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萬事興”,家庭如何“和”?丨《論語》:孝是和諧的答案

“百善孝為先。”


《論語》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經典之作,兩千多年前,孔子就認為孝敬是一個人根本道德的體現。

在中國社會,“孝”是衡量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方面,無論是交友、選對象還是招賢都會把孝作為首要的參考要素。“孝”對實現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和國家的安定非常重要。

“孝”——是中國人身上的特色文化,但在今天似乎有些變味,伴隨而來的是家族家庭的矛盾、親情的淡漠;社會的養老問題,生育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從傳統文化中“孝”的本質,來探討“孝”與家庭和諧的關係,及我們現在正面臨著的家庭問題的解決辦法。

“家和萬事興”,家庭如何“和”?丨《論語》:孝是和諧的答案

家和萬事興

什麼是“孝”?

  • 孝是“仁”之本。

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仁”是治國之本,而“孝”、“悌”是基礎,一個“大家庭”的和諧往“小家”裡看。能“齊”自“家”者,才能其齊“百家”,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標誌。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難盡孝道,更談不上這個人能忠君愛國,盡職盡責。

  • “孝”是尊敬之心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牛馬皆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

“孝”中的尊重和恭敬,是和諧相處的良方。僅贍養父母,不算是“孝”,因為牲畜都有人養,所以光是“養”是遠遠不夠的。孔子說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能夠保持對父母的和顏悅色,這才叫“敬”。

其實這種尊重和恭敬的實質是感受,而理解和包容是良好感受的基礎。

  • 孝”是日常生活的點滴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孝”是做一個靠譜的人,“事事有著落,件件有迴音。”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要讓父母知道你的去處是安全的。

鄉人飲酒,仗者出,斯出矣。

“孝”中的禮讓是一種教養。 行鄉飲酒禮後,要等主柺杖的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才出去。禮讓可以體現在生活方方面面。

  • “孝”是時時銘記於心,讓人放心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不讓父母擔心,是最基本的。為人父母最擔心的事,就是子女生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好好愛護身體,快樂平安也是“孝”。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永遠謹記父母的正確教導,常懷感恩之心。無論父母在世還是去世,都要保持言行一致,如果父母在世是老實聽話,父母一去世,就開始任意妄為,那就不叫孝了。

“家和萬事興”,家庭如何“和”?丨《論語》:孝是和諧的答案

“孝”的“變味”產生的問題

  • 年輕人“忙”,老年人“盲”

1、更關心的“外人”

父母不用你送的“按摩椅”,卻吃業務員的“保健藥”。

年輕人每次歸家匆匆來,匆匆去,大包小包的“孝順”,都是“高科技”。但每一樣“孝順”的禮物,都不夠走心,沒有培養好使用習慣的“孝順”禮物,終究對這份“孝順”產生不了共鳴。反而,殷勤的業務員,越看越覺得“孝順”。

2、更深的隔閡

父母總想幫個忙,但總是好心辦壞事。

老年人不懂年輕人在幹什麼,年輕人不讓操心的“孝”,總令人更擔心。老年人總想用自己的價值理念為他們幹些什麼,但舊的價值理念往往與現實不太適應,而衝突往往從這裡開始。

  • 代溝和矛盾的延展

1、更多的“你應該”

催促的父母:“你應該結婚”,“你應該生小孩”……

你對父母很“孝順”,但你看起來不快樂,所以父母告訴你“你應該結婚讓另一半分擔一下”,“你應該生個小孩讓婚姻穩定一些。”……

“你應該……”,也許來源於父母看到你的不快樂,如果你看起來是幸福快樂的樣子,那父母應該不會催你走他們以為的“快樂”的路。

2、更多的“不願意”

不快樂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不願意生小孩”……

當一方不和諧的時候,人們會轉向自己認為和諧的地方。缺少真正的“孝”環境中,家庭不再是幸福的港灣,讓人看不到幸福的樣子,它更像是束縛人的牢籠,讓不快樂的人在其中掙扎。

  • 城市孤獨病”

1、能說話的人太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父母身邊能說話的對象越來越少,他們的朋友在慢慢變少,他們的社交圈子也在慢慢變小。沒有太多工作要忙的他們,這種孤獨無聊,讓他們很容易把精力轉移到子女、和網上的虛假信息上。

2、很宅,就是不願常回家

都說現在“宅男”、“宅女”多,但沒人會在家“宅”太久,因為家裡“關心”總是在“干戈”之中,太難“好好說話”。上一代粗莽的“孝”,下一代繼承。在自我意識越發覺醒的當下,不喜歡妥協、違心、讓步的年輕人權衡得出的結論是:“還是一個人待著比較爽”。

“家和萬事興”,家庭如何“和”?丨《論語》:孝是和諧的答案

用“孝”把問題化解

  • “遊必有方”,遠在千里,時常想念

回到工作的繁忙中,你多長時間跟家裡通電話呢?

抱怨父母的突然來電的打攪,那他們擔心又如何解決?

制定一個通話計劃,約定好電話時間。人的關係都需要時間去打理和維護,越是親密的關係就越應該上心。通過多溝通,問問身體健康,問問最近發生什麼事情,才知道雙方的需求點在哪裡,而後送的物質關心才能足夠貼心。

在溝通中,可能難免與父母在某些問題上產生分歧,也難免發生矛盾,但是也只有通過這樣不斷磨合,我們才能學會好好相處,不然那份愛永遠只能活在心中。

  • 用“敬”的話語溝通

每個父母都可能會用命令的口吻告訴孩子“你應該……”,而當父母年邁的家庭地位日趨下降時,這種“你應該……”又從你嘴裡開始。

造成相互的“不敬”,其實跟從小的溝通有很大關係。缺乏耐心的溝通,“孝”的和諧之根就生不出來。想要雙方都有好的回應,不是靠強勢的命令,而是要尊重雙方的感受。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這是一種人際交往的規則,在外面大家在言語上都能以禮相待。面對與自己關係更親密的家人,我想我們更應該要做到。

  • 用“敬”的行為相處

1、理解父母的不理解,幫助他們理解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包括我們自己,也不敢說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只求不太落後就好。而年老的父母處在信息更不對稱的環境,他們之前或許不理解智能手機有什麼好玩,但當他們享受到高科技產品的益處,或許比你更愛玩。

這種“孝”的行為,或許會影響到你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的行為。

2、尊重他們的好意,允許他們幫點“小忙”

比起事事不讓父母做,時常讓他們幫點力所能及的“小忙”更利於好關係的培養。老年人更害怕的是自己沒用,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的自我肯定感也很重要。

當我們跟別人關係好的時候,才會叫別人幫忙。而通過互相幫忙,互相表示感謝,感謝,就是對他人的尊敬。它能讓關係變得更加親密。

如果你處在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用這樣“孝”的方法,對上尊敬老人相互理解,對下把孩子當成年人來溝通,你的家庭一定是和諧的,而在這種理解和包容的家庭中,你會感受到的是家的愛和溫暖。

“家和萬事興”,家庭如何“和”?丨《論語》:孝是和諧的答案


“孝”的意義

《論語》中孔子這樣描述他的人生理想,只有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他的理想就是使老人能夠得到安樂,使朋友對自己充分的信任,使年輕人能夠得到關懷。在談及個人理想時,孔子並沒有想到如何建功立業,如何名垂青史,而是首先想到自己的老人,把“孝”放在首位。

儒家以注重倫理道德而著稱於世,“孝”又是儒家倫理道德之首。 孔子在《論語》中對孝含義的闡釋,構建了儒家以“親親”為基礎、“尊尊”為表現的倫理體系。 孔子認為一個人只有通過發自人本性血緣之親的孝培養,才能愛人,培養出仁愛之心。

我們都有父母,也可能是他人的父母。年輕時,我們追求著更高的事業,更多的錢,但還是需要多多留意身邊的人。如果身上一直揹負著錯誤的“孝”,讓家庭陷入矛盾,如此循環,真正的“孝”帶來的和諧快樂何時才能品嚐得到?

“家和萬事興”,家庭如何“和”?丨《論語》:孝是和諧的答案

百善孝為先




本期 將從儒家文化核心中,“忠孝仁義禮智信”幾個方面來分享《論語》,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 ,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