翻盤的資本也沒有了。

事實上,在孫傳庭出戰前就有人說,這是皇上僅剩的一副家當,皇上要當心啊。可就這僅剩的一副家當,也被李自成給打碎了。沒有軍隊支持就沒有經濟來源,沒有經濟來源的王朝,只有覆滅一條道路可走。

因為皇權政治的宣傳,所以我們總認為崇禎皇帝南遷,就能如何如之何了。其實呢,如果崇禎皇帝南遷了,無非是南明皇帝扮演的角色,改由崇禎扮演罷了。總而言之,他高高在上,卻是隻能當一個傀儡,因為當時整個天下的地盤,基本上都已被上述六大軍事集團控制了。

這六大軍事集團控制著二百萬以上的軍隊,南明皇帝高高在上,自然是兩手空空,一點能拿出手的軍事力量也沒有。崇禎皇帝即使南遷,其實也是兩手空空,依然沒有一點能出手的軍事力量。

區區一個皇帝的空頭銜,在皇權政治的宣傳裡,自然有著驚人的神力、魔力。實際上如果皇帝只剩下了這麼一個空頭銜,大哥願意給他面子,自然啥也好說,如果不願意給他面子,那他就啥都不是。

所以漢獻帝看著臣子揪住皇后的頭髮往外拖時,只能哭天搶地的說,這叫什麼世道啊?這叫什麼世道啊?可基於權臣的角度看,這就是漢獻帝給臉不要臉的結果。因為權臣把你擺的那樣高,你不好好坐在那裡當傀儡,就是欠收拾!

所以,南明皇帝在西南時,權臣住著寬敞明亮的宮殿,南明皇帝只能住著低矮的房屋,關鍵是還能天天受著權臣狗腿子的氣。後來換了一個好脾氣的權臣,南明皇帝終於可以住進寬敞明亮的宮殿了,終於可以擁有表面的尊榮了。所以他雖然依舊是傀儡皇帝,卻也感覺到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


顧道驚城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幾乎就是明朝皇帝們的真實寫照,雖說大明的天子所幹的荒唐事,一個比一個奇葩,但是在對待敵人方面,卻是寧死不屈。

假如當時李自成在攻破京城之時,崇禎沒有選擇吊死在歪脖子樹上,而是逃到了南方,大明王朝還可以繼續下去嗎?

在古代所有朝代裡面,一個朝代之所以會滅亡,有著相當多的因素在內,並非一個簡簡單單的皇帝不作為就可以一筆帶過的。

也許當時的崇禎在很多政務上面,確實力不從心,也間接或直接辦錯了很多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論換上什麼樣的英明君主,也是隻是讓大明苟延殘喘而已。

整個大明從一開始路就走歪了,不論是最初的商人地位低下,還是之後的片甲不可下海,都極大的限制了商人的地位。

可是我們也知道一個國家的強盛跟財富是分不開的,沒有錢財,百姓只是依然種田,萬一要是天公不作美呢?

看似大明因為小冰河的原因,直接暴發了巨大的農民造反事件,實際上最大的原因就是沒錢,但凡有錢財,直接拿出大量的資源投入到災區,也就不會產生數量如此巨大的流民了。

我們可以從朝中的大臣背後的勢力,來分析出很多看不見的東西,比如說朝中所有的大臣,其實都是由富商或者地主來支持。

這些商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培養出了大量的文人,然後這些文人又一步步的進入到了朝堂之中,成為了自己的靠山。

可以說這些富商與朝中大臣幾乎就是相輔相成的局面,前期商人投資讓文人成材,等文人成材後又回過頭來幫助當初救濟自己的富商,從感恩層次來說並沒有錯。

所以說這些商人的地位在無形當中提高了無數倍,跟當初朱元璋剛剛創立大明的時候天差地別,雖說沈萬三的事是假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來商人的地位有多低。

不論任何人,都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些富商的地位提高了,就不想再回到以前哪種朝不保夕的局面當中。

而崇禎因為身份地位的原因,所以對這些商人的地位並沒有重視,然後自己就因為缺錢直接導致了自己的大明江山落入了賊寇的手中。

所以說此時的崇禎對於錢財相當的迫切,而南方的勢力主要是還是把持在這些商人手中。

可以說崇禎如果逃到南方的話,一定會重視這些富可敵國的富商,因為崇禎是真正的明白沒有錢是怎麼樣的寸步難行。

而他逃到南方,在經濟上面一定會有巨大的短板,此時一定會有商人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從而跟崇禎合作。

對於一個因為沒錢從而滅掉江山的崇禎來說,這幾乎就是雪中送炭,於是就會出現大量的富商進入崇禎的眼中,同時商人的地位也會隨著與崇禎的合作,而越來越高。

畢竟大明的商人因為地位的原因,所以很多人都無法保住自己手中的錢財,可是有了崇禎的保護之後,整個形勢瞬間就不一樣了。

也許崇禎與商人們的合作會讓大明的滅亡加速,但是有更多的可能卻是直接讓大明煥發青春,畢竟崇禎並非一個貪圖享受的皇帝。

只要大明還有最後一絲機會,他就不會放棄,一個能為大明盡忠的天子,肯定有著極大的自控力,在有了大量的錢財支援下,大明的未來真的很難說會走向一條什麼樣的道路。


虎頭山小妖


那是必然,因為崇禎是大明名正言順的正統皇帝,而各地的總兵尚沒有唐中期以後藩鎮武將的實力,仍然收到文官的節制,而文官是忠於皇帝的,至少面子上是這樣。


在這說,南京不是陪都,不是臨時都城,而是正樣巴緊的首都。也是因為明朝採用的是雙都制,南京同北京一樣,有一套完整的官僚系統,即使崇禎想拋棄北方的官員,到了南京以後一樣可以正常運轉政府。

所以如果崇禎能跑到南京,那明朝怎麼說也能多活十幾年,或者幾十年。因為到了南京以後,支援北京都城的糧餉就沒有再運輸的必要,這就為政府省了一大筆錢,短期內解決了財政危機。



再看看崇禎跑到了南京之後實力,武漢有左良玉,淮北有劉澤清和高傑,湖南有何騰蛟,雖然除了左良玉以外都不是什麼厲害角色,其手下的兵力也足以保證東南地區的太平了。


而且以文制武的格局不亂,崇禎就完全可以讓史可法去節制淮北四鎮,讓他們老老實實的擋著大順或者大清。

再退一步,就算是崇禎不南下,讓太子南下,大明的結局也會比之後好的多。奈何崇禎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態度也不堅決,再加上君臣之間的不和諧,使得崇禎一次次的放棄了南遷的機會,最後也就只能落個自縊煤山的結局了。


火器工坊


我們現在假設一下,崇禎皇帝如果南下後,到底會發生什麼

1644年年初,崇禎終於被朝中主張南下的臣子說服了,決定南遷大明的陪都南京 ,在南方大明的餘威尚在,崇禎皇帝的地位也極其正統,並沒有出現歷史中的諸王爭位的局面,崇禎皇帝和南下的臣子們利用南京現有的內閣系統很快就將南方的資源力量整合了起來。

南京本來是大明開國時的國都,不過後來朱棣篡位奪國,將國都從南京遷到了他的老本營北京,而南京的一大套系統,他也不想浪費,於是就保留了下來,作為陪都。

除了皇帝之外,南京的內閣、六部皆與北京相等形式,目的就是為了防範蒙古人捲土重來,從而設置的一套應急系統,一旦出現山河危機之時,大明的權力中心就可以轉移到南京,因為有這套系統的存在,一旦出現問題明朝可以平穩、毫無障礙地轉移權力中心

而北京則被李自成給佔據了,吳三桂帶領著他的數萬關寧鐵騎防守在山海關,將清兵死死地在拒守在了關外,絲毫無法寸進,李自成無法忍受南方和山海關的腹背受敵,於是先決定解決距離自己最近的吳三桂,當他帶著20萬大軍準備攻往山海關的時候,吳三桂同樣面對著一個腹背受敵的危機。

關內有闖王的軍隊,山海關外又有30多萬的八旗軍虎視眈眈,若是敵人都在關外的話,憑藉著山海關的地利格局以及關寧鐵騎的威猛吳三桂尚且沒有這麼大的壓力,但是李自成是從後背襲來的,這就超出了吳三桂的承受範圍。

歷史中的吳三桂為了保命本來只能選擇投靠清軍,因為李自成只想讓他死,而這個時候吳三桂多出了一個選擇,崇禎皇帝還沒死,大明已經轉移到了南方,他還可以帶著他的數萬關寧鐵騎趕往南方勤王。

做好決定的吳三桂整合好隊伍,在離開山海關之前,他打開了關門,因為素日的仇怨使得吳三桂在走之前也不打算讓李自成好過,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引虎入城,讓兩虎相爭,這樣還可以為在南方的大明減少一些敵對的威脅,多出一些生機


清軍在入關後所向披靡 ,沒有了山海關的阻擋李自成等人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很快就被他們給滅了,滅了李自成之後,清軍進入了北京,建立了根據地,然後以北京為中心,將長江以北的的國土紛紛收入囊中,而南方的大明因為崇禎皇帝的南遷,所以沒有了歷史中的各種政權的疊出,南方從而可以統一整合起來,眾志誠誠,把清軍死死的拒在了長江以北

崇禎皇帝是一個很吝嗇的人,平時生活很簡樸、對手下非常的小氣,正當國家危難之時,又有手底下大臣們的逼迫,他不得不拿出從北京的國庫裡運來的積存已久的財富用以犒勞軍資,又有著南方眾多將領、百姓的支持,很快就形成了一個與南北朝、宋金相拒差不多的局面,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南北朝和南宋、南明之間都是漢人退守富遮的南方,少數民族政權佔據遼闊的北方,從而導致的一個大分裂的局面。

歷史中的南明是由於政局混亂、各種明朝血脈爭立政權導致的力量分散,才讓北方的清軍花了50年才解決掉的,當南北對立的局面產生的時候,雙方都要利用一切發展可靠的軍事力量,這個時候火器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清軍之所以久久不能入關除了山海關的地勢之外,還有關寧鐵騎對火器的擅用。除了關上的各種佛朗機炮、紅衣大炮,關寧鐵騎還配備了很多三眼火銃,在火器的配備方面,遠遠的超出了清兵。

正是由於火器方面的優勢才讓清軍無法寸進,為了與明軍的火器對抗,清軍也招納了大量的漢人,配備專門的火器八旗軍,後面的清朝之所以會禁火器,正是由於其自身的優勢在於強大的騎兵,而火器正好剋制強大的騎兵優勢,為了防止漢人用火器顛覆他們的政權,清人才在消滅了南明之後禁止民間用火器,並停止了官方研究火器

當南北對立的局面出現的時候,這個時候火器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因為清軍對火器的恐懼以及火器對騎兵所產生的巨大優勢,使得南方的明朝對火器給予了極大的重視,除了自行研究之外,還通過海外過來的歐洲商隊引進了大量先進的槍炮,從而形成了對清軍強大的火力壓制


而在北方的清軍面對著南方強大的火力壓制,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為了一統南方也不得不在火器方面加大力度,然後在軍隊中配備了大量的火器,以及利用漢人研究提高火器的威力

在這樣的局面中,南北對峙了幾十上百年,雙方發現誰也奈何不了誰,於是雙方逐漸安定平穩了下來,在壓力之下,清人也未形成一派天等上國的氣派,又開始研究起了火器。明人的傳統一直都是吸納好的事物,在利用與歐洲的商業貿易中吸取了歐洲大量的先進科技以及武器。

從我們的歷史中看到明朝在接觸了歐洲的火器之後,自知不如就大量購買研究歐洲先進火器的情況中,可以看出明朝是很開明、不迂腐的,是可以接受新鮮事物的,所以在退據南方之後,海上絲綢之路是必然的,與歐洲的貿易也是必然的,工業時代的改革也會在南明發展起來


而清朝則自以為眼光長遠,他們看到了臺灣、以及東南亞的各國因為對歐洲人開放港口,從而被歐洲人佔據了港口,然後以港口為據點逐一吞食東南亞各國的領地,從而達到殖民的目地,這樣清朝產生了警惕

清朝同樣採用了儒家治理國家,對儒家的奉行甚至比明朝還要嚴重,統治者們抑制商業著重農業,兩者合一,所以他們會限制洋人在國土內的商業活動,只對洋人開放少許港口,商業貿易活動會比南明小得多,這個時候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並不會改變,仍會在這個歷史中實行

此消彼長,時代在改變,工業和科技在世界中佔據的地位越來越高,這個時候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決定了它能達到的高度,與時俱進的明朝仍保存著現有的風氣,不會全盤西化,這個時候文人士子仍是社會的主流,明朝人所發展的只是先進的武器、先進的工業技術,大量的商人隨著海洋貿易的繁榮而產生,國家的制度是很難改變的,這個時候所出現的局面就是封建社會與先進的工業時代並存,這個時候的明朝就猶如我們現今的沙特王國,國王與古老傳統仍完好保存,改變的只是生活方式

矛盾將會在一兩百年後產生,這個時候科技所產生的懸殊力量已經非常明顯,發展中的明國對保守中的清國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優勢,清朝的火器雖然也發展了起來但是遠不如明朝,騎兵的強大優勢在新時代也變得毫無用處,明人一路北上直搗皇城,並未遇上多大的困難便將國土盡收,這個時候就是全國就一統了

一統後的全新明國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有可能是繼續發展蓬勃與世界列強並肩、皇帝仍保有絕對的權力,也有可能是皇帝的權力被架空、權力被內閣或新興的議會所掌控,然後皇帝成了一個沒有權利的國家象徵,也有可能是這個皇朝被產生民智的人們給推翻,重新建立了一個全新民主的國度,也尚未可知

當然也有另外一個情況會出現,就是清朝沒有閉關鎖國,與明朝一起發展工業以及火器,當文明相同的時候,誰也奈何不了誰,最終分裂成了兩個不同的國家


上面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喜勿噴,有什麼好的觀點可以一同交流下


孤客生


會!南方軍閥左良玉,鄭芝龍以及南京朝廷會擁立崇禎,但是軍閥朝臣並不是真心擁戴。以崇禎性格,恐怕崇禎的南京朝廷還不如弘光朝廷支撐的時間長。

崇禎登基以後的所做所為,很像是後金政權打入明朝內部的無間道。理由這樣幾個

1,大肆坑殺朝臣和將領。舉幾個例子

陳新甲,兵部尚書,崇禎帝密使他與清兵圖和議,旋因家童無意間洩露消息,輿論大譁,被殺。其人在邊疆多年,有才幹,有魄力,習邊事,可為文人統帥之典範。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鬥,又字鬥瞻、介瞻,號九臺。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自崇禎六年(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崇禎七年(1634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1635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一年(1638年),擔任兵部尚書,力主抗清,守衛京師,連戰皆捷,反被太監高起潛陷害,免去尚書職務,以侍郎視事。崇禎十二年(1639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

高起潛陷害盧象升的背後,不就是崇禎信任太監監軍的惡果嗎?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鎮武衛(今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

崇禎不給發軍餉軍備,卻要立刻出戰,不就是想讓孫傳庭死嗎?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先不說皇太極的反間計是真是假,袁崇煥許諾五年平遼,崇禎只讓他當了一年薊遼督師,你讓孫武韓信來了,你一年能不能滅了後金!

2,愛財如命,大肆搜刮民財,農民軍越來越多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朝政時候,是明帝國經濟狀況最好的時代,當時戶部太倉庫歲收入四百萬兩白銀,號稱國庫充溢。而到崇禎年間,“三餉”加派多達每年近2000萬兩白銀,可想而知已經到了“耗盡國力”的地步。 有史料顯示,明朝末年,政府每年正常的歲入額為1400餘萬兩,其中歸入內府作為皇帝和宮廷享樂的約600餘萬兩,屬於戶部用於政府開支的,不過400餘萬兩。也就是說,大部分財力都用在了皇帝與皇宮保障和揮霍上,其他開支自然寥寥無幾、捉襟見肘了。 所以,龐大的國家機器要正常運行、各級官吏要正常開支,只能採取加賦加派的方法強收豪奪了。不得不提,明末加派的“三餉”,到崇禎十二年(1639年),竟然高達2100餘萬兩,遠遠地超過了正稅的收入。可見,老百姓的負擔之重,已經到了難以言表的程度。

崇禎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17騎兵入河南,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崇禎的禍國殃民行為,是把大明百姓往李自成手裡推,17人一個月時間發展到數萬!

3,戰略錯誤,堅持兩面作戰,拒絕一切和解可能

崇禎二年開始,明朝面對後金和農民軍的兩面夾擊,正確的戰略應該是“攘外必先安內”或者“兄弟鬩於牆而外御欺辱”。

可是崇禎,居然拒絕了一切和解的可能。袁崇煥、陳新甲等人先後被殺,誰提和議就是死!

楊嗣昌洪承疇始終沒有把李自成和張獻忠剿滅,是人的問題,也是後金不管牽制的後果。每到義軍處於絕境,後金都會入關搶劫甚至攻打北京。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

一個親王封號,一百萬白銀能解決的事,崇禎不答應,那就死唄!

第二天,崇禎的文官首領和太監首領開城降敵,崇禎先殺妻女後自殺。

如果崇禎是清朝的末代皇帝,那一定是1840年就要亡國了!為什麼?不願意和談!

自作孽不可活,這就是崇禎這個亡國之君的基本評價!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